采矿作业主要事故的成因及预防(正式)
- 格式:docx
- 大小:38.36 KB
- 文档页数:12
煤矿事故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煤矿事故是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意外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由于煤矿事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煤矿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煤矿事故的原因分析1.技术水平低下煤矿事故的发生与煤炭生产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一些地下煤矿由于历史原因或设备落后,导致设备老化、维护困难,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此外,不合理的采矿方法和操作不规范也是导致煤矿事故的重要因素。
2.安全管理不到位煤矿的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事故的发生。
一些煤矿存在安全管理不到位、制度执行不严格的问题。
例如,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力、安全检查不及时、隐患排查不彻底等,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人员素质低下煤矿事故中的人为原因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煤矿工人素质低下、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培训,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违章指挥等错误行为,给煤矿生产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4.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也是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例如,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地质构造等自然灾害,都会增加煤矿事故的发生概率。
此外,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污染也会对煤矿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煤矿事故的预防措施1.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煤矿技术设备的改造和升级,采用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设备,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矿工的技能和素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煤矿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
加强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加强对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
3.加强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煤矿事故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和分析煤矿事故的发生趋势,预测和监测潜在的安全风险。
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机制,提高事故处理的应变能力和效率。
4.加强科学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煤矿生产过程的数据监测和分析系统,实现对煤矿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控。
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分类一、按诱发因素分类按诱发因素的不同,将事故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两种类型。
非责任事故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和因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规律性尚未认识,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尚无法预防和避免的事故等。
责任事故是指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人为的因素,如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管理缺陷、生产作业条件恶劣、设计缺陷、设备保养不良等原因造成的事故。
次类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二、按伤害程度分类按伤害程度划分,将事故分为死亡、重伤、轻伤3类。
(1)死亡事故。
造成人员死亡的事故。
(2)轻伤事故。
指需休息一个工作日及以上,但未达到重伤程度的伤害。
(3)重伤事故。
指按国务院有关部门颁发的《有关重伤事故范围的意见》,经医师诊断为重伤的伤害。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作为重伤事故处理:经医师诊断成为残疾或可能成为残疾的;伤势严重,需要进行技术较大的手术才能挽救生命的;要害部位严重灼伤、烫伤或非要害部位灼伤、烫伤占全身面积1/3以上的;严重骨折、严重脑震荡等;眼部受伤较重,有失明可能的;手部伤害、脚部伤害可能致残疾者;内部伤害:内脏损伤、内出血或伤及腹膜等。
凡不在上述范围以内的伤害,经医院诊断后,认为受伤较重,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上述各点,由企业行政部门会同基层工会作个别研究,提出意见,由当地有关部门审查确定。
