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性散文与散文戏剧性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汪曾祺散文的趣味情汪曾祺是中国近现代散文作家、戏剧家。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趣味情而著名,颇受读者欢迎。
本文将从汪曾祺散文作品中的情态、主题以及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来浅谈汪曾祺散文的趣味情。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充满了情态的趣味。
他善于在平实的文字中表达出琐碎生活中的趣味和情感。
在他的散文《蝴蝶日记》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蝴蝶的生活,从而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美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汪曾祺在散文中所展现的情态趣味,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和意境的沉浸,使人不禁沉醉其中。
汪曾祺散文的主题也呈现出趣味情。
他的作品常常以生活琐事为主线,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将普通事件转化为有趣的故事,使散文具有戏剧性的张力和感染力。
在他的散文《猫的故事》中,他通过一个猫咪和主人的亲密关系,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纽带,表达了对真实情感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趣味十足的主题不仅增添了散文的趣味性,也让读者在欣赏中对生活的本质有更深的思考。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也蕴含着趣味情。
他的语言简洁明了,直抒胸臆,有时用幽默的笔调来调侃一些现象和习俗。
他的语言流畅自然,常常运用比喻、夸张和反语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趣味性。
在他的散文《垃圾焚烧场上的花园》中,他用生动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将焚烧场上的花园与生命的美好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让散文生动有趣,也使读者更容易沉浸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汪曾祺散文的趣味情体现在情态的趣味、主题的趣味以及语言风格的趣味上。
他深入生活,观察细节,将琐碎的事物转化为有趣的故事,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汪曾祺独特的趣味情不仅让散文作品生动有趣,也让读者在欣赏中得到心灵的满足和感动。
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与文学类型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字运用艺术表达,传递思想感情,具有多样的形态和类型。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与文学类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一、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文学形态是指作品在形式上的表现方式,包括散文、诗歌、戏剧等。
每一种文学形态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手法。
1.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记叙故事或论述问题的文学形态。
散文可以写人物、描写景物、叙述事件,以及思考社会、人生等主题。
散文的语言通常质朴、自由,不受格律和韵律的限制。
2. 诗歌诗歌是一种以鲜明的语言形象、韵律和节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态。
诗歌的表达方式通常通过押韵、节奏、修辞等手法来塑造独特的美感。
诗歌可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同时也可以通过隐喻和象征来传达深层次的意义。
3. 戏剧戏剧是一种通过对话和动作来表现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形态。
戏剧通常以舞台演出形式呈现,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戏剧具有故事性强、情感冲突明显等特点,可以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社会背景和价值观。
二、文学作品的文学类型文学类型是指作品的内容和题材特点,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每一种文学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
1. 小说小说是一种通过故事情节来描述人物、事件和社会生活的文学类型。
小说通常以虚构的方式表达,可以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描绘各种社会背景和风貌。
小说的创作形式和题材多样,涵盖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科幻等各种文学风格。
2. 散文散文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来看待,其主要特点是以叙述、描写、议论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散文具有灵活多变的创作方式,可以涉及各种主题和情感体验。
散文可以是抒情的,也可以是思考性的,甚至可以是具有寓意和象征意义的。
3. 诗歌诗歌是以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深度来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文学类型。
