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11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并掌握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简述一、古代学校体育(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概况(史前~1840年)1、在原始社会,当各种生产劳动手段成为祭祀的一种仪式时,标志着体育活动的萌芽。
2、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夏代的“校”、“序”、“痒”到商代的“大学”“痒”,到西周的“国学”“乡学”,中国的学校成为完备的系统。
殷代主要是宗教和军事两方面,习射及传习多种武艺是教授的主要内容,西周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
这其中的射和乐都包含有体育的成分,这些内容正是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3、春秋战国时期,“为政尚武”的宗旨被“文武兼学”“文武分途”的教育逐渐取代,学校体育得到了较大发展。
其中先秦儒教对学校体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学校教育以诗、书、礼、乐、春秋、易六经为基本内容,使学校体育一蹶不振。
开重文轻武之先河。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清谈”盛行,重文轻武的思想日盛,使古代学校体育衰败不堪。
6、唐代,“兵士唯习弓马”是正业,使古代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7、宋明朝代,“居敬穷理”、“主静倡敬”、“八股取士”,以至“衣冠之士羞与武夫齿”,重文轻武登峰造极。
但统治者出于政治、军事和玩乐的需要,宋代的“武学”“武举”,明代的“儒生习武”,较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复兴。
8、清代“射骑立国”,一向“尚武”,国学、官学中体育占有重要地位,使古代学校体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延绵未断,随战争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受到压制,但一直呈发展趋势。
(二)古希腊教育中的体育与思想古希腊教育提供了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典范,对近现代体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840年~1949年)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办洋务”,“兴西学”,近代体育运动传入洋务学堂,进入中国。
《学校体育学》习题第一篇学校体育总论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2.学校体育思想二、填空题1. 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有、、。
2. 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正式将学校“”改为“体育课”。
3.“新体育”学说是在教育学说和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塞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它也被称之为自然体育学说。
4. 年,清政府颁布了,它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
5.在西周作为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教育内容的“六艺”,其中具有体育性质的有、和。
6.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文,对体育的意义、功能和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7.1922年,《壬戍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在我国的没落。
8.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到均开设课,每周学时。
三、判断改错题1.我国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
“六艺”中只有射和御具有体育的性质。
()2.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学校体育方面作了一些具体规定,它把“体育课”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
()3.我国的《体育锻炼标准制度》和《劳卫制》,是为改善我国学生健康严重不良状况,在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热潮推动下,借鉴日本《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经验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四、简答题1.简述军国民体育思想的特征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2.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前苏联社会主义体育思想之间的异同?五、论述题1.试分析我国体育思想的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一、名词解释1.社会体育2.社区体育3.竞技体育4.竞技运动教材化5.终身体育6.大众传播媒介7.大众传播二、填空题1. 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改造工作可以概括为———。
2.竞技运动教材化要遵循的原则有、、和。
3.终身教育思想是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在中提出的。
第1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1.简析古代斯巴达与雅典学校体育之间的异同。
答:(1)斯巴达的体育教育斯巴达的体育教育注重军事体育,教育训练的惟一目的是要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健壮的武士。
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此外,还包括骑马、游泳、作战游戏与击剑等。
教育对象为7~18岁的男孩,要学习10年的时间。
妇女也要接受军事体育的训练。
(2)雅典的体育教育从学校的分级构成来看,体育在雅典的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雅典的体育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孩子在7岁时进入第一级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进行初步的体育活动;到了12岁,学生便进人体操学校学习。
体操学校以体育操练为主,学习内容包括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以及游泳、舞蹈等。
(3)二者的异同①相同点a.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这五项竞技及游泳等运动项目是雅典和斯巴达的体育训练中共同具有的项目。
b.都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体力,使之成为身体强壮的人。
②不同点雅典人对精神意志方面的锻炼比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更为重视,体操学校要跟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配合,重视代表奴隶主意志的道德教育。
2.试析“新体育”学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答:20世纪初期,出现了美国的“新体育”学说。
(1)产生的背景“新体育”学说也称为自然体育学说,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塞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
该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体育应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
(2)历史意义①它带来了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场革命,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育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它的许多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②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第一章学校体育发展史一、世界体育:身体教育(体操科)、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运动教育(运动科)(一)身体教育阶段(体操科时代)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期提出了“以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要任务”17--18 世纪:工业革命,身体锻炼受到重视1952--1704:捷克-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1632--1704: 英国-洛克,最早提出学校体育的结构,简称“三育”1712--1778:卢梭,培养自然人,奠定了近代身体训练说基础,使体育成为学校的正式课程。
1724--1790:巴泽多,创办学校,创造“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1786: 古茨穆斯。
1 研究体操练习,配备器具2 系统阐述了已经发展的体操理论与方法3《少年体操》阐述了身体训练和体操的意义---“八项运动”4 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1805年:丹麦政府指令中学开设体操课。
1814年:丹麦政府把体操课列为普通教育的内容。
,1820年:瑞典政府颁布了在男子中学实施体操的法令,公立学校都陆续施行了体操。
1842年:德国下令规定:体操是男子教育的组成部分。
1890年,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把体操列为必修课。
1894年,还规定了体操为女子学校的必修课1852年:斯皮斯,创建最早近代室内体操馆,设计了不使用任何器械的“徒手体操”1913年:日本,《学校体操教授细目》20 世纪初:美国设列“体育”为正式项目(二)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时代)(主要是美国)1891 美国人发明篮球1895 美国人发明排球20 世纪60 年代末,通过运动进行教育是学校体育主流(三)运动教育的趋势(运动科)20 世纪60 年代:欧美------发展终身体育1965年,巴黎召开,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提出“终身体育”将学校体育纳入终身体育中,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系起来,学校体育既是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由“促进身心发展”-----到“促进身心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重点:1.国外学校体育产生于奴求制社会,公元前八世纪,希腊开始步入奴隶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重要议题。