3.按事故伤害程度分类按事故对人员造成的伤害程度和伤亡人数可分为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重大伤亡事故和特大伤亡事故6类。
(1)轻伤事故。
指负伤职工中只有轻伤的事故。
(2)重伤事故。
指负伤职工中只有重伤(多人事故时包括轻伤)的事故。
(3)死亡事故。
指一次死亡1~2人(多人事故时包括轻伤、重伤)的事故。
(4)重大伤亡事故。
指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
(5)特大伤亡事故。
指一次死亡10-49人的事故。
(6)特别重大事故。
据国务院第34号“关于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一次死亡50人及其以上或者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及其以上的事故。
露天矿常见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露天矿作为一种广泛采用的采煤方式,其所产生的矿产资源丰富,效率高,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问题。
在采矿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事故,这些事故严重威胁着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露天矿常见事故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露天矿常见事故原因1. 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由于露天矿的采煤方式不同于井下采煤,需要挖掘大量的煤矿和岩石,同时采煤会改变地下煤层及其周围地质环境,导致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还会破坏采煤设备。
2. 机械故障在露天矿作业中,各种设备的机械故障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这些设备维修时间长,维修难度大,一旦发生故障往往会影响采煤效率。
同时,故障也会导致设备损坏,进一步增加了采煤成本和人员安全风险。
3. 煤尘爆炸和突水露天矿采煤过程中,如果未能妥善处理煤尘,会导致煤尘积聚,一旦遇到火源,即会引爆煤尘,形成煤尘爆炸事故。
另一方面,煤层中有些岩层含有地下水,采煤过程中煤层受损会导致地下水突然涌现,形成突水事故。
二.预防措施1. 加强地质勘测研究人们在对露天矿进行开采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矿山地质情况。
这包括岩层的结构、岩性特征和地质构造等信息。
对于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监控,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采掘技术和工艺参数来进行采矿。
2. 定期检查维护设备在露天矿作业的全过程中,设备维护和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设备经常要接受维护和修理,已经损坏或存在隐患的设备需要被及时更换或修复。
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延长设备寿命,也可以保证作业现场的安全。
3. 确保煤尘及时清除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尘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因素。
避免采煤过程中产生大量煤尘的方法是采用湿法开采,为减少煤尘对健康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加强通风和过滤,清理作业区的煤尘,采用火源防止措施等等。
4.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对于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劳动者的安全素质和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和防范措施煤矿安全事故及其原因与预防措施2023年,煤矿安全事故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探讨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和防范措施,以期提高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一、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1.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中,违章作业、疏于管理、无证上岗等是最为常见的原因。
一些煤矿工人因为自身利益或者其他原因,不遵守操作规程,乱改电路或使用不合格的设备,造成了严重后果。
2.设备原因煤矿设备是生产的基础,但如果设备出现问题,将会对生产安全带来非常大的威胁。
比如设备老化、设备维护不当等,都可能导致设备失效或者出现故障,从而引发严重安全事故。
3.地质因素煤矿的生产空间是地下,地质条件也是影响煤矿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因素如断层、冲击地压、地下水等,都可能导致地质灾害,而煤矿工人可能会因此失去生命。
4.气体爆炸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毒有害气体。
当气体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形成气体爆炸,从而产生严重后果。
二、煤矿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1.维护管理煤炭生产领域毕竟是危险性极高的行业,因此煤矿每年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
生产机构必须按照标准程序进行煤矿检测,以确保安全。
2.加强培训加强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在员工上岗前,需要进行专业的安全培训。
教育员工如何正确、科学地使用设备,以及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正确的应对方法。
