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模拟电子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一、模拟电子技术的现状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种把实体世界的信号,如声音、视频信号和电机控制信号等,转换成电子信号的技术。
它的基本原理是实体世界的信号在电路中流动,这种流动是一种模拟信号,电子设备可以根据这些模拟信号控制器件进行操作,从而实现音视频播放及电气控制等功能。
目前,模拟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仪器智能控制和音视频等领域,它采用模拟电路作为基本结构,通过模拟信号的变化来控制电子设备的状态和行为,从而达到电子设备的精密控制效果。
二、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模拟电子技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不仅涉及到了全新的面向,而且把计算机与模拟电子技术的优势相继融合,使模拟电子技术发展起来更加丰富多彩,变得更具有应用价值。
1、将数字处理技术融入模拟电子技术
现在利用计算机来模拟电路并进行电路仿真已经成为了可行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实现了模拟电子设备的更新。
现在很多模拟电子设备外观小巧,安装便捷,元件数量大大减少,功能更加强大,由此模拟电子设备可以更小更轻更省电,有效的替代传统的大型模拟电子设备。
2、开发更多的模拟电子芯片
未来将继续发展更多的模拟电子芯片,尤其是深入研究模拟电子芯片中的单片机技术,会使模拟电子技术在更多方面得到利用,同时使其功能更加强大,更具有智能化的特征。
3、应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这些技术能够将模拟电子技术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以实现更多的实用性应用。
总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模拟电子技术也朝着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其功能也将越来越强大、更具实用性。
集成电路射频模拟电路设计技术研究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射频模拟电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集成电路是射频模拟电路设计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将多个电子元器件和功能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可以实现更高效、更精确地控制信号。
射频模拟电路的设计挑战在于电路的可重复性和性能稳定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尺寸和功耗的限制。
因此,集成电路射频模拟电路设计技术研究对于实现高性能、低成本、小尺寸的射频系统非常重要。
一、集成电路射频模拟电路设计技术的发展历程集成电路射频模拟电路设计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晶体管集成电路。
由于晶体管的高频特性稳定性较差,以及制造过程的限制,晶体管集成电路并没有在射频领域取得很大的进展。
直到MOSFET的引入,射频模拟电路的性能才有了显著提高。
20世纪90年代,CMOS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集成度和性能均有了提高。
同时,工艺和设计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使得集成电路射频模拟电路的设计和制造成为可能。
如今,CMOS集成电路在射频模拟电路设计方面已经成为主流技术。
二、集成电路射频模拟电路设计技术的关键技术1. 高速模拟电路设计技术高速模拟电路的设计和制造一直是集成电路射频模拟电路设计的难点。
在高频率条件下,电路中传输线、导体等元器件要满足相应的特性阻抗、传输损耗、反射、干扰抑制等要求。
因此,高速模拟电路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优化回路阻抗、协调各部分电路相互耦合、减少传输损耗等。
2.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技术低噪声放大器是射频接收机中重要的放大器之一,需要具有高增益和低噪声的特性。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的关键是要抑制电路内部噪声,同时减小与外界的噪声干扰。
降低噪声的方法包括降低阻抗噪声、降低通道噪声、尽量减小热噪声等。
3. 非线性电路设计技术射频模拟电路中,非线性电路的设计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非线性电路的特殊性质会导致频率失真和相位失真,进而影响信号的质量。
为了提高非线性电路的性能,常常需要采用线性化方法,例如采用反馈控制、热稳定化等。
电子学的发展电子学是电学的一部分。
有关电学的基本原理也都常用于电子学中。
近代计算机、控制系统和通信等方面的进展都与电子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电子学的范围包括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等。
电子学始于1883年,即爱迪生研究材料时发现真空管可以用作电灯的那一年。
第一个电子装置显示出其非线性的单一电子特征,但是不能产生放大信号。
1905年佛莱明在英国制成了第一个二极管。
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美国研制了第一个三极管,那个时候真空管是无线电设备中一个奇妙的器件。
真空管广泛应用于通信工业,真空管首先用于收音机,然后用于电视。
发明了半导体器件后,真空二极管的使用呈迅速下降趋势,因为半导体器件具有真空管的许多功能。
第一个大型数字电子系统是特殊用途的真空管电路,称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ENIAC是计算机工业的先驱。
1948年晶体管问世,为电子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所说的电子技术实际上是在发现晶体管效应以后开始发展的。
晶体管为电子技术开辟了道路,早期的晶体管用锗做成,主要用于小型袖珍调幅收音机。
硅晶体管于20世纪50年代末代替了锗晶体管,它再次给电子学带来了革命性进步,更重要的是它为计算机世界开辟了道路。
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开始在市场上出现,研究工作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
在电子技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其他的问题,如电子器件在一块主板上的安装问题。
对此,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Jack Kilby找到了很好的答案。
他提议不用任何导线,把电阻、电容和晶体管在同一片晶片内部连接起来,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的想法成功了,从此诞生了集成电路工业。
集成电路工业的商业成就是在以数字逻辑家族为代表的标准产品的基础上取得成功的。
集成电路从小型电路不断发展成大规模集成电路。
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十年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时代结束了,迎来的是集成电路的新时代。
这个时代以一个单一电路包含越来越多的元件为特征,这一电路被称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早期的简单电子元件到如今高度集成的智能系统,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与突破。
在 19 世纪末期,电子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泡被认为是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
虽然灯泡本身主要是用于照明,但它为后来的电子器件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这个时期,科学家们对电的性质和电流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进入 20 世纪,电子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
1904 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安布罗斯·弗莱明发明了真空二极管,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管。
