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第六批教学科研(师资博士后)岗位拟聘
- 格式:pdf
- 大小:93.65 KB
- 文档页数:2
农业大学理学院校院二级管理制度(试行)理学院2019 年09月目录理学院领导工作制度 (1)理学院教学管理试行办法 (3)理学院实验教学管理试行办法 (7)理学院科研及社会服务管理试行办法 (10)理学院公共资源使用与管理试行办法 (13)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试行办法 (15)理学院教职工考核和分配试行办法 (18)理学院经费使用与管理试行办法 (22)理学院党风廉政建设试行办法 (24)理学院学术规范管理试行办法 (25)理学院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试行办法 (27)附件1. 理学院教科研人员考核与分配细则 (28)附件2. 理学院实验技术人员考核与分配细则 (37)附件3. 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考核与分配细则 (42)附件4. 理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及中层干部年度考核与奖励细则 (45)理学院领导工作制度一、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完善学院党政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政班子集体领导的作用,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促进我院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农业大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试行)》等文件精神及《农业大学校院两级管理试行办法》的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院党政联席会议的组织。
原则上由院党委书记、副书记,院长、副院长,院办公室(正、副)主任参加。
根据工作需要,也可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扩大会议,参会人员由院党委书记或院长研究确定其他列席人员。
办公室(正、副)主任负责会议记录、存档工作。
第三条院党政联席会议的主要议事范围。
1、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各项决定。
2、本院的年度工作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经费预算,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实验室建设。
3、党建工作、德育工作、学生培养及招生工作。
4、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人才引进、教师培养等。
5、人事安排与干部任免,人员的奖惩、教职工的各项福利津贴和奖金的发放标准与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
安徽农业大学简介安徽农业大学是安徽省省属重点高校,坐落于“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省会合肥市市区,占地3100亩。
学校源于1928年创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54年建院,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教职工1400多人,专任教师700多人,其中教授112;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00多人,享受国家和省政府特殊经贴的专家117人次。
学校现设17个学院及研究生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现代农业管理与技术学院,58个本科专业。
现有全日制在校26000多人,其中校本部研究生、本科生18000多人。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以生命学科为特色,农、理、经、管、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现有10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皖江学者奖励计划”4个特聘教授岗位和3个讲席教授岗位。
有生物物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森林保护学、农业经济管理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植物病理学与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茶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农业机械化工程等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有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微生物防治、农产品安全、木材学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农科教结合研究中心。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先后承担了“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以及“948”、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攻关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和其它各类科研课题数千项,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级以上成果奖励200多项。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目录第一章总论 ..............................................41.1项目背景 (4)1.2项目概况 (10)1.3问题与建议 (12)第二章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132.1需求分析 (13)2.2建设内容与规模 (16)第三章场址选择 ..........................................203.1场址现状 (20)3.2场址条件 (20)3.3推荐场址方案 (24)第四章图书馆规划及建筑方案 ..............................264.1指导思想与原则 (26)4.2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29)4.3建筑设计方案 (31)4.4配套设施 (34)第五章节能节水措施 ......................................445.1 (44)节能措施5.2节水 (46)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486.1编制依据 (48)6.2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48)6.3项目场址环境现状 (48)6.4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496.5环境保护措施 (52)6.6环境保护设施与投资 (57)6.7环境影响评价 (57)第七章劳动安全卫生消防..................................587.1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 ...............................587.2安全设施 (59)第八章项目管理、机构设置................................608.1组织机构 (60)8.2组织机构 (63)8.3人力资源配置 (63)第九章项目设施进度......................................659.1建设工期 (65)9.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65)9.3 (66)项目实施进度表9.4工程招标 (66)第十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7110.1工程概况 (71)10.2编制依据及说明 (71)10.3投资估算 (72)10.4资金筹措 (72)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 ......................................7411.1结论 (74)11.2建议 (74)附件:1、建筑方案示意图2、XXX规划及项目区位图、自筹资金证明3.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XXX大学图书馆项目1.1.2 建设地点XXX大学1.1.3 可研报告编制单位XXX咨询研究院1.1.4 承办单位概况XXX大学是XXX属重点大学。