3.设备维护煤矿设备的生命是源于设备的维护。
设备使用前必须进行全面地检查及维护保养。
设备维护计划必须制定在质量标准之上,如何保证安全的制订条件是每日维护保养。
4.掌握技术煤矿生产过程中有许多细节,只有熟悉技术细节,才能保障生产安全。
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煤矿相关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正确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结论:可见,煤矿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非常重要,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
采矿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摘要:在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城镇化的不断加快,社会不断进步,对于矿产资源的利用也在不断增多,在采矿中问题也在不断频发,工作人员的长时间工作自身也会产生问题,本文就对采矿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及防护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共勉。
关键词:采矿;有害因素;防护措施采矿作业的生产劳动过程,在生产环境中都存在某些特有的职业卫生问题。
比如采矿中产生的含有各种成分的粉尘、炮烟、毒气;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噪声、振动、肮脏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作业环境中种种不安全因素;不良的微小气候和污染的空气,需强大的通风设备维持生产。
由于采矿种类的不同,职业卫生问题也有不同的特点。
比如煤矿除粉尘外,高温、甲烷和煤尘爆炸的危险是比较特殊的;而在金属和非金属矿开采的矿石中存在有毒物质(铅、汞、砷、锰、铍、铀、石棉),而且某些矿物(金、钨、萤石等)和石英共生,致使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很高,对肺的危害特别严重。
矿山作业场所中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瓦斯(主要成分是甲烷气体)、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等,有些矿山还有民有毒有害气体的主要性质是;①气味。
氨有剧臭味;二氧化硫有强烈硫磺臭和酸昧;硫化氢具有臭鸡蛋味;二氧化碳有微酸味。
根据气体的这种性质可判别其是否存在。
②比重。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比重大于空气,一般处于巷道的底板处;氢、甲烷气体、氨、一氧化碳、氮的比重轻于空气,一般处于巷道的顶板处。
③溶水性。
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氨能溶于水。
利用这种性质,可通过洒水喷雾来吸收净化空气。
④爆炸性。
甲烷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氢在爆炸界限内可发生爆炸。
一、井下采煤的作业过程和工种掘进作业。
在岩层或煤层中,掘凿巷道的过程称为掘进。
采煤作业。
采煤是在煤层中的采煤作业面,由采煤工担任的作业过程。
工序分为落煤、装煤、运煤、支护和顶板管理。
由于机械化程度不同,采煤的劳动条件差别很大。
矿山常见事故防范措施一、冒顶片帮事故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矿山的顶板岩体冒落事故,依其冒顶片帮的范围和伤亡人数,一般可分为大冒顶、局部冒顶、松石冒落三种。
大冒顶通常发生在属沉岩矿种开采的矿山,冶金矿山较少发生。
局部冒顶和松石冒落,并统称冒顶事故。
这类冒顶事故多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在顶板比较破碎的工作面;在岩层层理、节理、断层比较发育易离层的工作面;在矿井、超深矿井、爆破通风后排除工作不当的工作面。
冒顶事故的发生,一般与矿山地质条件、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按事故分类统计资料,属于生产组织管理方面的原因占45.6%,属于物质技术方面的原因占44.2%,属于冒险作业等因素引起的事故仅占10.2%。
(一)生产组织管理方面1.采矿方法选择不合理采矿方法选择不合理是引发冒顶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
2.顶板支护方法不合理采场工作面或大断面掘进,支护方法不合理或支护不及时,是导致冒顶事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当工作面附近的顶板岩石比较破碎,构造比较发育时,支护方法不合理或支护不及时,极易燃易爆造成顶板突然冒顶或片帮,引发事故。
3.浮石处理不当巷道内松石冒落多半发生在距工作面10米以内,采场内松石冒落多半发生在采场顶板并不太高的情况下。
浮石处理不当,排除工技术不熟练,检查不周,疏忽大意甚至没有检查,是造成冒顶伤亡事故的原因之一。
浮石处理不当所引起的伤亡事故,大多是由于浮石处理前对工作面顶帮缺乏全面细致的检查,以及浮石处理时站立的位置不当和排除工的技术不熟练等造成的。
4.防护用品使用不当在矿井内工作时,由于没有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而使冒顶事故扩大化的事例常有发生。
5.人员管理跟不上一是井下使用的新工人多,对井下作业环境不了解,又缺少安全知识技能的培训,新老交替衔接不上,不能及时有效地“敲帮问顶”而引发事故。
二是井下管理人员对顶板管理不重视,没有行之有效的顶板管理办法和监督约束机制,以致顶板管理松懈,无人员伤亡的小冒顶事故不断,有人员伤亡的冒顶事故也就不可避免了。
矿山事故及预防知识1.矿山事故的特点(1)矿山事故的主要特点●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事故次数和伤亡人数所占相对密度大;●有色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的事故次数和伤亡人数所占相对密度大且明显上升;●发生非煤矿矿山事故的类型主要是坍塌、透水、冒顶片帮和物体打击;●发生非煤矿矿山事故的地区较为集中等。
