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皮肤学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30
皮肤与化妆品相互作用的动态研究在追求美丽和呵护肌肤的道路上,化妆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你是否真正了解皮肤与化妆品之间那微妙而又复杂的相互作用呢?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化妆品涂抹在脸上,而是一个涉及到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动态过程。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
它不仅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阻挡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还能调节体温、感知外界刺激,并参与新陈代谢。
皮肤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是最外层,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组成,它们不断地更新和脱落,以维持皮肤的屏障功能。
真皮则富含胶原蛋白、弹性纤维和基质,赋予皮肤弹性和韧性。
皮下组织包含脂肪和结缔组织,起到缓冲和储存能量的作用。
当我们使用化妆品时,它们首先与皮肤的表皮层接触。
不同类型的化妆品,如洁面产品、乳液、面霜、精华液等,其成分和性质各异,与皮肤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尽相同。
洁面产品通常含有表面活性剂,其作用是去除皮肤表面的污垢、油脂和污染物。
然而,如果使用不当或选择了过于强力的洁面产品,可能会过度去除皮肤表面的天然油脂,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皮肤干燥、敏感。
乳液和面霜的主要作用是保湿。
它们通常含有吸湿剂,如甘油、透明质酸等,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并将其保留在皮肤中;还含有封闭剂,如凡士林、矿物油等,能够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水分流失。
但如果皮肤对其中的某些成分过敏或不耐受,可能会引起红肿、瘙痒等不良反应。
精华液往往含有高浓度的活性成分,如维生素 C、维生素 E、视黄醇等,旨在解决特定的皮肤问题,如美白、抗氧化、抗衰老等。
这些活性成分需要通过皮肤的屏障进入深层细胞发挥作用,但皮肤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使用过量或过于频繁,可能会给皮肤带来负担,甚至引发刺激和炎症。
化妆品与皮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还涉及到皮肤的 pH 值。
正常皮肤的 pH 值在 45 至 65 之间,呈弱酸性。
一些化妆品的 pH 值可能与皮肤的 pH 值不匹配,从而影响皮肤的酸碱平衡,破坏皮肤的微生态环境。
⽪肤科学与化妆品功效评价教学⼤纲《⽪肤科学与化妆品功效评价》教学⼤纲⼀、课程简介21世纪是⼈类科学技术、现代⽂明飞速发展时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们对⾃⾝形象追求和塑造已经摆在越来越重要地位,并不断赋予它深刻丰富的内涵。
《⽪肤科学与化妆品功效评价》作为⼀门公共选修课,是以化学及其相关理论介绍应⽤于化妆品的原料,化妆品机制及介绍⽪肤⽑发、⼝腔等特殊⽤化妆品的作⽤及相关配⽅,其任务就是招宽学⽣视野,增加美容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化妆品的原料、⽇⽤化妆品的配⽅、化妆品作⽤原理,不同⽪肤化妆品⼈选⽤化妆品的⽅法等化妆品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采⽤视频和演⽰的⽅法介绍化妆品的配⽅,充分调动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同学们学习理论知识后,运⽤于⽇常⽣活中,提⾼⾃⾝的审美能⼒。
主要讲授化妆品原料产品安全性、选⽤产品注意事项,对化妆品⽣产⼯艺及配⽅只略作介绍。
根据教学计划,⽪肤科学与化妆品功效评价设置理论30学时。
⼆、课程⽬标(⼀)基本理论知识1.讲授⽪肤和化妆品科学的基础知识;2.详细论述了九⼤类特殊⽤途化妆品;3.从功效评价的⾓度对保湿、抗皱、营养、清洁、彩妆、洗护发进⾏了介绍。
(⼆)基本技能能学有所⽤,提⾼⾃⾝对化妆品的评价和选⽤能⼒,对特殊化妆品的辩真伪能⼒。
(三)基本素质1.态度:培养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能⼒:在教学中对学⽣进⾏多种能⼒培养,即审美能⼒、识辩产品真伪能⼒、动⼿实践能⼒、待业服务能⼒,从⽽提⾼美容专业素质。
3.体质:培养学⽣养成良好卫⽣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三、教学原则本课程即是透过多媒体、课堂讲述、分组讨论、问答等活动,教授学⽣⽪肤科学与化妆品功效评价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使学⽣能将所学知识与⽣活实际相联系,充分地融会贯通,以达到知⾏合⼀的⽬的。