2022年2月第8期Feb. 2022No.8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的探索——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例史西志,孙爱丽,张泽明(宁波大学 海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 要]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亮点与趋势,宁波大学紧紧围绕高质量育人这一中心,充分利用研究型高校的科研优势,依托科技成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效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推进科学研究与教学育人深度融合。
以宁波大学科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在当前情况下综合性大学科教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助力“双一流”建设水平提升。
[关键词]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动植物检疫虚拟仿真实践”(201902238011);2021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农科背景下基于科教、产教融合的实验教学资源开发”(202002241007)[作者简介] 史西志(1979—),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与水产品安全、教学管理与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8-0102-04 [收稿日期] 2021-05-06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已不再只满足单一追求规模的扩大,而是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社会的可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强劲的内动力,其中高质量的教育是关键因素之一,高质量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对于海洋学院毕业生而言,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也与学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密切相关,学生动手能力不能只靠课堂教学,须与科研实验室、实习基地以及实训平台等合作获得,这就需要高校调动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走协同育人的路线。
关于印发《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副教授业绩津贴进档条件》的通知各学院、部,校直各单位:《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副教授业绩津贴进档条件》已经2009年5月5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九年五月七日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副教授业绩津贴进档条件一、教授、副教授业绩津贴进档条件(一)教授业绩津贴进档条件教授A档凡满足下述条件中的任一项:1.在研的“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863”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的主持人;其他国家各部委计划(含国际合作)项目(自然科学类单项经费在100万元或累计经费150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单项经费在20万元或累计经费在30万元以上)的主持人;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横向项目经费分别累计在120万元和50万元以上的主持人;2.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者;3.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图书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前3名);4.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前2名;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社科一等奖的第一完成人或两项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一完成人(专利所有权为安徽农业大学,下同);5.通过国家级主要农作物或动物新品种审定并获品种权的第一完成人;6.在SCI、EI、SSCI等收录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国外期刊,SCI影响因子在5以上)或两篇(国外期刊,SCI影响因子累计在5以上)或三篇(国外期刊,不计影响因子)第一作者论文(含通讯作者,下同)。
教授B档凡满足下述条件中的任一项:1.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63”计划一般项目、国家各部委计划项目、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其他国家各部委计划(含国际合作)项目(自然科学类经费30万元的子项目、人文社科和教研类经费分别达8万元和5万元的子项目)主持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横向项目经费分别累计达30万元和10万元的主持人;2.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者;3.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以上、国家图书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4.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社科二等奖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前5名或二等奖前3名;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或社科一等奖前3名;5.在SCI、EI、SSCI(国外期刊,SCI影响因子在2以上)收录的学术刊物或中央机关党报理论版发表第一作者论文一篇或在SCI、EI、SSCI(国外期刊,不计影响因子)收录的学术刊物发表二篇第一作者论文;6.在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发表3篇或ISTP收录两篇第一作者论文,人文社科类教授在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两篇;7.学术专著(不含编著)、译著或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主编;8.获授权的发明专利第一完成人或软件著作权第一完成人或通过省级主要农作物或动物新品种审定并获品种权的第一完成人。
安徽农业大学教职工奖励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按照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着力突出优秀业绩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发挥激励机制的管理效用,激发全体教职工的活力和创造力,营造爱岗敬业、奋发向上、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奖励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单位和在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岗位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奖励原则坚持注重实绩、兼顾公平,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奖励范围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业绩突出且取得一定成果,或受到厅级及以上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表彰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章奖项设置类别及条件第四条教学类奖(一)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按1∶0.5配套奖励。
(二)获国家部委表彰的优秀教材每部奖励0.5万元;特色教材每部奖励0.3万元(具体认定办法另行制定)。