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方式也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的差异。
然而,体育在各个文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培养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学校体育也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学校体育,起源于古希腊的体育教育。
古希腊被誉为体育的发源地,那里的人们非常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古希腊人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人的体魄和意志,使其具备战斗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因此,他们在公共场所兴建了许多体育场馆,让人们进行各种体育活动。
同时,他们还开设了学校来教授体育课程,以培养年轻人的体质和品德。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体育教育实践。
古代中国有许多武功名家,他们通过传授武艺,培养后代的身心健康。
同时,中国的皇家学校也有体育课程,以培养优秀的将领和官员。
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身体的锻炼,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实现理想和追求幸福的基石。
然而,学校体育的真正发展始于近代。
在19世纪,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体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许多国家开始将体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体质和全面发展。
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体育运动的组织和赛事,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各种校际比赛。
这些活动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
20世纪以来,学校体育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投入大量的资源来改善学生的体育教育环境。
许多先进的方法和理念也被引入到学校体育中,如体育锻炼的科学化管理、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教练的职业化培养等。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
然而,学校体育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难题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学生因为学业繁重或其他各种原因缺乏体育锻炼的机会,导致体育水平的下降和健康问题的出现。
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在对待体育教育上缺乏足够的重视,重点放在学术成绩上,忽视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演变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演变我国学校体育的萌芽:六艺教育中的学校体育元素及特色。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起步:体育课程的确立与变化;课外体育的形式与内容;体育师资的培养与变化;学校体育思想的转变。
我国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四个阶段。
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学校体育的结构与功能学校体育的学段结构:不同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不同阶段学校体育的注意事项。
学校体育的功能形态: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派生功能、代偿功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实现:功能取向的确立;功能行动的发生;功能效应的产生;功能效应的延伸。
三、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目标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
学校体育在体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体育文化发展的作用。
学校体育目标体系与实现:目标的结构体系;确定目标的依据;目标定位。
四、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性质;基本概念。
体育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运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核心内容;课程编制实施建议。
体育课程的编制和资源开发:编制的总体要求;注意事项。
五、体育教学要素、过程与原则体育教学的要素构成:构成要素;要素的相互关系。
体育教学的过程特征:阶段结构;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体育教学过程的特征。
体育教学的原则体系:基本原则、依据及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六、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体育教学目标:目标的作用;目标体系;目标的制定。
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定义;特征;选配原则。
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点。
七、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体育教学设计: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实施:体育课的组织;体育课的密度;体育课的负荷。
体育教学评价:评价种类与流程;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
第二十五天-学校体育学-体育概述体育概述考点 1: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加)一、国外学校体育发展概况1.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
2. 洛克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体育、智育做了明确的区分,并着眼于实际锻炼。
3.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和体育思想,推动了人们研究体育和教育的热情。
4. 德国的施皮斯把体操从社会引向学校,被称为“学校体育之父”。
5. 1774 年,受夸美纽斯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德国博爱派教育实践家巴泽多在德绍创建了第一所博爱学校。
6.“新体育”学说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瑟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它也被称为自然体育学说。
该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体”字意味着整个机体活动,而不仅只有智力才是教育的手段。
体育应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形成和发展1. 古代“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训练,具有体育的性质,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
2. 1903 年,没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在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类学堂中设置体操科。
3. 毛泽东 1917 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强调学校体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
4. 1923 年,《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将学校“体操课”改为“体育课”。
5. 1922 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主义教育在我国的没落。
该学制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参照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并结合我国情况制定。
6. 1940 年 3 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三、(拓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四个阶段)1. 初创阶段(1949 ~ 1957 年)1953 年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一、世界学校体育和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一)世界学校体育发展概况1.夸美纽斯提出了养生之道的若干原则,即:有规律、有节制地生活,尤其是适度的饮食、运动,以及必要的睡眠与休息。
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
2.洛克认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
他对锻炼身体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无论冬夏,儿童的衣服不宜过暖;每天用冷水洗脚,洗冷水浴,游泳;饮食应清淡、简单等。
3.卢梭继承洛克的思想,奠定了近代身体训练说的基础。
培养“自然人”是卢梭的教育目标。
他认为,强健的体魄是“自然人”不可缺少的素质。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我国古代所谓的“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学习内容主要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其中乐、射、御都是体育。
2.近代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学堂都设体操科。
《壬戌学制》于1922年出台。
参照美国“六三三”的形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它的出台,标志着军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没落。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公布,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课”,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改革开放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953年,毛泽东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号召。
2.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2002年,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