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征【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
方法从人民医院择取32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20例患者中,20例发生医院感染,年龄在70岁及以上、住院时间超过15天、合并基础疾病、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生素均是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高,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制定有效预防及干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5例,女155例,年龄26~90岁,平均(68.96±11.36)岁,病程7~17年,平均病程(7.63±1.08)年,疾病类型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扩张性心脏病等。
1.2方法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对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判断,并对感染情况进行了解,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资料和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资料进行对照分析,从年龄、住院时间、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心功能分级、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方面进行,总结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320例患者中,2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3%,其中8例呼吸系统感染,包括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率为40.0%;6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感染率为30.0%;4例胃肠道感染患者,感染率为20%;2例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感染率为10%。
感染患者中,年龄在70岁及以上占比为70.0%(14/20)、住院时间超过15天占比为45.0%(9/20)、合并基础疾病占比为80.0%(16/20)、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占比为50.0%(10/20)、侵入性操作占比为35.0%(7/20)、预防应用抗生素占比为25.0%(5/20);未感染患者中,年龄在70岁及以上占比为35.0%(105/300)、住院时间超过15天占比为21.3%(64/300)、合并基础疾病占比为40.0%(120/300)、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占比为17.7%(53/300)、侵入性操作占比为16.7%(35/300)、预防应用抗生素占比为10.0%(30/300);可见年龄在70岁及以上、住院时间超过15天、合并基础疾病、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生素均是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摘要】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文章重点针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老龄化,心血管疾病日益增多,各项侵入性操作和各类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医院感染发生有可能增加。
所以必须纠正心力衰竭、改善患者基础疾病,提高机体抵抗力.力Ⅱ强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遵守抗菌药物原则,尽可能做出病原学诊断,减少经验用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导管保留及住院时间,才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对2010年5月~2011年5月期间心血管内科ICU住院患者进行监测,监测期为患者进入ICU 起至转出ICU 72 h,监测人员每日巡视患者,填写患者住院情况登记表,对发生感染的患者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资料汇总后进行各种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
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执行。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统计医院感染(诊断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生率、感染部位;观察年龄、住院时间、合并疾病、心功能、侵入性操作、预防抗菌药物等与感染的关系;感染对预后的影响。
统计学处理:各组间发病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年龄大感染率高,老年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自理能力缺乏或丧失、同时合并各种基础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住院时间久、摄入不足、营养不良等都是引发医院感染的直接易感因素。
侵入性检查与治疗是引发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
本资料显示,医院感染中进行侵入性操作为57.5%,气管插管损伤鼻咽部黏膜影响吞咽及纤毛清除功能,消弱咳嗽反射;鼻胃管为胃内细菌定植咽部提供了极好通道;留置尿管即对尿道黏膜有损伤可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静脉导管可引起血液感染。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临床特征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
方法:本本研究初步选取自2008年4月~2011年4月的之间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规定的心血管诊断标准的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共450例。
将4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发生医院感染组50例和非感染组400例,通过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案对各组患者的年龄、感染部位、感染发生情况、病原情况、预防抗菌药物、侵蚀性操作等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观察与比较。
结果:感染的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以及泌尿系统;合并疾病、实施侵袭性操作、心功能不全ⅲ~ⅳ级等都会增加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几率;预防性手段对于降低感染率以及死亡率的效果不明显;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的排序大致为: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鼻硬结克雷伯氏菌、真菌、坚韧肠球菌、约翰逊不动杆菌。
结论:通过特征分析可以得出降低感染的主要措施应当为选用合理的抗生素、严格的进行无菌治疗、尽可能减少实施侵袭性操作比例、尽量简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关键词:回顾性调查;感染部位;感染发生情况;病原情况;预防抗菌药物【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91-01由于我国医疗水平逐渐进步,心血管内科的侵入性治疗技术以及所用的抗菌药物不断变化,加之患者的免疫功能不高,从而使得心血管内科的住院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差异性较大,在临床上不易被及时发觉与处理。
为了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感染,本研究初步选取自2008年4月~2011年4月的之间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规定的心血管诊断标准的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共450例。