(三)国家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实验中心、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项目,每个奖励0.5万元。
取得突破性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每个奖励1万元。
(四)指导学生参加由政府部门主办的省级及以上的各种竞赛(包括“挑战杯”竞赛、学科竞赛、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获得国际级竞赛奖,按一等奖1万元、二等奖0.7万元、其它奖0.4万元奖励;获得国家级竞赛奖,按特等奖0.5万元、一等奖0.3万元、二等奖0.2万元、三等奖0.1万元奖励;获得省级竞赛奖,按一等奖0.2万元、二等奖0.1万元。
以学校名义组团参赛的,按团体获奖名次酌情给予奖励。
(五)对获得学生评教优秀等级的教师,按照教师当学期实际接受学生评教课时数10%的标准计算奖励课时,并根据其教师职称兑现奖励课时津贴。
第五条科技类奖(一)科技论文及学术专著奖励1、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每篇奖励50万元。
在一类期刊发表论文,被SCI收录的,按照JCR进行分区(具体由校图书馆负责审核),其中一区1万元/篇,二区0.6万元/篇,三区0.3万元/篇,四区0.2万元/篇。
第六批博士后:工作站将于11月底编辑"2005年特华博士后工作站宣传册和大事记",其中一个栏目将逐一对第六批博士后做简单介绍。
请各位博士后务必于11底前提交:1、个人简介:字数200-300字,格式请参考范例;2、个人照片:2寸证件照,必须是戴博士帽、穿博士服的照片。
没有符合要求照片的博士后,请于2005年11月底前到特华博士后工作站拍照,工作站提供相关服饰。
e-mail:*************,并抄送**************,****************谢谢大家的合作与支持!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5年11月9日范例:第五批博士后介绍党均章,男,陕西蓝田人,1963年生,工商管理博士,高级经济师。
曾在中国人民银行地市分行从事综合文秘、计划资金、调查统计工作,在兰州市商业银行从事支行行长、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行长等工作。
对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有较为深入地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有:在《金融时报》、《经济日报》、《开发研究》、《甘肃金融》等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博士后研究课题为《信用担保与银行协作机制研究》,本课题旨在分析我国信用担保业与银行协作的现状和特征、国际担保业与银行协作实践对我国的启示以及实现我国信用担保业与银行良好合作的路径选择,从而建立信用担保与银行和谐的协作机制,有效发挥信用担保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的作用。
刘伦,男,四川岳池人,1972年生,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
工作于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百货零售业上市公司的战略研究与分析。
主要研究成果有:参与翻译由世界银行出版奥斯特罗姆著的《社会资本福利分析》。
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略论利率自由化与通货紧缩问题》获新疆乌鲁木齐城市金融学会研讨会三等奖。
博士后研究课题为《农村信用社发展机制研究》。
本课题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信社发展机制框架和新的盈利模式,提高农信社在国家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农信社的竞争实力和改善金融效率,推动农村信用工程的建立,为“三农”提供较好的融资渠道,为农信社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地方农林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素质建模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本硕统筹班为例田艳,贺鹏宇,杜晓岩㊀(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摘要㊀本硕统筹培养是山西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依据时代㊁农林高等教育以及学校学科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改革㊂探索了山西农业大学在新农科背景下的本硕统筹培养模式,探讨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培养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架构㊂关键词㊀新农科;本硕统筹;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中图分类号㊀S-01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2)16-0270-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6.068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onQualityModelingofTop⁃notchInnovativeTalentsinLocal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ies TakingUndergraduateandPostgraduateIntegratedClassin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asanExampleTIANYan,HEPeng⁃yu,DUXiao⁃yan㊀(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Shanxi030801)Abstract㊀Theoverallcultivationofundergraduateandmasterisoneoftheimportantwaysofcultivatingexcellentagriculturalandforestryta⁃lentsin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Itisareformcarriedoutaccordingtotheneedsofthetimes,highereducationofagricultureandforest⁃ryandthedevelopmentofdisciplinesintheuniversity.Toexploretheoveralltrainingmodeofundergraduateandmasterdegreein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underthebackgroundofnewagriculturalscience,andtoexplorethequalitystructureofcultivatingexcellentagriculturalandforestrytop⁃notchinnovativetalentsunderthistrainingmode.Keywords㊀Newagriculturalscience;Undergraduateandpostgraduateoverallplanning;Top⁃notchinnovation;Outstandingagriculturalandforestrytalents基金项目㊀山西农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ybkt202002);山西省2021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021YJJG096)㊂作者简介㊀田艳(1986 ),女,山西介休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㊁校园文化建设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1-10-21㊀㊀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科背景下,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 一懂两爱 能脚踏实地服务新农村的 三农 人才工作队伍成为高等农业教育的神圣使命㊂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高等农林院校发挥培养人才㊁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职能㊂2018年10月,教育部会同农业农村部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为高等农业院校明确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指明了发展方向㊂2019年6月28日,‘安吉共识 