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

第1页(共30页)

女应届生起诉“只聘男生”或成性别歧视第一

2012年07月12日07:19 来源:京华时报

昨天,山西籍女大学生曹菊(化名),因在应聘中遭性别限制,将招聘单位北京巨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投诉到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局,同时以“平等就业权被侵害”为由向海淀区法院提起诉讼。知名就业歧视法律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负责人刘小楠副教授表示,这可能是《就业促进法》生效后全国性别就业歧视第一案。

曹菊是北京某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找工作之际,她在智联招聘网站看到了巨人教育发布的行政助理职位招聘启事,投递简历后她发现,对于该职位的描述中有一条“仅限男性”的条件。曹菊称,她随后致电巨人教育进行询问,对方总机的一位女士拒绝帮她转到人力部门,并答复称该职位只招男性,即使曹菊各项条件都符合,也不会予以考虑。

曹菊称被拒录后,通过咨询她意识到用人单位因为性别原因拒录自己的行为属于性别歧视,违反了《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于是,她决定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昨天上午,在律师的陪同下,曹菊向北京市海淀区法院递交了诉

第2页(共30页)

状。在诉状中,曹菊写道:“巨人教育违反了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中有关公民享有平等就业权和用人单位不得歧视女性的规定,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请求贵院依法裁判以维护女性的合法权益。曹菊要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向她赔礼道歉,并赔偿5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

昨天,法院收下了起诉材料,表示审查之后再决定是否立案。

针对曹菊的维权行为,刘小楠副教授说:“用人单位的性别限制已经成为女大学生求职的主要门槛之一。但由于歧视行为往往表现得比较隐蔽而间接,以及反歧视法律知晓度低,女大学生通常选择忍气吞声。2008年生效的《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了就业歧视案件可以向法院起诉,但迄今尚无女性求职者因性别限制而起诉,本案很可能将是第一起此类案例。”(记者李秋萌)

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sex discrimination,或sexism)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两性之间的不平等,造成社会的性别歧视。但也可用来指称任何因为性别所造成的差别待遇。

简介

第3页(共30页)

性别歧视一般是指以下几种信念或态度:

1、相信某一种性别比其它种性别更优越的信念。

2、相信一个人必定属于男性或女性的信念。

3、指称憎恨男性(男性贬抑)或憎恨女性(女性贬抑)的态度

性别歧视:可粗略的视为本质主义的产物。本质主义者坚持可以根据个体所属群体之特征理解或判断该个体,而性别歧视者则是认为可依照个体所属的性别群体(男性或女性)来理解或判断该个体。这样的观点假定了所有的人都可以清楚地被划分成「男性」或「女性」,而忽略了某些同时拥有两性特质的跨性别者的存在。此外,这种观点也因群体中的同构型,而忽略了群体中的个别差异。在很多国家中,某些特定的性别歧视是违法的,不过几乎所有国家都有立法保障某几种性别群体的权利。

性别歧视可以分成三个部份来看:

1、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作用于女性的极端形式就是女性贬抑。由于作用于女性的性别歧视最先被广泛的认识,故成为「性别歧视」一词最常指涉的范围。这种形式的性别歧视者也常被称为男性沙文主义者。另一个稍有关系的名词是「恐女者」,指的是对女性或是女性气质的恐惧。

第4页(共30页)

历史上,在许多父系社会中,女性被视为「较软弱的一群」。现今社会中,由于对性别平等观念的错误理解,父系社会中常会出现对被视为「较软弱的一群」的女性过度保护的现象,因而在实际意义上造成对女性不能够平等对待的状态。而所谓关于“女士优先”的“礼仪”,亦是将女性视为“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的一种对女性的歧视。

2、对男性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作用于男性的极端形式就是男性贬抑(指的是对男性的厌恶甚至是憎恨)。对男性的性别歧视也被称作「反向性别歧视」。另一个稍有关系的名词是「恐男症」,指的是对男性或男性气质的恐惧。虽说认为女性比男性更优秀的观点也是性别歧视,但公共论述一直到最近几年才注意到这种「反向性别歧视」。

3、对跨性别者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作用于跨性别者的极端形式就是跨性别者贬抑(指的是对跨性别者的厌恶甚至是憎恨)。对跨性别者的性别歧视也被称作「跨性别歧视」。另一个稍有关系的名词是「恐跨性别者症」,指的是对性别不确定者的恐惧。相对于跨性别者而言,男性和女性以及变性者都可称作正性别者。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中缺乏对跨性别者的保护,如填写身分资料时要填上身份证字号与性别时,完全没有提到跨性别之身

第5页(共30页)

分。

职场中的性别歧视

汉朝董仲舒首度提出——“惟小人与女人难养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性别歧视了。那么,今天,我们就围绕职场中性别歧视的内容展开话题。

就业歧视——人们或许很难将这个负面的字眼与那些名声显赫的国际商业巨头联系起来。昨天,北京一家名为益仁平中心的法律援助机构发布的一份抽样调查报告,便披露了这样一个事实:被调查的96家跨国公司在华机构中,40%的外企公司在入职招聘时涉嫌存在“隐性歧视”,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谭小芳老师认为,隐形歧视——首推性别歧视。

与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一样,职场性别歧视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谭小芳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男性与女性的生理差异是造成职场性别歧视的生物学原因。

一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如是说:“从企业的角度讲来讲,雇佣女员工不只是简单的增加一个员工的开支问题,因为她休假而导致的问题是一连串的,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企业流程受阻。而且她做了母亲之后根本不可能像没有结婚以前那么投入的工作,企业对员工的要

第6页(共30页)

求就是百分之百地投入。”此外,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企业一般不能安排其单独出差,加夜班还要考虑安全问题,这种由于生理差异带来的问题让用人单位觉得“麻烦”,成为一种生理性的就业障碍。

2、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女性生育成本非社会化的矛盾是造成职场性别歧视的客观原因。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增强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使然,因此企业在合法的情况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

3、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是职场性别歧视存在的客观基础。

尽管我们有一系列的立法规定男女平等,尽管建国几十年来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几千年男权社会所承袭下来的对女性歧视的思想仍带着巨大的惯性,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在就业中也同样体现。

4、就业中的买方市场促使职场性别歧视严重化。

目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从总量看,“十五”期间,我国每年城乡新生劳动力升至峰值,加上现存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到2200——2300万人。在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700——800万个,因此就业

第7页(共30页)

缺口在1400——15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形成了严重的劳动力买方市场,而这种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的状况使用人单位的选择范围增大,在选择权增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双重影响下,女性就业的难度似乎就成了必然的现实。

5、职场性别歧视的又一重要原因是法律政策的缺失及执法不力。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确定立法宗旨、明确调整目标方面较为完备,但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性。

近年来,在就业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公开歧视现象,如今正在转向“隐性化”。举例说,“不招女生”的字眼在招聘启事中越来越少见,但在实际录用时,却仍然存在男多女少的情况,这就属于隐性性别歧视。

