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南水河一河两岸滨水地区城市设计2
- 格式:pptx
- 大小:13.55 MB
- 文档页数:30
《珠海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2006-2020)修编》解读一、《规划》修编背景城市供水设施是衡量一座城市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型城市建设,城建、发改、财政、水利、环保等多部委发布了一系列节水政策及措施。
随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重要治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新水务理念对给水、污水、雨洪的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系统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5年修订)于2015年1月获国务院批复,《珠海市城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确定城市远景将形成一核、两心、六片的发展格局,总规、概规确定的城市定位、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均发生一定调整,用地规模、规划人口均有较大提高,城市供水系统亟待结合新形势进行优化升级。
同时,近年来咸潮上溯日益严重,水源保护区区划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唐家湾高新区、西部中心城区、富山产业新城等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以及中心城区城市更新项目的不断推进,对市政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供水系统需进行相应的优化完善。
为深入贯彻落实节水型城市、海绵城市等新水务理念,确保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更好的服务城市发展,有效保障珠澳两地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对06版给水规划进行修编显得尤为必要,总规、概规的编制完成也为给水规划修编创造了条件。
为此,我局适时开展了《珠海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2006-2020)修编》(以下简称《规划》)工作,以较好的指导珠海市供水工作的开展。
二、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珠海市域行政管理辖区内的陆域范围和近海岛屿,包括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总面积7827km2,其中陆域面积约1724km2,海域面积约6103km2。
规划范围示意图(二)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2014年规划期限:2014~2020年远景同《珠海城市概念空间发展规划》确定的规划年限一致,为2060年。
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文件技术深度及审查要点(试行)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2017年12月前言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推动珠海市海绵城市的科学建设,指导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审查工作,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了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文件深度及技术审查要点(试行)(以下简称“要点”)。
本要点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珠海市地方标准)编写,以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以下简称“强制性条文”)为根本依据,除将强制性条文作为必须审查的内容外,还从现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中摘录了部分与强制性条文关系密切、对安全和公众利益有较大影响的条款作为审查内容。
本要点根据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专项内容编写,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建设标准;3.设计文件深度及审查要点;4.典型海绵设施审查要点;5.附件。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类型繁多,主要包含建筑与小区、公园与绿地、道路与广场、水务与水系,工程设计文件审查中如遇到本要点未涉及的情况,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大型建设项目,如大型防洪排涝工程、河道生态治理等,根据项目需求,需满足不同类型工程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工程现场调研、测绘及勘察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地区经验及工程师的综合判断。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作为施工图技术文件审查附属文件,可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设施提供相应勘察内容,可不涵盖工程勘察的全部内容。
本要点用黑字体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审查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目录1 总则 (1)2 建设标准 (3)3 建设标准审查要点 (6)3.1海绵城市建筑与小区部分审查要点 (6)3.2海绵城市市政道路部分审查要点 (10)3.3海绵城市绿地与广场部分审查要点 (12)3.4海绵城市水系部分审查要点 (15)3.5海绵措施施工图审查要点 (17)附件A 引用标准名录 (27)附件B 法规文件 (29)附件C 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工程方案审查报告 (30)附件D 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审查指导意见 (34)附件E 《珠海市横琴新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试点区建设专项规划》、《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规划》1 总则1.1 为贯彻落实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推动珠海市海绵城市的科学建设,指导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审查工作,明确审查内容,统一审查标准,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试行)》(珠府函〔2015〕419号)等相关文件,特编制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文件深度及技术审查要点(试行)。
