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化标准20110916
- 格式:pdf
- 大小:194.69 KB
- 文档页数:9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3.03•【文号】农办农[2011]14号•【施行日期】2011.03.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农〔2011〕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广东农垦总局: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发挥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政策效应,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和示范县(场)创建活动,我部制定了《2011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省区市具体实施方案。
各地要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管理,抓好宣传培训,由点到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深入开展。
请分别于3月25日、6月15日、12月5日之前,将你省区市实施方案、上半年工作总结、全年工作总结上报我部种植业管理司。
联系人:戴志刚(种植业管理司耕肥处,电话:************,传真:59193347,电子邮件:*******************.cn);崔勇(全国农技中心,电话:************,传真:59194534,电子邮件:****************.cn)。
附件:2011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二○一一年三月三日附件:2011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我部决定从今年开始采取“整建制”方式,由点到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深入开展。
一、目标任务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推、多方参与、合力推进”的原则,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重心由室内(化验室)转向室外(田间)、由项目实施转向生产指导、由试点示范转向整建制推进。
有机肥发酵腐熟度标准,最全详解!一、有机肥发酵腐熟度的现有评价指标虽然国内外在堆肥腐熟度的评价方面已经作了广泛而且很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众多的评价指标及方法,但仍没有形成一种公认的堆肥腐熟度指标。
堆肥腐熟度指标划分为三类:物理学指标、化学指标(包括腐殖质) 和生物学指标。
堆肥腐熟度的评价方法分为表观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波谱分析法及植物生长分析法4类,与前者的分类方法也比较相似。
堆肥腐熟度指标详解如下:(1)物理学指标或表观分析指标:指堆肥过程中的一些变化比较直观的性质,如温度、气味和颜色等。
具体有:①温度:堆肥开始后堆体温度是逐渐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过程,而堆体腐熟后堆体温度与环境温度一致或稍高于环境温度,一般不会明显变化,因此温度是堆肥过程中最重要的常规检测指标之一;②气味:堆肥原料具有令人不快的气味,并在堆肥过程中会产生H2S,NO等难闻的气体,而良好的堆肥过程后这些气味逐渐减弱并在堆肥结束后消失,所以气味也可以作为堆肥腐熟的指标;③颜色:堆肥过程中堆料逐渐发黑,腐熟后的堆肥产品呈黑褐和黑色,颜色也可以作为一判断标准;④吸光度变化:对不同时间的堆肥的水萃取物在波长280 nm,465 nm和665 nm的光学性质研究表明,由于个别有机成分的少量存在,抑制了对短波的吸收,而对665 nm波长的可见光影响较少,由此通过检测堆肥萃取物在波长665 nm下的吸光度变化可反映堆肥腐熟度。
(2)由于物理学指标难于定量化表征堆肥过程中堆料成分的变化,所以通过分析堆肥过程中堆料的化学成分或化学性质的变化以评价堆肥腐熟度的方法更常用一些。
这些化学指标有:有机质变化指标、氨氮指标、腐殖化指标、碳氮比和有机酸等。