经历过多次面试的人都知道,职场的“外貌歧视”和“性别歧视”相当普遍。社会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男子高大帅气、女子漂亮身材好,绝对有助于升迁。当然不是说外貌决定升迁命运,但是,事实证明,在同等能力的情况下,BQ(美感)分数越高,越容易更顺畅地与人打交道,也更容易获得升迁机会。

但是,21世纪的职场可能会是个雷区。我最近听到警告,说一个来自东欧的专业犯罪团伙会设下这样的圈套:在一家机构安插一名漂亮迷人的女员工,再让一名男同伙也混进去。两人前后脚进入这家

第8页(共30页)

公司,他们的关系不为人所知。不久后,他就向那位美女发送了一堆黄色网络笑话。于是她投诉遭到骚扰,并威胁要以性别歧视为由,告到让人头大的就业法庭(employmenttribunal)。而一旦她透露出已聘请了专业法律顾问和公关代理,受害企业就会赶紧花钱了事。

尽管隐性就业歧视现象有所上升,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这说明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对就业歧视问题发挥了震慑作用,从公开歧视到隐性歧视再到消除歧视,也是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近期出台的法律法规,实际上对于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有了非常严格的举措。例如隐性歧视现象往往在应聘者初入公司的试用期内发生,而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中,对于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则提出了严格的限制和举证要求。

中国的性别歧视

男女平等,无论是西方民主国家,还是东方文明古国,无论社会制度如何差异,还是平等呼声如何高昂,但归根结底,都未能从真正意义上求得平等,最多只能谈得上是较之以往有所改善。用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讲,那就是:如果真正实现了平等,那么人们还会对这种平等进行不间断地强烈呼吁吗?

第9页(共30页)

对于男女平等,不要认为只是在中国存在这种不平等。就是在人们高度推崇的西方文明国家中,女性的自由平等仍然需要大力改善,也并非是人们自我想象中的那样获得了足够的平等。一个人可以成为独立人,但不能成为孤立人。再平等,也有个角色互换的选择,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在地位上、经济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要根据外界环境与内心世界相协调,而不可能无视外部环境,而一味地夸大主观能动性。一个人不是万能的,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有自己主观愿望和实际能力相脱节的地方,要实现平等,就只能依靠优势互补,各尽所能,因此,我们可以说男女平等,在真正意义上应当是相对地平等,而不是绝对地贪求形态上的表面平等。既然是相对平等,我们就不能片面地只要求女性在思想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一个男权统治还相当稳固的时代,单方面要求女性如何,其实质还是男性自己的思想未从真正意义上发生改变。

男权思想统治了人类世界数千年,是有必须革除的陈规陋习,还给女性以自由与解放,但这只能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而与文明的进化有着一定的牵连,但并非是因果关系。早在远古时期,当人们还在饮毛茹血的时候,其文明程度也并不发达,母系社会不是已经将女性的地位提到相当高的程度,可为何却最后衰落了,反而让男性统治达到了数千年,这其中固然有各种原因导致,但最终还应当归结于性别差异而形成的思想潜在的差异。要改变这个差异,还有着相当漫

第10页(共30页)

长转变过程,并非只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发表几篇文章就能扭转大势的。

至于女强人,她虽然在事业上有超乎寻常女人的表现,但是,女强人,首先她是女人,她不可能成为游离女人基本特征之外的另一种人,她追求了事业、地位、经济上的独立,但是对于感情,那还是不能独立的,因为感情的培养是男女双方共同的事,因此在思想上,尤其是在发展男女感情方面,她不可能是没有感情的,既然有了感情存在,女人柔情似水的天性,并不能因为她是女强人就从此消失殆尽。女人有女人的弱点,男人也同样有男人的弱点,一个刚强的男人,难道就没有脆弱的一面吗?所以,还是给女强人一个公平地看法,不要一谈及女强人就认为她从此处处都要超出女性所特有的基本特征,从而划入一个介于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中性人。如果真是要强制把女强人从女性群体中分离出来,那样划分才真正是对她们的不平等。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双方共同追求平等时,请不要只追求权力和利益,而忽视了责任义务。

男性也会遭遇性别歧视

男女平等是一个来源于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社会概念,就是人人平等的具体化。所谓政治概念就是是指男女的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是平等的。至于政治之外的其它领域男女平等和不平等都是正常的。平等

第11页(共30页)

不一定公平不一定和谐,不平等不一定就不公平不和谐,男女平等是一种选项。

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有这么一个约定俗称的说法,“女士优先”,这就是男女不平等,但很公平。如果把这条男女平等化,就忽略了女性在体力上是弱者这个因素,反而不公平。

在法律上至今还保留着这么一条古老的法律“强奸罪”。虽然时

代不同了,也可能会有主客异位的情况发生,但女性还是主要受保护的对象,女性的性话语权还是高于男性。这条法律也属于男女不平等,但公平,如果男女平等化反而不公平。在婚姻生活方面男女平等也不一定就会比男尊女卑或男卑女尊更和谐。婚姻生活难免会吵架甚至打架,那我们就看看男女平等和男尊女卑在发生矛盾中的表现。男女平等的话男人吵一句女人一定会回一句并且分贝一样,男人一般脾气较大不愿意居下风就会用更大分贝的声音再回过去,那么女人同样回敬。这样你来我往,无限升级,直到声嘶力竭,打架也如此。接下来是男尊女卑,还原中国古代的现实场景和人物,中国古代的女人基本都是这种特点:身材娇小,弱不禁风,说话声音娇滴滴,爱哭。男人在发脾气的时候女人基本都是听着,男人也没有继续升级的理由。声音稍微大一点,女人就有可能哭,一哭男人基本就很难说下去了气也消了,还可能会安慰。如果想要打的话,他会想到他面对的是一个弱不禁风

第12页(共30页)

的女子,首先能不能下去手就是个问题,就算打也会很轻,事态很难扩大化。我并不是推崇男尊女卑的夫妻关系而是说男女平等只是一种选项,并不是真理。在我看来夫妻关系,男尊女卑男女平等男卑女尊都正常,只要自愿就可以,甚至于是奴隶制也是选项,不是也有爱情奴隶么。举一个女尊男卑的例子,“日本一家媒体日前报道说,泽尻绘里香于今年1月和年长22岁的电视艺术家兼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高城刚结婚时签订了一份协议。问题是该协议的内容超乎想象。协议中规定,一个月只能发生5次夫妻关系,如果超过次数,每次需要支付50万日元(750万韩元)。另外,如果两人离婚,泽尻绘里香可以拿走高城刚90%的财产,并且对孩子的亲权问题也由泽尻绘里香自己判断。这份协议中关于丈夫有外遇的内容也非常细致。协议中规定,如果高城刚与其他女性约会时被发现,每次需要支付1000万日元(约1.5亿韩元),如果发生性行为,则应追加支付2000万日元(3亿韩元)。”这个例子也是男女不平等,但是双方愿意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接下来谈一下男权主义。男权主义又可以说是男人主义,女权主义真正的含义是争取女人的政治权利,因为早期女人没有完整的政治权利公民权利,男人都有政治权力了还争取什么。承认自己是男权就陷入了激进女权主义者们(非政治化的男女平等倡导者)的理论系统当中了,好像所谓的男权主义同女权主义一样是一种新兴的理念或者是错误的理念应该纠正。所谓的男权主义只不过是激进女权主义者们

