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性_内涵与实施

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性_内涵与实施

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性_内涵与实施
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性_内涵与实施

中国教育学刊2010.09

课程与教学

[摘要]学习策略的掌握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策略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关注的核心。学习策略的教学有效性决定学习策略辅导的质量,其实质是学生对所学策略的持续保持和迁移运用。策略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设计乃策略教学有效性的两大制约因素。基于“为有效而教”的要求,教师在实施策略教学时,应着重考量策略内容的明确性、组织性和针对性,并着力引导学生对学习策略进行积极的自主建构。[关键词]学习策略;策略教学;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9-0036-03

开展学习策略辅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路径。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策略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开展学习策略辅导时关注的核心。检视国内学习策略辅导的实践不难发现,一些地方和学校的学习策略教学并不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对策略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模糊,策略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设计的随意性大以及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失却科学规范的检测。牢固树立“为有效而教”的理念,科学设计策略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消解当前学习策略辅导低效性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策略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在学习策略研究中,策略的有效性与策略教学的有效性是既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策略有效性指由于对某种策略的学习和掌握,学习者当前学习绩效的提高幅度;而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则衡量的是在脱离策略教学之后,学生将所学策略保持下来并迁移到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且使学习绩效获得持续改进的程度。只有那些被验证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方可用作策略教学的内容,策略教学的有效性需以策略的有效性为前提。在规范的策略教学范式中,效应值是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的后测成绩差异而计算出来的标准分,其计算公式为:

依据该范式,教师先确定拟训练的策略体系,

在均衡实验处理组和对照组被试的基线水平的前提下,对实验处理组学生进行有关策略的教学。为考察策略的有效性和策略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者需进

行4次策略学习和运用的效果评估,即前测、进展测试或称为中期测试、后测以及保持测试。只要确定了两组被试在前测中基线水平相当,通过考察他们在后测中的差异显著性,研究者即可鉴别出实验组学生的策略学习是否有效。若要考察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则须进一步比较两组学生在保持测试上的得分差异。一般认为,当效应值达到0.80或以上时即为高效应,0.5左右为中等效应,0.2及以下为低效应。[1]

以上分析表明,有效的策略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策略,还要求他们在后续学习中持续地运用所学策略,并适时予以调整和改进,直至能活学活用。然而,在策略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情境:学生即便知道了许多有关学习技术、技巧、规程等策略要素的知识,也很少自觉地加以持续性运用。由此可见,让学生了解学习策略的知识并不难,训练他们在即时情境下使用所学策略也相对容易,但要使学生将所学策略持续使用和迁移到相关学习中,则任务艰巨得多。

二、学习策略教学低效性的消解之道

尽管众多研究证实,学习策略是可教可学的,但很多策略教学的实践并不成功。这是何故?彼得森(P.L.Peterson )对于策略教学中必须处理的教学问题的阐述极富启发性。在他看来,实施策略教学必须解决一系列问题,其中典型的问题有:应当教哪些认知策略?应教给谁?为了使教学有效,在策略教学中必须包括哪些成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认知策略教学?在认知策略训练之后,认知策略的使用是否保持和概括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基于

田澜/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湖北黄石435002);张大均/西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400715)。

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内涵与实施

◆田澜

张大均

效应值=

实验处理组后测平均成绩-控制组后测平均成绩

控制组的后测标准差

36--

上述观点和我们的研究经验[2-3],策略内容的选择是否精当和策略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否合理可行,是制约策略教学有效性的两大核心因素。为消解策略教学的低效性,策略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具有明确性、组织性和针对性;在设计策略教学方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适宜的动机驱动下,深度卷入策略学习过程,并在策略练习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所学策略进行积极的自主建构。

(一)精心选择待教策略

学习策略包括不同的要素和层次,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教程度因教学时间和条件限制而不同,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学习策略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因此,如何选择策略是策略教学中应解决的首要问题。综合已有研究和实践经验,教师在选择待教策略时,应通盘考虑以下要求。