诗歌通常采用押韵、节奏等修辞手法来营造音韵美和节奏感。
浅谈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与应对方法散文化小说是一种融合了散文和小说的文学形式,旨在以散文的文笔和小说的叙事手法来呈现特定主题或故事情节。
它既具有散文的自由,又融入了小说的戏剧性与故事性,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然而,散文化小说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驾驭的文学形式,需要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和适应方法。
特点一:散文化小说以文笔为主散文化小说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尤其是对散文性质的了解。
散文化小说以对文本的品味和感受为主,在描述事件、人物和环境等方面,需要用细腻、感性的文笔来表达。
这种叙述与特定主题或故事情节的融合是散文化小说的重要特点之一。
应对方法: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平衡文笔与情节,避免文笔过于繁琐、花哨,或者情节简单、平淡的情况。
要根据主题和叙事需要选择适当的语言风格,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达想要表达的信息。
特点二:散文化小说注重情感体验散文化小说还注重对人物、事件、环境等的情感体验,强调作者对所写内容的感性认识和情感感受。
通常情感贯穿整个故事情节,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增强读者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应对方法:写作时应注重描绘人物和环境的感性特点,让读者感受到情感的渗透。
另外,也要关注读者的情感体验,通过不同的情节设置和细节描述,让读者更易于产生情感共鸣。
特点三:散文化小说强调叙事性与散文相比,散文化小说更为强调情节的叙事性和戏剧性。
它需要有清晰的情节线索和明确的人物关系,以便有效地吸引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应对方法:在写作故事情节时,应注意情节的起承转合,设计好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际关系,让故事情节更加有吸引力。
同时,注意散文文笔与情节的平衡,使故事情节更具可读性和观赏性。
总结而言,散文化小说结合了散文的文笔和小说的叙事手法,在创作时需要注重文学功底的积累和情感体验的传递。
作者应当掌握好文笔与情节的平衡、情感共鸣和叙事性等特点,以此来创作出质量优秀、深具意义、具有吸引力的散文化小说。
散文的表达方式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包含了广泛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它不拘泥于特定的结构和格式,可以更自由地展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
散文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表达,从而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散文表达方式。
1. 描述:散文中的描述是与读者分享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场景、人物、物体的细致观察和真实感受。
例如,作者可以通过描写春天的细雨如丝般缠绕大地,暗示着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2. 叙述:叙述是散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
通过事件的叙述,作者可以向读者展示事情的发展和变化。
作者可以运用抒情、幽默、激动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叙述也可以是个人经历或者回忆的描述,用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3. 抒发感情:散文常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情绪。
作者可以借助语言的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读者。
有时,作者会通过温情的叙述和真挚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4. 议论:散文也可以用来进行思想和观点的阐述。
作者可以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对某个问题或主题进行分析和评述。
辅以合理的论据和例证,以及扎实的逻辑思维,作者可以引导读者思考,并产生共鸣或者得出结论。
5. 比喻与象征:比喻与象征是散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事物用具体的形象进行类比,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形象力。
比喻和象征可以使散文中的意义更加深刻和丰富。
6. 对话:对话是散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
通过刻画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作者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性格、态度和思想。
对话可以使散文更具有戏剧性和生动感,引发读者思考和联想。
总结起来,散文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作者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适合的形式和技巧。
通过生动的描写、真实的叙述、情感的抒发、思想的阐述以及比喻和象征的运用,散文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美感。
阅读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和人生的意义。
