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十七年》是一本以十七年为主题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十七年的生活,展现了他的成长和变化。
本文将概述《十七年》的情节,并探讨小说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人,从十七岁起到三十四岁,他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和早期成年期。
小说以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他在这十七年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和挑战。
这些事件包括他的学业、工作、家庭关系和爱情等方面的经历。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看到主人公在十七年中所经历的成长和发展。
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在小说中被描绘得非常真实和生动。
他在学业上面临挑战,努力学习,取得了一些成绩。
他在工作上也经历了起伏,成功和失败。
他的家庭关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他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在爱情方面,他经历了爱情的起伏,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情纠葛。
这些经历使他逐渐成熟起来,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十七年生活,探讨了成长和变化的主题。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主题,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经历成长和变化。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人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成长过程。
小说中也展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人们可以逐渐成长并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除了成长和变化的主题之外,小说还涉及了其他一些重要的主题,比如时间、人际关系和爱情。
时间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象征着人们的成长和变化。
人际关系也很重要,人们的情感和关系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爱情是一个复杂的主题,它涉及到人们对爱的追求和渴望,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十七年》是一部以十七年为主题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十七年的生活,展现了他的成长和变化。
小说涉及了成长、变化、时间、人际关系和爱情等多个重要主题,通过这些主题的探讨,读者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短篇小说是十七成绩比较突出的文学门类,作品数量多,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十七年中我国的政治,经济人情风俗上发生了变化,往往在短篇小说中得意体现,短篇小说创作和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比文学其他门类显得更为密切。
一、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1. 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之情孙犁《山地回忆》《吴召儿》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八路军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茹志鹃《百合花》十七年最好的短篇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点滴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一速写式的手法展现生活《党费》《七根火柴》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速写热情刻化了长征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
《党费》写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的故事。
2.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最架大都来自农村,对农村有天然的情切感。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写乡村中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
两家曾又婚约和媒约,铁匠的女儿九儿于木匠的儿子六儿。
战争后木匠家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不满于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两家关系破裂。
这种破裂,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各阶层的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涉及有关农村两条道路的主题。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针对1958年农村浮夸风而作,作品塑造了一歌塌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干部老田。
马烽1922年生,山西孝义县人。
小学未毕业参加了八路军,战争期间从事晋绥边区报纸,出版社编辑工作,1945年与西线合写了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专》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传记文学《刘胡兰》3. 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类作品更又价值,它反映了十七年的社会状况,在创作上哟扑所突破,可分两歌主题:A.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
当代文学·十七年短篇小说第四章十七年短篇小说第一节孙梨小说的中的战争与人一、关于孙梨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小说家、散文家。
孙梨小说以秀雅隽永、清新自然和散文化、诗化追求成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代表作,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二、《荷花淀》分析(一)战争时期的非战争、非冲突构思小说以另一角度理解战争和把握了战争,即题材非战争化,非冲突化,追求人物和情节的淡化,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二)诗化的纯美境界①景物的纯化②情节的淡化③情调的浪漫化(三)人物形象的群像化特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
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形象。
三、《山地回忆》分析(一)散文化的叙事方式小说采用倒叙的笔法,由故人相逢引起联想、回忆,进而引出根据地人民热爱和关心八路军的动人故事。
通过河边“争吵”、做袜子,贩枣、买织布机等生活片断,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为纯朴、热情的“山地女孩子”唱了一曲优美的赞歌。
(二)先抑后扬的人物塑造技巧作品塑造了一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妞儿”,使其成为“山地女孩子的化身”。
“妞儿”是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她一出场就责备“我”弄脏了河水,那挑衅的姿态,咄咄逼人的话语,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开朗、爽快、泼辣的个性。
通过“争吵”到“硝烟”散尽,她性格的另一面又逐渐显露出来。
“不穿袜子,脚不冷吗?”异峰突起,“我给你做”尽显真诚。
一个外表伶牙俐齿、大胆泼辣,而内心火热真诚、纯真鲜亮的山地女孩,已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
通过“贩枣”得利,“妞儿”却提出了买织布机的要求,又从一个侧面写出她勤劳、质朴的美德。
孙梨说:“《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短篇小说是十七成绩比较突出的文学门类,作品数量多,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十七年中我国的政治,经济人情风俗上发生了变化,往往在短篇小说中得意体现,短篇小说创作和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比文学其他门类显得更为密切。
一、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
1. 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之情
孙犁《山地回忆》
《吴召儿》
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八路军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
茹志鹃《百合花》十七年最好的短篇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
王愿坚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点滴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一速写式的手法展现生活《党费》《七根火柴》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速写热情刻化了长征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
《党费》写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的故事。
2.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最架大都来自农村,对农村有天然的情切感。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
写乡村中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
两家曾又婚约和媒约,铁匠的女儿九儿于木匠的儿子六儿。
战争后木匠家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不满于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两家关系破裂。
这种破裂,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各阶层的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涉及有关农村两条道路的主题。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针对1958年农村浮夸风而作,作品塑造了一歌塌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干部老田。
马烽1922年生,山西孝义县人。
小学未毕业参加了八路军,战争期间从事晋绥边区报纸,出版社编辑工作,1945年与西线合写了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专》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传记文学《刘胡兰》
3. 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类作品更又价值,它反映了十七年的社会状况,在创作上哟扑所突破,可分两歌主题:
A.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
干预生活的作品触机人的灵魂,代有强烈的精神和批判意识。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后该名为《组织部来了歌年轻人》
刘绍棠《田野落霞》
李国文《改造》
李准《灰色的帆蓬》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B.冲破不能写人情,人性的禁区,将艺术的触角深入到认得内心世界。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萧也牧:原名吴承淦,1918-1970,参加革命后的该名为吴小舞,1941年开始创作。
男主人公李克,女主人公张同志,写了共农干部进入城市不适应感。
邓友梅《在悬崖上》1956.9发表,老舍传人
宗璞《红豆》1957成名作
宗璞:原名冯钟璞,冯友兰之女,1928年生,具有量好的启蒙教育,1946年考入南开大学外语系,1948年转入清华外语系。
1960年《世界文学》编辑,代表作《宗璞小说散文选》1980年北京出版社;《风庐故事》1997年,短篇小说集。
《红豆》时期成名作,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从一个天真单纯的女打学生成为一名名主革命战士,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的历程。
在革命于爱情之间,她最终选择了革命事业。
二、“十七年”小说的美学特征
1.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革命英雄主义的情绪和基调。
由于一个新的政权刚刚建立,人们认为憧憬已久的社会已经到来。
因此,人们在怀念过去时,会为自己刚取得的胜利而欣慰。
在对面前正在展开的生活,画面充满幻想,
2.民族化和大众化成为作家追求的艺术方向。
在政治引导下,此阶级的文学时努力使自己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用他们的思维思考,用他们的语言写作,而大众的文学又多是民间文学,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其代表都是大团圆的结果。
私定终身后花园,公子落难中状元
奉旨成婚大团圆、大众化及通俗化
(中国人的性格是内敛性,抑情性)
“俗可以是形成的,思想不能俗,尤其不能媚俗”
此阶段文学的内在是讲很少又知识分子批批判角度,少冷峻,因此十七年文学不深刻。
3. 以突出工农兵正面人物为主的人物塑造原则,
不重视人物的复杂性,因此很少又人物立体形象。
不重视中间人物塑造,因此人物两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