四、课时分配五、教学内容第⼀章⽪肤的⽣理基础第⼀节⽪肤的组织与细胞构成⼀、表⽪⼆、真⽪三、⽪下组织第⼆节⽪肤附属器及其⽣长调节⼀、⽑发与⽑囊⼆、⽪脂腺三、外泌汗腺四、顶泌汗腺五、指(趾)甲第三节⽪肤的⽣理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屏障作⽤⼆、体温调节作⽤三、感觉作⽤四、分泌及排泄作⽤五、吸收作⽤六、免疫功能第四节⽪肤的颜⾊及其影响因素⼀、⽪肤的颜⾊. ⼆、⿊素细胞第五节⽪肤的⽼化⼀、⽪肤的⾃然⽼化9⼆、⽪肤光⽼化第⼆章化妆品概论第⼀节化妆品基本知识⼀、化妆品的定义⼆、化妆品的分类三、化妆品的特性第⼆节化妆品的基础理论⼀、化妆品与胶体理论⼆、化妆品与界⾯科学三、化妆品与⾼新技术四、化妆品的毒理学和⼈体安全性试验第三节化妆品原料⼀、基质原料⼆、辅助原料三、功效性原料第四节化妆品的制备⼀、洗发液、浴液类化妆品的制备⼆、膏霜、乳液类化妆品的制备三、美容类化妆品的制备第三章⽪肤光⽣物损伤及防晒化妆品第⼀节紫外辐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紫外辐射的基本特征⼆、影响地球表⾯紫外辐照的因素第⼆节紫外辐射对⼈类⽪肤的⽣物损害⼀、⽪肤⽇晒红斑⼆、⽪肤⽇晒⿊化三、⽪肤光⽼化四、⽪肤光敏感和光敏感性⽪肤病第三节机体对紫外辐射⽣物损害的防护机制⼀、⽪肤各层对紫外线的屏蔽作⽤⼆、机体抗氧化物质对紫外损伤的防护作⽤第四节防晒化妆品的历史形成和发展⼀、古代⼈的防晒⽤品⼆、⼈类对紫外辐射的认识和防护研究三、早期防晒制品的探索四、现代防晒化妆品的发展第五节防晒化妆品功效成分分析⼀、化学性紫外线吸收剂⼆、物理性紫外线屏蔽剂三、抵御紫外辐射的⽣物活性物质四、各种防晒功效成分的复配使⽤第六节防晒化妆品功效评价⽅法⼀、防晒化妆品spf值⼈体测定及表⽰法⼆、防晒化妆品吸光度值及spf值仪器测定法三、防晒化妆品spf值的抗⽔性能测定法四、防晒化妆品uva防护效果测定及表⽰法第四章⽪肤⾊素代谢与祛斑美⽩化妆品第⼀节⽪肤的颜⾊⼀、⽪肤的颜⾊构成⼆、⿊素细胞与⿊素第⼆节祛斑美⽩化妆品功效成分分析⼀、⿊素⽣成的抑制机理⼆、美⽩活性物质的分类及研究进展第三节祛斑美⽩化妆品的系统分析与功效评估⼀、祛斑美⽩化妆品的系统分析⼆、祛斑美⽩化妆品的功效评估第五章脂肪代谢与健美化妆品第⼀节⽪肤脂肪细胞⽣物学概述⼀、脂肪细胞的分布、数量及种类⼆、脂肪细胞的⽣成与代谢第⼆节肥胖的病因及诊断⼀、肥胖的原因⼆、局部脂肪沉积的病因第三节评价肥胖的指标⼀、评价肥胖程度的指标⼆、脂肪分布的指标三、肥胖的判定标准四、确定肥胖较简单的⽅法第四节传统中药健美配⽅第五节健美化妆品活性成分分析⼀、化妆品影响脂肪代谢的原理⼆、处理脂肪团的活性物质第六节健美化妆品配⽅举例第七节健美化妆品功效评价⼀、b型超声⽪下脂肪测量法⼆、⼈体脂肪⽐率测定法第六章头发的⾊素代谢与染发化妆品第⼀节头发⾊素代谢⼀、⿊素细胞的发⽣⼆、⾊素合成三、⽑发⾊素代谢的调控第⼆节发⾊变⽩、变灰的基础⼀、⽣理性⽩发⼆、病理性⽩发第三节染发化妆品⼀、染发的历史⼆、染发化妆品现状三、发展趋势第四节染发美容⼼理学第五节染发化妆品活性成分与功效评价标准⼀、染发化妆品活性成分⼆、染发化妆品功效评价标准第七章⾯部痤疮与抗粉刺化妆品第⼀节⽑囊⽪脂腺基础知识⼀、解剖和组织学结构⼆、⽪脂腺的⽣理第⼆节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脂分泌过多⼆、⽑囊⽪脂腺导管⾓化过度三、痤疮丙酸杆菌的过度增殖四、免疫反应五、其他导致痤疮的因素第三节痤疮的临床表现与分型⼀、痤疮的临床表现⼆、痤疮的分型三、痤疮的分级第四节痤疮的治疗与痤疮患者的美容⼼理学⼀、治疗痤疮药物的分类和作⽤机制⼆、根据临床痤疮类型和分级选择合适的治疗⽅案三、中药治疗四、其他治疗五、痤疮的⾮药物治疗六、痤疮患者的美容⼼理学第五节抗粉刺类化妆品⼀、抗粉刺类化妆品的原料和活性成分分析⼆、痤疮患者如何合理选择化妆品第六节抗粉刺类化妆品功效评价第⼋章⽪肤⽔分与保湿化妆品第⼀节⽪肤保湿的⽣理基础⼀、⽪肤的⽣理结构及保湿作⽤⼆、⽪肤的渗透和吸收作⽤三、天然保湿因⼦第⼆节保湿类化妆品的发展形成及作⽤机理⼀、保湿类化妆品的发展状况⼆、保湿类化妆品的作⽤机理第三节保湿化妆品的活性成分--常⽤保湿剂的种类、性质及应⽤⼀、多元醇类保湿剂⼆、透明质酸保湿剂三、乳酸和乳酸钠四、吡咯烷酮羧酸钠五、神经酰胺类保湿剂六、酰胺类保湿剂七、葡萄糖酯类保湿剂⼋、胶原(蛋⽩)类保湿剂九、甲壳质衍⽣物和脱⼄酰壳多糖第四节保湿类化妆品的质量标准及功效评价⽅法⼀、保湿类化妆品的质量标准⼆、保湿类化妆品保湿性功效评价⽅法第九章⽪肤⽼化与抗皱化妆品第⼀节⽪肤衰⽼研究进展⼀、⽪肤衰⽼的机理⼆、⽪肤⽼化的表现三、影响⽪肤衰⽼的因素四、皱纹形成的原因及皱纹的类型第⼆节抗皱或抗⽪肤衰⽼化妆品⼀、抗衰⽼或祛皱的作⽤途径⼆、抗皱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三、抗皱化妆品的系统分析第三节抗皱化妆品的功效评价⼀、⽔分经⽪失散率的测定⼆、活性成分的抗氧化能⼒的测定三、⽪肤黏弹性的测定四、真⽪基质成分的测定五、⽪肤皱纹的测定六、应⽤放射性标记物进⾏离体⽪肤试验第⼗章⽪肤⽣理与营养护肤化妆品第⼀节⽪肤表⾯的⽣理特征⼀、⽪肤表⾯的结构特征⼆、⽪肤表⾯的分泌与排泄三、外界物质的透⽪吸收第⼆节健康⽪肤的美学观第三节营养护肤品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第四节营养护肤品的种类、原料及分析⼀、营养护肤品的类型⼆、营养化妆品的原料分析三、营养化妆品的功效评价第⼗⼀章⽪肤的新陈代谢与清洁化妆品第⼀节⽪肤的新陈代谢⼀、⽪肤的渗透和吸收作⽤⼆、⽪肤的主要代谢作⽤三、⽪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第⼆节清洁类化妆品概述⼀、⽪肤清洁317⼆、清洁类化妆品的发展历史三、清洁类化妆品的概念、种类及基本成分第三节⾯部⽤清洁化妆品⼀、洗⾯奶⼆、清洁霜三、⾯膜四、剃须膏第四节体⽤清洁化妆品⼀、沐浴液与沐浴凝胶⼆、浴盐和浴油第五节清洁类化妆品的安全性评价第⼗⼆章头发护理与洗护发化妆品第⼀节头发的结构和性质⼀、头发的功能⼆﹑头发的组织结构三﹑头发的化学组成四﹑头发的物理性质五﹑头发的损伤第⼆节美发护发的历史及发⽤化妆品的演变⼀、中国美发护发史回顾⼆、发⽤化妆品的发展历程三、发⽤化妆品今后发展趋势的展望第三节发⽤化妆品的种类、作⽤原理及配⽅技术⼀、发⽤化妆品的分类⼆、发⽤化妆品的作⽤原理三、发⽤化妆品中常⽤的原料及配⽅举例第四节发⽤化妆品的活性成分分析⼀、⾹波中活性成分的分析⼆、护发素中活性成分的分析第五节发⽤化妆品的功效评价⼀、头发静电的测定⼆、头发梳理性的测定三、头发柔软、顺滑性的测定四、头发飞发、⽑燥的测定五、头发光泽的测定六、头发拉伸强度的测定七、头发⽔分含量的测定六、教材参考书⽬1. ⽪肤科学与化妆品功效评价(刘玮张怀亮主编化学⼯业出版社 20052. 临床⽪肤科学图谱朱家瑜合记出版社 20053. ⽪肤科学⼿册吕耀卿合记出版社 19994. ⽪肤学曾铭仪合记出版社 2004。