第13页(共30页)

把男人天生的特点总结了一下而已,然后在把政治上的男女平等扩大化解释,假设男女平等是正确的那么非男女平等就是错误的,非男女平等就是所谓的男权主义,那么所谓的男权主义就是错误的。男人要去符合激进女权主义的理论话就是改变自己天生的特性,就是等于把自己变成女人或趋近于女人。我在这里说的男人和女人是一个理念,而不光是指生理特征,当然生理特征也符合男女自身的理念。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怎么判断你是哪国人,只是看长相么,那美国人就麻烦了,有华裔非洲裔英裔等等没有办法分辨。真正的分辨方法是看他这个人的行为举止所展现出的本国特有的文化,从精神层次上辨别。男人女人也一样,他的精神理念是男就是男,精神理念是女就是女。中国的阴阳理论很精辟的点出了男女的不同相反对立,男阳刚女阴柔,而且阴阳平衡——男女平衡,矛盾的和谐体。激进女权主义的理论(倡导非政治化的男女平等)就是要让女人改变自己天生的特性趋近于男人,让男人改变自己天生的特性趋近于女人,结果带来危害国家民族未来的阴盛阳衰现象,造就了男女之间越来越剧烈的矛盾和冲突。

“性别歧视”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sexism; sexual discrimination

“性别歧视”相关词条:

第14页(共30页)

高考分数线女高男低被指性别歧视

2012年08月02日04:11京华时报

本报讯(记者王秋实)近日,多所高校分性别划分投档分数线,且女生分数线明显高于男生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昨天,5

名女性律师发出声明,宣布愿意为在高考录取中因性别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女性考生提供义务法律援助,协助考生进行反性别歧视诉讼。

这5名女律师分别是郭建梅、黄雪涛、黄溢智、温丽华和李晓均,其中4位来自北京,一位来自江苏。她们告诉记者,今年部分高校提前批招生时存在对女考生的限制,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小语种专业在北京文科的男生分数线为601分,女生分数线为614分,比男生高出13分;国际关系学院在广东文科女生投档线624分,男生投档线601分,高出23分,理科女生投档线628分,男生投档线609分,

高出19分。

5名女律师表示,大学招生制度应该是公平的,大学招生选拔条件只能针对考生个人的才学和成绩,而不能针对考生个人无法改变的客观特征,特别是性别。大学承担着培养社会栋梁,培育先进文化人的责任,但是一些大学限招女性的行为,却与性别平等、公平公正的先进文化理念背道而驰。

第15页(共30页)

女性考生已经达到了男生的投档线,但却未达到其所划定的女生投档线;或者达到所报考专业的投档线,却因为性别原因被拒录,可以联系5名律师寻求法律援助。义务咨询法律援助联系邮箱为genderequality@sina.

高招分数“女高男低”性别歧视还是弱势补偿?

2012-08-03 11:11:00 作者:于忠宁来源:人民网

[提要] 2012年高招工作尚未结束,有关高招是否公平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焦点集中在录取分数线的男女分数有别以及限制男女比例。”

在记者采访中,秉持这一观点的人占了大多数,认为小语种等专业分数男女有别涉及性别歧视,是在制造不公。

2012年高招工作尚未结束,有关高招是否公平成为人们的热点

话题,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焦点集中在录取分数线的男女分数有别以及限制男女比例。

今年中国人民大学首次在提前批小语种录取时,北京地区文科的男生分数线为601分,女生分数线为614分。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男生最低录取线509分,女生518分。还有媒体报道,各高校在粤提前录取一本院校第一志愿投档分数线,其中多个院校分男女划线,

第16页(共30页)

女生线最多高于男生44分。

其实,关于高招某些专业男女有别的做法,并不是肇始于今年,2005年,媒体首次曝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小语种专业招生分数线男女有别的多年“潜规则”。

高校某些专业录取分数线男女有别,触动了人们的敏感神经。此举体现了性别歧视还是弱势补偿,没有经过科学考证,甚至不够公开透明的差别待遇,真的能体现设计者良好初衷么?

性别歧视还是弱势补偿

孩子尚在读高一的家长卢辛行忧心地对记者讲到,“现在是一些报考小语种等专业的优秀女孩失去机会,英语、中文等文科专业也有女生占绝大多数的现象,以后是否也要限制这些专业的性别比?我的女儿高考时会不会遭遇这种不公?”

在记者采访中,秉持这一观点的人占了大多数,认为小语种等专业分数男女有别涉及性别歧视,是在制造不公。

近日,我国第一个以媒介与性别平等为关注领域的民间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发表文章《好反是错?从高校分性别划线看男权布局》,指出“限招女生没有合理依据,不过是人为歧视”,“高校招生是竞争性体制,但这是人与人的竞争,不是男与女的竞争。限招女生却将焦

第17页(共30页)

点主观集中在性别,通过人为操作挑起性别竞争,又扮演倾向于男性的裁判,这是制造性别冲突,不利于两性和谐。”

7月9日,长期关注性别平等的公益人士吕频向教育部申请信息公开,询问2012年的高考招生中教育部批准了哪些高校的哪些专业可以限制男女生录取比例?依据是什么?

曾代理多起反歧视诉讼的公益律师黄溢智指出,依据中国加入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和我国的教育法,高考招生中的性别限制属于国家应该消除的歧视性做法。高校招生应坚持公正原则,分数线不应该基于性别予以区分。对于高校的此类招生行为,作为行政管理机关的教育部应该负起监管责任。

与涉及性格别歧视观点相反的,为此举叫好,认为“弱势补偿”的声音也不在少数。

有学者指出,对于教育弱势群体来说,仅仅强调平等对待、机会均等并不能完全实现教育公平,必须额外地进行一些“弱势补偿”。招生分数线“男女有别”饱含制度善意。坚持“性别分析”,践行弱势补偿原则,和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并不矛盾。一方面,招生机构要进一步提高“男女有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坚持程序正义;另一方面,公众应摘掉“有色眼镜”,对分数线“男低女高”进行理性解读。

第18页(共30页)

一头倾斜的调节杠杆

谈到高校为何在女生占优势的专业上青睐男生,北京一所外国语大学的老师对记者表示,自己所带班级,每届男生只有寥寥数位,但是在找工作时比女生容易得多,在外交工作人员、翻译等岗位用人单位更青睐男生。

事实的确如此。近几年,一些高校男女比例失调严重,有些外语外贸类高校的女生比例远超男生,甚至有些班级出现“清一色”的局面。不过,女生多的专业,女生却没有凸显过多的就业优势。

有关人士认为,有些专业女生过多,使学校和班级内阳刚不足。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学生毕业后就业的考虑,接收单位普遍欢迎男生,女生就业相对困难。此外,学科可持续发展也是原因之一。

正基于此,一些高校出台“合理调配”的制度干预,这不仅包含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思索,更出于就业现实的考量。

对此,妇女传媒监测网络表示,“对歧视性的就业需求,高校应该与学生一起抵制,而不是自动接受,更不应进一步将就业歧视前延到教育领域,通过教育歧视迎合助长就业歧视”。

一些高校出于各种考量,出台这样一个以降分录取男生作为调节专业报考的杠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男生不擅长领域中对其“弱

第19页(共30页)

势补偿”,不过,也招来另一种非议,为何没有在女生弱势的专业上

出台类似录取方案。

在北京某理工大学读电子专业的研究生尹丽就对这一倾斜杠杆

表示不解,“像我们学校偏重理工科,男生占了绝大多数。女生在理

工科学习方面处于弱势是不争的事实,怎么不见有哪所学校在理工科录取时照顾一下女生?”