余秋⾬散⽂艺术特⾊ 导语:当代⽂坛群星璀灿,优秀的⽂艺作品如⾬后春笋,层出不穷。
⽽余秋⾬的散⽂却恰似⼀株奇葩傲⽴苍穹,格外引⼈注⽬。
下⾯是⼩编整理的余秋⾬散⽂的经典艺术特⾊,希望⼤家喜欢。
余秋⾬散⽂集《⽂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的⼴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叹》、《⾏者⽆疆》、《⽂明的碎⽚》,创造了“⽂化散⽂”这⼀全新的形式,从⽽形成了“秋⾬⽂化”现象。
与此同时,他散⽂中的⽂化批评、⼈⽂反思、⼈性溯源也引起了⽂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散⽂的⽂化魅⼒究竟表现在哪些⽅⾯呢?他的散⽂是什么原因如此引⼈关注和思考呢? ⼀、对散⽂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余秋⾬散⽂对于散⽂传统模式有了较⼤的突破与创新,适应了⽂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个⽅⾯: 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等同于“⼩品⽂”,即所谓“⼀粒沙⾥见世界,半瓣花上说⼈情”, “以⼩见⼤” 是它在选材⽴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
由于传统⽂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的发展固定在短⼩简约的模式,极⼤地制约了散⽂的表现内容。
例如被称为“范⽂”的杨朔的《荔枝蜜》、《⾹⼭红叶》,冰⼼的《笑》、《⼩桔灯》等。
但余秋⾬的⽂化散⽂从全新的⾓度透视中国⽂化,选取⼤场景、⼤题材,表现⼤主题。
⾸先从篇幅上,给⼈的感觉就是磅礴⼤⽓、容纳古今、⽓象万千的鸿篇巨制,《遥远的绝响》14000余字、《苏东坡突围》有10700余字、《⼀个王朝的背影》近13012余字,《⼗万进⼠》26700余字,连《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这些篇⽬的特点是字数多、容量⼤、历时长。
情节复杂。
两者相较,前者仿佛温⽂尔雅的“⼩溪轻流”,⽽后者则为磅礴壮美的黄河泰⼭。
余秋⾬的⽂化散⽂吞吐古今、驰骋万⾥,仿佛他作品⾥的“三叠泉”,裹挟着⾃然的冲击⼒,雷霆海啸般翻卷⽽来,带给⼈审美的强烈震撼,仿佛长河落⽇的圆融⽓派,⼜仿佛黄钟⼤吕的磅礴⽓势,令⼈荡⽓回肠,从精神上为之⼀振。
现代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用散文形式写作的文学体裁,它与诗歌和戏剧不同,不需要遵循特定的格律和结构。
在现代散文中,作者通过自由的表达方式,展示出独特的观点和情感。
现代散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折语性和表达性强现代散文强调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作者通过自由的文字叙述和表达方式,以及折语性的运用,使作品具有更加真实和直接的感染力。
现代散文的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以此来借用生活经验,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二、自由度高现代散文不受束缚,写作时没有特定的结构和规定,作者可以随意变换叙述方式和节奏。
这种自由度带给了作者更多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特视角。
因此,现代散文的作品风格多样,题材丰富,既有写实的记叙,也有富有想象力的幻想。
三、关注当下社会生活和热点话题现代散文通常关注当下社会生活和热点话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揭示社会问题,反映人们对于社会变迁和问题的思考和态度。
以此来引导读者思考和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激发读者的思想共鸣。
四、注重叙事和修辞技巧现代散文在写作中注重叙事和修辞技巧的运用。
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独特的修辞手法,作者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现代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借代、排比等等,这些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五、借用其他文学形式的元素现代散文可以在内容上借鉴其他文学形式的元素,比如诗歌、小说等。
作者可以运用抒情诗的句式和节奏,使散文具有一定的诗意;也可以运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刻画,使散文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和戏剧性。
这样的融合使现代散文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六、探索个人内心世界现代散文强调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作者通过对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描写,展示出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现代散文常常关注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情感体验等主题,在这些主题中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和思考。
总之,现代散文的特点体现在其折语性和表达性强、自由度高、关注当下社会生活和热点话题、注重叙事和修辞技巧、借用其他文学形式的元素、探索个人内心世界等方面。
335典型说话2020年第10期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商业大潮猛烈冲击着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波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对于余秋雨散文的评论,大多侧重于思想内容的剖折,而忽略了其艺术特色的系统性阐述,基于以上写作背景,本文拟就此作一系统性论述。