(2)主要原因分析●矿山企业作业场所条件差,特别是井工开采的矿山,作业地点受水、火、各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和破碎顶板的威胁;地下作业阴暗潮湿、粉尘危害;开采技术复杂,生产环境多,工作场所不断移动,不安全因素多。
●矿山开采受地质条件和环境的制约,给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带来特殊困难。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小型矿山兴办,受财力和技术条件限制,多数为手工作业,抗灾能力低。
●矿山工人素质普遍较低,大批低文化的农民进入矿山,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低,工作岗位不稳定,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事故多的重要因素。
●矿山安全管理工作手段落后,经营和管理人员水平低,不能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
2.顶板事故及预防(1)顶板事故的原因冒顶片帮事故,大多数为局部冒落及浮石引起的,而大片冒落及片帮事故相对较少,因此,对局部冒落及浮石的预防,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引发冒顶片帮事故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采矿方法不合理和顶板管理不善采矿方法不合理,采掘顺序、凿岩爆破、支架放顶等作业不妥当,是导致此类事故的重要原因。
例如,某矿矿体顶板岩石松软、节理发达、断层裂隙较多,但过去采用了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加上采掘管理不当,结果形成了顶板暴露面积过大,所以冒顶事故经常发生。
后来该矿改变了采矿方法,加强了顶板管理,冒顶事故就有了显著的减少。
●缺乏有效支护支护方式不当、不及时支护或缺少支架、支架的支撑力和顶板压力不相适应等是造成此类事故的另一重要原因。
例如,某矿采场顶板与底盘的走向断层相交形成了三角岩构造,对此本应选用木垛与支柱的联合支护方案,但只打了40多根立柱,结果顶板来压后,立柱大部分被压坏,发生了冒顶事故。
露天矿常见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内容摘要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工的人身平安和财产时刻受到各种自然困苦的威逼,尽管科学技术的应用和阅历积累使重大事故得到有效的掌握,但事故的突发性、连续性、继发性都有可能造成事故扩大。
为贯彻平安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职工的平安和健康,爱护财产不受损失,避开事故发生,保证平安生产正常运行,特制定困苦预防措施处理方案,望广阔职工仔细执行本措施各项规定,搞好矿山平安生产。
一、露天矿滑坡、塌方事故等预防措施
1、边帮滑坡、坍塌事故
事故产生缘由
(1)开采境界内和最终边坡接近地段的老采坑不清晰或处理不准时。
(2)边坡过陡或其他外力破,检查处理不准时。
(3)挂帮矿体经论证盲目开采。
(4)没有建立健全边坡管理制度。
- 1 -。
矿井主要危险源及预防管理矿井是指为了开采矿石、煤炭等自然资源而建立的地下或者半地下的大型工程。
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和作业条件,矿井存在着许多危险源,对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矿井的预防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矿井的主要危险源以及预防管理措施方面进行探讨。
一、矿井主要危险源1. 有害气体:矿井中常常存在各种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这些气体具有毒、可燃和爆炸等危险性质,对矿工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 煤尘:矿井中存在大量的煤尘,会引起爆炸和火灾等事故。
煤尘是一种高度可燃的物质,一旦遇到火源,就会迅速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烟雾和热量,对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 坍塌:矿井的地质结构较为复杂,存在着坍塌的风险。
当地质结构不稳定、支护工程不合理或者爆破等作业过程中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就容易引发坍塌事故,造成矿工伤亡和财产损失。
4. 火灾:矿井中除了煤尘外,还存在火灾的危险。
电气设备、大型机械设备和作业工具等都有可能成为火灾的起因,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矿井的封闭性和复杂的工作环境,火势很容易蔓延,造成严重的后果。
5. 水害:矿井地下存在着大量的地下水,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就有可能引发水害事故。
地下水的涌入会导致井下工作场地被淹没,造成矿工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6. 噪音:矿井中存在噪音污染的问题。
各种机械设备、爆破作业和矿工的操作都会产生噪音,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中会严重影响矿工的听力和身体健康。
7. 超负荷劳动:矿工的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易导致疲劳和工伤事故。
二、矿井预防管理1. 制定严格的安全规章制度:矿井企业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包括作业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紧急救援预案等,确保矿工在工作中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降低危险发生的风险。
2. 安全教育培训: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安全规章制度、危险源及防护措施、急救知识等。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采矿作业主要事故的成因及预防(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018-15 采矿作业主要事故的成因及预防(正