与语言类专业缺乏更多男生报考陷入同一窘境的,还有一些理工科专业少有女生问津,或者女生比例偏低等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大学的管理者们换副脑筋,走出窘境。

2005年时,哈佛大学原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曾在一次演讲中无意

说了一句:“女性学理科天生不如男性。”这句话让他招致非议,也招来激烈批评,他不仅公开道歉,更表示在未来十年内将斥资5000万

美元来提升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地位。这也许能给我们提供有益的思考。

如果按照同分录取的标准,在一些特定专业领域男生或女生的弱势局面根本无法得到改变。承认男女之间的差别,其实也是一种起点公平的表现。但是,现在令很多人困惑的是,有些高校选择性地承认差别,调节杠杆向一头倾斜。

被夸大了的男孩危机

第20页(共30页)

面对“女高男低的分数线”,人们在讨论是否涉及性别歧视,有损公正的同时,还有一个声音反复出现:这是“男孩危机”的又一面镜子。提高女生分数线、限制录取女生的做法,或许就是与此种观点一脉相通的制度设计。

男孩危机真的来了吗?到了需要制度善意给予特别救济的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的中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女生每一个科目的平均成绩几乎都高于男生。2006~2007年,拿到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中超过65%是女生;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

甚至,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江苏、广东、福建、云南、辽宁、吉林、天津、新疆、广西的文理科“状元”,全部被女生夺得。

这些数据似乎都在支撑着一个有力的结论:男生正在被女生全面超越。这也是近几年得到不少媒体和学者支持的一个观点。

不过,在“悬殊差异”面前,女生也不全然是获益者。离开象牙塔,迈入社会之后,女生的优势很快消失。许多单位还是偏向于招收男生,尽管现在毕业的女生已经越来越多。

许多学校在某些女生考分高的专业,通常在20%~40%的自主选择中“惠男抑女”,这已是圈内人众所周知的“合乎情理”的潜规则,

性别歧视的原因

英语性别歧视现象极其原因探悉 段满福 【摘要】:语言与社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一方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文化的载体。由于英语国家妇女一直处于受歧视的地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从属的角色,英语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本文总结归纳了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的种种表现,并且分析了造成这种歧视的社会原因、文化原因以及心理原因。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英语性别歧视原因探悉 【分类号】:H313 【正文快照】: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特征。语言的存在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是一面镜子,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各种信仰和偏见。长期以来,不论东西方,几乎每个社会都是由男人一统天下,妇女一直处于受歧视受压迫的地位,在社会政治、经济生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李大琪 【摘要】:正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各种社会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都会在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中留下痕迹.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在尽量地把自己的意识、习惯、爱好以及偏见融入语言这个社会交际工具中去.因此,人们在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的语言过程中总会发现语言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社会观念.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男尊女卑在许多社会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不仅反映在社会分 【关键词】:性别歧视动物名词现代英语男性或女性语言过程“妓女”代词贬义比喻用法 【正文快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各种社会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都会在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中留下痕迹。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在尽量地把自己的意识、习惯、爱好以及偏见融入语言这个社会交际工具中去。因此,人们在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的语言过程中

性别歧视与女性心理

社会性别歧视与女性成功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 张海钟 1 许凌燕2 (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甘肃兰州,730070) (河西学院教育系心理学专业,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传统社会观念误区、性别歧视与偏见、市场调节失灵、对男女不同角色期待和多重标准造成女性的自卑、依赖、成功恐惧、价值观冲突等心理障碍是影响女性成功的主要原因。社会性别歧视不仅对女性产生心理上的困扰,也关系到女性自身的发展,更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改变传统性别观念,塑造现代性别意识;建立健全女性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女性主体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是减少和避免女性在就业以及职业生涯中遭遇性别歧视,为女性走向成功创造公平环境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性别歧视;女性成功;心理障碍 女性解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参加工作,但恰恰就是在工作中,女性遭受了不能令人忍受的歧视。当代社会中,应聘、招聘、求职、转岗已成为一种个人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令人担忧的是在正规的招聘现场许多单位明确注明:只招男性不招女性,这就从一开始使女性丧失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在实际生工许多种要岗位也大都由男性占有,如,经理、厂长、部长、校长等,这种男性垄断高级职

位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和自然的现象,以至于人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如果一个领导或成功人士是女性,人们常常会在称呼前加一个“女”字。工作中的性别歧视还有很多,例如,男女同工不同酬,在升迁机会和空间上,女性显得要比男性少的多。这也使女性刚走上工作岗位有着美好的愿望,希望取得成就,而最终与男性相比事业水平还不够理想,几乎所有的专业领域男性的成就占绝对优势。女性性别歧视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言语到传媒,从工作到家庭,从日常生活到意识形态都深深地打上了歧视女性的烙印。性别歧视对女性的影响是深重的,因此探讨社会性别歧视的原因以及对女性事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并提出适当的教育对策对女性成才及事业的 成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社会性别歧视概念和理论综述 社会歧视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1979年联合国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的公约》提出性别歧视是“基于性别所做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在男女平等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文化、公民或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2]这是性别歧视的一个权威定义。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设。比如1971年贝克尔提出的 偏好歧视理论[3]。认为性别歧视是雇主的主观偏好。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Phelps, Arrow, Aigner, Cain提出的统计歧视理论,该理论认为雇主总愿意以较低的工作成本雇佣较高预期生产率的求职者[3]。女性职业生涯期短,受教育水平低和工作经验少导致雇佣歧视。这种歧视的结果又加重了偏见的程度,最后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的排挤结果。人力资本模式认为,女性在职业发展中所遭受的差别待遇,主要归因于女性个人的人力资本——教育、技术培训和工作经验不如男性的结果。社会歧视论认为[3],社会传统和文化对两性