化妆品科学中的皮肤敏感性实验设计与分析化妆品作为日常护肤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皮肤的影响至关重要。
然而,不同的人对于化妆品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其中皮肤敏感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了评估化妆品的安全性和皮肤的耐受性,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皮肤敏感性实验。
本文将介绍化妆品科学中的皮肤敏感性实验设计与分析。
一、皮肤敏感性实验设计1. 选择测试对象:在进行皮肤敏感性实验时,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测试对象。
通常情况下,这些测试对象包括正常皮肤和敏感皮肤人群。
正常皮肤人群是作为对照组,敏感皮肤人群是要观察的对象。
2. 实验组与对照组:为了进行对照实验,通常会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使用待测试的化妆品产品,对照组使用无刺激性的基础产品。
3. 抽取样本: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从测试对象的相同部位(如前臂内侧)抽取样本。
样本的抽取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4. 施用化妆品:在实验中,需要将化妆品产品施用在测试对象的皮肤上。
通常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浓度和用量来观察皮肤的反应。
5. 观察反应:在给予一定的时间后,观察测试对象的皮肤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包括红肿、刺痛、瘙痒等。
观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实验的需要。
二、皮肤敏感性实验分析1. 数据收集: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下测试对象的个人信息、施用产品的浓度和用量、观察到的皮肤反应等数据。
2. 统计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取实验结果。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均值、标准差、显著性检验等。
3. 结果解读:在分析实验结果时,需要考虑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比较不同组的数据,可以确定化妆品对皮肤敏感性的影响程度。
4. 结论与建议: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关于化妆品安全性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如果实验结果显示化妆品引起较强的皮肤反应,可能需要调整产品配方或建议部分人群谨慎使用。
三、实验的局限性与改进1. 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化妆品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需要在实验设计时考虑多样性,增加实验样本的数量和种类。
化妆品让皮肤变白原理
化妆品让皮肤变白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的:
1. 遮盖:化妆品中的色素能够有效地遮盖皮肤的暗沉、斑点等问题,使肤色看起来更加均匀和白皙。
2. 美白成分:很多化妆品中含有美白成分,如维生素C、熊果苷、水杨酸等,这些成分能够抑制黑色素的产生,减少色素沉着,从而改善暗沉的肤色。
3. 护肤功效:化妆品中的护肤成分具有保湿、修护等功效,能够改善肌肤的状态,让肌肤更加透亮和水嫩,使整体肤色看起来更加白皙。
4. 光学效果:化妆品中的光学成分能够反射和散射光线,使皮肤的光亮度增加,使整体肤色看起来更加明亮和白皙。
需要注意的是,化妆品的美白效果是暂时性的,具体效果因个人肤质和使用方法而异。
此外,长期使用某些化妆品可能会对皮肤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化妆品,并注意正确使用和及时卸妆很重要。
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护肤方法,才能真正拥有健康、透亮的肌肤。
皮肤吸收与化妆品渗透技术在追求美丽和肌肤健康的道路上,化妆品成为了我们日常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要使化妆品真正发挥其功效,关键在于其能否被皮肤有效地吸收和渗透。
这不仅涉及到化妆品的成分和配方,还与皮肤的生理结构以及渗透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从外到内,依次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是我们抵御外界环境侵害的第一道防线,主要由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组成。