首先是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基于这一要求,在选择策略时,教师可重点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所选策略必须是有效的学习策略,它们为何起作用和怎样起作用的机理是明确的,且能找到证明这些策略有效性的研究资料。二是策略训练必须为促成学生的课程和学习目标服务,因此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缺陷状况,优先挑选学生急需且又易于学会的学习策略。教师一定要避免选择那些令学生花时费力而“不中用”的策略,因为学生一旦意识到他们花了大量时间来学习某些策略,但其成绩却没有得到提高时,不仅他们使用新策略的愿望会下降,而且还会退回到原先的策略状况。

其次是具体性与一般性相结合。策略教学既要突出某类特殊策略,又要考虑教给学生跨情境性的通用策略。一般来说,过于一般化的策略虽然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但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某种策略意识,且其成分含混复杂,在教学中不利于教师做深度的任务分析,策略学习容易流于形式,也不利于策略的迁移。而过于简单的学习策略,比如,单一的学习窍门“把它用简图标识出来”,则由于策略本身的结构成分过于简单,学生虽然容易学习和掌握,但其应用场景是高度条件化的,不利于学生的灵活应用和概括。一般来讲,中观层面的学习策略,比如记叙文结构语法策略、词汇记忆策略等,因其结构成分明晰,既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又利于操作运用,能教易学且有利于迁移运用,它们才是策略教学内容的最佳选择。

最后是可教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教师所选择的待教策略必须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策略和常用策略,且教师能对这些策略的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其心理成分及其联系与顺序,使策略教学的步骤具体化、操作化,具有便于教学的特点。同时,由于不存在对所有学生都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所选择的策略在满足可教性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是能被学生所接受的。关于儿童学习策略发展水平差异的大量研究为教师考虑策略教学的可接受性提供了依据。比如,研究表明,同样是接受“归类回忆策略”的训练和反馈,9岁的儿童从反馈训练中受益最大,7岁儿童对所学的策略基本不能保持,11岁学生则不需要任何意识提醒就能保持、运用该策略。[4]这就提示,归类回忆策略的教学超出了7岁儿童的可接受性。

(二)科学设计策略教学的方法,诱导学生对所学策略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建构

学习策略是可以直接教授的,但如果教师忽视了策略性知识授受的独特性,将其等同于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就极有可能形成以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策略信息和浅表化卷入策略操练活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策略知识由于不是经由他们积极主动的自我建构而获得的,常常处于僵化状态,学生当然不能对所学策略进行迁移和概括,也不能修正和生成新策略,这就大大降低了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塞克斯顿(M.Sexton)等人的研究表明,策略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诱发和指导学生对策略进行积极的主动建构。[5]

第一,激发策略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参与策略训练的积极性。大量关于学习策略及其教学的研究一致表明,学生对策略学习的动机越强其策略运用就越多。可见,提高学生参与策略学习的动机能够优化策略教学的效果。教学经验[3]表明,要提高学生的策略学习动机,教师首先应着力纠正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模糊或错误看法,提高他们对目标策略的认识,因为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模糊或错误意念可能会阻碍他们的策略学习。其次,在学生不知道策略是否有用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研究证据,让学生明白即将学习的策略对其学习大有裨益。有时候学生对策略是否有效的看法与教师不一致,对教师的策略教学形成心理阻抗,这时,教师则要通过有效学习与无效学习的案例对比、策略功能的现场试验、学生同伴展示和交流等活灵活现的方式澄清待教策略的功能。此外,在策略训练之

37

--

初,教师若能清晰交代策略训练的意图、策略掌握的目标以及策略将要运用的条件和情境等事项,将有利于让学生保持适当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实施“精讲精练”,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策略操练。“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促进认知策略学习的可行办法就是鼓励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新情境中练习使用认知策略”[6],加涅(R.M.Gagne)一语道破策略教学的天机——