中国职场隐性性别歧视

中国职场隐性性别歧视 (评论员彭鑫)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缓解中国目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的女性将如何抉择家庭和事业。中国职场隐性性别歧视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因女性的社会刻板现象,许多企业都对某些职位进行了性别限定,导致出现了“职业性别隔离”或“玻璃天花板”,也就是女性没有升职的机会。 现今,全面二胎的开放,在许多女性中最难抉择的是“生”还是“升”?虽然国家法规新增保护女性职场权益的条款,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许多的企业以及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即使女性能力高于男性,还是会选择录用男性。这是无形的,是一种主观的性质,并不是法律所能限定的。那么对于本就存在性别歧视的职场,女性如果选择再次生育,我想这一问题会更加严重。 深究隐性性别歧视的内因是,企业所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而聘用女性必须要损失掉女性在产假期间所能创造的效益。况且,较男性而言,女性在职场中就明显处于劣势地位。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企业在这方面的损失会增加一倍之多。依照这种趋势,中国职业隐性性别歧视会越发严重,前几日看到新浪新闻里的一个数据图,大致是讲述从同一起点毕业的男女大学生毕业后十年间的发展对照。男性在职场中蒸蒸日上,而可能在校园里更加优秀的的女性一直是小员工有的甚至就是全职太太。我想这一对比数据图多少是与隐性性别歧视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的。

“男主外,女主内”这一中国传统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女性被职场排挤,也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如今,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女性的职业道路也将会越来越艰难。在我看来,我国应当加大力度保护女性权益。近年的法律新增了职位性别平等对待,这已经是一个社会的进步了,但是要想真正的实现职场中男女均等对待,实属不易的。在法律中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应加大宣传力度保护女性,使得在职场中女性不再处于劣势地位。如果职场频繁拒绝女性,那女性只能成为家庭主妇甚至沦为生育工具。那将是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的悲哀! 对于中国职场中的隐性性别歧视的消除,需要全社会人的努力。女性应当拥有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权利,应该尽量减少性别歧视!“二胎”时代的到来,女性生理和心理压力都加重,社会应更加关爱女性,不能让“二胎”政策的开放成为对女性的摧残,极力消除职场性别歧视!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汇总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

(完整版)性别歧视基础理论分析

第二章性别歧视基础理论分析第一节就业性别歧视的相关理论一、性别歧视的定义歧视的定义:确定所谓“歧视”的定义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偏见” 因素多种多样,而这种所谓的“偏见”即为歧视。除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那些种类外,几乎所有用于区别对待的“偏见” 因素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歧视或者差别对待的考虑,究竟对哪些“偏见” 因素进行概括性定义,这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现代汉语词典将“歧视”定义为:由偏见的视角和区别对待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影响偏见或区别利害关系人的那些差异性的否定行为。1958 年通过的《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中第 1 条 a 款中对歧视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就本公约而言,歧视一词包括: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虽然宪法和普通法律通过强制力对所谓“偏见”因素下了概括性定义,但是由于上述所言,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偏见”因素多种多样,只有社会达到一定共识的情况下才能将某些“偏见” 因素列为歧视的定义范围,因此单纯依靠宪法和普通法律的概念性定义是无法对歧视进行完整论述的,这也导致了当前学术界对歧视的定义成多角度发展的原因之一。就业性别歧视,是在上述所谓“偏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它是指由于社会性别或生理性别的差异而引发的所谓“偏见” 。就业性别歧视最早形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世界女权运动,并在美国对这一词汇进行上述定义。但由于当时女权运动的盛行,所有认为与男性价值理念相关的事物都被贴上性别歧视的标签,故而上述所谓性别歧视的定义有些偏离性别歧视的本意。联合国于1981 年实施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首次确立了性别歧视的法律概念,对性别歧视作了以下定义。公约第 1 条规定:对妇女的歧视' 是指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限制。其影响或其目的均足以妨碍或否认妇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劳动市场的性别歧视。该领域的性别歧视从歧视的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包含三种层面:一为偏见对待;二为不公平对待;三为不利影响。第一个意义倾向故意伤害性的行为,第二个意义是指对于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标准,第三个意义则指偏见导致的伤害性行为,而非故意的意图性为。因此,劳动市场的性别歧视的现象,有的来自主观的故意行为,可能因个人的偏好所致,但有的则是非意图性行为,而是雇用过程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前者是直接歧视概念,后者是间接歧视概念。根据以上的意义,劳动市场歧视依劳动者在进出劳动市场上的流程,大致可分表现为四中类型的歧视,依序为:前期劳动市场性别歧视,是指在未进入劳动市场前而受到某种因素的歧视(2)雇用歧视,是指进入劳动市场所遭遇之歧视,通常包含三类型:招募升迁和解雇歧视。(3)薪资歧视,女性通常早秃同工不同酬之待遇,福利给与有性别歧视。欲避免和减少两性就业歧视现象,除非能打断这个连锁线上任何一个歧视结。 第四章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4.1 我国现行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的概述当前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制度主要在《宪法》 、《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 促进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政府的《部门规章》,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于1980 年、1990 年、2001 年、2005 年签署的一系列关于平等就业方面的国际条约和多边国际文件构成我国现行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的大体框架。 4.1.1 宪法 宪法通过相关平等权利规定对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进行根本保护。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也是我国制定其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以及众多规章的根本性依据。宪法第33 条第 2 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宪法第48 条规定:中华人民

论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分析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 艺术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Sexism in English Vocabulary 学号: 姓名: 院(系): 专业: 完成时间: 指导老师: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in Chinese……………………………………. Abstract in English……………………………………. 1.Definition……………………………………………… 2.Sexism in word-formation methods……………….. 2.1 Suffixes………………………………………… . 2.2 Sexism in compound words…………………….. 3.Sxism in Naming and Addressing………………….. 3.1 Sexism and Naming………………………………. 3.1.1 Sexism in the first names……………….. 3.1.1.1 Derivation of Female Names from Male Names…….. 3.1.1.2 Sexism in Semantic Naming of First Names………. 3.1.2 Sexism in the family names…………… 3.1.2.1 Patrilineal System of Family Names 3.1.2.2 Change of Female Family Names upon marriage 3.2 Sexism and Addressing……….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一、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就业性别歧视相关概念界定: 联合国早在1979年出台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有关抵制就业性别歧视的相关法律,其中对女性歧视的相关界定是:“对妇女的歧视就是基于性别所作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无论婚否)在男女平等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性别歧视定义能够高度概括其在各个领域的基本内容和相关表现,并且得到各学科各专业广泛一致的赞同和认可。 从我国《劳动法》第二章第13条可以看到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二、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表现 尽管我国就业法明文规定:“就业单位不得歧视女性,在工酬上实行男女平等”,但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企业单位在录用人员的时候,会偏向录用男性,这个主要是因为用人单位担心女大学生刚好是到结婚生育的年纪了,就业后会有很大一段时间不工作,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增长和人事行政管理等各方面。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如果他们录用男性就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所以想要实现男女真正的平等,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准入遭到性别歧视 自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长了好多,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没有相应的增长,然后劳动力市场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现象,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女大学生的处境更为艰难,她们因为将要结婚生育,在体力和耐力上又比不过男性,在这些与生俱来不能逃避的原因下,她们在就业过程中不断地遭受到歧视,很多用人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故意找茬,提高门槛,把女性拒绝在门外。