其中,角质层就像一堵坚固的“城墙”,阻挡着大多数物质的进入。
但也正是这一特性,使得化妆品的渗透成为了一个挑战。
化妆品的成分多种多样,包括水分、油脂、活性成分等。
这些成分的分子大小、极性和溶解性等性质都会影响它们在皮肤中的吸收和渗透。
一般来说,小分子、亲脂性的成分更容易穿过皮肤屏障。
例如,维生素 E 等脂溶性维生素就相对容易被皮肤吸收。
为了提高化妆品的渗透效果,科学家们研发了多种渗透技术。
其中,微乳技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
微乳液是由水、油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其粒径通常在 10 到 100 纳米之间。
由于粒径小,微乳液能够携带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更有效地穿透皮肤屏障,提高吸收效率。
纳米技术在化妆品渗透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将活性成分制备成纳米颗粒,可以增加其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渗透性能。
此外,纳米载体如脂质体、纳米胶束等还能够保护活性成分不被降解,延长其作用时间。
离子导入技术则是利用微弱的电流将带电荷的化妆品成分导入皮肤。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离子型成分的渗透深度和速度,对于一些难以透过皮肤的大分子药物和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效果。
除了技术手段,化妆品的使用方法和剂型也会影响皮肤的吸收。
例如,使用面膜时,由于皮肤在封闭的环境中,温度和湿度增加,角质层的水合程度提高,有利于化妆品成分的渗透。
而乳液和霜剂相比,乳液的质地更轻薄,更容易在皮肤表面铺开,从而增加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促进吸收。
化妆品与皮肤科学化妆品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必需的消费品之一,可以改善皮肤质量,增强自信心,美化外表。
不过,化妆品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威胁,如未正确使用、选购劣质产品等,都可能对皮肤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因此,在使用化妆品时,我们需要了解皮肤科学的基础知识,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皮肤。
一、皮肤的生理结构人类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构成。
表皮是皮肤外层,由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基底层是表皮重要的细胞层,产生这看作是真皮有很重要的联系。
真皮是中层,由结缔组织、肌肉、神经和血管组成,皮肤的支撑力和弹性由真皮决定。
皮下组织则是皮肤最底下的一层,由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对人体具有保护和缓冲作用。
二、化妆品的分类化妆品可以分为护肤品、美容品和彩妆品三类。
护肤品主要滋润和保护皮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皮肤护理。
美容品的作用则是改善皮肤肤色、延缓皮肤老化等,是现代人们追求美丽的必需品。
彩妆品则主要是用于修饰肤色、改变面部轮廓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皮肤与化妆品的关系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它不仅具有保护作用,而且也是人体感受外部环境的“传感器”。
然而,许多人很难分辨化妆品的好坏,不论是选择还是使用,都可能对肌肤造成伤害。
化妆品的成分要求过高,过于刺激肌肤的化学合成物质含量过高,都会引起皮肤敏感、过敏等问题。
此外,不恰当的使用方法,如长时间涂抹不洗、超量使用等,也会对肌肤造成负面影响。
四、如何正确选择化妆品首先,要认真阅读化妆品的有效成分、适用人群、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说明,而非盲目追逐潮流。
同时,选择大品牌化妆品也可以相对保证其品质和安全性。
其次,不要对价格过于追求便宜,因为良好的化妆品通常的价格较高,他们往往是需要经过严格检测和选择的产品。
最后,如果使用过程中出现过敏,要及时停止使用,并去皮肤科医院求医。
五、如何正确使用化妆品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合适的产品可以起到最好的效果。
化妆品皮肤细嫩的原理化妆品能使皮肤细嫩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补水保湿、抗氧化、去角质、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等。
首先,补水保湿是皮肤维持细嫩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皮肤表面的水分能够保持皮肤屏障的完整性,防止水分的蒸发和外部刺激物的侵入。
化妆品中通常含有保湿成分,如透明质酸、甘油、尿囊素等。
这些成分能吸附和保持皮肤表面的水分,增加角质层的含水量,从而使皮肤保持水润细嫩。
其次,抗氧化是维持皮肤细嫩的重要机制之一。
