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合成与分析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有机合成工作必读的九本书【免费领取】展开全文1、邢其毅《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版【推荐星级:★★★★★】这本书可以说有机合成的同学必备的一本书了,只要你掌握了书中的内容,有机合成反应都会怕你的!目前已经到最新的第四版。
《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全面更改版式,将核心知识点、难点、拓展学习内容的区分更明了;调整章节架构,更适应当前教学要求;凝练语句术语,更精准明确地表达概念和内容;重绘全书图片,图片更精美,更符合专业审读习惯;修订更新习题,配套习题辅导书同步出版。
本书第4版在第3版基础上修订而成,除章节结构的调整外,实质性内容的修订超过全书的20%。
本书除保留了第3版的一些特点外,还具有如下新的特点:(1)书的版式作了更新;(2)内容编排更加紧凑合理;(3)简单介绍了若干对有机化学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注意学科的继承和发展;(4)介绍了现代有机化学对芳香性的介绍和理解;(5)结合现代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对有机反应机理的分析、介绍和总结;(6)更加对一些重要的有机反应作了总结和分类,便于读者的学习。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其他院校有关专业和对有机化学有兴趣的读者选用。
2、《精细有机单元反应合成技术手册》张大国编著【推荐星级:★★★★】《精细有机单元反应合成技术手册》一书详细阐述了氧化、酰化、烃化、氨化、醚化、硝化、磺化、卤化、氰化、酯化、羟基化、还原、重氮化偶合、缩合、环合15个精细有机单元反应的合成技术,并精选了2300余个合成实例。
每个实例都介绍了产品名称、分子式、分子量、性质、用途和制法,制法是内容重点。
本书突出的特点是原理和实践紧密结合,原理介绍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合成实例资料翔实,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
本书有助于拓宽化学合成的视野,启迪集成创新的思路,主要供化学药品、颜料、染料、涂料、农药、溶剂、助剂等精细化工领域从事产品研发、生产的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中、高等院校精细化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蒿甲醚的合成工艺与分析研究
蒿甲醚(2-甲醚-1,3-丁二烯),又称丁烯醚,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医药、农药、染料、香料等行业中。
在有机合成中,蒿甲醚也被用作中间体。
为了满足不同应用需求,人们必须对蒿甲醚的合成工艺进行研究以及分析检测。
本文就蒿甲醚的合成工艺与分析研究进行介绍。
一、蒿甲醚的合成工艺
1、氢化法:将丁二烯与氢氧化钠在反应釜中加热反应,当温度到达120°C时,氢氧化钠开始氢化丁二烯,产生蒿甲醚以及氢氧化钠溶液。
2、乙腈法:丁二烯与乙腈反应,在碱性条件下反应产生醋酸异丁酯,再经乙腈水解反应产生蒿甲醚。
3、正丁醇法:正丁醇反应与丁二烯,反应生成苯磺酰胺,再经溴水解,分解为蒿甲醚与叔丁醇。
4、丙烯酸酯法:将丁二烯与丙烯酸酯反应生成酰乙醇,再经催化剂反应产生蒿甲醚。
二、蒿甲醚的分析检测
蒿甲醚的分析检测主要有两种方法:气相色谱法和气液色谱法。
它们都可以用来测定蒿甲醚的纯度,从而保证蒿甲醚合成工艺产品的质量。
(1)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GC)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定量
检测蒿甲醚的纯度。
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蒿甲醚时,将蒿甲醚与样本混合,加入比色柱,温度梯度脱键,最后通过数据分析,确定蒿甲醚的纯度。
(2)气液色谱法
气液色谱法(HPLC)是一种检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溶剂中的混合物,以确定蒿甲醚含量。
在气液色谱法的分析过程中,蒿甲醚先经层析柱脱键,再进入发光桶检测,最后通过计算得到蒿甲醚含量数据。
综上所述,蒿甲醚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人们不断研究蒿甲醚的合成工艺以及分析检测,以保证蒿甲醚产品的质量。
新型农药的合成与评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产业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作用不可忽视。
农药对于保障农业产量、提高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农药的应用面临着很多局限,因此新型农药的研发与合成刻不容缓。
新型农药的定义是指具有高效、低毒、不污染、生物可降解等特点的新型农业药剂,其合成与评价是新型农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新型农药的合成新型农药的合成,可以按照两种方式来进行:化学合成和天然物提取。
化学合成是利用化学反应合成的,具有高效、多样化等优点,但化学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风险。
天然物提取则是利用植物中已存在的活性成分,故提取的物质较为安全可靠,但是提纯物质的难度较大,且其活性成分浓度较低,需要大量提取。
化学合成中,新型农药的设计和合成涉及化学家、药学家、生物学家等多个学科的协同合作。
新型农药的设计需要有可行的合成路线,并考虑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因素。
新型农药化合物一般都较复杂,其设计、合成和纯化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
烯烃、芳香族化合物和螯合配体等都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同时,团队化合物的设计和研究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新型农药的评价新型农药的评价是指对新型农药的功效、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和检测。
具体评价指标包括农药的杀虫、杀菌、杀螨等效果、环境毒性、水平和规范使用限制等。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室内评价和田间试验两种。
室内评价是指在实验室内,通过人工模拟田间环境的方法,对受测农药进行评价。
包括测定杀虫、杀菌、杀螨等效果,毒性检测等。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评价周期,提高效率。
田间评价是指通过在实际田间环境下,测试受测农药的效果与安全性。
包括土壤、作物、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田间评价是新型农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受测农药的实际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新型农药的研发、合成与评价是保障农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题1 化肥和农药1.通过实例了解化肥和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以及使用特点和发展趋势。
2.掌握常见化肥的生产原理。
3.知道化肥、农药使用的负面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据报道,9月,广西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350”工程之一,广西专用于甘蔗和桉树的10万吨环保复混肥项目在扶绥县建成投产。
化肥主要为农作物补充哪几种元素?答案:化肥主要为农作物补充氮、磷、钾三种元素。
一、化肥为农作物补充必要的营养元素1.大量施用的三种化肥(1)磷肥:________[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磷肥;钙镁磷肥[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缓效的多元复合肥。
