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三年级下册)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53
第三单元《乘法》教材分析今天我要跟大家一起交流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以下是我对这一单元教材的一些所思所想。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阐述。
小学阶段的整数乘法教学从二年级上册的表内乘法开始,到三年级上册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再到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及笔算乘法;最后结束于四年级上册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三下的《乘法》这一单元学习的展开采用的是“口算乘法——笔算乘法——乘法实际应用”的单元活动序列,具体结构如表格所示。
第三板块是单元课时内容分析,老师们,我们知道算法和算理是运算教学的两大主体,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废偏。
这一单元的所有课时,可以说走的主线都应是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明晰算理。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这一课的学习其实是基于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一课的学习经验,在这一课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并发现个位是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运算规律。
本课呈现的例题中,尚未探讨过计算方法的有4个算式:50×10,30×20,12x40,120x40。
它们的算理明晰又是需要借助三年级上册学习过的这几个算式展开的:50x10,就是50个10,所以等于500。
30×20,就是30乘2个10等于60个10,所以等于600。
12x40,就是12乘4个10等于48个10,即480。
120x40,又是在12×40的基础上说明,就是12个10乘40等于480个10,所以,120x40=4800。
在明白了算理之后,我们可以总结出算法,算法就是人人都需掌握,确保能正确计算的最简洁方便的方法,在这里就是我们上册也说过的“遮0添0”法。
我们的学生自己取的名字很可爱比如:“遮零大法”“挡零大法”“盖零大法”等等。
第二课时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我们知道无论“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是四年级上册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它们的算理和算法是相通的,乘法教学的内隐思想是“转化”,其原理是“拆分”,拆分成几步积,再求其和,这也正是后续乘法分配律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教学的“内核”。
什么是面积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
二、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和探索其它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际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对测量单位和平面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2、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体会了如何更好的掌握一种新的概念,并且具备了一定得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体会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展了自己的数学空间概念;3、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通过学习和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面积已有了一些直观初步的认知。
4、学生学习新知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面积有了初步的体验,而且学习了基本图形的周长,但是对面积并没有转化到知识的层面上,在理解和归纳面积的含义上会有些困难。
四、说教法1、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面积的含义,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让他们在观察、触摸中,直接感受到物体“表面”的存在及各种图形的“平面”,形成关于“面”的表象,理解面积的含义;2、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时,这一比较活动有多种估测的策略,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这些策略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估测的方法,分享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3、创设、充实更多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的重点。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
前进学校史爱东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2、初步学会用画图方法整理数据,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表格、画图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难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素材积累】
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摘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
2、10月19 日下战书,草埠湖镇核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老师收看了江苏省泰安市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摘宜昌所作的教训呈文录象。
秦校长的讲演时光长达两个多小时,题为《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三年级数学第六册教案郭磊教材分析及教学总体设想本册教材特点分析:本册教材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本套教材在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大量的国外课程、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
同时教材编写者充分地考虑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也充分考虑到未来社会对公民数学素质的要求,力求形成以下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二)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多样化的、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
(三)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交流。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因此,教材创始了大量的现实、有趣且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喜悦。
本册教材教学总体设想:本册教材是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教材的编写,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
这套教材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并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以及及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O一二年度春学期教学课时安排计划进度安排周次日期课题教时执行情况1 2.27--3.2 1.开校报道、检查作业2.买文具、货比三家 3 好2 3.5――3.9 1.小数加减法2.森林旅行 53 3.12――3.16 1.认识轴对称图形2.平移和旋转 54 3.19――3.23 1.欣赏与设计2.找规律 55 3.26――3.30 1.找规律2.练习3.机动56 3.31――4.4 1.住新房2.电影院 57 4.7――4.11 1.电影院 2机动、 58 4.14――4.18 1.练习一2. 机动 59 4.21――4.25 1. 旅游中的数学2.什么是面积 510 4.28――5.2 1.量一量2.摆一摆 411 5.5――5.9 1.复习2.期中考试 212 5.12-―5.16 1. 铺地面2. 练习二 513. 5.19――5.23 1. 分一分2.比大小 514. 5.26――5.30 1.吃西瓜2.练习三 515 6.2――6.6 1.整理与复习(二)2.比一比 516 6.9――6.13 1. 猜一猜2.体育中的数学 517 6.16――6.20 总复习 518 6.23――6.27 总复习 519 6.30――7.4 总复习 520 7.7――7.10 复习考试 5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分析、择优促差措施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有学生12人。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结构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共包含八个单元,分别是:加与减、乘法、图形与几何、除法、生活中的数、可能性、总复习等。
这些内容覆盖了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1.加与减:本单元主要教授学生大数目的加法和减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乘法:本单元重点教授乘法口诀,并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实际意义,同时学习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3.图形与几何: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并学习一些基础的几何知识。
4.除法:本单元让学生学习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掌握简单的除法计算。
5.生活中的数:本单元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并进行大数的简单计算。
6.可能性:本单元教授学生初步的概率知识,让他们理解可能性的概念。
7.总复习:本单元对全册内容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册教材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计算能力、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等。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一些数学思维习惯,如观察、推理等。
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建议与策略1.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游戏、竞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自主思考。
3.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4.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五、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应定期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价,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评价形式可以是笔试、口头测试、实际操作等。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师用书使用说明教师用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书,包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使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同时,教师用书中的一些建议和策略也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创新。
小学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分数的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
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
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
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
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一半怎么写,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
面积单位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面积单位》选自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中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由估计三个长方形面积开始,然后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最后建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数学模型再加以运用进行编排的。
在练中体验面积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第一课时,今后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因此,教学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
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而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图形求面积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确定为: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索发现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估计给定的长方形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课标》指出:“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
为此,本节课指导学生先从估计三个长方形面积开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然后通过“摆一摆”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通过测量、操作、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类比推理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表象。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一)》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一)》这一课的说课稿。