浅谈现阶段中国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及对策 2

浅谈现阶段中国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及对策[摘要]中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男女两性在各个领域内的差距在 不断地缩小,但是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男女趋于平等的对策,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男女不平等;现状;原因;对策 [Abstract] Nowadays, China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e gap of the sex in every field is reducing constantly, but the phenomenon of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still exists. This paper start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bout China, analyzed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and explored countermeasures which would be used to make the men and women tending to be equa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y,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China;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Current situation; Cause; Countermeasure 平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世纪主题之一。其中,男女平等是人们所追求的各目录种平等中最为根本的一项平等。西方国家在这一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当然,不可否认他们的男女平等也仅是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更为平等而已,这并不表示他们已实现了完全的男女平等。那么,作为东方国家代表之一的中国在这一方面又做地如何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女性的地位不断地提高,男女在各个领域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然而,现阶段中国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着。虽然中国在其《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等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但是法律形式上的男女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实现。女性与男性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因此,针对现阶段中国男女不平等的现状,有必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策,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现阶段中国男女不平等的现状 (一)男女平等的含义 回望历史,中国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已经出现了“女子解放”、“男女平等”的口号。尽管人们经常提到男女平等,作为一个概念,男女平等的意思却往往不是很清楚。因此,人们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如,一种观点认为“男女平等应当指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和机会的平等”[1]。一种观点认为“男女平等的概念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男女平等是价值观的体现,指男女两性作为人在社会和家庭中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和对待,而不应该存在基于性别的偏见和歧视;另一方面,男女平等是指男女两性作为人在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2]等。1975年第一次世妇会《墨西哥宣言》对“男女平等”所下的定义是指男女的尊严和价值的平等以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1985年第二次世妇会通过的《内罗毕战略》则进一步强调人人都有平等机会享受自己的权利,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以便参与国

浅析中国的性别歧视

结课论文 题目:浅析中国的性别歧视姓名:耿松涛 学号:200904010066 系别:数学与信息科学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目录 摘要 (3) 一性别认同 (3) 二性别差异 (3) 三性别歧视 (4) 四结语 (5) 参考文献 (5)

浅析中国的性别岐视 摘要:人类社会是由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构成的,从新生儿降生之日起,就被周围人确定为男孩或女孩,这种性别的确定,反映了他或她本身的重要生理特性,也影响到他 或她今后在社会中的角色认同和角色作用。因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性别, 作为男性或女性,构成了我们社会认同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很多时候,人们却在 有意或无意中维持着关于两种性别的错误的看法,性别歧视则成为其中争议最大、 影响最深的一个观点。在人们心中,重男轻女的观点根深蒂固,一直到现在仍然是 一个严重的问题。 关键字:性别认同性别差异性别歧视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 引言: 性别歧视是一种维护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平等的一种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男女两性之间自然的、生理的差别的强调和夸大,来宣扬男性优越于女性的合理性。这种主张人类的一半对另一半的偏见和压迫,却得到了大部分男性甚至还有许多女性的赞同,由此可见,性别歧视影响之深,伪装之精。 一、性别认同 性与性别是我们的基本分类,也是我们最基本的社会认同。从新生儿降临之时,人们便对其性别十分敏感,想知道究竟是女孩还是男孩,然后很快为孩子取一个男孩或女孩的名字,再会根据孩子的性别准备衣服和玩具等。孩子一降生,亦会由于其性别不同而得到其父母或其他亲人们的不同对待,待孩子稍微长大,对其本身性别的认同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而实现的,具体地说是孩子通过观察他们父母的行为,并学习模仿其相同性别父母的行为,也即做出与自己相同性别父母的相符行为,从而获得性别的认同。 二、性别差异 由于男女性别的不同,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从出生到死亡都贯彻终身,它犹如空气存在一样存在与我们生命中的每时每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理差别、心理差别和社会差别三个方面。 而生理上的差异是最明显不过的了,如身高、体重等。补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属于生理性的差别,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相关理论的具体性质,如果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是取决于生理性的差别,那么也就承认了遗传的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则基本上没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答案就是接受男女之间的差别,进而接受建立在这种差别之上的诸多偏能见和不平等。相反,如果承认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区别中生理差别只是次要因素,社会的环境影响是主要的,那也就是承认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后天的社会差别,在这种情况下,答案就积极主动了,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女性完全可以改变社会环境而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此一来,性别歧视将被证明完全是一种人为的错误和骗局。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性别社会学分析

张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一场解放妇女的运动,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维权等领域的地位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女性地位又出现了边缘化弱势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概述,试图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男女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做一个性别社会学视角的分析,以求引起学界对男女平等的问题的更大程度上的讨论。 关键词: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D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57-02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长时间处于被压迫地位的中国妇女,开始了他们获得平等的历程。大跃进时期,妇女成为国家建设当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被称为社会主义的“半边天”;改革开放时期,妇女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维权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政治上表现为政治参与和民主参与的程度较高,经济上表现为妇女就业数量增加、就业领域扩宽、创业能力增强,文化教育方面表现为男女两性在入学率、在学率和升学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国家更是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财产、人身、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利进行可行的保障。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的深化,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意义开始被质疑,出现了“女工回家”的呼声。可以说,中国的社会转型、市场机制的建立以及国家干预的退缩给妇女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妇女在市场面前与男性相比处于不利的地位[1],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失业率的增加、两性收入差距扩大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表现,女性被市场经济的浪潮再一次拍打至弱势化和边缘化的岸边。因此,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解放历程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反思与讨论,本文试图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与梳理,并尝试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对妇女解放历程的意义、男女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有关妇女解放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妇女解放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郑也夫从男性的视角出发,认为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物性与社会权力夺取的之间的一致性,力量和金钱在权力夺取中越重要,男性社会地位就越高,智力和知识在权力夺取中越重要,女性社会地位就也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专横而缺乏理性的男性意识形态,即将男女的差异评判为一种对立的二元划分,男性的特征被认为是优越的,男性的统治被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据此,他认为,我国在智力与经济对权力与生产的决定作用上,在社会物质财富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妇女的解放是动用行政力量造就的,是一种非自然的结果,是超前的,而这种超前的运动的后果便是“使中国社会失去了男子汉,也失去了自己的女性”。而市场经济使得女性重新被排挤出市场,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是遵循合理高效原则的结果[2]。 刘伯红则站在完全相对的立场上,对郑也夫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她认为,新中国的妇女解放历程并不完全是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更大程度上是女性意识的苏醒,是商品经济发展赋予人主体意识和妇女接受教育、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产物,这种趋势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她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是自由公平的,而是建立在社会性别分工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是强固社会公允,克服社会不平等,补偿因市场而造成的失衡,是保证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机会公平”[3]。 孙立平在解决中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中,提出减少妇女就业的数量的建议,他认为,我国正处于一种后工业化阶段,一方面,家务劳动没有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要求男人全心全意的在外面工作,妇女的普遍就业实质上是打乱了社会中的角色分工,结果是造成社会功能的紊乱以及其他种种问题[4]。这种观点同样体现了当代中国男性知识分子重建社会性别等

