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考古文献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发现两千余座古墓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各项建设正在进行,其中备受关注的地下文物勘探也在推进。
记者从负责协助考古勘探的北京新奥集团通州分公司获悉,目前行政办公区及周边的考古勘探任务已经过半,发现两千余座古墓,其中在综合管廊施工区域还发现了价值较高的一处唐墓和一处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辽金墓。
行政办公区地下文物考古勘探过半出了地铁6号线东夏园站,附近就是正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
新奥集团负责协助行政办公区及其周边棚改地区共计15平方公里的考古勘探工作,目前地下文物的考古勘探已完成过半,发现了2000多座不同时期的古墓。
工程部的工程师张岩是通州本地人,学建筑工程出身的他没想到在行政办公区的施工现场,跟地下文物勘探打起了交道,"我负责协调副中心文物勘探及场地保障工作,第一次接触这项工作才知道,地下竟有这么丰富的文物。
"根据《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从开始,北京"旧城之外"占地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基建项目,施工前都需要进行考古勘探。
这个规定已成为本市大型施工项目必备的一个环节。
"行政办公区项目工期很紧张,为了保证施工进度,考古人员平均每天要探查数千平方米的面积。
" 张岩说,行政办公区原来是几处村庄,根据文物勘探需要,施工方要先将地面上的垃圾、土块清运干净,再向下挖出平均1米左右的深坑,直到露出深褐色的老土后才能进行考古勘探。
出土的唐墓和辽金墓整体外迁在行政办公区综合管廊施工区域,先后发现了文物价值较高的唐墓和辽金墓,其中唐墓位于郝家府新安屯村综合管廊区域一标段。
根据墓中出土的墓志,该墓的主人是唐代幽州路县县丞(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副县长)艾演,墓志还有"葬于古潞城南一里平原"的记载。
据文物勘探人员考证,艾演墓往北一里,果然就是汉代路县故城城址的位置,与文字记载一致。
另外,在宋梁路西侧附近,还发现另一座唐墓,也出土了墓志,墓主人是唐代幽州御史大夫,官职比县丞还要高,墓室也比艾演墓高大宽阔。
北京考古发现与研究《》内容简介《套装上下册》介绍了北京史前考古、北京夏商周考古、北京春秋战国考古、北京汉代考古、北京魏晋北朝考古等众多内容。
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基本建设的飞速发展,北京作为首都,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田野考古工作全面铺开。
在新的形势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不仅注重田野考古发掘,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和对文物的保护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组织科研人员认真编写考古发掘报告,把田野考古、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北京的考古工作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目录前言第一章北京史前考古第一节北京史前考古概述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第二章北京夏商周考古第一节北京夏商周考古发现与研究第二节夏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第三节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墓葬第三章北京春秋战国考古第一节北京春秋战国考古发现与研究第二节北京春秋战国燕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第三节玉皇庙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第四章北京汉代考古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北京汉代考古发现第三节北京汉代考古的研究现状及认识第四节北京汉代重要城址第五节北京汉代重要墓葬和遗址第五章北京魏晋北朝考古第一节北京魏晋北朝考古发现与研究第二节蓟城遗址第三节重要墓葬第四节宗教遗迹第六章北京隋唐五代考古第一节北京隋唐五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第二节唐幽州城与县属乡村第三节重要墓葬第四节其他重要考古发现第七章北京辽代考古第一节北京辽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第二节城址与塔基第三节重要墓葬第四节重要窑址与窖藏第八章北京金代考古第一节北京金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第二节金中都与金皇陵第三节其他重要墓葬第四节其他重要考古发现第九章北京元代考古第一节北京元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第二节元大都城址第三节元代墓葬第四节其他考古发现第十章北京明代考古第一节北京明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第二节长城与北京城垣第三节陵寝与重要墓葬第四节其他重要考古发现第十一章北京清代考古第一节北京清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第二节园林水系第三节宫苑署邸第四节寺庙宫观第五节重要墓葬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靳枫毅:北京考古近20年来的重要发现与新进展近20年来,正值北京市迎奥运、办奥运、南水北调大型工程落地和北京市城市建设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纷纷配套上马之际,项目之多,规模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种背景和形势之下,北京地区配合基建工程的基建考古工作,比以前明显地增加了许多,这同时也给考古新发现带来了一些机遇。
这一时期,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时代,再到汉唐时代,以迄于辽金元明清时代,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两项新的发现,在考古学研究上,较以往又有了新的进展。
(一)旧石器时代发现并科学发掘了两处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1.田园洞洞穴遗址(1)田园洞洞穴遗址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西南约5公里处黄山店田园林场内。
2001年春,洞穴内发现了一些古动物化石,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正式发掘。
在该洞穴下部,发现了属于一个成年男性个体的人类骨骼化石,包括下颌骨(附有牙齿)、锁骨、肱骨、桡骨、脊椎骨、股骨、腓骨、跟骨和趾骨等。
未发现颅骨。
据测量,此男性原身高在1.6米左右。
同时,还出土了26种哺乳动物化石,如黑熊、梅花鹿、马鹿、香麝、牛、鬣羚、貂、猪獾、猕猴、斑鬣狗、豪猪等(2)。
经对出土人骨和动物骨骼采取铀系法和碳十四加速器质谱法(AMS)测定,田园洞遗址的年代距今约3万年(3)。