1 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散文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历来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著称,“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
但余秋雨不同,他的散文也会写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但却更喜欢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
站在历史的峰巅,余秋雨像一位哲人,他用理性的目光注视着一代王朝几朝天子缓缓远去的背影,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们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把一个“背影”放在一个统治了中国数百年历史的王朝身上,把一个王朝的背影和一个民族的情感阻隔放在一起进行观照,呈见余秋雨散文选材上与立意上的“大手笔。
“大气魄”!2 小说式的叙事形态余秋雨散文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通过具有传奇色彩,或曲折或哀婉的故事来把握主题的,从而使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小说气息。
在余秋雨散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小说因素。
《牌坊》、《腊梅》、《家住龙华》诸篇以小说形态来结构全文,文中所叙之事皆作者亲身经历。
《风雨天一阁》有惊心动魄的家族秘史,《这里真安静》有神秘诡异的坟地,它们都戏中有戏,奇中生奇,高潮迭起,令人读来欲罢不能,至于《柳侯祠》、《庐山》、《三峡》、《十万进士》等大部分篇目,则均有墨客骚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名人(包括神、仙、僧人、妓女等)的种种流风余韵和奇闻秩事,成为文本中一个个兴奋点。
3 戏剧结构方式和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如果不涉及到它的结构,肯定不完整。
以《文化苦旅》为例探讨余秋雨散文的戏剧性【摘要】余秋雨的散文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走入人们的视野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散文从体制上敢于创新突破了以往散文的限制,另一方面,他的散文都具有明确的主线,能够将文化与历史有效契合,生动的展现给读者。
更重要的是,余秋雨的散文还具有极强的戏剧性,使他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
本文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了余秋雨散文的戏剧性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戏剧性《文化苦旅》一、引言《文化苦旅》一书的问世,在海内外的文学界引起争相阅读的热潮,也预示着余秋雨散文时代的来临。
国内外各大刊物纷纷展开了对《文化苦旅》以及余秋雨散文的热评和热议。
《文化苦旅》或者说是余秋雨的散文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关注除了基本的文化底蕴和丰富了历史知识之外,还因为其散文的风格独特,突破了传统散文写作风格的限制,更多的融入戏剧化的元素。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剧场效果,给三维写作赋予更广阔的空间,凸显余氏散文的魅力。
二、余秋雨的戏剧理论与散文(一)余秋雨的戏剧理论余秋雨结合自己再上海戏剧学院所学的戏剧美学专业知识,提出了戏剧理论包含的三个方面,分别是戏剧本质论、戏剧心理学以及戏剧社会学。
国内外的学者通过对余秋雨散文的分析指出,余秋雨的戏剧理论相较于之前的戏剧理论,突破了更多的限制,将以往戏剧理论过分关注与技巧和经验的传统转向更高的文学层面,提高人们对于各种戏剧现象的理解,提升人们对于戏剧的审美标准。
余秋雨结合自身的戏剧理论知识和理解,将戏剧美从其他艺术美中独立出来,建立起有关戏剧美单独的学科。
从他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中也能够看出,戏剧与美学、戏剧与社会学、历史学之间的融会贯通,开拓了散文领域的新天地。
三、余秋雨散文的特点(一)创造性(二)人文性余秋雨的散文更加注重人文关怀,通过看似平静的叙述,深刻的体现了人文关怀。
通过对余秋雨散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是将人文关怀的视野转向古代,而《霜冷长河》是将人性关怀面对现代社会。
1、定义故事:顾名思义就是已过去的事情。
戏剧性:一般是指出乎意料的、奇特的、异常的、微妙的、非同一般的、耐人寻味的事件、行动、变化、结构、人物、语言。
戏剧故事定义:戏剧故事是由戏剧性的情节虚构编织的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服务的有因果联系的可以用戏剧或者电影、电视的情节进行表现的客观性生活事件。
2、戏剧故事的具体特征①内容的情节性②线索的清晰性③情节的趣味性(情节设置要有悬念冲突)④立意的新奇性(立意选择一定要注意“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⑤语言的口语性(采用口语化语言)3、戏剧故事与叙事散文的区别①叙事散文,强调通过具体事件的记述与描写来叙述自己发生的或者与自己有关的故事,可以是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故事片段。
通过刻画人物,表达作者的情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②戏剧故事要求把“人物、事件、环境”连贯、完整的表现出来,讲一段浓缩、精彩的人生经历,故事要完整,不一定具有深刻的内涵,但是必须有头有尾的一件事,这是故事创作常用的表现形式;叙事散文并不要求把“人物、事件、环境”连贯、完整地表现出来,它只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点或几点,写出深刻、细致的“印象”来,同时,再充分发挥艺术的才华,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