将4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按照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学会审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分为发生医院感染组50例和非感染组400例,通过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案对各组患者的年龄、感染部位、感染发生情况、病原情况、预防抗菌药物、侵蚀性操作等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观察与比较。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心血管那颗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取120例非感染患者作为非感染组,对观察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047%,其中呼吸系统感染占首位;感染感染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天,联合基础疾病及心功能较差等;另外,感染组死亡率较非感染组高。
结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需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预防及控制措施,以此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
标签: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在心血管那颗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1]。
该并发症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该并发症也与诸多因素存在密切联系。
本组抽取了12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探究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12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36~86岁,平均年龄(56.8±2.1)岁;病程4~19年,平均病程(7.8±1.3)年;56例为冠心病、31例为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1例为扩张性心肌病;以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进行评定:30例为II级、45例为III 级、45例为IV级;82例使用侵入性操作,包括深静脉插管、鼻饲及气管插管等,38例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1.2方法使用的调查方法为“回顾性调查法”;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2],对医院感染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醫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使用x2对各组间发病率进行观察比较。
2.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047%(单部位感染总和平均数),其中呼吸系统感染占首位;感染感染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天,联合基础疾病及心功能较差等,详情见表1;另外,感染组死亡36例,死亡率为30%;非感染组死亡9例,死亡率为7.5%;感染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感染,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这几年,在医疗技术逐渐进步的背景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血管内科中,医院感染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分析和探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50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等。
结果5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中,有51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占10.2%,其中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最高,年龄60岁以上、住院时间超过一个月、心功能差、以及进行过侵入性操作等为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且感染组死亡率与非感染组相比,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率相对较低,其中,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与年龄、住院时间、患者心功能以及是否有入侵性操作等有关,临床医生要针对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情况,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控。
标签: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临床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因心血管内科疾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心血管内科疾病病情复杂,治疗时间长,患者往往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医院感染是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
患者一旦发生医院感染,会加重患者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2]。
因此,预防和控制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尤为重要。
本研究主要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50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50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59例,女性患者241例,年龄分布36-82岁,平均年龄58.9±xx岁。
患者病程为3-17年,平均病程(7.5±4.9)年。
患者中有51例患有合并医院感染,其中,冠心病有27例,高血压13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风湿性心脏瓣膜患者7例。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摘要:目的:本文对内科心脑血管患者住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解决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方法:利用对心脏血管患者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分析,对内科心血管住院的患者感染的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感染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统计。
结果:在整个统计结果中,感染率为10.1%,主要以呼吸系统最为突出;住院的时间为大于30天,年龄为60岁以上,并且心功能差,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等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感染组的病死率要大于非感染组的。
结论:在内科心血管住院患者中感染发病率非常高,这和许多因素是有关的;应该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避免感染的可能。
关键词:心血管;感染;特征【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93-011 前言医院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患者住院的并发症,这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伤害,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有一些严重的患者会产生生命危险,发生这种感染的情况是和许多因素有关的。
为了对凡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和其表现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对在本院住院的患者进行了分析调查,现在报道如下。
2 资料和方法2.1 一般资料:在整个接受高歌的患者中,男患者一共有46例,女患者一共有34例,总共80例的心血管住院患者;其中他们的年龄都在38到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9岁。
患有疾病的时间在4到20年之间,平均为7.5年;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有21例,冠心病的52例,扩张性心脏膜病的有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有9例,对这些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有5例,安置心脏起搏器的有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加支架置入手术的有2例。