—学生对策略的掌握和迁移关键要靠有效的策略操练。教师在明晰讲解策略要义和分解示范策略操作步骤后,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策略操练。其一,适当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当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策略任务时,为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比如,在训练之初为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策略操作步骤的提示单[7]。其二,为学生布置多种多样的策略操练任务,且操练的目标也应随策略教学进程而适当调整。其三,由于学生头脑中常常储存有多种策略,并且它们相互竞争,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只有那种高度熟练的策略才能被作为首选策略。因此,教师应让学生适当地过度练习,力促策略的熟练化和自动化。其四,对学生的操练提供及时且具体的反馈,引导学生对策略练习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其五,引导学生对所学策略进行改进,生成新的策略,使他们成为高度自主的策略型学习者。

第三,强化元认知监控的训练。普雷斯利(M. Pressley)鉴别出了影响学生策略执行的几个有关问题:其一,不能识别出包含策略运用线索的任务背景,与缺乏条件性知识有关;其二,不能感知任务背景中的策略提示线索,以致选择了错误的策略和不恰当的操作标准;其三,不能判别任务背景和操作之间的关系;其四,对新知识的运用不讲策略。[8]很显然,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在策略练习过程中缺乏元认知监控。在策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策略学习的任务要求,监控自己对策略的理解,审视其策略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并根据策略运用的情况适时调整和修正策略。格雷夫斯(A.Graves)曾考察了有无自我监控策略的训练对主旨识别策略教学的影响。在实验中,他将24名5-8年级学业不良儿童随机安置到三种实验条件下,对“直接教学组”学生直接教授如何在论说文段中寻找主旨大意的策略;“直接教学+自我监控组”学生被授以主旨识别的策略,同

时被要求对文段大意进行自我提问并检验理解的正确性;教师鼓励“控制组”学生识别文段主旨。该研究结果显示,“直接教学+自我监控组”学生的成绩高于“直接教学组”学生,而“直接教学组”又高于控制组。[9]

已有研究证明,在策略训练中,教师提问和学生自我提问是强化元认知监控的有效办法。比如,在面临问题和策略选择时,教师可以问学生:现在面临的是什么问题?该选择什么合适的策略?这种策略的使用条件是什么,是否符合当前问题所提供的情景?这种策略的使用程序是什么?当学生策略选择和使用无效时,又可问他们:你所选用的策略是否有效?无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重新选择什么策略?在策略使用有效之后,还可以问:你选用的策略为什么有效?该策略的有效价值是什么?还可运用于类似地方吗?等等。

[参考文献]

[1]COHEN J.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nd edi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8:75-107.

[2]张宏武,张大均.记忆组织策略训练对提高中学生记忆英语单词效果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4):501-

502.

[3]田澜,张大均,陈旭.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6):1389-1392.[4]RINGLE B A,SPRINGER C J.On knowing how well one is remembering:The persistence of strategy use during transfer

[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1980(29):

322-333.

[5]SEXTON M,HARRIS K R,GRAHAM S.Self-regulated strategy development and the writing process:Effects on

essay writing and attributions[J].Exceptional Children,1998,

64(3):295-311.

[6]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王映学,郑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8.

[7]MASON L H,HARRIS K R,GRAHAM S.Pow+www+what= 2,how=2equals fun and exciting stories[J].Teaching excep-

tional children,2004,36(6):70-73.

[8]PRESSLY M.Mor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ion:Complex,long-term,and thoroughly social[J].Edu-

cational Psychologist,1995,30(4):207-212.

[9]GRAVES A.Effects of direct instruction and metacompre-hension training on finding main ideas[J].Learning Disabili-

ties Research,1986,1(2):90-100.