4、戏剧故事与小说的区别①小说可以是戏剧故事,而戏剧故事不是小说。
小说是渐变的艺术,戏剧故事是激变的艺术。
小说可以展开大篇幅的环境、心理描写,而戏剧故事如果这么做,将会导致情节在速度感上的停滞。
②从表现的主体来说,小说是写人的,戏剧故事是写事的。
③小说描述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命运走向,往往涉及一个人的一生或家庭的兴衰史,而戏剧故事只是讲述意见完整的事情,它表现的只是人物性格的一个方面或一段历史。
1、主题立意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戏剧故事的内涵和思想,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所要表现的戏剧故事的生活态度;是呼唤真善美,还是批评假恶丑?要开掘和深化故事的主题,就要积极去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是认识问题(实际也是世界观的问题),一个是表现问题(实际是形象化的能力问题)。
浅谈戏剧化的散文浅谈戏剧化的散文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之前,余秋雨以其戏剧著作《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受到学术界的推崇。
以戏剧理论家身份进入散文界的余秋雨,带着“希图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入到大众阶层的强烈愿望”,进行散文的创作。
在戏剧中浸淫了几十年的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有意或无意的融入了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制造出惊奇曲折、绚丽多姿的剧场效果。
戏剧的交互性、集中性和形象性,拓展了散文写作的审美空间,有效地增强了余氏散文的张力和魅力,使其呈现出一种独有的大景象、大气派。
产生这一结果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实在情理之中。
独特的戏剧化风格,使得余秋雨散文有别众家,卓然而立。
在文化意识和文化主题的统摄下,余秋雨借鉴戏剧“以悲为美”的理念,来负载自己对于文明的深沉思索;他运用色彩强烈的戏剧语言,去抒写心中的苦闷,与读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他精心选取史料,构建戏剧性的情境,使文化人物宛然若现;他设置戏剧化的悬念与冲突,承担起两难选择的文化主题,向历史发出声声追问。
总之,戏剧元素的植入,弥补了传统散文的狭小格局,大大拓展了散文的文化容量与表现手段,也使余秋雨能够得以在散文的空间里吞吐天地,俯仰古今。
戏剧化的散文实现了对传统散文的有力突破与超越,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本。
一俳徊与凝重:悲剧思维的借鉴戏剧按照内容的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广义的悲剧泛指一切表现人生的痛苦、不幸、死亡而具有悲剧意味的作品,其中包括戏剧作品。
狭义的悲剧是指在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斗争中,邪恶一方的力量压倒了正义的一方,正义的一方最后遭到失败,以致毁灭,从而激起人们悲痛、怜悯以至崇敬的感情的戏剧作品。
无论西方的《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窦娥冤》、《桃花扇》,或是现代的《雷雨》、《原野》,伟大的悲剧作品不胜枚举。
在戏剧理论研究史上,喜剧常常遭受冷遇,而悲剧则倍受青睐。
浅谈散文的特点及表达方式浅谈散文的特点及表达方式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散文的特点及表达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散文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散文的概念作出了两种解释:1、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有节奏韵律的文学体裁。
也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文章。
包括诗,词,歌,赋等)。
2、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
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
正如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建造者莫里哀的喜剧醉心贵族的小市民中,哲学教师对茹尔丹先生说:凡不是散文的东西就是韵文,凡不是韵文的东西就是散文。
茹尔丹先生反问说:那么我们说话又算是什么文呢?哲学教师回答说:散文啊!茹尔丹先生这时才恍然大悟地说:天哪!我原来说了四十多年的散文,自己还一点不知道呢!我们从那位聪明的哲学教师嘴里,得出一条真理,那就是散文要求像说话那样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正如清代学者王国维先生所说述事则如其口出。
二、散文的特点。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得出散文的第一个特点:自然,真实,明白,有真情实感。
自然,明白,就是要求散文语言要像平时说话那样自自然然,明明白白,无拘无束;真实,是散文的本质特征,是散文的生命力所在。
它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文学那样,为了塑造典型形象,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允许虚构部分情节。
它也不同于诗歌,为抒发作者强烈的感受,可以进行大胆的艺术夸张,奇特瑰丽的想象。
散文的语言和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令人可信的。
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也才能更好的发挥散文的社会功用。
散文的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