采取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有46例,这其中主要包括留置导尿、鼻饲、深静脉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等。
使用预防应用广谱抗菌类药物的有26例。
2.2 方法:在此文中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方法,对医院的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的部位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的年龄、合并疾病、侵入性操作和预防抗菌药物等与住院感染之间的关系;住院感染对预后的影响。
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因及对策。
方法对近期来我院主要治疗的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经临床资料研究发现,所有感染患者中,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共11例(包括上下呼吸道感染);胃肠感染的有3例;皮肤感染2例;泌尿生殖道为4例。
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现在普遍认为患者年龄偏高、心力衰竭、预防抗菌药物、入侵性操作、抑酸药物的应用以及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慢性病症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结论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的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慢性基础疾病是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因,同时老年患者多由心力衰竭以及侵入性操作所引起的。
标签:医院感染呼吸道感染;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1]。
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患者、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患者、探视者和患者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患者、探视者和患者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
随着入侵性操作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使得应用该技术治疗的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医院感染率不断上升[2]。
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心血管内科的医院感染,现对我院近期发生医院感染2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患者20例。
年龄34~73岁。
男13例,女7例。
其中,住院时间3d~147d。
1.2分析方法及诊断标准系统查阅51例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病历、过往病史、检验报告、以及影像记录等资料,通过回归分析法,统计患者的慢性基础疾病、心脏功能、呼吸道疾病以及对侵入性操作的反应等。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发布时间:2021-08-20T09:06:10.73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4月4期作者:周美玲[导读] 研究分析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
周美玲(开江县中医院;四川达州63625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血管内科从2015年6-2020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共5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统计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以及感染因素。
结果 500例住院患者出现52例医院感染,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系统为主,高危因素主要有低蛋白血症、入侵性操作和心功能差等方面。
结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有着较高的医院感染率,并且这与很多因素有关系,预后也比较差。
应该在对病人治疗过程中避免这些影响因素,并且要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临床特征近年来,我国老龄化问题不大加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患上了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炎、早搏、心肌病、冠心病等疾病都属于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主要存在的问题[1]。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都有很严重的影响,能够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的时候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病情对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都有着很多直接的影响,与之相关的因素也有很多[2]。
为了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其影响因素并且能够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基于此,本文以本院心血管内科在2015年6月到2020年6月收治住院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地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性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心血管内科从2015年6-2020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共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260例,女性患者240例,年龄为39-87岁,平均年龄62.3±8.9岁。
研究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462-01【摘要】目的:分析住院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感染特点及预防措施。
方法: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之间的100例住院感染(占心内科住院患者9.8%)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住院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感染特点及预防措施。
结果:经过调查分析,100例患者中,有50例为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20例,30例为泌尿系统感染;住院时间在一个月以上的,感染概率为17.8%,住院时间在一个月以下的,感染概率为5.6%;患者年龄大于六十岁的,感染概率为16.8%,小于六十岁的,感染概率为6.5%,另外,侵入性操作、合并疾病及心功能、并发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等也会对感染造成一定影响。
结论:心血管内科有9.8%的患者感染,概率较高,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合并疾病及心功能、并发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等因素跟感染有关,应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概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之间的100例住院感染(占心内科住院患者9.8%)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57,女性患者例数为43,其最小年龄为32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57.8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21年,平均11年。