具体内容包括:①在堆肥过程中,堆料中的不稳定有机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矿物质和稳定化有机质,堆料的有机质含量变化显著,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反映有机质变化的参数(如COD,BOD及VS等)的测量及某些有机质在堆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来表征腐熟度;②在堆肥的生化降解过程中含氮的成分发生降解产生氨气,在堆肥后期部分氨气被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所以可以用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的存在判断腐熟度,并且由于这两个指标的测定较为快速而简单,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③堆肥过程中伴随着腐殖化的过程,研究各腐殖化参数的变化是评价腐熟度的重要方法,由此提出CEC(阳离子交换容量)、腐殖质HS、腐酸HA、富里酸FA 、富里部分FF及非腐殖质成分NHF等参数用以评价堆肥腐熟度;④碳源是微生物利用的能源,氮源是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碳和氮的变化是堆肥的基本特征之一,C/N(固相)是最常用于评价腐熟度的参数。
堆肥简介一、堆肥工艺堆肥化有好氧和厌氧之分,由于好氧堆肥的高温可以杀死废弃物中的病原菌,同时高温菌对有机质的降解速度快,因此目前大多数堆肥采用的是高温好氧堆肥。
好氧堆肥是在有氧的条件下,借助好氧微生物的作用来进行有机物质的降解,堆肥的温度高,一般在50~65℃,亦称为高温堆肥。
尽管堆肥工艺多种多样,但它通常由前处理、主发酵(一次发酵)、后发酵(二次发酵)、后处理及贮藏等工艺组成。
前处理否 发酵 阶段后处理 及储藏 1) 前处理由于废物中含有大块物质,因此有破碎和分选前处理工艺。
通过破碎跟分选,调整废物的粒径。
2) 主发酵(一次发酵)粉碎 调节C/N 比、含水率等主发酵(一次发酵) 后发酵(二次发酵) 腐熟?调节N 、P 等元素 最终用户 原料主发酵可在露天或发酵装置内进行,通过翻推或强制通风向堆积层或发酵装置内供给氧气。
在露天堆肥或发酵装置内堆肥时,由于原料和土壤存在微生物作用,开始发酵,首先是易分解的分解,产生CO2、H2O和热量,使堆温上升。
微生物吸取有机物的碳氮营养成分,在细菌自身繁殖时,将细胞中吸收的物质分解而产生热量。
发酵初期,物质的合成、分解作用是靠生长繁殖最适温度30~40o C的中温菌进行的。
随着堆温的升高,最适温度45~50o C的高温菌取代了中温菌,在60~70o C或更高的温度下能进行高效率的分解。
氧的供应情况和保温的良好程度对堆肥的温度上升有很大影响。
温度是显示微生物活动程度的参数。
温度过低,表示空气量不足或放热反应速度减弱,分解接近结束。
3)后发酵(二次发酵)经过主发酵的半成品被送到后发酵工序,将主发酵工序尚未分解的易分解有机物和较难分解的有机物进一步分解,使之变成腐殖酸、氨基酸等比较稳定的有机物,得到完全成熟的堆肥产品。
时间通常是20~30d。
4)后处理经过两次发酵后的物料中,几乎所有的有机物都变细碎和变形,数量减少了。
5)脱臭堆肥过程的每道工序均有臭气产生,主要有NH3、H2S、甲基硫醇、胺类等。
堆肥初始条件及原料配方堆肥初始条件及原料配方堆肥生产中,如果仅仅通过感官或经验来判断原料搭配是否合理、水分调节是否适宜,往往偏差较大,特别是当原料或工艺发生变化时,差异会更大,这也是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要优化堆肥条件和配方,必须按照原料理化参数,通过科学的计算来确定。
堆肥配方的形成就是对C/N和水分的平衡过程,目的是使它们均处于合理的范围内。
通常一个指标先调整合适后,堆肥的配方就可基本确定下来,若需要进一步调整比例,则一般要在不明显影响第一个指标的情形下对第二个指标进行优化。
一、C/N堆肥化过程中,碳素是堆肥微生物的基本能量来源,也是微生物细胞构成的基本材料。
堆肥微生物在分解含碳有机物的同时,利用部分氮素来构建自身细胞体,氮还是构成细胞中蛋白质、核酸、氨基酸、酶、辅酶的重要成分。
据研究,一般情况下,微生物每消耗25g有机碳,需要吸收1g氮素,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较适宜的C/N为25左右。
C/N过高,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氮素来源受到限制,微生物繁殖速度低,有机物分解速度慢,发酵时间长;有机原料损失大,腐殖质化系数低;并且还会导致堆肥产品C/N高,施入土壤后易造成土壤缺氮,从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C/N过低,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来源受到限制,发酵温度上升缓慢,氮过量并以氨气的形式释放,有机氮损失大,还会散发难闻的气味。
合理调节堆肥原料中的碳氮比,是加速堆肥腐熟,提高腐殖化系数的有效途径。
常见的有机固体废物含碳量一般为40~55%,但氮的含量变化却很大,因此C/N的变幅也较大。
一般禾本科植物的C/N较高,大约在40~60之间,畜禽粪便、城市污泥C/N较低,大约为10~30。
为达到理想的堆肥有机物分解速度,通常用C/N较高的秸杆粉、草炭、蘑菇渣等与C/N较低的畜禽粪便、城市污泥等进行混合调整。
在堆肥化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有近2/3的碳素会以CO2的形式释放出来,剩余部分与氮素一起合成细胞生物体,所以堆肥化过程是一个C/N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过程,腐熟堆肥的C/N一般为15:1左右。