形,指散文的题材及写法。
散,就是它的取材极为广泛,结构活泼自由,没有太多的约束。
山川风物,日月星辰,人生百态,历史风云;可博古论今,可谈天说地;可东南西北中,可过去、现在和将来;可摘取生活中的片段和点滴等等,寄托作者的情思和愿望,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态度。
戏剧的基本因素
戏剧的基本因素包括戏剧性、舞台性、表演性和观赏性。
1. 戏剧性:戏剧性是指戏剧作品具有情节、冲突和高潮等基本要素,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情节是戏剧作品的骨架,包含人物的动作、言语和心理变化,构成故事的发展和衝突的产生,从而产生戏剧冲突和高潮。
2. 舞台性:舞台性是指戏剧作品在舞台呈现的艺术特点。
舞台是戏剧表演的空间,包括舞台布景、道具、灯光、音响等元素的组合,能够营造不同的氛围和场景。
舞台上的演员通过表演和动作与舞台元素相互配合,营造出真实或夸张的艺术效果,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3. 表演性:表演性是指演员通过声音、动作、表情、肢体语言等表现方式,将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体化。
演员通过塑造人物的情感、个性和形象,与其他演员进行对话和互动,展现出各种角色的特点和变化。
演员的演技和表演技巧对于戏剧的成功呈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观赏性:观赏性是指戏剧作品具有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特点,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起观众的共鸣。
观众通过观看戏剧作品,参与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中,体验到戏剧给予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启发,从而获得快乐和享受。
观众的反馈和参与对于戏剧的演出效果和观赏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戏剧性散文与散文戏剧性戏剧性散文和散文戏剧性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
在文学创作中,戏剧性散文指的是在散文中加入戏剧要素,通过结构、情节、人物等方式来刻画故事的发展,让读者通过阅读体验到一种戏剧般的感觉。
而散文戏剧性则是指以散文形式来表现戏剧性的元素,以情节、对白、人物刻画、舞台效果等为主要手段来表达戏剧的冲突和张力。
戏剧性散文的创作手法有很多种,可以是通过对话、描述、剧情推进等方式来呈现,其中最基本的手法是良好的结构。
一个好的故事结构是引领读者投入情境、关注人物和发现主题的关键。
在戏剧性散文中,作者可以选择几个人物并将他们放置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中,让读者看到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
作者还可以通过暗示和提示陈述某些重要情节,引导读者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
在故事的高潮处,作者可能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的情感、观点和态度,以增加整个情节的戏剧性。
另一方面,散文戏剧性更加关注散文如何运用戏剧元素来表现戏剧性。
散文戏剧性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戏剧元素为创作手段,以散文形式表现戏剧,包括戏剧盒和情节、对话和人物刻画等元素的使用。
作者可以通过刻画人物和情境,让读者感受到戏剧中的冲突和张力。
另一类则是以散文的形式呈现戏剧性的主题和情感,让读者置身于戏剧性的环境中,通过对人物、情节、场景的描绘来传达剧作的情感和主题。
无论是戏剧性散文还是散文戏剧性,都需要作者运用细腻的语言、饱满的人物刻画、生动的场景描绘等手段来增强作品的戏剧性。
作者通过透彻的分析和创作,能够在散文中成功融入戏剧性元素,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与戏剧类似的强烈的情感体验。
散文的悲剧与戏剧性散文是一种以故事情节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学创作形式,通过描述事实事件和人物的内心感受,展现出生活的真实、深刻和感人之处。
而悲剧和戏剧性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叙事方式,可以给予读者强烈的触动和思考。
散文的悲剧与戏剧性的结合,既能展现出情感的冲击力,又能激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经验的反思。
散文的悲剧元素源于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悲剧是一种表现人类欲望与命运无法调和的文学形式,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冲突和痛苦,揭示人性的弱点和命运的无情。
散文作为一种高度自由而灵活的文体,能够更加直接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因此更容易营造出悲剧的氛围。
例如,在散文《沉船》中,作者通过描写一位女性在一次船难中失去亲人的痛苦经历,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悲凉感。
戏剧性则是散文的另一种重要表现手法。
戏剧性是指通过冲突、对立以及人物命运的转折来展现出作品的张力和紧张感。
散文通过对生活中具有冲突和对抗性的事件和情节的描述,使读者可以感受到故事的紧凑和跌宕起伏。
例如,在散文《拾荒者》中,作者通过描述一位拾荒者在生活中遭遇的艰难和艰辛,展现了主人公与命运的对抗,给读者带来了难以忘怀的冲击力和戏剧性的体验。
散文的悲剧与戏剧性的结合,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思考性。
悲剧的冲击力可以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内心的反思和人生的思考;戏剧性的张力和紧张感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更加主动地投入到作品中去。