其中心功能为二级的有22例,三级、四级的各有39例,采用侵入性操作的有54例,23例应用抗菌药物;患者合并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1.2方法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感染部位,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合并疾病及心功能、并发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等因素和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住院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感染特点及预防措施。
2结果经过调查分析,100例患者中,有50例为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20例,30例为泌尿系统感染;住院时间在一个月以上的,感染概率为17.8%,住院时间在一个月以下的,感染概率为5.6%;患者年龄大于六十岁的,感染概率为16.8%,小于六十岁的,感染概率为6.5%,另外,侵入性操作、合并疾病及心功能、并发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等也会对感染造成一定影响。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在医院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以及临床特征,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感染的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7月~2013年6月住院患者感染病例173例,计算标本的种类、主要病原菌,并统计分析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
结果大多数是痰液、血液、尿液的感染,分别占74%、11%、8.1%。
结论心血管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很容易发生感染,这要求院方积极做好预防及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适当应用相应的治疗方法,用来降低心血管内科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标签: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
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很多都是反复受到感染然后住院,这些患者免疫能力低,住院期间比较容易被感染,这对患者的疗效有很不好的影响。
这次研究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送检标本进行分析研究,统计患者对各种病原菌过敏及感染情况,结果是为了控制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感染而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通过对本院2009年7月~2013年6月4年来的收集的心血管病患者的检验标本进行研究、比较。
1.2 方法
对送检标本的菌株进行鉴定,然后培养,并且进行药敏试验,统计分析患者感染的病原,还有过敏感染病的情况,用法国进口的微生物鉴定分析仪对菌株进行药敏结果分析。
1.3 统计分析
对于文中的相关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来进行统计以及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分布
感染标本以痰液、血液、尿液为主,分别占74%、11%、8.1%。
2.2 病原菌分布
根据实验一共有173株病原菌被分离了出来,按照排名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20.2%,鲍氏不动杆菌,11.6%,大肠埃希菌,11%,阴沟肠杆菌,8.1%,金黄色葡萄球菌,6.4%,这些是前6名。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的患者主要以老年人居多,因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为心血管内科疾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疗。
而且,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比较差,不止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而且容易让病原菌入侵机体,因此常常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许多并发症,因而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再加上心血管内科疾病自身所特有的特征导致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感染。
此外,医疗技术的发展虽然降低了该病的死亡率,但心脏介入的治疗方法以及多种医疗设备侵入人体内部进行治疗的方法也容易致使耐药菌株的产生,使患者容易感染。
患者在感染后,刚开始的症状可能不会很明显,部分患者只是会出现食欲减退、低热、没有精神或者病情加重的情况,因而给医院感染的发现和确诊带来了很大难度。
如果医护人员没有及时发现患者感染或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还会造成患者死亡的严重情况[1]。
经过这次分析研究发现,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临床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感染的人群以老年人为主,老年人因为年纪比较大,其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已经完全丧失,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比年轻人有明显的降低,再加上老年人吃得比较少,营养出现不良,病情反复发作而导致住院时间也比较长,并且许多老年人都不止患有一种疾病,因而更容易导致病原菌的入侵,大大增加了感染的几率。
②患者住院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发生感染,这主要是因为住院的时间越久就越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③入侵性的检查和治疗导致感染的几率加大,如在心血管内科的治疗当中常常会用到的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鼻胃管等使用到医疗设备的侵入性治疗都会增加患者感染的可能性。
如鼻胃管的插入很容易让患者的咽部感染其胃里面的细菌;留置导尿管则会损坏患者的尿道粘膜,从而增加了逆行感染的几率;另外,静脉导管则会使患者引发血液感染,而且其在患者体内停留的时间越长,就有可能导致血液感染;而气管插管则会对患者的鼻咽部的粘膜造成一定的伤害,继而使患者的纤毛清除能力和咳嗽反射都有所降低[2]。
④使用广谱性的抗菌药物来预防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感染疗效不佳,有资料表明,使用抗菌药物来预防感染的发生并不足以起到明显的效果,相反,这还会造成真菌剂致病菌等激发感染,继而加大产酶菌株,引起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⑤如果患者患有不止一种疾病的话,那么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内科疾病感染率的机会也会相应的增加,因为患有多种疾病的同时,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会加倍下降,继而很容易让病毒入侵导致感染的发生[3]。
⑥在这次研究的医院感染的心血管内科患者当中,痰液感染占了74%,这说明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感染中以呼吸系统的感染率最高。
其原因是因为患者长期患病,心力衰竭情况持久而且严重,这时就会使其支气管黏膜出现水肿充血、肺淤血或者肺水肿的情况,致使人体的防御系统降低;而且患者长时间住院活动较少,因而患者的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并不容易被排出来,而且病房内经常有人来探视,空气质量比较差等原因都致使患者加大了感染的几率[4]。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患者的年龄、住院的时间长短、医疗设备的使用等等,所以临床医生医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可能的减少机械侵入性的操作以及治疗,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对于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一定要积极治疗其基础性疾病等,并且在发现患者感染时一定要采用有效的措施积极进行治疗,尽可能的降低患者住院的感染率[5]。
参考文献
[1] 甄锡云.心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3):693-694.
[2] 刘艳霞.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5(31):265-266.
[3] 张文.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1):137-138.
[4] 袁敏.如何有效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222-5233.
[5] 王春艳.浅谈内科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求医问药,201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