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交接常识知识讲座(管道)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20
管道培训知识点总结管道培训是指针对管道行业从业人员进行的技能和知识培训。
管道作为工业和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设施,在输送液体、气体和固体颗粒物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管道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教育。
本文将总结管道培训的知识点,包括管道的基本知识、设计原则、安装技术、运行管理、维护保养等方面。
一、管道的基本知识1. 管道的类型和用途管道可以分为输送液体、气体和固体颗粒物质的管道。
根据材料的不同,管道可分为金属管道、塑料管道、玻璃钢管道等。
根据用途的不同,管道可以分为给水管道、排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石油管道等。
2. 管道的基本组成管道由管子、管件、阀门、支架等组成。
管子是管道的主体,常见的材料有铁、钢、铜、不锈钢、铝塑等。
管件包括弯头、三通、四通、法兰等,用于连接管子和改变管道流向。
阀门用于控制管道的流体,包括截止阀、调节阀、止回阀等。
支架用于支撑和固定管道,防止管道振动和变形。
3. 管道的标志和颜色管道上会标有管道的直径、压力等信息,以便于管理和维护。
此外,不同用途的管道会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如给水管道一般为蓝色,天然气管道为黄色,石油管道为红色。
4. 管道的施工要求在管道的安装和施工过程中,需要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要求,包括土建工程要求、焊接工艺要求、防腐涂层要求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管道的温度、压力、介质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选择。
二、管道的设计原则1. 管道的布局设计管道的布局设计需要考虑管道的长度、角度、高度、流速等因素,以便于管道的安装和维护。
同时,还需要考虑管道的热胀冷缩和震动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
2. 管道的流体动力学设计管道的流体动力学设计是指根据管道的流体性质和工况条件,确定管道的直径、流速、压力降等参数。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降低管道的能耗和维护成本,提高管道的运行效率。
3. 管道的材料选择在管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介质的性质和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
计量交接员培训第一章一、基础知识:1、计量: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特点:1)准确性:计量的基础2)一致性:计量的目的3)法制性:计量的手段计量是具有特定目的的活动,具有严格的要求:1)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2)必须使用合格的计量器具;3)取得的量值可以追溯到计量基准;4)操作者应接受过培训。
2、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特点:1)测量是操作:可简单、也可复杂;可自动、也可手动2)测量是一组操作:指操作的全过程,从确定被测量到测量结果。
3)目的: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适用于各领域的测量。
3、测试:具有试验性质的测量。
对不属于计量器具的设备、零部件、元器件的参数或特性的确定。
特点:1)往往是为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2)测试带有实验研究的特点,带有探索性;3)测试同样要获得数据和量值;4)测试具有广泛性,其单位是任意的。
4、天然气的体积、质量、能量的计算公式:V N=V f³p f/p NM=V F³P FE N=V N H SNV或E N=M N H SNV目前,在我国天然气交接计量和贸易计量中采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流量作为结算的数据。
标准状态的规定:GB_T 19205-2008《天然气标准参比条件》规定的标准状态为:绝对压力101.325kPa,热力学温度等于293.15K(20℃)。
也可采用合同规定的其他压力和温度作为标准参比条件。
5、大气压力:大气是一种流动的空气,对物体表面会产生作用力,这种作用力称作大气压力;表压力:测量压力的仪表叫压力计,通常在大气压下校准零点和刻度,其测出的压力称为表压力;绝对压力:绝对压力是表压力与大气压力之和。
6、由于空气的成分比较稳定,常常将干空气的密度作为标准密度,因此标准空气密度定义为:干空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值为1.2041kg/m^3;天然气与标准密度的比值称为相对密度;相对密度又有理想气体相对密度与真实气体相对密度之分;它们之间差一个压缩因子;在天然气流量测量中使用的是天然气在标准状态下的真实相对密度而不是流动条件下的真实相对密度。
孙树坤培训内容提纲◆通用计量术语、计量基本概念◆法定计量单位◆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有效数字及数据修约规则)◆检定、校准的实施◆计量标准的建立和管理◆实验室(检定室)的建设与管理一、通用计量术语、计量基本概念一、通用计量术语1、计量: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注:计量学指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
2、测量:指通过实验获得并可合理赋予某量一个或多个量值的过程。
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注:计量与测量的主要区别:计量活动包括法规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的一系列要求,其目的是保证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
测量:是从技术层面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它是计量活动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确定“量值”。
人类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经济贸易等活动中,时刻都离不开计量;现代计量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技术基础。
3、测量设备:为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辅助设备或其组合。
通常分为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工作计量器具。
4、检定: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符合法定要求的活动,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5、校准:在规定条件下的一组操作,其第一步是确定由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则是用此信息确定由示值获得测量结果的关系,这里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都具有测量不确定度。
(美国福禄克公司编著的《校准—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讲:“校准就是把测量装置(未知的装置)和一个与其相当的或比它更好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通过校准,我们就能够知道未知的装置和标准相差多少”)。
6、比对: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或指定不确定度范围的同种测量仪器复现的量值之间比较的过程。
7、准确度等级:在规定工作条件下,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使测量误差或仪器不确定度保持在规定极限内的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等别或级别。
(注:准确度等级通常用约定采用的数字或符号表示。
准确度等级也适用于实物量具)。
8、计量单位:根据约定定义和采用的标量,任何其他同类量可与其比较使两个量之比用一个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