美国人类学家埃里克·特林考斯研究认为,田园洞人的纤细趾骨,表明当时的古人已经开始穿鞋(4)。
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对于考察当时北京周口店及其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学术意义。
2.东方广场遗址(5)东方广场遗址位于东城区东单三条、王府井大街和东单北大街之间,面积约2000平方米。
1996—199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
文化层可划分为上、下两层。
发现了人类用火遗迹,包括烧骨、烧石、木炭、灰烬等。
出土了大量的石、骨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共2000余件。
北京人遗址出土的文物都有什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八大园区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即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拥有双重身份——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北京人遗址出土的文物都有什么?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北京人遗址出土的文物,欢迎阅读!北京人遗址出土的文物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及断裂的股骨、胫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
发现10万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的灰烬遗址和烧石、烧骨等。
周口店遗址自1927年进行大规模系统发掘以来,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发掘出土代表40多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10多万件石器,近200种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用火遗迹等,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
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猿人的发现,还将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
北京市的七大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为: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大运河。
北京人遗址的价值社会发展价值北京人洞穴堆积层厚40多米,根据对北京人骨骼化石、石器、用火遗迹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学家们认为北京人大约生活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
北京人的脑量平均达到1088毫升,头部特征较原始,但已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男性身高约156厘米,女性身高约144厘米,食物主要来源于狩猎和采集。
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和吃熟食,用火主要取于自然,知道保护火种,火的使用完备了人的特征。
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历史文化价值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伟大贡献。
北京琉璃河遗址青铜器铭文,讲述5000年前浙江良渚古城的前世今生#北京琉璃河遗址又有重大考古发现#青铜器攸簋铭文,讲述良渚文明的前世今生#{上图为北京琉璃河遗址53号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及其铭文} 前言:北京琉璃河遗址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讲述良渚古城的前世今生。
因为有文字,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学就是一门科学。
如果学者们无法识读文字,历史学就是一门玄学。
因为有文字,文献和文物的存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可以顺时针地推理,也可以逆时针式的倒推。
一:于距今5000年前,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的陆地城门前面,还竖立有一座“文字”造型的辕门。
{上图1为良渚陆地城门.图2为北京市琉璃河青铜器铭文}浙江余杭区良渚古城的内城由城墙围合,设有9座城门,其中南城墙陆城门遗址,是良渚古城唯一一处陆地城门,其余8座均为水城门。
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古城陆地城门的前面,还竖立着一座木结构的辕门。
辕门,中国现代人也叫做牌坊。
这座良渚古城木制的辕门牌坊,在当时的学名是“爰”门。
“爰”字,通假辕门的“袁”字。
良渚古城城门前面的木结构辕门造型,就是北京琉璃河遗址出土的这个青铜器文字,读作“赖”字。
赖“賴”、頼lài。
“赖”:形声。
从贝,剌( là)声。
“赖”字,最下面是一个“贝”字。
良渚古城,暂时还没有考古出土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贝币,相信不久后也会出品。
二:良渚人群体的统一姓氏,是“赖”字。
于距今2万年前-3010年前后,良渚人的祖先和后裔们,统一的姓氏是“赖”字。
赖姓,是一个中文姓氏,在《百家姓》排名第276位,2010年中国大陆赖姓人口排名第98。
赖,古音烈与“厉”字同通。
名词“历史”,源于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
历史的“历”字,通假“赖”字。
{上图为北京琉璃河遗址53号墓葬}北京市琉璃河53号墓{距今3010年前后}出土了各种陶器、青铜器、石器、玉器和贝币。
其中一件青铜器“攸簋?”,刻有17个铭文。
2018年11月,为配合北京大兴四合庄村开发建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先期考古调查、勘探的基础上,对该区域占地范围内的古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该地块位于四合庄村东北约1公里处,西北至博兴六路,东北至泰河二街,西南至泰河三街,东南至博兴路。
(图1)发掘区域位于地块的西侧,南距新凤河1.7公里,北距凉水河2.5公里。
地理坐标E116°3017″、N39°4514″,海拔约35米。
本次共清理唐代墓葬2座,编号分别为M1、M2。
M1位于M2东南侧,两座墓相距20米,现将此次发掘的墓葬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M1为一座平面略呈“凸”字形的竖穴土圹砖砌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
(图2,封二)该墓坐北朝南,墓向200°,开口位于地块内垫土层下,向下打破生土层。
墓口距地表0.5米、距墓底1.62米。
土圹南北总长6.3米、宽0.8~3.3米。
墓道平面呈梯形,南窄北宽,两壁竖直,呈阶梯状,台阶宽0.26~0.44米、高0.2~0.24米。