就业性别歧视分析

就业性别歧视分析 一、我国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业率较低、下岗失业比重大和职业报酬差距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而城镇就业人口中女性就业比重仅占总就业人数的37.8%,明显低于男性就业率,且低于女性的自然人口比。在失业率方面,全国实际失业人口中女性的失业率普遍高于男性失业率。2003年男性失业者下岗的占37.7%.女性失业者中下岗的占42.1%。另外,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男女要同工同酬,反对歧视女性,但是现实生活中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却仍然普遍存在。根据我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资料,在一些服务业的一线中.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53%左右,而在管理和技术行业中.该比例为74%左右。以上现象说明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我国现行的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规定散见于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我国宪法中有关于劳动平等权的规定,构成了全部禁止就业歧视特别是女性就业歧视法律规范的立法基础和前提。1980年7月,我国政府签署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的国际公约》,1990年我国政府批准的《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在我国也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劳动法中的第3、12、46条等都明确了劳动权的范围,并将宪法中的劳动平等权等权利覆盖到劳动就业中的各个环节,从而确立了反对就业歧视的基本原则,确保了妇女在就业中的权利。另外,2005年修正的《妇女权益保障法》,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就业促进法》都明确重申了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都享有平等权,包括在晋职、晋级、考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分配住房、享受待遇等方面的男女平等,不得歧视妇女的法律规定。 二、我国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存在的原因 目前我国性别歧视的原因主要存在市场因素和传统文化两方面。 1.企业在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性别歧视产生的经济原因在社会生活中女性承担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责任。一般来讲,在女性就业生涯中,存在着一个就业生涯低谷期(生育期)。由于国家劳动法明确规定“女职工按规定享受的产假期间,工资照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男女劳动者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会比较雇佣男性和女性的收益,倾向于选择雇用男性就业。从经济学角度看,为了使使用资源的成本降到最低,企业必定会对男女预期成本进行比较.比较之下。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倾向于“择男舍女”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理性“雇主的决策。虽然国家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在雇佣方面存在性别歧视,但这是对所有的用人企业而盲的,对于个别企业来说,即使其不这么做,通常也不会受到惩处或遭受损失。所以每个用人企业在招聘和录用人才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想承担因为女性生育问题或体力差别给本单位所带来额外成本,就拒绝使用女性人才。 2,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性别歧视存在的根本原因 传统文化对女性就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前市场歧视和市场中歧视两方面;所谓前市场歧视指在就业未进入市场前就存在的歧视;市场中歧视(后市场歧视或当前市场歧视)指就业在就业市场中所受的歧视。前市场歧视主要表现在教育投资上。在我国,尤其是在农村,赡养父母的责任基本由儿子承担。父母(家庭)更愿意在儿子身上进行教育投资。他们将受教育的机会给男性而不是女性,其结果是降低了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后者对就业者的基本要求是受过高等教育。由于女性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使得女性获得技能的机会少于男

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内容摘要 性别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一种常见的行为,属于雇用歧视的一种,表现在两性就业、工资、职业安排、劳动保障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程度不同的差别。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会使人力资本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达不到最佳状态。本文就从性别歧视的含义、形成原因以及影响等方面对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简要分析,从劳动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加深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 关键词:性别歧视;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目录 一、引言 (1) (一)性别歧视含义 (1) (二)性别歧视表现 (1) 二、性别歧视原因分析 (2) (一)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2) (二)经济机制中女性的地位 (2) (三)机会成本与预期收益 (3) 三、性别歧视的影响 (3) (一)对雇主的影响 (3) (二)对雇员的影响 (4) (三)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4) (四)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4) 四、减少性别歧视的措施 (4) (一)转变传统观念 (4) (二)家务劳动社会化 (4)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 五、结语 (5) 参考文献 (6)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一、引言 (一)性别歧视含义 歧视是一个带有明显贬义的词汇,它意味着对待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某个团体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是不公平的态度或评价。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取决于影响其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所有供给和需求因素。如果与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了正的或负的价值,就可能导致歧视。歧视是指那些可以衡量的市场结果,具体为收入、工资、职业成就和就业水平。某个群体或某个人对另一个群体或个人抱有偏见,而这种偏见导致了不同的市场结果,据此可以断言存在了歧视。 (二)性别歧视表现 1.劳动参与率中的性别差异 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更难就业并且更易失业。根据数据显示,自1980年以来女性劳动参与率一直低于男性劳动力参与率,进入21世纪以后还有下降趋势。 2.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在大学生就业中表现为就业机会的不均等。雇主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劳动力,使女性劳动力需求较小,就业机会也就比较少。厦门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男性学生的就业率为72.1%,而女性学生就业率仅为63.4%,可见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也是很常见的。 3.高学历女性同样面临就业歧视 素质较高的女性劳动者同样没能避免性别歧视。通过和2971位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调查和面谈,中科院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93.8%的女性专家认为,她们在试图找研究工作时受到了歧视。

中国经济的性别歧视

所谓性别意识是指从性别的视角观察社会的 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环境,并对其进行分析,以便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我们用性别意识来审视男女两性在经济领域中的性别差异,不难发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问题一直都普遍地存在着,且难以根治。性别歧视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就业歧视,进而带来经济地位的差别,并引发一系列的生育、教育、社会保障等歧视。2005年8月,我国重新修订了《妇女权益保护法》,为进一步加强妇女权益保护,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 二、我国目前在经济领域的性别歧视 建国以来,我国妇女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得到 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用性别视角来审视女性的地位,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 (一)“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普遍存在。由于成年女性的经济地位普遍不如男性,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出于养老的考虑和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普遍偏好于生养男孩,教育投资也倾向于男孩。据统计,我国的新生儿男女比例高达119.86:100,远远高于正常的104—107:100。我国 大、中、小学的男女就学率都是女的偏低,这些表明我国的多数父母对后代的性别偏好趋向男性。(二)就业歧视问题严重。近年来,我国的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于女性的就业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一是,女性在下岗、失业中占的比重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机制表现为竞争就业。我国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许多行业仍以体力劳动为主,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许多岗位不适合女性。据统计,2000年末,城镇18岁至49岁女性在业率为72%,比1990年降低了16.2%。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0年6月调查,在全国下岗职工中女性所占比重为60%,有的城市占73%,超过半数。调查显示除教育行业外,其他行业吸纳女性就业人员的绝对数相当少,下岗女工再就业难度比较大。二是,表现在女性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部分单位不招用女毕业生或者对招聘女毕业生有严格条件限制。例如在婚育方面的限制,甚至公务员招录中都有排斥女毕业生的现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定点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另据《中国妇女报》上《80万女生的就业前 中国经济的性别歧视 伍少霞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广东广州511450) 【摘要】我国目前性别歧视主要表现为:“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普遍存在,就业歧视问题严重,社会性别 意识严重偏离社会现实。性别歧视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法律等原因。加大男女平等的先进性别文化宣传;采取各种措施将“ 性别亏损”转为由社会承担;实行消除性别歧视立法,依法根除性别歧视;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等是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性别歧视;性别意识;男女平等【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06)03-0114-03 【作者简介】伍少霞(1976-),女,广东高明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助讲,主要从事德育、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 学等方面研究。 2006年5月总第123期第3期 黑河学刊 HeiheJournal May,2006SerialNo.123No.3 114??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产生的原因(1)(DOC)