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布,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在脱贫攻坚㊁乡村振兴㊁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美丽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大展身手[1],标志着中国高等农林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和新阶段,进一步给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㊂山西农业大学既是地方院校,也是涉农类行业院校,如何培养好卓越农林人才就成为必须攻克的难题,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㊂1㊀改变固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本硕统筹培养模式2014年9月,我国教育部㊁农业部㊁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拔尖创新型㊁复合应用型㊁实用技能型三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项目[2],旨在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提升高等农林教育为农村输送人才和服务的能力㊂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是推进农林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实行本硕统筹培养,是山西农业大学根据自身条件,适应时代和社会对农林人才的培养需求,解决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而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农学㊁动科㊁植保㊁动医4个专业实行本硕统筹班培养模式㊂一方面为了实现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矛盾,同时优化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层次(高起点㊁高效率㊁高标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进程㊂拔尖创新农林人才一般实行的是无缝对接乃至一贯式的培养机制[3],本硕统筹班作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也采用了一贯式的培养机制㊂自2015年开始,山西农业大学以动物科学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实践陆续招收了3个班级的本硕统筹班,全面进行动物科学㊁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 本硕统筹 即 4年本科+2年硕士研究生 的衔接方式,重点通过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来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为农业现代化㊁社会主义新农村㊁国家生态文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㊁基础扎实㊁实践能力强㊁崇尚科学㊁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引领未来行业发展方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㊂2㊀立足地方农业高校现状,积极探索本硕统筹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办法2.1㊀结合地方现状,明确培养模式㊀涉农高校是农业相关科技的产出地,由于高等教育中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相对独立也相对封闭,造成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衔接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㊂为此,清华大学最先提出本硕统筹培养的模式,希望实现本硕培养的有效衔接㊂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是农林领域内的精英教育,培养的农业精英人才不仅以知识创新为己任,更担负着农业领域的科研与智力支撑㊁人类的健康与福祉和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4]㊂山西农业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2,50(16):270-272大学从2015年开始引入本硕统筹培养模式,对于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的本硕统筹班的同学因材施教,培养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了解专业和学科发展方向,能继续在教学㊁科研㊁技术开发㊁产品研制㊁管理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卓越英才㊂在管理体系方面,实行动态流动管理体系,每学年初对不及格同学进行淘汰,再从其他班选拔优秀同学补入,本科三年级结束后进行综合考评,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教学方式方面,本硕统筹班实行小班教学,配备相应的教师和教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双语教学,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试验条件和导师选择方面,发挥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发挥牧站育人功效,使牧站和动物医院成为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的重要平台,在本科学习阶段的实验课过程中,教师对研究生采取手把手教学,并且提供大量的实验器材和用具,使每个同学都可以熟悉掌握㊂在本科与研究生衔接阶段,实施双向选择制,充分尊重双方意愿,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㊂2.2㊀明确培养目标,多角度㊁多维度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㊀本硕统筹是培养既知农懂农,具备基本农业知识,又有爱农情怀和强农兴农本领的高层次人才,他们不仅要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还要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适应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㊂为此,他们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㊁过硬的业务素质㊁全面的文化背景㊁坚强的身心素质㊁广阔的国际视野等素质条件㊂山西农业大学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具体细化了农科类本硕统筹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每个本硕统筹班都配有相应的辅导员㊁班主任,并且确定优秀的博士生导师㊁硕士生导师为专业指导教师及学业导师,尽快让同学们进入科研状态㊂院领导每学期都会举行座谈会,定期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及时解决同学们的后顾之忧㊂动科1704班还与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进行党团共建活动,用党建带动团建,用团建活跃党建气氛,共同开展了如校史馆参观学习㊁文件研读㊁政策解读㊁全国优秀教师讲科研㊁精密仪器培训等有意义的活动,每位同学都受益匪浅㊂2.3㊀严格执行分流机制,保证培养计划顺利运行㊀本硕统筹班采取本科与硕士衔接的培养模式,按照‘山西农业大学本硕统筹培养实验班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实行单独组班,动态管理㊂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达不到学校的教学要求须转入所录取专业的普通班学习㊂该专业普通班及其他相近专业的优秀本科生,本科阶段第一学年末也可按照学校本科生转专业的规定,提出申请并通过考核后转入本硕统筹班学习㊂在本科阶段第六学期末,学校对班内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合格者可免试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进一步学习,不合格者,转入相应本科专业普通班学习㊂与此同时,动物科技学院结合专业与进修要求,在本科向研究生过渡时期,根据思想品德㊁学业成绩(绩点3以上)㊁科研表现㊁学术水平㊁实践动手能力㊁外语能力(英语四级通过)实施动