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设备与技术标准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环境、生产车间、原料预处理、堆肥接种、一次发酵、二次发酵、后处理加工、质量检验等技术环节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过程及堆肥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7959-1987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14554-199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表水质量标准GB18877-2002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 20287-2006 农用微生物菌剂NY525-2002 有机肥料NY/T 7982004复合微生物肥料NY/T 883-2004 农用微生物菌剂生产技术规程NY 884-2004生物有机肥GB 4284-198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8172-1987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12348—1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HJ/T81—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GB 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3 定义本标准采用如下定义3.1 固体有机废物固体有机废物是指在植物和动物生产以及人类生活等过程中产生的对原生产系统或原所有者无原使用价值的生物质类残余物。
包括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污泥、加工类有机废物、园林修剪废物、生物质垃圾等。
3.2 堆肥化堆肥化是指在一定的水分、C/N比和通风等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实现固体有机废物无害化、稳定化的过程。
堆肥化的产物称为堆肥。
堆肥化是一种有机肥料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方式。
3.3 堆肥接种剂堆肥接种剂是指能加速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进程的微生物活体制剂。
堆肥质量的鉴别方法和使用方法作者:池田秀夫翻译:姚晓燕联系作者:healthsoil@一、前言二、堆肥质量因原材料和制造方法改变三、质量取决于对作物生长有无伤害四、生肥造成的障害病例1、阻碍作物生长发育2、氮饥饿3、土壤害虫的繁殖4、土壤因氧缺乏造成的伤害5、杂草种子及人畜共通的病原菌的传播五、质量的鉴别方法1、发芽试验2、发芽率和质量3、腐熟度的简单鉴别方法六、因质量而异的使用方法1、发芽率在90%以上时2、发芽率不佳时七、附加资料1、利用油菜所作的植物幼苗检定法2、各种堆肥的特性及施用效果一、前言堆肥质量因原材料和作法而异。
另外,如果施用方法不因质量而异的话,不仅不能提高肥效,有时还会受害。
因此,必须首先了解堆肥质量特别是它对作物生长有无伤害,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施用。
判断堆肥质量的方法有许多。
其中大家公认并广泛使用的是日本树皮堆肥协会的“油菜植物幼苗检定法”(资料1)。
这是依照日本土壤协会于1990年制定的“土壤改良材料的试验法及植物幼苗检测法”,通过栽培油菜,来检定其对植物生长有无伤害。
但是,这个检测法内容繁杂,实施要领也规定过细,不太容易推广。
因此,本人将其进行了简化,把实验内容缩减为发芽和发根,这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简易发芽实验法”。
根据这个方法来检测堆肥对作物生长有无阻碍作用,如果能够根据检测结果正确施用堆肥,即便是未完全沤熟的堆肥,也不会对作物造成伤害,还能够提高施用效果。
二、堆肥质量因原料和制造方法而改变堆肥是有机质肥料之一,它是通过堆积有机物,利用微生物的力量,使其进行需氧发酵制造而成的。
堆肥的原料包括易发酵的易分解性有机物(农业残渣、家畜粪等)和不易发酵的难分解性有机物(树皮、锯屑等)。
这两类有机物堆肥化的过程,也就是当发酵如下图所示按照“低温→高温→中温”变化过程本身,两者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对作物的施用效果却差别很大。
易分解性有机物制成的堆肥肥效大,但持续时间短,而且土壤改良效果也小。
有机肥料新标准 NY525-2011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有机肥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 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以畜禽粪便、 动植物残体和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加工的下脚料为原 料,并经发酵腐熟后制成的有机肥料。