墓道南北长2.3米、东西宽0.8~1米,深1.62米,墓道尽头与墓门交接处有一个宽1.8米﹑长0.3米的平台。
墓门砖砌拱券,保存较完整。
墓门东西两侧底部采用青砖两顺一侧砌筑,向上采用一顺一丁一侧砌筑,券顶部单层拱券,外侧压砌一层丁砖,两侧为顺砖错缝平砌。
墓门东西最外侧各用一条外凸约0.02米的竖砖装饰。
墓门内残存内外两层封门砖,呈“人”字形砌堵,外侧封门砖底部有约0.2米高的垫土。
甬道平面呈长方形,进深0.5米,东西两壁底部采用青砖两顺一立砌筑,向上采用一丁一顺一立砌筑。
墓室平面呈弧边方形,顶部坍塌,仅残存四壁。
南北长3米,东西宽2.92米,残高1.34~1.56米。
墓室除南壁靠近甬道两侧为青砖两顺一侧砌筑,其余均为两顺一立砌筑。
墓底铺地砖破坏严重,仅东北角和西侧残存部分铺地砖。
棺床位于墓室北侧,呈梯形,棺床上东西向平铺一层砖,外壁顺砖错缝平砌九层,东侧上半部损毁,顶部两层略高于棺床□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兴四合庄唐墓考古发掘简报图1发掘区域位置示意图0.05米,中间五层内缩0.06米,由四块竖砖同顶部和底部的两层顺砖相连将外壁内缩面分为三个等大的长方形壸门。
/shidakaogu/199002.html1990年十大考古发现(以时代为序)1、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时代:旧石器时代发掘地点: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郧阳地区(今十堰市)博物馆、郧县博物馆简介:早在1975年,就在湖北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
1989年又发现一具人类头骨化石。
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
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
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
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共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并出土似手斧的两面器。
与人类化石伴生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且头骨、下颌骨完整者数量之大是其他遗址不多见的。
郧县人化石及其文化的发现,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甚至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从而对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发展关系以及南北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山东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城址)、夏代(岳石文化城址)发掘地点: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
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
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
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
石器多为磨制。
还有骨器。
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
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藏书资源及利用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藏书资源及利用引言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具有地域性,同时又具有使用价值的文献。
地方文献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基础和文献核心。
它的产生是与某地域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当它被研究、利用时又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
北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它的形成与中国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无论是先秦时代的蓟和燕国,还是秦汉时的广阳国、魏晋的燕郡;无论是隋唐时幽州的涿郡、范阳郡,还是辽时的陪都南京,直至元代的大都城,明清的皇城。
总之,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大体上沿着部落、方国、诸侯领地中心,进而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北部地区的重镇,后来逐步发展,才上升到全国首都的显赫位置而进入世界著名大城市的行列。
在北京三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对于北京这个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进行翔实的记录,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史料及文化现象,这些珍贵的北京地方文献无疑成为研究北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的重要依据。
一、北京地方文献形成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北京位于古代华北平原的北部,西、北和东北三面有群山环抱,成为天然屏障,南口和古北口的狭谷沟通燕山南北,是华北通向东北和塞北地区的重要孔道和经济枢纽,在战乱时。
成为军事割据势力的中心,往往是北方游牧南下的据点之一。
北京是民族杂居的地区,习俗和文化即受北方民族的影响又受中原地区的影响。
在和平时期,更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化、商业贸易往来的中心。
据甲骨文记载,早在商代就有关于蓟城(今广安门)和燕城(今硫璃河)的记载。
公元前周武王封召公之后于燕。
自此分封后,北京一直是中国华北的重镇。
辽代以前,北京作为南北方的交汇处,其文化自然融合了南北文化的特点。
到了辽金时期,北京作为封建政府的国都之一,更显示了其政治、文化、商贸中心的特点。
元、明、清时期作为国家的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元政府疆域辽阔,各民族在国家军事征服过程中,被结合在一起。
2020年第4期总第3%1期历史研究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北京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刍议——兼谈上宅文化王淼(北京市平谷区上宅文化陈列馆,北京市101200)[摘要]北京地区在东北和华北相交的地方,其史前文化发展距今约50多万年,其中新石器时期文化发展 距今约10000-3900年。
新石器时期,北京地区的主要文化形成了镇江营文化、雪山文化、上宅文化等,除了雪山文化对南北文化有较大影响外,其它文化主要在北京地区范围内形成具有该地区特色的文化,虽然如此,但北 京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南北方的史前文化的交流和繁荣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B[关键词]史前文化;北京地区;新石器;文化分期[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20)04-0064-04北京地区处于华北平原的北部的长城沿线,其地理和自然环境变化形式复杂且具有独特性。