(责任编辑崔若峰)

38 --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_吴亚坤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下的新理念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和方法都要有进一步的提高,现在课堂教学不单是要求教师传授课本知识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学业优异的“高才生”,最关键是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要努力培养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 1、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著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2、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

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追动刑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对有效语文课堂进行研究。此外,教育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也为广大教学进行语文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4、在我们对我校《学生课堂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具体分析附后)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1)有的整堂课在教师的安排下“忙碌”地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见学生静静地思考。 (2)有的整堂课教师淡化出场,一切学生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高级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说哪一段就说哪一段,想知道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把自主等同于放任自流,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 (3)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各组成员在合作的目标和任务的分工上不明确,乱哄哄一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看似热闹,实质空洞。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一种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课堂平淡,气愤压抑沉闷,缺乏情感、单调枯燥,教学过程中过多灌输验证,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选择演绎策略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并尽可能地多用实例(或演示)进行论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归纳策略 归纳策略是由教师展示定律和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归纳策略既具有发现策略对过程学习的特点,又具有接受学习的讲解特点,故也称为“思考性讲解”。较演绎策略而言,运用归纳策略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取概念或定理的发现过程——由于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个别的事物)到一般(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师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归纳策略的模式如下: 演示(或列举)个别实例→进行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崔允漷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我们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②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③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幸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1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 闵光祥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研有多个老师上了概念课,听了之后就发现我们经常会不经意地把数学概念课上得冰冷无味、死板缺乏生机;学生没有通过对大量事物的感知、分析、理解而抽象出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必须将概念置身于现实背景中去理解。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2.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二、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理解克隆的概念 (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作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学校,面对生源的参差不齐,教师的结构老化,公办学校的升学压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充分体现,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课堂民主停留在表层。不少学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被动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们冷静思考,确定了“科研先导”的意识,提出了“以课题促进教学,让教学催生课题”的解决策略,因此,产生了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 2、对兴趣、情境、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体验、评价九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因素进行研究。 3、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具体阐述见研究内容一节)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认为:教学就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教学因此诞生。 有效教学研究有影响的国外以赫斯特为代表,他认为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合肥市蜀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李德山 对于平时的新课教学,数学概念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经 常要面对的事情;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又经常会发现在测验与作业中学生做错的题目会反复的发生错误,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粗心引起的,粗心是有的,但其实大部分还是因为没把概念弄清吃透。所以与其花大力气扭转学生的错误概念,还不如在一开始就将它解决好。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使学生少走弯路,是数学老师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教学问题。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 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有理数、实数的概念、 运算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方程、不等式的概念,函数的概念以及概率、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有理数、实数的概念,才能理解有理数、实数运算的法则,而运算法则的掌握,又能促进方程、不等式、函数概念的形成。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理、法则和公式。总之初中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于今后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初中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 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学研究的五种有效策略

教学研究的五种有效策略 教学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改进教学。加强教学研究,可以架起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为此,我们通过开展专题研讨、经验共享、教学创新、常规完善等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全过程进行规范、优化、研究和评定,形成了反思教学、案例评析、教学诊断、互动研讨、教学沙龙等五种有效的教研策略。 一、反思教学 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通过反思教学,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回忆、思考、评价,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从而改进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为此,我们在培训中,注重反思教学,指引教师进行教研活动。 (一)建立组织,明确分工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学校采取互动反思模式,建立组织,明确分工和规则,为开展教研活动奠定基础。 1、将全体教师按年级、学科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以6-8人为宜,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在每次教研活动中,各小组都设组长1人,负责小组教研、讨论的组织调控;记录员1人,负责对小组教研情况和讨

论结果的记录;发言人1人,负责将本组的教研情况和讨论结果向全体组员做介绍;时间控制员1人,掌握每人发言时间不要超时;问题员1 人,将本组成员某个方面的问题向学校提出。在不同教研活动中,角色分工可以调换。 2、建立规划,明确程序 在教研讨论中,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发言。为了按照科学的程序开展反思教学研究活动,我们制定了行为规则和活动规划。 ①在行为规则方面,要求小组成员依次轮流发言,此外还要做个人学习笔记,内容包括本人的观点、本组其他人观点的不同之处、组间交流结果等。 ②在活动规则方面,要求各小组在组长组织下开展教研讨论活动,针对每个教研专题向全体组员介绍本组讨论结果,可以相互辩论。问题员在每轮讨论后将本组的问题向学校提出。 (二)专题教研,反思互动 学校定期确立教学研究专题,要求每个小组进行研究,制订改进措施,完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1、加强教学前反思研究,重点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每个成员都要精心设计教案,小组间研究讨论教案的可行性,共同修订教案。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响水县八墩小学解卫萍 【论文摘要】本文从目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着手,阐述了提高小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充分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级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的厌学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构建和谐 【正文】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一、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注意活用教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