本文件不适用于绿肥、农家肥和其他农民自积自造的有机粪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 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601 化学试剂滴定分析(容量分析)用标准溶液制备 GB/T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8576 复混肥料中游离水含量测定真空烘箱法 GB18382 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 GB18877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GB/T19524.1 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GB/T19524.2 肥料中蛔虫卵死亡率的测定 HG/T2843 化肥产品化学分析常用标准滴定溶液、标准溶液、试剂溶液和指示 剂溶液 NY884 生物有机肥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有机肥料 Organic Fertilizer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经过发酵腐熟的含碳有机物料,其功能是改善土 壤肥力、 、提供植物营养、提高作物品质。
3.2 鲜样 Fresh Sample 现场采集的有机肥料样品。
4 要求4.1 外观颜色为褐色或灰褐色,粒状或粉状,均匀,无恶臭,无机械杂质。
4.2 有机肥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项目 有机质的质量分数(以烘干基计)/(% ) ≥ 总养分(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质量分数(以烘干基计)/(%) ≥ 水分(鲜样)的质量分数/(%) ≤ 酸碱度(pH) 4.3 有机肥料中重金属的限量指标应符合表2的要求。
建设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批准发布《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
程项目建设标准》的通知
【法规类别】行业标准管理
【发文字号】建标[2001]213号
【发布部门】建设部(已撤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1.10.23
【实施日期】2001.1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建设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批准发布《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通知
(建标[2001]213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建设厅、计委、直辖市建委、计委,计划单列市建委、计委:
根据国家计委《关于制订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几点意见》(计标[1987]2323号)和
1 / 1。
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设备与技术标准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环境、生产车间、原料预处理、堆肥接种、一次发酵、二次发酵、后处理加工、质量检验等技术环节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过程及堆肥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7959-1987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14554-199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表水质量标准GB18877-2002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 20287-2006 农用微生物菌剂NY525-2002 有机肥料NY/T 7982004复合微生物肥料NY/T 883-2004 农用微生物菌剂生产技术规程NY 884-2004生物有机肥GB 4284-198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8172-1987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12348—1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HJ/T81—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GB 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3 定义本标准采用如下定义3.1 固体有机废物固体有机废物是指在植物和动物生产以及人类生活等过程中产生的对原生产系统或原所有者无原使用价值的生物质类残余物。