目前该地区发现和重点研究的遗址已有10处之多,本文 主要从客观角度对该地区在新石器时期的文化脉 络、各遗址的考古发现、考古学的时空地理框架以及上宅文化的特征几方面作岀阐述,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本文 考古 研究,有阐述 之处 批评指正。
一、北京地区史前文化脉络梳理北京地区的史前文化形成可溯至50多万年前, 的“北京遗址在 史前发史上有古 遗址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其位于北京50公里处。
在20世纪20 期,在龙骨发现的牙齿及 的化石,在 考古学史上 作“北京,北京。
发现在57.8万年前,北京地区早期的人类文化 形成,这一时期 于 石器时 期。
之 考古 在 的 发现 , 其在 之上,的 古,2.7 。
发现 ,2.4,地处现的东方, 时期 于 石器时 期,从考古和发角度,这个时期的 形成了 母系氏族公社。
在距今约1.4万年前的新石器时,已原始的 、 、 、:用石器。
在门头沟区胡林村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 的发现 化石。
20世纪80年代,在平谷区发现了上宅遗址和北(头遗址,人分类、体现岀其艺术美感和实性、技术水平和创造力水平均有所提高。
北京市考古文献
综述
苏天钧:《十年来北京市所发现的重要古代墓葬和遗址》,《考古》1959年3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怀柔城北东周两汉墓葬》,《考古》1962年5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房山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63年3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昌平白浮村汉、唐、元墓葬发掘》,《考古》1963年3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昌平半截塔村东周和两汉墓》,《考古》1963年3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白云观遗址》,《考古》1963年3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便门外发现铜器》,《考古》1963年3期
赵光林:《北京市发现一批古遗址和窖藏文物》,《考古》1989年2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拒马河流域考古调查》,《考古》1989年3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拒马河考古队:《北京市窦店古城调查与试掘报告》,《考古》1992年8期旧石器时代
李超荣等:《北京市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9期
新石器时代
周国兴等:《北京东胡林村的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1972年6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考古》2006年7期
夏商周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朝阳门外出土的战国货币》,《考古》1962年5期
琉璃河考古工作队:《北京附近发现的西周奴隶殉葬墓》,《考古》1974年5期
琉璃河考古工作队:《北京琉璃河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考古》1976年1期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
《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的新启示》,《考古》1976年4期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延庆县西拨子村窖藏铜器》,《考古》1979年3期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又发现燕饕餮纹半瓦当》,《考古》1980年2期
琉璃河考古队:《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
刘俊琪:《北京发现又一件伯嘉父簋》,《考古》1984年7期
程长新:《北京市通县中赵甫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1985年8期
程长新:《北京市顺义县龙湾屯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1985年8期
琉璃河考古队:《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1期
柴晓明等:《北京房山出土燕国刀币》,《考古》1991年11期
秦汉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平谷县西柏店和唐庄子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5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昌平史家桥汉墓发掘》,《考古》1963年3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永定路发现东汉墓》,《考古》1963年3期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顺义临河村东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6期
魏晋南北朝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发现两座西晋墓》,《考古》1964年4期
隋唐五代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市发现的几座唐墓》,《考古》1980年6期
宋及以后
长陵发掘委员会工作队:《定陵试掘简报》,《考古》1958年7期
苏天钧:《北京郊区辽墓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2期
长陵发掘委员会工作队:《定陵试掘简报(续)》,《考古》1959年7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南郊辽赵德钧墓》,《考古》1962年5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出土的辽、金时代铁器》,《考古》1963年3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百万庄辽墓发掘简报》,《考古》1963年3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天坛公园内发现古墓》,《考古》1963年3期
元大都考古队:《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考古》1972年1期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近年来北京发现的几座辽墓》,《考古》1972年3期
元大都考古队:《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2年6期