浅谈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产生的原因 南溪区江南镇初级中学校刘长连 内容摘要:语言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从语言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中能够看到社会生活的一些奥妙。语言中性别歧视指在语言和语言使用中针对不同的性别而产生的偏见和歧视,它主要指的是对女性的歧视。本文主要通过对英语语言中的女性歧视现象来探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为了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而进行的语言中性化尝试。 关键词:性别歧视;原因;语言中性化 1. 引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离不开语言,现时语言也是在某个特定的言语团体中使用的。因此社会生活必然对语言产生强有力的影响。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仅是思想内容的载体,它本身就是思想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某个言语团体里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从语言这面镜子里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一角,从语言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中能够看到社会生活的一些奥秘。 在社会生活中语言对男女一视同仁,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在人们不断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一种表达方式,语言必然会反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性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歧视现象。《朗曼英语词典》对“性别歧视”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美国传统字典》的定义是“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虽然它可以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也可以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歧视。但是“性别歧视”通常是对女性的歧视,是人们对女性的偏见和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反映。女性长期以来被看作是the weaker sex/the second sex,是男性的陪衬和附属品。即使在标榜人权、平等的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是如此。而现代女权运动轰轰烈烈的发展形势正是对这一不平等现象的反抗和反映。从而在语言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性别歧视语,英语也不例外。 “男尊女卑”的思想并非中国独有,而几乎是一种全球现象。那么,英语语言这面镜子是如何反映这种社会现象的呢? 2. 性别歧视语言现象 英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指称男性的词语来概指两性的趋势。虽然人们在使用中时不时有意歧视女性,但仍然反映了社会的偏见,有时会引起误解,并且产生了对女性含有歧视意义的词语结构,因此有人称之为“sexist language”(性别语言)。 2.1 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2.1.1 亲昵称谓 在西方,男性上司称呼他们的女性下属时可以用一些表示亲密关系的昵称,如sugar, darling, sweetie,反过来,女性下属却不能用这些昵称来称呼她们的上司,而且女性上司也不能如此来称呼她们的男性职员。可是陌生男子或非亲密关系的男子却可以用昵称来称呼女子,这说明在英美社会中女性比男性社会地位低,受到的尊重比男性少。 2.1.2 姓名称谓

中国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状与对策

学生工作广角 总第258期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2.35.068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女性就业尤为困难。因此,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显得紧迫而重要。 一、就业与就业歧视的内涵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就业人口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受雇于企业或政府部门的被雇佣者和自我雇佣者。根据国际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以上的人,具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者,视为实现了就业:在规定期间内,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有收入的职业的人;有固定职业,但因疾病、事故、劳动争议、休假、矿工,或因气候不良、机器设备故障等原因暂时停工的人;雇主和自营人员,及协助家庭企业或农场而不领报酬的人,在规定时期内从事正常工作时间 的1/3以上者;退休人员再次就业者(有报酬或收入)。 [1]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歧视是指因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家庭出身所造成的任何区别、排斥和偏见,并由此产生剥夺、损害就业或就业机会均等的影响。一言以蔽之,“就业歧视”就是条件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无关因素的影响,无法与他人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其平等就业权遭受侵害的现象。根据美国联邦反就业歧视法律的规定,反就业歧视法制禁止的歧视类型有:种族与肤色歧视;性别歧视;宗教歧视;原国籍与公民身份歧视;年龄歧视;身心障碍歧视。这六种就业歧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特质。 二、中国就业歧视的突出表现 性别歧视是各种歧视中历史最长、最突出的问题。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都公开注明要求应聘者“须为男性”或“男性优先”。在条件相当甚至更优秀的情况下,女性经常仅仅因为性别问题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这种情况在高学历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中更 为普遍。[2]以2008年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实习生招聘启示为例,招聘 人数:3人;招聘要求:一是硕士及以上学历,党员,男性优先;二是对文化领域的人才工作、产业政策、行业状况、公共文化管理方面有一定研究;三是有较强的责任心。招聘要求中的第一点就提出了男性优先的原则。这些例子不胜枚举,如被誉为中国最权威、最公正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和省公务员测试,即平常通俗所说的“国考”和“省考”,也存在这一问题。 女性受歧视有以下两种表现:一是行业的隔离;二是职业的隔离(同一行业,高低职位)。从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共性规律:一是女性担任职位低、工资少的工作;二是当女性在某一职位占多数 时,少数男性则在这一职业占据领导地位;多数男人脱离这种职业时,这种职业的社会地位随之降低。 三、性别歧视产生的理论成因1.社会习俗论 洪晃提出中国社会家庭的理想模式是:男人挣钱,女人持家,这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实,追溯到原始时代奴隶社会就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二元对立局面。“男主外”是一工具型角色;而“女主外”是一情感型角色。角色分工是很早就确立起来的。尽管现在社会高速发展,女性地位急剧提升,有很多职场女性也做得很出色,也能兼顾家庭和事业,出现了女子能顶半边天的许多口号,但毕竟这些是个案,或者是一小部分。这就给在职场就业的市场上,女性受歧视,特别是高学历女性不能和同学历的男性甚至稍低学历的男性受到平等待遇的问题找到了理论支撑。 2.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Lester C.Thurow,P. B. Doeringer,M. J. Piore等人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其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教育和培训能够提高其收入,而对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接受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其收入没有作用;并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较少。而男性具有劳动稳定性,女性因为身体原因、家庭因素、怀孕待产等缺乏劳动稳定性,故而男性居内部劳动力市场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女性居外部劳动力市场即次要劳动力市场。 3.利润最大化理论 利润最大化是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家通常都是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但在这里我们把男性和女性作为自变量,把企业通过雇佣他们而获得的利益作为因变量来考察哪种性别能够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结果显示:女性供给弹性低于男性;女性的要价空间不如男性;对女性劳动力的能力不足或有误而产生的不确定感和偏见。这些因素造成了在选择人才、提供任职机会时企业和招聘市场会更青睐于男性的原因。 4.个人偏好歧视理论 该理论是贝克尔歧视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把歧视看作是歧视者的一种偏好,指的是个体偏向与不同某些特定种族或性别的成员打交道。认为歧视来源于个人,包括雇主、雇员和顾客。 贝克尔认为,歧视作为一种社会习俗,与稳定的经济结构关 中国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状与对策研究 陈?双 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就业问题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从女大学生就业受歧视的现状着手,追根溯源先后找到社会习俗论、个人偏好歧视理论等理论原因,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 作者简介:陈双(1988-),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128)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33-02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06 12:41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3e5267444.html,/kcms/detail/11.3776.G4.20121206.1241.150.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