皮肤的老化过程往往与自由基的生成和氧化应激有关。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跃的氧化物质,能够破坏皮肤内部的结构,导致皮肤老化和细胞损伤。
化妆品中的抗氧化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多酚类物质等,能够中和自由基,减少细胞氧化损伤,从而保持皮肤的细嫩状态。
此外,去角质也是保持皮肤细嫩的有效手段。
皮肤表面通常有一层死皮细胞,这些细胞会形成角质层,使皮肤看起来暗哑粗糙。
去角质可以帮助去除这些死皮细胞,促使新细胞的生长和更新。
化妆品中常含有去角质成分,如水杨酸、果酸等,能够软化死皮细胞,加速其脱落,使皮肤更加光滑细嫩。
最后,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也是保持皮肤细嫩的关键因素之一。
胶原蛋白是皮肤内最重要的结构蛋白之一,能够使皮肤紧实、有弹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的胶原蛋白逐渐减少,皮肤就会松弛和出现皱纹。
很多化妆品中含有能够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的成分,如胶原蛋白肽、弹力蛋白等,它们能够刺激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分泌,从而使皮肤更加细嫩紧致。
除了上述原理,化妆品还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色素沉积、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来改善皮肤的细嫩程度。
例如,一些化妆品中含有促进血液循环的成分,如辣椒素、薄荷醇等,能够改善皮肤的气色和光泽。
另外,一些美白产品中还含有能够抑制黑色素生成的成分,如熊果苷、酪氨酸等,可以减少色斑和雀斑的产生,使皮肤更加细嫩均匀。
此外,一些化妆品中还添加了消炎抗敏成分,如尼泊金、绿茶提取物等,能够减轻皮肤的炎症反应,保护皮肤健康。
化装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GB 17149.1—1997前言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化装品卫生监督条例》的实施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不同种类化装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的总则。
凡符合本标准中所规定的定义,并具有相应临床表现者均可按本标准的原则进行诊断和处理。
本标准从1998年12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大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辨、蔡瑞康、刘玮、薛春霄、黄畋、袁兆庄。
本标准由卫生部托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化装品皮肤病是指人们一般生活中使用化装品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的病变。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化装品皮肤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化装品所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的病变。
2 引用标准以下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全部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以下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7149.2—1997 化装品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149.3—1997 化装品痤疮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149.4—1997 化装品毛发损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149.5—1997 化装品甲损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149.6—1997 化装品光感性皮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149.7—1997 化装品皮肤色素异常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 定义本标准所称的化装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外表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到达清洁、排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使用化装品所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的病变采纳以下定义:3.1 化装品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 induced by cosmetics化装品引起的刺激性或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化妆品基础必学的知识点:
1. 洁面:了解不同肤质的洁面方式,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洁面产品。
常见的洁面产品包括洗面奶、洁面皂、洁面乳等。
2. 爽肤水:了解爽肤水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爽肤水能够平衡肌肤的酸碱度,为后续的护肤程序做好准备。
3. 乳液/面霜: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乳液/面霜。
乳液/面霜能够为肌肤提供滋润和保护作用。
4. 防晒:了解防晒的重要性,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防晒产品。
防晒能够阻挡紫外线对肌肤的伤害,预防晒斑和皮肤癌等问题。
5. 化妆品成分:了解常见化妆品成分的功效和副作用。
常见的成分包括维生素C、玻尿酸、尿囊素等。
6. 化妆技巧:学习基本的化妆技巧,如涂抹粉底、化眼妆、修饰脸型等。
掌握基本的化妆技巧能够让肌肤看起来更加光滑和完美。
7. 卸妆:了解卸妆的重要性,选择适合自己肌肤的卸妆产品。
卸妆能够彻底清除脸上的化妆品和污垢,保持肌肤的呼吸畅通。
8. 护肤顺序:掌握正确的护肤程序顺序。
一般来说,护肤程序的顺序是洁面-爽肤水-乳液/面霜-防晒。
9. 保质期:了解化妆品的保质期。
过期的化妆品可能会对肌肤造成刺
激和过敏。
10. 肤色:了解自己的肤色,选择适合的化妆品颜色。
不同肤色的人适合的化妆品颜色也不同,选择合适的颜色能够让化妆效果更好。
这些是化妆品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选择和使用化妆品,使肌肤更加健康和美丽。
化妆品中的皮肤代谢功能的成分研究化妆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常常使用化妆品来改善肌肤外观和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对化妆品中的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对皮肤代谢功能的成分。
本文将探讨化妆品中与皮肤代谢功能相关的成分,并介绍其作用和研究进展。
一、维生素C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它在化妆品中被广泛使用。
维生素C可以促进皮肤的胶原蛋白产生,提高皮肤弹性和紧致度,同时减少皱纹的形成。
研究发现,维生素C还能够促进皮肤的代谢率,加速老化细胞的排除,从而使皮肤更加光滑和年轻。
二、透明质酸透明质酸是一种天然的保湿剂,它存在于皮肤和结缔组织中。
化妆品中添加透明质酸可以增加皮肤的含水量,保持皮肤的水润度。
此外,透明质酸还能够促进皮肤细胞的代谢,加速老化细胞的去除,从而促进皮肤的更新和修复。
三、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是皮肤组织的重要成分,它可以增强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中的胶原蛋白逐渐减少,导致皮肤松弛和皱纹的出现。
化妆品中添加胶原蛋白可以补充皮肤的胶原蛋白,改善皮肤质量和外观。
四、角鲨烷角鲨烷是一种天然油脂,它存在于皮肤和动物脂肪中。
化妆品中的角鲨烷可以增加皮肤的保湿性和屏障功能,防止水分的流失。
此外,角鲨烷还有助于促进皮肤的代谢,加速老化细胞的去除,提高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
五、胺基酸胺基酸是构成皮肤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化妆品中添加胺基酸可以增加皮肤的营养供给,促进皮肤细胞的代谢和修复。
研究还发现,胺基酸可以增加皮肤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对皮肤的损害,保持皮肤的健康和年轻状态。
六、植物提取物许多化妆品中还添加了各种植物提取物,如绿茶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等。
这些植物提取物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和活性成分,可以促进皮肤的代谢和细胞修复,减少皮肤老化的现象。
此外,植物提取物还具有镇静和舒缓皮肤的作用,有助于减少肌肤刺激和过敏反应。
七、尿囊素尿囊素是一种天然保湿剂,它存在于人体和动物的尿液中。
皮肤及化妆品基础知识皮肤知识:一、皮肤的分类:1、中性肌肤中性皮肤就是我们正常的皮肤,其PH值在5-5.6之间,它是健康的理想皮肤,皮脂腺、汗腺的分泌量适中,不油腻不干燥富有弹性,不见毛孔,红润有光泽,不容易老化。
红润细腻而富有弹性,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没有皮肤瑕疵。
2、干性肌肤皮脂分泌少,皮肤干燥、白皙、缺少光泽,毛孔细小而不明显,并容易产生细小皱纹,毛细血管表浅,易破裂,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其PH值约为5.5-6.0之间,可分为干性缺水和干性缺油两种。
3、混合性肌肤混合性肌肤是皮肤的一种类型,它是指在脸部的不同区域,具有较大差异性的肤质特性,最常见的是T字部位(额头、鼻梁及嘴周)呈现油性肤质,而脸颊部位则为干性或敏感性肤质。
4、油性肌肤油性皮肤是指油脂分泌旺盛,毛孔粗大,皮质厚硬不光滑、多数人肤色偏深,皮肤偏碱性,油腻光亮,其PH值在5.6-6.6之间,弹性较佳,不易衰老,但极易粘附灰尘和污物,引起黑头、皮肤的感染与痤疮等,不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5、敏感肌肤敏感性肌肤皮肤角质层较薄,容易看到红血丝(扩张的毛细血管)。
皮肤容易泛红。
一般温度变化,过冷或过热,皮肤都容易泛红,发热。
容易受坏境因素、季节变化或保养品刺激,容易过敏。