通过散文的形式,作家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将悲剧和戏剧性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创造出更具个性化和生动性的形象和情节,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阅读体验。
总而言之,散文的悲剧与戏剧性的结合是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文学形式,能够通过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生活中的冲突与对抗的描写,给读者带来激动人心的阅读体验。
无论是通过悲剧的伤感,还是戏剧性的张力,散文都能够引人入胜地展示生活的残酷与美好,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通过散文的形式,作家可以在充分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使作品更具有戏剧性的张力和动人之处。
浅谈戏剧性散文与散文戏剧性张瑞田,1963年生于吉林市。
长于国际题材随笔写作,着有《在政治的浪尖上——我对首脑们说》《探险亚马逊》等书,同时发表数十篇文化随笔、散文。
书法作品数度参加全国书法展览,并在书画专业媒体发表一百余篇书法评论。
2007年至今,在《书法报》开设“瑞田观点”专栏,结集出版《“南斯北张”有关书法的问题》(与斯舜威合着)一书。
供职于某文学杂志社。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二十一年前,余秋雨在《收获》杂志开设“文化苦旅”专栏,历时两年,一系列文章极大丰富了当代散文创作,催生出文化散文新说。
文章发表的过程,余秋雨还不为更多的人所知,甚至一些读者以为余秋雨是一个文学新人。
我是随着一期期的《收获》,读完了余秋雨一篇篇的文章,转瞬二十一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读余秋雨时的愉快心情。
当时,我致书友人,坦陈余秋雨的散文时代即将到来。
我对余秋雨有偏爱,原因很简单,我是学戏剧出身的,当一名曹禺、奥尼尔、易卜生、迪伦马特一样的剧作家,一直是我的远大理想。
因此,我也读了具有“南余”之称的戏剧学学者余秋雨的着作,如《艺术创作工程》、《戏剧审美心理学》,尤其是后者,我读了三遍之多。
1990年代初,余秋雨《文化苦旅》单行本历尽波折得以出版,获台湾最佳读书人奖,余秋雨逐渐红起来,一直红到大火熊熊。
文学界与作家们对余秋雨的情感有点复杂,甚至不认为《文化苦旅》是严格意义的散文,对余秋雨本人也不知说什么才好。
但,余秋雨是忽略不得的,靠文章可以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不是等闲之辈可为。
于是,鲁迅文学奖降临到他的头上,文学界不能不以文学的眼光来审视余秋雨。
只是这时候的余秋雨完全“做大”,对某些荣誉已熟视无睹了。
时间会澄清许多东西,与1987、1988年拉开一段距离,我们看问题的眼睛似乎会清晰一些、明亮一些。
对余秋雨的评价不神化,也不妖魔化了。
文学评论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中忱在《日本学论坛》(2001年第1期)发表了《殖民主义冲动与二叶亭的中国之旅》一文,其中谈到了余秋雨《文化苦旅》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这里真安静》。
王中忱说:“……这里还应该提到余秋雨先生收在《文化苦旅》(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年3月) 中的《这里真安静》,这篇散文也写到了二叶亭四迷。
作者过访新加坡,一位朋友带领他到一个墓地去参观,在那里和二叶亭相遇。
二叶亭四迷的墓为什么建在了新加坡? 原来,1903 年离开北京回国后,二叶亭的求职、谋生并不顺遂,好不容易进入朝日新闻社,写作和工作也很不如意,所以,又萌动去海外的念头。
1908 年6月,他作为朝日新闻的特派员奔赴俄罗斯,途径中国的大连、哈尔滨等地,曾小做停留。
二叶亭的第二次中国之旅,算是旧地重游,但因为日俄战争后,日本已经在中国东北占据优势地位,他的心境也今非昔比了。
走在大连街头,‘行人皆我同胞,店头招牌皆我日本方形文字,再也没有人用怀疑军事侦探的奇异目光看我,对谁都可以毫无顾忌的挥手致意,在宽阔的大道上阔步行进,我的喜悦之情无法按捺’。
一个殖民地新主人的神态跃然活现于纸上。
在俄罗斯,二叶亭工作到1909年2月,身体感到不适,随后病情不断加重,4 月,决定取道欧洲,经伦敦乘日本航船贺茂丸号回日本。
5月10日,船在从哥伦坡到新加坡途中,二叶亭四迷病逝。
13日,贺茂丸号停靠到新加坡,二叶亭的尸体在当地火化,他的墓也就留在了这里。
不过,在日本本土,还有一座二叶亭四迷的墓,那是二叶亭的朋友和东京外国语学校的校友1921年在东京丰岛区染井墓地给他修建的。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说,在新加坡的这片墓地,他先看到的是日本军人的墓,即二战时期担任日本南洋派遣军总司令的寺内寿一和他数万名战死的部下的墓,然后看到了日本女人的墓,从20 世纪初到二战结束期间到南洋谋生的日本妓女的墓,最后才看到日本文人二叶亭四迷的墓。
虽然按照埋葬的年代,可能顺序正好相反,二叶亭是比较早地进入这块墓地的。
在日本军人墓前,余秋雨先生历数寺内寿一等军阀的暴虐,在日本妓女墓前,他表达了对这些不幸女性的同情,也分析了造成她们不幸的历史根源。
到了二叶亭四迷的墓前,余秋雨先生首先感到意外,但也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所以,他的文章写到这里,议论和抒情都达到了高潮:‘……一半军人,一半女人,最边上居高临下,端坐着一位最有年岁的文人。
这么一座坟地,还不是寓言么?二叶亭四迷早早地踞守着这个坟地,他万万没有料到,这个坟地以后会有这般怪异的拥挤。
他更无法设想,多少年后,真正的文人仍然只有他一个,他将永久地固守着寂寞和孤单。
我相信,如果二叶亭四迷地下有灵,他执拗的性格会使他深深地恼怒这个环境。
作为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员大将,他最为关注的是日本民族的灵魂。
他怎么能忍心,日日夜夜逼视着这些来自自己国家的残暴军士和可怜女性。
但是,二叶亭四迷也许并不想因此离开。
他有民族自尊心,他要让南洋人知道,本世纪客死外国的日本人,不仅仅只有军人和女人。