(2)钾肥: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3)氮肥:农业生产中氮肥的用量最大,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2.尿素和硝酸铵的生产(1)尿素的生产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硝酸铵的生产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与农药科学的关系化学与农药科学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和依赖关系。
农药科学是化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通过研究农药的合成、性质及其对农作物和环境的影响,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护作物免受害虫和病害侵害。
本文将探讨化学与农药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一、农药的合成与化学技术的应用1. 有机合成化学在农药科学中的应用有机合成化学是农药合成的重要基础。
在农药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合成农药的有效成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化学家们通过合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并测试其对有害生物的毒杀作用,为农药科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分析化学在农药研究中的作用分析化学为农药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农药的合成过程中需要对合成中间体和最终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分析化学为此提供了必要的仪器和方法。
通过分析化学手段,可以确定农药的纯度、残留量以及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从而保证农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农药的分类和作用机制1. 农药的分类农药按照其作用方式和化学结构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
杀虫剂用于杀灭各类害虫,杀菌剂用于抑制农作物病菌的生长,而除草剂则用于控制杂草的生长。
2. 农药的作用机制农药通过多种方式对害虫、病菌和杂草进行控制。
例如,杀虫剂可以通过影响昆虫的神经系统,干扰其运动或呼吸系统的功能,以达到杀灭害虫的效果。
杀菌剂则可以干扰病菌的细胞壁合成,阻止其繁殖。
除草剂则通过影响杂草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从而控制其数量和生长速度。
三、农药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1. 农药对人类的影响农药的使用对人类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正面方面,农药的使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从而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
然而,不当使用农药或过量使用农药也会造成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例如残留物对农产品的污染、农药对农民的职业健康风险等。
2.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的使用对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方面,农药在使用后可能会残留在土壤中,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毒性影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315化学农参考书目
以下是一些315化学农参考书目的推荐:
1.《现代农药学》:陈庆等编著,适合农药学相关人员学习和参考。
2.《农业化学》:郝志立等编著,详细介绍了农业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3.《农田环境化学》:马建龙等编著,重点讲述了农田环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
4.《农药学》:魏增莲等编著,全面介绍了农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合理使用等内容。
5.《有机农业化学》:王涛等编著,阐述了有机农业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6.《农产品质量化学》:陶亚平编著,主要介绍了农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7.《农业生物化学》:张惠德等编著,重点讲解了农业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研究进展。
8.《农药毒理学》:彭思龙等编著,详细介绍了农药对生物的毒理学作用和评价方法。
9.《农药合成与分析技术》:刘欣等编著,主要介绍了农药的合成方法和分析技术。
10.《农村生态化学》:杨恩根等编著,讲述了农村生态系统中化学因素的作用和调控方法。
这些书籍涵盖了315化学农品的多个方面,可供学习和参考使用。
具体选择时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筛选。
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是药学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药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也是我国执业药师考试中指定考试的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主要介绍药品质量标准及其制订和药品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从事药品质量检验和新药的研究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第一节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药物分析学是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学科,它主要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的方法与技术研究、解决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问题,也研究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因此,药物分析学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是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分析学科和药物分析工作者的任务,除了药品的常规理化检验以及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外,尚需深入到生物体内过程并进行综合评价的动态分析研究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应该更加准确、灵敏、专属和快速,并力求向自动化、最优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二节药物分析与药品质量标准一、我国药品质量标准体系我国药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法定标准和非法定标准;临时性标准和正式标准;内部标准和公开标准等。
其中,法定标准又可分为中国药典、局颁标准和地方标准等三级药品标准。
(一)法定药品质量标准我国现行的法定的药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人们习称为“三级标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为中国药典。
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主持编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颁布实施。