目录第1章总则 (1)第2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第3章城市性质 (4)第4章城市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4)第5章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策 (5)第6章市域资源保护与利用 (6)第7章城市发展结构与用地布局 (8)第1节城市发展结构 (8)第2节主城区布局 (10)第3节次中心城布局 (10)第4节外围新城布局 (10)第8章城市住区发展与居住用地规划 (11)第9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3)第10章城市工业和仓储用地规划 (17)第11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8)第12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20)第13章城市园林绿化规划 (23)第14章城市景观风貌与历史保护规划 (24)第15章城市旅游规划 (26)第16章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7)第1节城市给水工程 (27)第2节城市排水工程 (28)第3节城市电力工程 (30)第4节城市电信工程 (30)第5节城市信息工程 (31)第6节城市燃气工程 (31)第7节城市环卫设施 (32)第17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32)第18章城市防灾规划 (34)第1节抗震与地质灾害防治 (34)第2节防洪 (35)第3节消防 (35)第4节人防 (36)第19章主城区规划指引 (36)第20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42)第21章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44)第22章实施规划的措施 (45)第23章附则 (47)附录一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48)附录二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49)附录三城市主要道路一览表 (50)附录四主城区公园一览表 (52)附录五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图纸目录 (53)附录六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强制性内容 (55)第1章 总则第1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城市各项建设活动,对珠海市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2条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4. 国务院“国发【2002】13号”文件及建规【2002】204号文件5.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研究(1995年)》6. 《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纲要》、《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7. 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法规第3条 本次规划在地域空间上分为市区、主城区两个层次:1. 市区范围为珠海市行政辖区范围,全境约7653平方公里。
12 交通设施12.1 道路12.1.1 道路包括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12.1.2 标准12.1.2.1 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宜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5%-25%。
计算道路面积时,道路两侧绿化带及道路内宽度在8米以上的道路绿化用地不计入在内。
12.1.2.2 各级道路的规划指标宜符合表12.1.2.2的规定。
道路网规划指标表12.1.2.2(2)珠海大道含辅道道路宽度为140米。
12.1.3 准则12.1.3.1 道路网的通行能力应与用地性质及土地开发的强度相协调。
12.1.3.2 道路红线宽度除满足交通需求外,还应满足市政管线敷设的需要。
12.1.3.3 规划道路应考虑防洪潮水位、文物古迹和地质条件等限制因素。
12.1.3.4 高速公路的规划与设计应符合城市用地规划的要求,且不宜穿越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12.1.3.5 高速公路应与城市道路系统合理衔接,其规划应与国家和省级公路规划相协调。
12.1.3.6 快速路宜全部或部分封闭,并设置中间分隔带。
快速路两侧宜设辅道,通向快速路的路口应设置在辅道上;行人及非机动车应与机动车交通完全隔离,并配套相应的隔离设施及立体横穿设施。
12.1.3.7 快速路、主干路及风景名胜区的主要道路应进行道路景观设计;快速路及主、次干路应进行交通专项设计。
12.1.3.8 主、次干路上行人及非机动车应与机动车交通分离。
12.1.3.9 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应与路段及相邻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相匹配。
12.1.3.10 平面交叉口的渠化、信号灯以及立体交叉口的设置应结合道路网和交通组织综合考虑。
设置立体交叉口时,应对立交形式进行综合分析。
12.1.3.11 步行交通设施应系统规划,并应与城市用地规划相结合,以行人的流量和流向为依据,因地制宜并结合建筑功能的实际需要,组成地上、地面和地下的步行交通系统,为行人提供安全、畅通、方便及舒适的步行空间。
12.1.3.12 步行交通设施应符合无障碍交通的要求,并设置盲道。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摘要: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对城市滨河绿道的低影响规划开发和综合管理成为了绿色城市建设的主流。
本文立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简略分析了我国城市滨河绿道建设现存的问题及缺陷,提出了海绵型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的要求以及应采取的策略,并援引北京莲花河滨河绿道建设实践,分析其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进行滨河绿道规划的实现方式,期望能为我国滨河绿道建设理论的完善添砖加瓦。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近年来,城镇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绿地不断退化,不透水区域急剧增加,匮乏的水资源和严重污染的水生态不断破坏着自然环境中的水文机制和条件。
同时,逐年下降的地下水位,捉襟见肘的暴雨泄洪能力等问题也使人们深陷城市水文生态问题的困扰。