态调整㊂目前已有的3个本硕统筹班已经实施了动态管理办法㊂动创1501录取30人,19人不足条件,11人保留,流转入14人,共25人升至研究生阶段(四级通过㊁无挂科㊁绩点排名前40%)㊂动科1704录取26人,大一结束,流转5人,1人自愿退出,4人因有挂科退出,同时从普通班选拔5名同学录入㊂动创1901班录取29人,大一结束,流转5人,均因有挂科科目退出㊂动态管理的严格实行保证了本硕统筹班的学生质量,为培养合格的畜牧兽医类接班人提供了保障,既让学生们有压力,有助于保持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又符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能更加有效地优化现有学生结构㊂同时,分流过程客观㊁公正,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参与,按照可量化㊁可操作㊁可控制的原则进行,截至目前,无学生对分流过程提出异议㊂3㊀打破旧的制度束缚,探索人才素质新模式高层次人才不单指高学位,更看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看培养的人才能否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担当起较高的社会责任[5]㊂目前,我国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缺乏应有的文化熏陶和积淀,尚无法适应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要求,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构建[6]㊂对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教育观念和课程设置上进行大幅调整,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7],其次要改变原有的专精教育,注重农业学科为核心领域之外的其他类学科的学习[8]㊂拔尖创新型人才素质由能力标准体系㊁评价体系和培养体系3部分构成(图1)㊂图1㊀拔尖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Fig.1㊀Qualitymodeloftop⁃notchinnovativetalents3.1㊀能力标准体系㊀能力标准体系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尤其是作为涉农高校来讲,要培养有理想㊁有信念㊁有文化㊁有用的新农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也为 三农 的新农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美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突破单一学科局限,通过多学科㊁多思维㊁多视角融合的通识教育和跨学科学习提供解决复杂问题和科学创新的途径[9]㊂现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既要让这些孩子具备核心能力,又要培养他们的主要能力和17250卷1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田艳等㊀地方农林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素质建模研究关键能力㊂拔尖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具有扎实学习的能力㊁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举一反三的变通能力,精中选优的生源使得本硕统筹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进入大学后,如何引导这些青年学生继续以往的优秀,脚踏实地㊁一步一个脚印地掌握理论技能并同时具备延伸和延展的能力是率先要解决的问题㊂其次,要有严格的自我管理意识,既要有实践动手能力,更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在未来竞争中能胜出的关键能力㊂最后,还要有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中实现成长和进步,在沟通和交流中不断适应发展㊂3.2㊀评价体系㊀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想办法改正,在各个方面更加完善自己㊂自我评价是学生本人对自身进行评价,继承了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自己一定是最了解自己的,通过自我评价,深入探究了解到自己的不足㊂青年学子只有通过自我反思㊁反省,认识到自己在学业㊁人际㊁工作㊁性格等方面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㊂同样,青年学子只有通过自我剖析㊁评价,看到自己的优势㊁长处,才能扬长避短,实现个人的有效发展㊂㊀㊀他人评价是学生㊁教师等对学生在学习㊁实践㊁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进行指正㊂通过他人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以及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能够有质的提高㊂他人评价对学生来说,是其得以提高的推动剂㊂群体评价相当于企业㊁社会等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㊂群体的评价是很重要的,它定义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㊂通过群体评价,才能做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㊂从他人评价中不断调整我校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这个要求或者说模式是不断发展的,是与时俱进从而与社会相适应㊂通过自我评价㊁他人评价以及群体评价相互协调配合,落实评价体系,实现不断进步㊂3.3㊀培养体系㊀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 2015年)“明确提出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10]㊂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根基[11]㊂而拓宽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正是我国卓越农林教育所缺失的[12],想要培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㊁扎实的理论基础㊁过硬的实践技能㊁严谨的科学精神㊁有工匠精神㊁创新精神和契约精神的时代新人,就要引导他们在科研上,坚守学术道德底线;在实践方面,精益求精,提质增效,将研究方法和学科前沿知识转化为课程资源㊂第一,学生要有科学精神,坚持以科学㊁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㊂第二,学生要有契约精神,坚持6年本硕统筹培养全过程,为当初的选择负责;坚定服务 三农 的信心;坚守强农兴农的责任;肩负乡村振兴的使命㊂第三,学生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外教课程,多次邀请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同学进行交流,学生也要走出去参与未来国际农业科技竞争㊂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要教导其书本知识,还需将研究方法和学科前沿知识转化为课程资源,在未来国际农业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㊂第五,注重实践教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发挥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发挥牧站育人功效,使牧站和动物医院成为山西农业大学本硕统筹班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新农科安吉共识的发出,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遵照适应时代发展和提高农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则,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而本硕统筹培养模式就是农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㊂本硕统筹班的设立是山西农业大学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㊂今后的发展中,无论是哪种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都要坚持为 三农 服务的底线,按照 以人为本㊁德育为先㊁能力为重㊁全面发展 的总要求,培养能对接社会需求,具有国际视野的人㊂参考文献[1]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 ‘安吉共识“[EB/OL].