二、问题肌肤的处理及日常护理1、过敏※什么是过敏:过敏是一种皮炎症状。
是外界致敏物质于体内抗体结合的IV变态反应引起的皮炎症状。
过敏的皮肤是指已经产生过敏(皮肤炎症)症状的皮肤(如:红、肿、痒、刺痛等症状)。
※过敏应急处理:用绿茶泡水,待茶冷却后去除茶渣与纯净水1:1调和洁面5分钟→用冷藏后的纯净水泡开压缩面膜敷脸20分钟→化妆棉沾修护类的化妆水轻涂于面部。
※过敏期间注意事项:A、过敏期间不可用洁面膏清洁;B、过敏期间不可使用乳液、膏霜类等含营养成分的产品;C、过敏期间忌刺激性食物。
2、痘痘※什么是痘:痘又称为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结构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痘的种类:青春痘—多由于雄性激素分泌过多造成,常表现为丘疹型、囊肿型、脓疱型痤疮。
化妆品皮肤李建彤皮肤的作用■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屏障,重量约体重的16%,成人皮肤面积约1.5~2.0m2。
■屏障功能–物理性屏障■角质层的物理性或机械性屏障–色素屏障–神经屏障–免疫屏障等■吸收作用■感觉作用■调控温度■分泌和排泄■代谢作用■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并有毛囊、皮脂腺、顶泌汗腺、小汗腺和指(趾)甲等皮肤附属器及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人体皮肤的厚度一般为0.5-4mm。
表皮的厚度悬殊较大,一般为0.07-1.5mm,眼睑的表皮厚度小于0.1mm。
真皮厚度一般0.4-2.4mm,背部的真皮厚度是表皮的30-40倍。
皮肤的结构表皮(Epidermis)■表皮主要来源于外胚叶层,是皮肤的最外层,覆盖全身。
表皮没有血管,有自愈功能。
是皮肤中最薄的一层■表皮由终末分化的复层鳞状上皮组成,主要是两大类细胞,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与树枝状细胞(Dendritic cells)■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又称上皮细胞(Epithelial cells)。
■树枝状细胞:–黑素细胞Melanocyte:位于基底层,合成黑色素–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未定型细胞Indeterminate cell表皮(epidermis)■表皮分为五层,(由外向内):–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有棘层–基底层。
角质层(stratum corneum)■角质层由角质细胞和角质层脂质组成(砖墙架构)■角质层细胞扁平,无细胞核■一般5-20层,手掌脚掌通常40-50层■角质层细胞没有生物活性■对机械性刺激、物理、化学等因素的防护角质层(stratum corneum)抗机械损伤屏障作用功能吸收紫外线(一定量)保湿作用影响皮肤颜色透明层(stratum lucidum)■位于颗粒层浅层,由2-3层扁平细胞(无细胞核)组成■该层折光度高,故叫透明层■由颗粒层细胞转化而来,细胞排列紧密,界限不清■主要分布在手掌、足底皮肤,薄的表皮中稍薄一些■含有角质蛋白和磷脂类物质,防止水和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位于棘细胞层的浅层,由2-3层晶样物质和颗粒细胞组成。
■颗粒细胞呈梭形或菱形,强嗜碱性;细胞核趋于退化呈现明显颗粒状,是向角质层转化的过渡层■储存水分、屏蔽、反射和过滤紫外线■干预表皮保湿因子:角蛋白纤维(Keratin filament),丝聚合蛋白(Filagrin) 分解形成NMF(NaturalMoisturizing Factor)■免疫细胞(Langerhans cell): 抗原因子诱发细胞性免疫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颗粒细胞由棘细胞逐渐老化后向上移行演变而成。
■颗粒细胞约需14天向上移行演变成透明层和角质层而脱落。
■颗粒细胞的细胞膜是脂质结构,水溶性物质不能通过,只有脂溶性物质才能选择性透过。
所以,颗粒层能起到防止水份渗入到表皮内和防止表皮内水份向外流失的作用,使表皮内外水份保持平衡。
棘层(stratum spinosum)■4-10层细胞组成,细胞大且呈不规则的多边形,细胞自下而上渐趋扁平。
棘细胞表面有很多细小的突起,并与相邻细胞的突起相连,形成细胞间桥,细胞间桥上有着色较深的梭形小颗粒—桥粒(desmosome)。
细胞间桥粒很突出,像棘突一样,故称为棘层。
■细胞间有狭小的间隙,细胞间隙里流淌着淋巴液与真皮淋巴管相连,以供给营养。
■棘层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
是基底层与表层外层联机额的桥梁。
■棘层可参与表皮的损伤修复,同时有一定的吸收UVA的作用。
■棘层有感觉神经末梢。
■棘细胞间含有免疫因子朗格汉斯细胞。
化妆品的“过敏”(如发痒、红肿、丘疹都跟棘层有关)朗格汉斯细胞■来源于血液内的单核细胞■分布在棘细胞之间■树突状细胞■抗原作用,是皮肤中的免疫细胞基底层(stratum basal )■表皮的最下层,附着在基膜上,由一排单层圆柱形细胞(新生表皮细胞)组成,包含基底细胞(basalcell )、黑色素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感觉细胞)■基底细胞与相邻细胞间以桥粒,与基膜之间以半桥粒链接,是表皮的干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在皮肤创伤愈合中具有再生修复作用。