包括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污泥、加工类有机废物、园林修剪废物、生物质垃圾等。
3.2 堆肥化堆肥化是指在一定的水分、C/N比和通风等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实现固体有机废物无害化、稳定化的过程。
堆肥化的产物称为堆肥。
堆肥化是一种有机肥料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方式。
3.3 堆肥接种剂堆肥接种剂是指能加速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进程的微生物活体制剂。
14 生产技术流程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的生产技术环节应包括:原料贮存及预处理、堆肥接种、一次发酵、陈化、后处理加工、堆肥质量检验、厂区环境质量控制。
生产流程可参见附录A。
4.1 原料贮存及预处理为了满足堆肥化生产的需要,部分堆肥原料要进行贮存,对原料贮存的要求如下:——在原料贮存区,含水率较低的干物料应避雨存放,保持低的含水率;——含水率高的湿物料不宜长期存放,要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臭气和渗滤液的产生,防止环境二次污染。
——原料贮存的环境管理参照GB 18596-2001执行;——原料贮存应有专门的原料贮存区域,最好设置原料贮存车间,贮存车间内根据不同的原料特性分类进行存放;——供应便捷,使用量大的物料尽量不贮存或者少量贮存,保证尽可能短的贮存期;——预处理环节应对固体有机废物的水分、粒度、C/N、pH值做出调整。
主要的预处理工艺控制参数见附件B。
4.2 堆肥接种剂4.2.1选用原则——不得使用未经菌种安全评价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登记的制剂;——根据固体有机废物类型及特点选用合适菌种制品,选用菌种的技术指标需达到农用微生物菌标准GB 20287-2006中的要求。
4.2.2一般要求——堆肥接种剂应在原料混合时均匀加入;——堆肥接种剂添加比例不得少于千分之一(干基,以重量计)。
4.3 一次发酵4.3.1 技术要求堆肥一次发酵是实现有机物料无害化的过程,常用的工艺有条垛式和槽式两种类型。
4.3.1.1 条垛式发酵条垛式堆肥工艺是将原料混合后堆成长条形的堆或条垛,在好氧条件下进行分解的一种常见的好氧发酵系统。
——堆体形状。
堆体底部宽控制在120~300cm之间,以200cm左右为适宜,堆高控制在80~200cm之间,以120cm左右为最适宜;长度不限。
各条垛间距大约为80~100cm;——堆肥设备。
主要是条垛式翻堆机,根据条垛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决定设备选型。
主要设备的技术参数为最大允许堆高200cm、堆宽300cm,前进/后退速度可达到5-15 m/ min,生产能力不小于600m3/ h。
4.3.1.2 槽式发酵槽式发酵工艺是在长而窄的被称为“槽”的通道内进行堆肥发酵,将可控通风和定期翻堆相结合的一种好氧堆肥发酵工艺。
——发酵槽尺寸通常为L×W×H =(60~100)m×(4~9)m×(1.5~2)m,槽的壁上部铺设导轨,便于翻堆机行走;槽底部铺设曝气系统,向槽内发酵物料通风充氧,主要由高压风机、通风管道组成,通风管通的口径75mm,6m宽的槽至少应铺设设三条通风管道,管道上钻有小孔,通过高压风机向槽底送风充氧。
风压32000mmHg、风量6.3m3/min、配套动力5.5kw。
—— 翻堆机(搅拌机)是通过机械搅动将物料搅拌均匀,促进热量和水分挥发并将物料在槽内缓慢位移。
常见的设备包括链板式和驳齿式,主要由行走底盘部分、链板(搅拌齿)、液压升降部分、传动部分及电控部分组成。
行走速度0-6m/min,工作幅宽3-6m,翻堆高度1-2m。
4.3.2 过程控制——温度控制。
堆体发酵温度应控制在50-60℃,当堆体温度超过60℃时,应进行翻堆操作或强制通风;一次发酵应保持堆体温度50℃以上并维持5~10天,满足GB 7959-1987的要求;——水分控制。
随着堆肥发酵含水率逐渐下降,到一次发酵结束时含水率应在36%~45%;——堆体氧气浓度。
通过翻堆操作或强制通风使堆体内氧气浓度保持在3%以上。
4.4 陈化4.4.1 技术要求堆肥陈化是有机物质稳定化的过程,常用的堆肥陈化的方法有:4.4.1.1 自然堆置法可将完成高温发酵的物料按照条垛式堆肥的方式,堆积在专门的车间或陈化棚内,堆宽5~6m、堆高2m左右,由于采取静置堆积的方式,堆体不宜过高过宽,否则不利于温度和水分的散发,最好能定期用棍棒插出排气孔,有利于提高熟化效率。
4.4.1.2 熟化(陈化)仓法熟化仓的类型较多,如板式熟化仓、皮带式熟化仓。
还有一种类似发酵槽的熟化仓,这种熟化仓是在低部铺设通气管道,能通过间歇式低强度的鼓风,促进热量和水分挥发。
通常熟化仓的料堆高度可达到3m。