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e6607670.html, 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作者:李淑华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0期 【摘要】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探讨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教学改革有效教学课堂目标教学评价情感目标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解读 有效学习与有效教学 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 第一,谁穿得快(速度)。 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 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 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须要整体考虑。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 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 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 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 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一)有效学习 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 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前提性指标)。 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核心性指标)。 学习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内隐性指标)。 从更高的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这三个指标: ⑴学习速度(学习时间); ⑵确立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意识! ⑶课程学习时间 一门课程:课时+课外 全部课程:全部学习时间=学校课程的学习+个人自由的学习 学生生活时间=学习时间+非学习时间 现存的问题:无限膨胀课程学习时间,不仅挤占了学生的个人学习时间,还挤占了生活乃至生存(吃饭、睡觉)的时间。

学习一旦变成对人的身心健康、对人性的摧残,如此也就失去了谈论有效性的前提(人道主义前提)。 有效学习是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三者的统一。(二)有效教学 有效的教的表现:教促进学(教长学) 1. 提高学习效率(时间)(速度)—(教:让学生学得快、多) 2. 增进学习结果(质量)(深度)—(教:让学生学得深、透) 3. 提升学习体验(兴趣)(温度)—(教:让学生爱学、乐学)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化难为易 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化易为难 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激发情趣 (一)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和策略 〈一〉方式:直接和接受的方式(马克思的名言) 学生学习过程(认识活动)的封闭性、直接性、指导性和预设性。 〈二〉策略:化难为易 1. 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通俗) 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请一位数学专家解下面这道算术题:在一个减法算式里,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差是减数的两倍,那么差等于多少呢?题中概念太多,这位专家让孩子读两遍,学生还是把握不住,专家改用图来表达,图给孩子直观感和整体感,容易把握(见图1)。 专家与孩子商量:既然差是减数的两倍,我们能否将图1改为图2呢?孩子高兴地说,它是减法算式,干脆把图2改成图3吧!根据“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有△+△△△+△△=90,就可知道△=15,那么差等于30。可以认为,这三张图形是一种特殊语言,它给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效率”一词是借用经济学的表达方式,指的是“有效的因素”,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率先提出。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工作、学习、生活节奏驶上了快车道,进入了讲求效率的时代。因此,教师要树立效率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参与多,问题多变,这样则增加了课堂可控性的难度。如果教师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影响课时目标的达成,降低教学质量。实施新课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则成了教师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改革专家组的同志从专业角度认为: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或表现可列很多,但核心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从时间上来说,即当前发展和终生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又对学生长远发展产生影响,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课堂教学有效呈现的是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不少教师教得辛苦,许多学生学得痛苦,苦不堪言,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何也?很大程度上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差,低效甚至无效。课堂不足课外补,课外作业多,时间长,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积重难返。如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知识技能绝大部分都在课堂上掌握了,那么,课外的“任务”就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会得到缓解。课堂教学的有效增效,为学生减负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就此而言,意义重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水平技能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有效的程度,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就得积极努力地去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终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充分体现在45 分钟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上。让师生增强投入度,紧迫感,教师也许会少说或不说“废话”,学生会更加主动、合作,在课堂教学这个复杂、唯一、不可复制的互动过程中去体验感受作为教者与学者的愉悦感与成就感。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激发学生有效的学习热情 谁都知晓,有兴趣,才有热情,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信息载体,如实验、多媒体课件、教具、板画等,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由易到难,培养兴趣,点燃热情。教师可用活动法、情境法、讨论法、发现法、提问法等教法运筹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除此之外,生动形象的类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开放性备课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具体体现在: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从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 2.结构性备课策略。教师将某一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反思性备课策略。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和认识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把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2.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因材施教。一般而言,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项智能。这八项智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补充。