基于此,“海绵城市”的概念应势而生。
这种新型的建设理念能够减少城市暴雨洪涝,削减雨水径流污染,集约循环利用水资源,改进城市水文生态系统。
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滨河生态系统进行良好干预,使城市和自然和谐共生。
积极推进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合理规划设计和低影响开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一条新的出路。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其内容“海绵”是用来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1]。
海绵城市则是指城市在面对剧烈的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时如同海绵,将下雨时储存的水净化后,在需要时调动利用,具有良好的调节力和反应力。
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回复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应在低影响开发的基础上,建设可持续性的基础措施、循环性的给排水系统、水敏性的城市设计和合理的雨水收集等机制。
并将这种科学理念与我国建设绿色城市的实践相结合,立足于我国的水情特征和水文现状,从生态系统保护、河流水系恢复方面切入,建立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
2.城市滨河绿道及其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城市滨河绿道的概念滨河绿道是一种沿河开发的多功能滨水廊道,涵盖了河道、漫滩,堤岸及周边人文环境等地区,是一种综合价值很高的绿道形式[2],平衡了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符合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工程概述一河两岸工程是一项集城市防洪、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重点建设工程,总投资30亿元,全长约9公里,规划总面积约270公顷。
工程分为隽水公园景观规划两期建设,一期以活力天城”为设计主题,二期以富饶崇阳”为设计主题。
全园按场地使用特征规划为四大分区:居住与生活区、历史与文化区、休憩与旅游区。
二、施工组织设计1. 施工总体布局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要求,将施工现场划分为四个施工区:居住与生活区施工区、历史与文化区施工区、休憩与旅游区施工区、公园配套设施施工区。
各施工区之间设置临时施工道路,以便于材料运输和施工人员通行。
2. 施工顺序及工期安排(1)施工顺序:先进行场地平整、地形改造,然后进行绿化景观施工、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进行公园配套设施建设。
(2)工期安排:一期工程预计工期为2年,二期工程预计工期为3年。
具体工期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和施工进度进行调整。
3. 施工资源配置(1)劳动力:根据施工任务和工期要求,配备足够的施工人员,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2)材料: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提前采购所需原材料,确保材料质量符合标准。
(3)设备:根据施工需求,配置足够的施工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混凝土泵车、搅拌站等。
(4)资金:确保项目资金充足,满足施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4. 施工质量管理(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
(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
(3)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做好工程验收工作,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等级。
5. 施工安全及环保措施(1)制定施工现场安全规章制度,加强施工现场安全巡查,确保施工安全。
(2)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3)做好施工现场的环保工作,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4)加强施工现场的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垃圾,确保施工环境整洁。
6. 施工组织管理(1)建立健全项目组织结构,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珠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规划文本规划文本目录第 1 章总则 (201)第 2 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202)第 3 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203)第 4 章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204)第 5 章主城区生态健康游憩系统规划(康体绿道) (205)第 6 章主城区绿地分类规划 (206)第7 章主城区防灾避灾绿地规划 (208)第8 章树种规划 (209)第9 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209)第10 章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210)第11 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210)第12 章主城区分期建设规划 (211)第13 章规划实施措施 (214)第14 章附则 (215)珠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规划文本第 1 