于柯:《宋《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残石的发现》,《考古》1972年6期
张宁:《记元大都出土文物》,《考古》1972年6期
元大都考古队:《北京西绦胡同和后桃园的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3年5期
齐心等:《北京市房山县北郑村辽塔清理记》,《考古》1980年2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大葆台金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5期
蒋忠义:《北京观星台的考察》,《考古》1983年6期
王岩:《明十三陵边墙山口查勘记》,《考古》1983年9期
王岩等:《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兼论东西二井陪葬墓的墓主人》,《考古》1986年6期
赵光林:《近年北京地区发现的几处古代琉璃窑址》,《考古》1986年7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辽韩佚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3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元铁可父子和张弘纲墓》,《考古学报》1986年1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兴区青云店辽墓》,《考古》2004年2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金陵考古工作队:《北京房山区金陵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2004年2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考古队:《北京圆明园含经堂遗址2001-2002年度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2期
侯毅:《从东胡林遗址发现看京晋冀地区农业文明的起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郁金城:《北京转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北京文博》,1998年3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上宅考古队:《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
8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埝头考古队:《北京平谷北埝头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发掘》,《文物》
1989年8期
刘化成:《试论上宅文化》,《华夏考古》1999年1期
戴向明.《镇江营与塔照》评介,《文物》2000年7期.
韩建业:《论雪山一期文化》,《华夏考古》,2003年4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燕山出版社,1989
李维明:《北京地区夏、商、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浅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1期
苏秉琦《:燕山南北地区考古———1983年7月在辽宁朝阳召开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文物》1983年12期
《北京东胡林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03年5月9日1版
《北京新石器早期考古的重要突破》,《中国文物报》03年11月7日1版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京郊实习发掘到新石器时代至辽代遗址》,《光明日报》1964
年2月2日。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与塔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李超荣;等《北京地区旧石器考古新进展》,《人类学学报》第17卷,1998年2期
郁金城:《从北京转年遗址的发现看我国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特征》,《北
京文物与考古》第5辑,第37-43页,燕山出版社2002年
文启明:《天津史前文化遗存刍议》,《史前研究》2000年辑刊。
廊坊市文物管理处:《河北三河县刘白塔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文物春秋》2004年2期。
段宏振:《燕山南麓新石器时代文化初论》,《北方文物》1995年1期
郁金城:《北京市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载《跋涉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届毕业生论文集》,北京图书出版社,1998年
金家广等:《南庄头与华北平原—环渤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载《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第59-75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谢飞:《环渤海地域新旧石器文化过渡问题研究纲要》,载《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1999年西陵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第181-189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王其腾:《京津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载《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62-164页,知识出版社,1996年。
韩嘉谷:《环渤海古文化谱系和区系类型说》,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第20-34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王青:《环渤海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与海岸变迁———环渤海环境考古之二》《,华夏考古》2000年4期
周昆叔:《北京环境考古》《,第四纪研究》1989年2期
王月前:《燕山南麓新石器早期遗存的若干问题》,《文物春秋》2002年4期。
韩建业:《论雪山一期文化》,《华夏考古》2003年4期
王策等:《雪山一期文化研究》,《北京文博》2004年2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东胡林人及其遗址》,载《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民族出版社,200 年,第3~9页。
李超荣:《北京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发现》,载《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