(2019-06-28)[2020⁃12⁃22].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628/c1006-31202615.html.[2]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EB/OL].(2014-10-20)[2016-03-20].http:ʊ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410/xxgk_176020.html.[3]施菊华,耿德雷.卓越农林计划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4):97-99.[4]郭刚奇.生态文明与高等农林教育的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16-18.[5]李蔚,张文雪.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本硕培养过程[J].高教探索,2001(3):32-35.[6]姜璐,黄维海,戴廷波,等.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基于中美比较研究的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7(6):118-123.[7]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9-21.[8]刘占柱,尚微微,姚丹,等.跨大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66-69.[9]王牧华,全晓洁.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4,35(12):149-155.[1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 2020年)的通知:国发 2016 58号[EB/OL].(2016-10-17)[2021-07-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20/content_5122217.htm.[11]彭昱忠,元昌安,宁英烈.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新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9):185-190,245.[12]王保红,魏屹东.从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看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态势[J].情报科学,2012,30(6):930-936.27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2年。
2013年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表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工程领域):_____金融___申报单位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表2013年12月1日填一、申请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论证报告(一)学校的基本情况安徽农业大学成立于1928年,是一所以生命学科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农业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社会影响广泛。
2011年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建高校,2012年成为国家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
2013年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3026亩,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2.58亿元,图书馆藏书245万册。
学校下设18个学院。
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0753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2445人。
现有教职工1660人,其中专任教师923人,教授、副教授564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90多人;设有“皖江学者奖励计划”4个特聘教授岗位和3个讲席教授岗位。
学校现有72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
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9个省级创新团队,6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近五年,学校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973”、“863”、“948”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0多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成果奖励80多项,其中省科技进步(自然)一等奖4项。
人事部关于批准在60家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通知正文:---------------------------------------------------------------------------------------------------------------------------------------------------- 人事部关于批准在60家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通知(人发〔1999〕140号)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神,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帮助企业吸引和培养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不断发展完善博士后制度,今年五月人事部下发了《关于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报批事项的通知》(人发〔1990〕48号)。
各省、市、区人事厅(局)都把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作为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一件大事,认真研究,报送了申请建站的报告。
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专家评委会进行了评审,决定批准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等60家企业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企业博士后工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接此通知后,要抓紧部署各设站企业开展博士后工作。
各设站单位要根据人事部《关于积极开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的意见》(人发〔1999〕127号)精神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博管发〔1997〕5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博士后工作管理细则,积极主动与有关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联系,研究确立博士后研究项目和招收计划,并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经费、住房等科研和生活保障。
希望被批准设站的企业,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必须经过多人竞争录用,并有重要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课题,以确保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质量。
同时要充分发挥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作用,积极做好企业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为推动我国博士后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