‘还有我,哪怕只有一个:文人!’从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得知,对二叶亭,他是有所了解的,但显而易见,国内现有的关于二叶亭的研究和译介,局限了余秋雨先生的知识视野。
如果他对这位‘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员大将’的另一面,也就是他的‘志士气质’和‘东亚大经纶家’性格有所了解,如果知道二叶亭的大陆志向和经营满蒙的构想,知道他那惊世骇俗的‘胯当政策’,应该是另有一番感慨了吧。
”王中忱感慨地说:“……无论是周一良先生的论文,还是余秋雨先生的随笔,都让我们感到,学术信息闭塞和有关资料的匮乏,未必是造成二叶亭认识盲点的根本症结。
……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虽然看似个人色彩鲜明,但其实并无创见和洞见,在他那慷慨激昂的议论中,分明可以感受到近些年来颇为流行的所谓文人——知识分子超政治、超意识形态的幻想,看到更早一些年代曾在文艺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万能论的痕迹。
仿佛只要是文人,就天然和军人、政治家有清浊之别,如果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家,那就更天然会是反动军人、政治家的审视者和批判者,天然会是不幸女性的同情者。
支撑余秋雨先生那极具煽情色彩的‘寓言’故事和遮蔽人们全面认识二叶亭四迷的视线的,难道主要不是这样一些长期被视为无须质疑和追问的前提?”王中忱对余秋雨的批评,学理性强,也有历史深度和思想锋芒,是我所见“批余”文字中论据充分、视角独特的论述。
文学评论家张志忠对王中忱的观点保守地认同,他说:“这两点批评,理论上我想是可以成立的,不过具体到余秋雨,或者可以作一些分辨。
第一点,对二叶亭的误读,不但是借第二手第三手材料了解二叶亭的余秋雨出了差错,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在一些研究介绍二叶亭的日本文学研究者那里;连那些专家都所知有限,何况并非专业的日本研究者的余秋雨呢?第二点,超政治、超意识形态和现实主义万能论与中国学者对二叶亭的误读与推崇,显然是有内在联系的,但是,具体到余秋雨,怕也未必,因为没有什么证据,而只是一种推论。
不过,王中忱的批评让我们看到事实的真相,看到二叶亭的不为国人所之的另一面,功莫大焉。
”学者的理性和对历史与文学的认知与判断能力,张志忠赞赏王中忱之余,对余秋雨的《这里真安静》推崇倍至。
他在《狂戾军乐、凄迷艳曲和庄重美文的三重奏——读余秋雨这里真安静》(《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3)一文中指出,余氏从这墓地的偏远、凄凉、冷落和被遗忘中,解读出日本军人令人悚然惊心和让人畏惧的民族性格,以及妓女的出卖肉体与日军的屠杀掠夺之间内在动因的深刻同一性。
与此同时,还对日本作家给予了完全不同于军人和妓女的另一种评判,从而使这片墓地以及这篇文章,有了一个特别的“三元结构”。
不错,《这里真安静》的确是一篇充满了感情要素的文章,正如同张志忠所说:“十余年后重读此文,当年的惊讶感不会复现,但是,文章的感染力犹然存在。
这是一篇让人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轻轻捧读的文字。
这里真安静,安静得让我们也情不自禁地放松了脚步……”在王中忱看来,《这里真安静》受了硬伤。
那么何以一篇受了硬伤的文章依旧令张志忠“情不自禁地放松了脚步”呢?依我看来,还是余秋雨写文章的“道行”——戏剧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余秋雨是戏剧学教授,在讲台上的风采远远超过了“百家讲坛”上那些所谓的学术超男和学术超女。
写文章,哪怕是理论文章,笔致洞达,文采斐然,耐读也爱读。
1980年代,全国展开了一场戏剧观的大讨论,余文高屋建瓴,客观、坦诚地分析了各家之说,以真挚的情感倡导学术争鸣的互补、而不是互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许,戏剧助燃了1980年代的文化运动,一时间,戏剧性也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文化概念,甚至文学界、电影界也讨论起戏剧性问题,一些先锋作家、导演、编剧,鼓吹小说、电影的非戏剧性、淡化情节等等,试图以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进行创作上的探索。
等到叫好不叫座的小说、电影面对读者、观众的冷漠,而对市场价值一天比一天重视的当下,一度热血澎湃的艺术家们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于是,对戏剧性的漠视,就成了愚蠢的行为。
余秋雨当然知道戏剧性的重要,尽管他不能赋予自己的戏剧作品更多的戏剧性,写不出可以让剧院经常上演的好剧本,但是,他巧妙地把写戏的才能再恰当不过地落实到自己的散文创作之中了。
戏剧性成全了余秋雨。
在张志忠看来,《这里真安静》是狂戾军乐、凄迷艳曲和庄重美文的三重奏,细细品来,这不正是戏剧性的直接体现嘛。
这究竟是天赐文缘,还是意外巧合,难道一生顺遂的余秋雨所面对的全部是戏——一半军人,一半女人,最边上居高临下,端坐着一位最有年岁的文人。
这么一座坟地,还不是寓言么?当然是寓言,还是戏剧性的寓言。
《酒公墓》更胜一筹。
此文余秋雨记述了乡人张先生的坎坷的一生——美国归来,难酬大志,旧社会被土匪绑票,新社会又因把“东风压倒西风”写成“西风压倒东风”被打成右派,平反后,只能靠写墓碑换酒为乐,死之前,奢望余秋雨先生写一块墓志,又遭拒绝,余先生仅写“酒公张先生之墓”七字。
《酒公墓》形象的鲜明性,情节的曲折性、传奇性,自然产生了戏剧性,构成了极大的审美诱惑。
我对戏剧性的理解相对简单,无非是无巧不成书而已。
的确,《酒公墓》太巧了,如果说这是一篇小说,其中的细节真实也是值得推敲的,何况还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
《老屋窗口》像一首诗,看似淡薄,其实凝重。
余秋雨出生的老屋是一个意象,“雪岭顶上,晃动着一个红点”又是一个意象,买老屋的陈米根、母亲,还有余秋雨,一同结构了一个感伤的故事——青春与故园,抗争与妥协,幻想与现实,“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起朝圣的长旗”,看看,值得留恋的过去,多么辛酸的现实。
不过是一篇回乡记,却写得如丝如缕,写出了戏剧性才嘎然而止。
貌似写景的《三峡》,也没有忘记以诗性的想象设计悬念,制造冲突,感叹“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的争逐。
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