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我区地处鲁中丘陵地带,位于淄博向斜的南部边缘,主要分布石炭和二叠纪地层,赋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有各类矿山企业160余处,富产煤炭、耐火粘土、铝土、铁石、白云石、云母和石灰石等矿产,矿山开采具有悠久的历史,矿山企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矿山开采按照开采方式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特别是地下生产矿山,受地质因素、开采活动和设施设备损伤等影响,形成大量的事故隐患,比如矿井老空积水、承压水威胁、瓦斯突出、提升绞车断绳顿罐和井下火灾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
危害因素多,环境条件差,都给我们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困难,本文仅从采矿作业者易于矿工密切相关的环节,来分
析存在的主要事故隐患和易发事故类型,并从根本上采取措施,达到消除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一、采矿作业中存在的主要事故类型及原因
(一)采场冒顶片帮事故
在采矿作业中,最常见的事故是冒顶片帮,约占采矿作业事故的40%以上。
分析该类事故的原因主要是:
1.采矿方法选择不合理,顶板管理方法不当。
如采场布置方式与矿床地质条件不适应,采场阶段太高,矿块太长,顶帮暴露面积太大,时间过长,加上顶板支护、放顶时间选择不当,都容易发生冒顶事故。
天井、漏斗布置在矿体上盘或切割巷道过宽都容易破坏矿体及围岩的完整,产生片帮事故。
2.作业人员疏忽大意,检查不周
根据冒顶伤亡事故分析,只有极小部分的事故是由于较大型冒落引起的,大多数都属于局部冒落及浮石伤人,且多发生在爆破后1~2小时内。
这是因为岩石受爆破的冲击和震动作用后,有二些发生松动和开
裂的岩石,稍受震动或时间一长马上就会冒落。
这时如果正好有人站在下面,将被击中。
所以在放炮后应加强对采场顶帮的检查和处理。
另外,在节假日前后或停工时间较长后,恢复生产时,也应加强对顶帮的检查和处理。
3.处理浮石操作方法不当
由于处理浮石操作不当所引起的冒顶事故,大多数是因处理前对顶板缺乏全面、细致的检查,没有掌握浮石情况而造成的。
如操作时撬前面的,后面的冒落;撬左边的,右边的冒落;撬小块的浮石,却引起大面积冒落等。
有时因为操作工人的技术不熟练,处理浮石时站立位置不当,当浮石下来时无法躲避而造成事故。
也有一些事故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冒险空顶作业,违章回收支柱而造成的。
4.地质情况变化,自然条件不好
如在采矿体中有小断层、裂隙、溶洞、软岩、泥夹层、破碎带、裂隙水等等,都容易引起冒顶片帮,在开采中要特别注意。
5.地压活动的影响
有些矿山在开采后对采空区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矿山的生产区域不同程度地受到采空区地压活动的影响,容易导致井下采场和巷道发生大面积冒顶片帮事故。
(二)采场塌陷事故
这种事故经常发生在使用留矿法采矿的生产中。
如某铁矿矿石粘结性较强,放矿漏斗上部结拱形成空洞,未及时处理,凿岩爆破震动使空洞悬拱破坏,采场突然塌陷,使两名作业人员被埋人矿石中,造成一死一伤。
留矿堆中形成空洞的原因主要有:由于矿体上盘围岩节理发育,断层较多,回采易产生大块矿岩;矿石湿度大,粉矿和夹杂黏土多,易黏结成块;回采进度太慢,或采场搁置停采,长期没有放矿;漏斗间距太大;以及落矿后,平场时二次破碎不充分,以致:大块矿石潜埋于矿堆内,矿房局部发生堵塞,形成空洞。
(三)坠井事故
矿井在开采过程中,受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开采经济的影响会布设很多形式的竖井,比如:提升立井、通风立井、暗立井、天井和溜矿石立井等。
在采矿作业过程中,人员经常进出采场,途经天井和溜井,如果天井支架不牢,梯子没有固定好,梯子间没有防护栏杆,天井扒钉把手不牢靠,或是溜井口未设标志、护栏和格筛等,往往容易导致坠井事故。
(四)溜矿井、放矿漏斗卡矿事故
由于溜矿井或放矿漏斗卡矿、堵塞处理不当,出现人员受矿石积压、深埋和机器卷扬等威害,造成人身严重伤亡的事故在矿山时有发生。
二、预防措施及改进对策
(一)预防采场冒顶片帮事故
根据以上冒顶片帮事故发生的原因,预防冒顶片帮,避免伤亡事故的措施主要有:
1.根据矿床地质条件,合理选择采矿方法和采场布置。
天井、漏斗等应布置在矿床的下盘,避免破坏上盘,造成片帮。
开采时,要严格按采掘顺序,自上
而下,由远而近,有计划的回采,尽量减少顶板暴露时间,加快采矿速度,缩短回采周期。
2.按照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和作业制度,加强职工安全技术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和技术水平。
3.加强采场顶板观察、检查,加强顶板管理。
一方面根据已掌握的地质资料,加强现场顶板管理。
同时要对采场矿岩情况经常进行检查,及时掌握其变化规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发现岩石松软时,应及时支护,尽量避免在空顶下作业。
采场和附近作业点放炮后,应仔细地检查采场顶帮的岩石和支护。
检查时人要站在安全的地方,由外向里用尖头长钎子或带矛头的长竹竿撬下松动的岩石。
检查处理完毕,再通知其他人员进入采场作业。
4.注意观测顶板冒落预兆,防止发生大面积冒顶事故。
大多数情况下,顶板冒落之前都会有些预兆,如顶板岩石下沉、支架发出爆裂声、发生折断;顶板岩石发出破裂和撞击声;顶板有岩石碎块掉落,以及
涌水、淋水量增大等现象。
一旦发现采场有大面积冒顶的征兆,应立即停止采场作业,马上撤离作业区内的人员。
顶板冒落的观测方法有木楔法、标记法、信号柱法等。
木楔法就是在顶板裂隙中钉入一块小木楔(或小金属楔),如果顶板变形、裂隙增大,小木楔会自动落下或松动,说明顶板有冒落危险。
标记法是将黄泥、油漆、水泥砂浆抹在顶板裂隙上,观察其变化,也能反映出顶板变形情况。
信号柱法是在采场每隔7~10m 用兰根毛竹(或木柱)支撑在顶底板之间,如果发现毛竹(或木柱)压裂,发出响声,说明顶板下沉有冒落危险,应立即将人员撤离采场,然后制定安全措施进行支护。
(二) 预防留矿法采矿中采场塌陷事故
防止留矿堆中形成空洞的措施有:
1.选择合理的爆破参数,减少爆破产生大块或粉矿,尽可能保持上盘围岩不遭破坏。
2.平整采场时,应仔细进行大块矿石的二次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