■基底层具有防止紫外线损伤、吸收、代谢和免疫作用透明层(板层素)致密层(Ⅳ型胶原)致密下层(Ⅶ型胶原)基底层半桥粒基底膜带真皮基底层(stratum basal )基底细胞是单层排列的柱状上皮细胞28d皮肤新陈代谢周期=角化期+脱落期=14d 14d皮肤新陈代谢总周期=分裂期+ 角化期+脱落期=47d19d 14d 14d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分布在基底层、毛囊和粘膜,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
■黑色素细胞通过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基底细胞和棘细胞,输送黑素颗粒。
黑色素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特有的椭圆形颗粒(黑素小体,Melanosome)。
黑色素细胞内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可将黑素小体内的酪氨酸氧化成黑色素。
黑素小体可吸收紫外线。
成熟的黑素小体分布在黑色素细胞的突起内,保护机体组织。
黑色素的调控印务铜离子微量元素中铜离子、锌离子参与黑色素形成过程,是黑色素生成增加。
硫氢基表皮中硫氢基(~SH)能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结合而产生抑制酶作用,使黑色素含量减少。
重金属某些重金属(铁、银、汞、金等)可与硫氢基结合,使硫氢基含量减少,酪氨酸酶活性增加MSH 垂体中促黑色素细胞激素能使黑色素形成增多。
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树枝状细胞■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以桥粒相连,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其细胞基底部与脱髓鞘的神经末梢之间有非桥粒型连接,形成Merkel细胞—轴索复合体(Merkel cell—neurite complex),能感受触觉。
多见于掌跖、指趾无毛皮肤、毛囊的外毛根鞘、口腔粘膜及生殖器粘膜。
具有感觉作用。
真皮(dermis)■真皮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来,分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
真皮与表皮相连接处凹凸相吻合,真皮入表皮的部分叫“乳头体”,乳头体中有毛细血管供给无血液表皮的营养并兼具排泄作用,表皮突起的部分叫“表皮突起”■真皮厚度:1-3mm■真皮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及其产生的纤维、基质构成,并有血管、淋巴管、神经、皮肤附属器及其他细胞组成。
■真皮作用:–抵御外界冲击力–支撑皮下组织–储存水分、电解质及血液–调节体温真皮(dermis)■纤维–胶原纤维:真皮纤维的主要组分,胶原蛋白I, III是存在最多的, 是“条状”–网状纤维:未成熟的胶原纤维,仅见于表皮下、皮脂腺、毛细血管、毛囊及汗腺周围–弹力纤维:微原纤维和弹力蛋白构成,多与胶原纤维交织缠绕■细胞: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其次为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噬色素细胞等,还有少量淋巴细胞和白细胞。
■基质:是由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黏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构成,即蛋白多糖,充填于胶原纤维及纤维束间隙和细胞间,具有亲水性。
乳头层■表皮下方,是一层疏松结缔组织。
■乳头层中央有球状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故与表皮的营养供给及体温的调节有很大关系。
■面部红润或者苍白,由乳头层的血液量的多少而定■几乎所有的炎症都与乳头层有关:–如水肿会导致乳头层真皮厚度的急剧增加–炎症、肿瘤细胞的浸润、肉芽组织、纤维化等也会引起乳头层厚度增加网状层■真皮的下层■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
胶原纤维束粗壮并编织成紧密的网络■一般不含有腺体及毛囊等,弹性纤维及脂肪细胞也少,皮革的物理机械强度基本取决于该层的结实程度。
网状层编织紧密的皮、坚牢性也好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来源于中胚层■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构成■浅层与真皮相连接(无明显界限),深部与肌膜等组织相连接;■皮下组织的厚度随性别、年龄、营养及所在部位而异,并受内分泌调节。
■缓冲机械压力■储备能量■保温■参与脂肪代谢皮脂腺■分泌皮脂■形成弱酸性的皮脂膜: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皮肤表面乳化形成的一层保护膜–抑制细菌繁殖–防水–滋润–保湿皮肤的pH■男性:4.5-6.0■女性:5.0-6.5总结表皮■角质层:保护,屏障■透明层:防止水分流失额电解质通过■颗粒层:防止异物入侵,过滤紫外线(不缺水的情况下)■有棘层:细胞分裂增殖,修复愈合■基底层:产生新细胞,上行形成角质;黑色素,决定肤色真皮层■比表皮厚几倍■支撑表皮,提供营养■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基质和细胞■皮脂腺:分泌油脂,滋润肌肤■汗腺:调节体温,排泄废物■血管:供给养分和氧气皮下组织■储存能量■缓冲■弹性药物吸收■主要途径:–角质层-真皮–毛囊、皮脂腺、汗腺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