本课将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们探索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一)》的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和基本图形,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课将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们探索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能够正确地读、写分数;3. 初步了解分数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分数。
四、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直观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性质;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加深对分数的理解;3. 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2. 新课学习:通过讲解、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们探索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3. 巩固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4.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总结。
六、教学评价本课将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2. 练习反馈:检查学生们的练习情况,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们对分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本课结束后,我将进行以下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们的实际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3. 教学评价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们的学习情况?4. 教学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改进?以上就是我对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一)》这一课的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桃子》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分桃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材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初步理解84÷21的含义,并探索出计算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他们喜欢与同伴合作,喜欢动手操作,对于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因此,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84÷21的含义,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摆小棒、分桃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84÷21的含义。
五、教具准备1. 教学用具:PPT课件、小棒、桃子图片等。
2. 学具准备:小棒、桃子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关于小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你们想听吗?生:想!师:那好,让我们一起来听这个故事吧!(播放故事录音)故事内容:有一天,小猴子摘了一些桃子,想要分给他的好朋友们吃。
他摘了84个桃子,想分给21只小动物吃。
小猴子很聪明,他很快就算出了每只小动物应该得到多少桃子。
你们想知道小猴子是怎么算的吗?生:想!师:那好,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桃子》这一课吧!(设计意图:通过听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篇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教案设计教学内容:课本P2—P3教学目标: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玩中学1.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书包45元水彩笔16.85元钢笔8.00元文具盒12元(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
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
(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学中做1.写一写,读一读。
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全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四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共识,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
能结合具体环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指导实践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实践活动: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三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
与同学比一比同一种商品的价格。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解读赵文霞一、本学段目标及内容本册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数学好玩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1)数与代数的内容有: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千克、克、吨的认识。
(2)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有:面积的认识,面积单位的认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直观认识平移、旋转现象,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
(3)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再次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4)数学好玩的内容有:小小设计师、我们一起去游玩、有趣的推理。
以下是本册书各单元的学习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除法”本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过程,提高解决相关除法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进一步发展估算的能力和意识。
(4)在探索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2、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理解算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初步养成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学习习惯。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
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第六单元“认识分数”(1)本单元主要学会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名称;(2)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3)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的〗1.结合“货比三家”的详细情境,经历比拟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感受小数与生活的严密联络。
2.体验小数比拟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会比拟简单小数的大小,开展数感。
3.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p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让学生在经历两个小数大小比拟的根底上,再经历三个小数大小比拟的过程,体验小数大小与生活的严密联络,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先安排两个小数的大小比拟,再让学生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引出三个小数大小比拟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以便学生交流各自比拟的方法和过程,理解不同方法的特点和思路。
老师要注重各种比拟方法或策略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的方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p 〗我校地处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地,学生大多数来自工薪阶层的家庭。
学校从2022年就参加到“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课改实验中。
课改年级成立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课题实验小组,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验老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才能也在不断地进步。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对小数的意义、特征有所理解,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去商店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商店里逛一逛。
(二)新课1.活动一:判断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廉价(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教材第4页)师:三个文具店各有什么商品,价钱怎么样?(复习小数的意义与读法)哪个文具店的铅笔盒廉价呢?(2)先让学生独立考虑,再组织他们小组交流师:把你想出的方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
教学重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
1、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以价钱也乘4。
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需要除以4,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
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二、计算。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
三、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四、递等式计算。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擦家具20分,晾衣服5分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设计说明本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1.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到被除数的十位发现不够商1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恰当地引导,从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计算规则分别进行理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编写说明这是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单位的知识,重点是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
教科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进行充分感知和体验,增加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科书在主题情境中,从学生熟悉的体重入手,通过淘气和小鸟称体重的画面,引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
接着教科书提出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通过称或掂的实际操作感受1千克实际有多重;第二个问题是感受1克有多重;第三个问题是认识1千克与1克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是应用初步建立的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掂量、估计一些物品的质量。
·1千克有多重?称一称,掂一掂。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教科书通过呈现“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16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等生活实例,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的实际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感受1千克究竟有多重,帮助学生建立起1千克的质量概念。
·1克有多重?称一称,掂一掂。
认识质量单位“克”。
教科书通过呈现“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3个曲别针约重1克”等实例,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的操作活动感受1克究竟有多重,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概念。
·认一认,说一说。
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科书从“生活中找还有哪些物体重1千克?”入手,呈现了一架台秤上放1000克的食用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1千克=1000克,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约重1千克。
·找一些物品掂一掂,估计一下有多重,再称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