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与学生多元智能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致力于这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另外,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 三、教学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只有改变少慢、费、差的低效局面,努力创造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1.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效的知识指对学生实际奏效的、真正理解的知识。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的效果也为零。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是内容不科学,数量太少或时间不够,而是要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由知识为本的教学向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转化。 2.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加强知识结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教材,不仅要考虑新知识内容的讲解,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只有科学组织材料,才能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即教师可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生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体精神。实施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法具体体现在: 1.体验教学法。即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教师预设的具有足够知识性、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2.潜科学教学法。即指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的科学。潜科学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让他们目睹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 3.发展问题教学法。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有效讲授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科学合理地讲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的讲授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讲授要有吸引力。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考虑如何用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非语言表达以及饱满的热情、充满感染力是具有吸引力的更高境界。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有: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时,可以举一个结果令人惊异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听;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难点。在上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和练习的关键部分。在课堂进行中、结束时要强调重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2)掌握课堂讲授的节奏。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的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简洁合理的过渡。好的过渡决定了课堂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保证过渡的简洁和条理,控制过渡的数量。如果教师把过渡处理好就不会浪费教学时间,提高效率。(3)讲授要清晰明了。教师应该有组织的、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新信息,指导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清晰理解。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收集信息资源,列出学生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课堂的主要任务,使讲授变得清晰。 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激发学生投入学习,除此外,教师有效的提问,学生有效的倾听,使课堂教学保持相互的对话、交流。 二、有效提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是否问到点上,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在课堂上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明确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小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要有艺术性,形式要多样,环环相扣;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 三、有效倾听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会倾听,是师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规范学生倾听的外显行为。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不可以随意插嘴,要用专注的眼神看着发言者,面带真诚的微笑,倾听者能根据发言者的内容产生相应的身体语言。最后,教师让听者承担责任。倾听者,有承担提升讨论质量的责任。在学生倾听时,给孩子明确任务,让孩子带着疑问,带着具体的要求去听,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充满责任感。 四、有效反馈 教师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反馈。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反馈时间要及时。教师要做到每一节课都有反馈,表扬好的做法,提出问题和缺点,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强化重要内容,加深学生对当堂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灵活理解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要耐心地多讲解几遍并加上适当地练习。(2)反馈方式要多样、灵活。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情节、感受最深的地方;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几个重点问题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态度,

计算概念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与思考

计算概念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日期:

计算概念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与思考-中学数学论文 计算概念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与思考 俞柯霞 (杭州市胜蓝实验学校,浙江杭州310004) 摘要:数学计算概念是整个计算概念体系的起始点,又是数学几大体系的综合点,因此,计算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计算概念教学策略将直接影响学生主动建构概念的过程与结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重视算法教学,忽视学生对运算的意义及算理的感悟,导致学生仅仅知道算式的形式和得数,而不知道算式的本质意义。本文结合笔者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概念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提供感性材料,建立清晰表象;主动建构意义,凸显概念本质;设计精当练习,优化巩固概念。 关键词:数形结合;概念本质;主动建构;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3-0124-02 数学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而有效的教学策略又直接影响着概念的形成过程与结果。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与代数”内容是第一、第二学段学习的主要内容,不仅在数量上是几个领域内容中所占比例最大,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其他内容的重要基础,与整个数学学习有密切关系。纵观“数与代数”领域的计算概念,最基础、最原始的概念莫过于加减乘除的意义,它既是整个计算概念体系的起始点,对整个体系起着统领作用,又是数学几大体系的综合点。“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真正有意义值得研究的是“乘”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