中国药典是我国记载药品标准的法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技术标准。
凡生产、销售和使用质量不符合药典标准规定的药品均为违法行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简称局颁标准),系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颁布实施的药品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系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厅(局)〕批准并颁布实施的药品标准,属于地方性药品标准(简称地方标准),主要收载具有地方性特色的药品标准。
农药学专业(66)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参加国际竞争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农药学高级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则和“三个代表”的主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身心健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农药学的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及写作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负担农药科学方面的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新农药的生物合理设计2.农药合成3.仿生农药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2-3年。
学位课与选修课学习时间为1年-1.5年。
教学实践与调查研究各4周。
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即可毕业。
四、课程设置本专业硕士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必修)和选修课程两类,各专业硕士生总学分34至38学分(课程学习不少于34学分),学位课程与选修课程学分总量之比一般为2:1。
(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研究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19学分)(二)专业选修课程(共计15学分)* 任意选修课上课学生人数不满16人,不得开课。
(专业学位课及选修课全院学生均可选修)五、教学实践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时间在四周左右)。
教学实践的形式有:协助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辅导低年级研究生的实验、协助主讲教授对某门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参与导师的部分科研工作。
成绩合格者,计1学分。
六、调查研究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调查研究实践活动。
此项活动由导师根据实际需要与条件组织硕士生深入农药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本学科国内外有关科技文献资料,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或相当于此量的其它科技活动。
参加各项调研活动时间累计为四周,计1学分。
农药制造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筛选与开发农药是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杂草和鼠害的化学物质。
在农药制造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与开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生物活性物质是指对生物体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物质,它们可以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影响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过程。
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是农药研发的第一步。
筛选过程通常涉及到从天然或合成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物质。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包括生物学活性测试、化学分析、结构优化等。
生物学活性测试生物学活性测试是筛选生物活性物质的关键步骤。
这些测试可以评估化合物对特定生物靶标的影响,例如害虫、病原体或杂草。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细胞培养试验、生物显微镜观察、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并进一步优化其结构以提高活性。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筛选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使用高精度的仪器和化学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纯度。
这些数据对于评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至关重要,因为化学结构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生物活性的差异。
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是筛选过程中的一步,目的是通过修改化合物的结构来提高其生物活性。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变化合物的化学键、取代基或分子骨架来优化其活性。
这一过程通常涉及到反复的试验和测试,以确定最佳的化合物结构。
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一旦筛选出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物质,研究人员将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工作,以确定其作为农药的应用潜力。
这一过程包括评估化合物的毒性、稳定性、溶解性和环境行为等。
毒性评估毒性评估是农药开发中的重要环节。
研究人员需要确定化合物对人类、动物和环境的毒性。
这一评估通常涉及到实验室研究和田间试验,以确定化合物的安全使用浓度和应用方式。
稳定性评估稳定性评估是农药开发中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研究人员需要确定化合物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这一评估可以帮助确定化合物的保质期,以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
《农药合成与分析技术》
孙克主编
本书详细介绍了189种年销售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农药品种(除草剂86个、杀虫剂51个、杀菌剂50个、植物生长调节剂2个)的合成和分析技术。
另外,每个品种均列出了中英文通用名称、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CAS登录号,以及其入市时间、应用作物、防治对象、主要生产公司和销售额等内容。
在合成工艺中介绍了不同的工艺路线和具体合成方法,在分析方法中则介绍了具体的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方法。
每个品种后均附有参考文献,实用性强。
书号:9787122212986 定价:168.0元
出版时间:2015年1月开本:16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