章总则第1条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目标,加强珠海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与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把珠海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国家级滨海生态园林城市,增进市民身心健康,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法令等文件编制此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对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专项规划的深化和完善,作为珠海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和建设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第3条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全国生态保护纲要》●《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城建[1993]784号)●《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2号●《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建设部[2004]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建设部,建城[2000]106号)●《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部,城建[2001]192号)●《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1999年)●广东省:《区域绿地规划指引》(GDPG-003)●广东省:《环城绿带规划指引》(GDPG-004)●珠海市城市相关规划文件●《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珠海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珠海市珠港新城总体规划》●《珠海市城市生态规划》●《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1993-2000)》●《珠海市唐家湾地区分区规划(2005)》●《珠海市金湾区整合规划与研究(2004)》●《珠海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集疏运网络规划(2005-2020)》第4条规划范围与期限●本次规划在地域空间上分为市域、主城区两个层次。
珠海市地表⽔环境功能区划修编_⽂本_2009-5珠海市地表⽔环境功能区划修编⽂本与图集珠海市规划局珠海市环境保护局⼆OO九年五⽉委托单位:珠海市规划局珠海市环境保护局编制单位:中⼭⼤学环境科学研究所项⽬主持:吴仁海(中⼭⼤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总⼯副教授)报告编制:吴仁海(中⼭⼤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教授)韦献⾰(中⼭⼤学环境科学研究所讲师/博⼠)李耀初(中⼭⼤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林海健(中⼭⼤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硕⼠)曾建军(中⼭⼤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硕⼠)技术顾问:汪晋三(中⼭⼤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报告审核:陈新庚(中⼭⼤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珠海市环境功能区划(修编)》课题珠海市领导⼩组组长:⽑东信副组长:熊豪品潘明成员:陈⾦华贾建红吴纯德吴锡汉梁⽟昭王淳麦驱海曲波陈长才卢晓波陈永章邵英贤廖中和王泽俊詹林刘荣茂叶建勋刘重阳《珠海市环境功能区划(修编)》课题珠海市参加⼯作⼈员珠海市环境保护局梁⽟昭张勇黄汉鹏苏锦顺侯⼩凤李慧毕冬静湛福祥关群顺洪国荣钟浩⽂⽬录1. 总则 (1)1.1修编背景 (1)1.2主要修编依据 (2)1.3修编指导思想 (4)1.4修编范围 (4)1.5修编原则 (5)2. ⾃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6)2.1⾃然环境概况 (6)2.2社会经济概况 (8)2.3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概况 (10)3. 地表⽔资源现状及开发利⽤规划 (12)3.1珠海市河流⽔系及湖库概况 (12)3.2珠海市地表⽔资源开发利⽤现状 (19)3.3珠海市地表⽔资源开发利⽤规划 (20)4. 地表⽔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26)4.1河流⽔质现状及变化趋势 (26)4.2⽔库⽔质现状 (27)5. 地表⽔环境功能区划现状及存在问题 (30)5.1珠海市地表⽔环境功能区划现状 (30)5.2珠海市周边地区地表⽔环境功能区划概况 (30)5.3现⾏地表⽔环境功能区划存在的问题 (33)6. 地表⽔环境功能区修编⽅案 (35)6.1⽔库环境功能区修编⽅案 (35)6.2河流环境功能区修编⽅案 (35)附件 (40)⼀、附表 (40)⼆、附图 (46)I1. 总则1.1 修编背景环境功能区划是科学确定和实施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制定环境规划、实施环境管理、保障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重要的基础。
岐江河两岸环境景观设计一谈论文【组图】岐江河一河两岸滨水景观整治已初见成效2011/10/24 14:48:11来源:中山网作者:李丹丹评论0条[查看评论] 手机看新闻一名游客在孙文1号游船上用手机拍摄岐江两岸景色。
新天字码头。
岐江夜景。
从下午3点开始,岐江公园码头位置,一艘艘游船从这里出发,带着一批批人游览岐江。
而到了晚上,岐江映着岸上璀璨的灯光,形成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船上的人看岸上、桥上的风景,桥上、岸上的人拿起相机将游船收入镜头,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开,岐江成了中山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而这幅景象在以前甚至今年初都是很多人不敢想象的。
在岐江游提出之初,人们质疑最多的就是:岐江能告别黑臭吗?岐江游能游什么?今年4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主持召开岐江河治理工作会议,明确制定岐江河整治的“十二五”专项规划,把治理岐江河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确保到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时,岐江河核心段不黑不臭,为岐江游正式启动创造前提;在此基础上,整个“十二五”期间五年如一日,力争早日实现岐江水清可游泳。
“倒逼治水” 岐江水变清在岐江水质改善方面,水务、环保、住建、规划等各部门制定“截污、清淤、补水、拆违”等措施,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系,将截堵的污水收集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并加大河涌清淤力度,对岐江河及九曲河、崩山涌等支涌进行截污清淤。
同时,将做好群闸调控,加大调水补水的频次,并及时关停重污染工业企业,修复河涌生态。
为改善岐江河水质,水务局从今年5月16日起,对岐江河城区段7.6公里的河道实行清淤疏浚,工程分为3个标段,清淤量达117万立方米。
先利用挖泥船抓挖淤泥至运泥船上,然后将淤泥运送至指定淤泥位置开仓卸泥,再利用绞吸船将淤泥喷至岸上指定位置。
岐江整治涉及城区9 条内河涌,分别是崩山涌、大窑涌、发疯涌、西河涌、羊角涌、称钩湾、莲兴涌、白石涌、白沙湾工业区明渠,9条内河涌在8月份完成清淤工作,施工长度24公里,清淤33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