4.4.1.3 槽式陈化法与一次发酵槽式法类似,陈化物料放置在槽内,通过可控通风和定期翻堆进行堆肥发酵,但槽式陈化法一般采用9m以上的宽槽。
4.4.2 过程控制——堆体物料含水率在二次发酵完成后应降到28%-35%;——二次发酵过程中堆体温度应稳定在40℃左右,发酵完成时堆体温度应接近环境温度;——二次发酵过程可通过强制通风维持堆体氧气浓度;——二次发酵周期不得少于15天,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适当调整发酵周期。
4.5 堆肥质量检验——腐熟的堆肥呈现疏松的团粒结构,不再吸引蚊蝇,不会有令人讨厌的臭味,由于真菌的生长堆肥出现白色或灰白色;——pH值应在5.5~8.5;——呼吸速率<200mg/(kg·h);——可溶盐浓度<2.5 ms/cm;——发芽率指数(GI)>80%,测定方法参考附录C;堆肥质量的判定依据按附录D执行。
4.6 堆肥化后处理加工固体有机废物经过堆肥化处理后,可直接用作土壤改良剂;也可作为生产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原材料。
——商品有机肥应符合有机肥料标准NY525-2002;——生物有机肥应符合生物有机肥标准NY884-2002;——复合微生物肥料应符合复合微生物肥料标准NY/T798-2004;——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应符合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标准GB18877-2002。
5 堆肥生产环境要求——厂址应选在主要原料集中、取运方便、交通便利、水电及其它资源有保障的地点;——厂界与居民区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500米;——堆肥厂厂区周边及厂区内的生产区与管理区之间,均应设置绿化隔离带。
——厂区空气质量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Ⅱ类标准要求;——厂区生产用水达到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Ⅳ类水标准;3——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Ⅲ类标准(昼间等效声级65dBA,夜间等效声级55dBA)Ⅱ类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
6 堆肥主体设施及要求6.1 堆肥主体设施堆肥厂主体设施主要包括:原料储存及预处理设施、发酵设施、后处理设施、成品储存设施和除臭设施。
——原料储存及预处理设施主要包括:地衡、受料、给料、破碎、筛分、混合、输送等机械设备及相关建(构)筑物。
——发酵设施主要包括:与高温好氧发酵工艺相匹配的设备及相关建(构)筑物。
——后处理加工设施主要包括:对发酵稳定后的堆肥物料进行进一步处理所需要的输送、破碎、筛分、混合、造粒、烘干、冷却、包装等机械设备及相关建(构)筑物。
——除臭设施:主要适用于密闭的车间或厂房具有集中收集臭气装置的堆肥厂,可采用生物过滤池除臭。
6.2 堆肥主体厂房要求堆肥厂需建设原料贮存及预处理车间、一次发酵车间、陈化车间、后加工处理车间、成品储存车间和除臭设施。
——应根据建设区的常年主导风向进行合理的厂区规划,尽量减少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保证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各生产车间应相互间有机衔接,降低物料在相邻工艺段间的无效流动;——各设施的占地面积要求:原料储存及预处理车间要求满足7-15天的原料存放量,一次发酵面积不小于1512m2/万吨,陈化面积不小于1080 m2/万吨,成品存储面积要求满足60~90d天的存放周期。
——生产车间应符合DJ36-92的设计卫生要求;——生产车间的电气设备应符合GB4064-92的安全设计要求;——生产车间的用电力装置应符合GBJ63-94的接地设计要求;——生产车间的噪声控制应符合GBJ87-92的设计要求;——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建、构筑物应高于7度设计,生产车间应符合GBJ11-92的建筑抗震设计要求;——生产车间应符合GB50033-91的采光设计要求;——生产车间应符合GB50057-94的建筑防雷设计要求;——厂房四周均设环形通道,道路宽4米以上,空中不设低于4米的障碍物,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在生产中使用易燃的辅料的场所,厂区应严禁烟火,生产车间按高标准制定操作规程。
——根据生产工艺特点,生产车间和库房均要求为大跨度、大空间。
结构选型应采用传力明确、构件简单的结构形式,采用合适的开间模数,以便结构构件的标准化、通用化。
——生产车间、原料库、成品库可采用轻钢排架结构,其它建构筑物可采用砖混结构。
7 堆肥配套设施及要求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厂内道路、维修、供配电、给排水、消防、通信、监测化验、消杀和绿化、食堂、浴室、值班宿舍等设施。
——堆肥厂的配套工程应与主体工程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