电子管的出现使得电信号的放大成为可能,从而为无线电通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电子管被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广播、电视和早期的计算机等领域。
然而,电子管存在着体积大、功耗高、发热量大等缺点。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新的技术。
20 世纪中叶,晶体管的发明彻底改变了电子技术的面貌。
1947 年,贝尔实验室的威廉·肖克利、约翰·巴丁和沃尔特·布拉顿成功研制出了点接触型晶体管。
晶体管的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很快取代了电子管,成为电子设备的核心元件。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958 年,杰克·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将多个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
这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电子设备的性能和集成度,降低了成本。
此后,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不断改进,从最初的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中规模、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计算机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英特尔公司推出的一系列微处理器,如 8086 和8088,为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模拟电路设计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模拟电路是一种基本电路,它是由集成电路、传感器、分析和控制部件等构成的电子系统。
它通常实现在芯片上,并且主要处理模拟信号,例如音频、视频、传感器和其他非数字信号。
模拟电路的设计是电气工程师的重要技能,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模拟电路的设计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更新。
一、模拟电路的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在模拟电路的早期阶段,主要由放大器、滤波器、电源和某些特殊应用的模块组成。
早期模拟电路往往需要用基础电路和器件来手动设计、布局和构建。
2. 集成电路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的出现,模拟电路设计开始迎来新的飞跃。
这时,人们可以将多个模拟电路要素(放大器、滤波器、计算器等)放在同一晶片上,以便实现更加完善的电路系统。
3. 系统的集成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和数字技术的逐步成熟,开始将数字技术和模拟技术相结合,使得模拟电路设计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系统。
这种整个系统上的集成被称为系统集成电路设计,包括模拟、数字、RF设计和MEMS。
二、模拟电路设计技术的创新1. CMOS技术随着CMOS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低功耗电源技术和信号转换器方面的领域中,CMOS技术已经成为模拟电路设计的首选。
CMOS技术的优点是高可靠性、低功耗和成本低廉等。
2. CAD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是模拟电路设计中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现代CAD系统可以在设计前自动实现设计验证、布图和测试,从而有效地减少成本和时间。
通过CAD技术,设计师可以快速验证和修改设计,并自动完成后续流程。
3. 模拟数字混合技术模拟数字混合技术是利用模拟集成电路与数字集成电路技术相结合的技术。
它通过将数字和模拟信号相互转换,从而实现更高性能和更低成本。
例如,模拟数字混合技术可以使模拟信号尽可能接近理想信号,从而减少失真和噪声等问题。
4. 仿真技术在模拟电路设计中,仿真技术是一种模拟设计过程的重要技术。
它可以预测电路的工作情况,并简化模拟电路的设计过程。
什么是模拟电子技术
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
从真空电子管发展起,到现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
总体上说,模拟电子技术就是研究对仿真信号进行处理的模拟电路的学科。
它以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为关键电子器件,包括功率放大电路、运算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电源稳压电路等研究方向。
20世纪初,有线电报问世了。
有线电报发出的信号是调频无线电波,收信台必须进行整流,才能从受话器中听出声音来。
电子管历时40余年,一直在电子技术领域里占据流治地位,担是,电子管比较笨重,且能耗大、寿命短、澡声大,制造工艺也十分复杂。
1947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发明了晶体管,一种三个引脚的半导体固体元器件,引起了一场电子技术的革命,他们三人也因研究半导体及发现晶体管效应而共同获得1956年最高科学奖---诺贝尔物理奖。
晶体管的特点:
1)晶体管寿命长
2)晶体管消耗低,仅为电子管的十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
3)晶体管有需要预热,接通电源就可以使用。
4)晶体管可靠,耐冲击,耐振动,可靠性约为电子管的100外倍。
后来又发展成为微电子技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的出现引起了计算机的巨大变革。
文中简要介绍了电子技术的发展过程,希望对你了解模拟电子技术有一点的帮助。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是指将电子元件和电路设计应用于模拟信号的电子设计技术。
相比数字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非常复杂,因为它以复杂的方式处理模拟信号,并且有大量的设计和实现参数,例如电源电压、输入信号电平、输出信号电平和传输函数,等等。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发展形式改变了电子元件与电路设计应用的历史。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了,有一些电子元件模型和电路技术已经形成。
此后,各种电子元件和电路技术又不断发展,使得现代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获得了跨越性的发展。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通常包括多种电子元件和电路技术,例如放大器、滤波器、衰减器、可调电容器、电阻器、电感器、二极管、直流电源等。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多种元件和电路技术十分复杂,需要有很强的电子技术和理论基础。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模拟信号进行处理,并将输入信号转换成输出信号,使信号得到有效处理。
这种设计可以解决复杂的信号处理问题,例如模拟音频信号处理、数字音频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常用设计工具可以分为两类,即硬件设计工具和软件设计工具。
硬件设计工具包括电路板布线工具、仿真工具和示波器等,它们用于评估电路组件的正确性和性能,并实现电路原理图设计。
软件设计工具包括模拟电路模拟器、状态器件仿真器和模拟示波器等,他们可以进行精细的模拟电路设计和分析。
综上所述,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发展为电子元件与电路设计应用带来了极大的发展,为电子界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仍然在不断发展,届时电子元件与电路设计应用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可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电子应用环境。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院系:姓名:学号:摘要: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本文主要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过去的电子技术从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现阶段电子技术的发展状况主要为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嵌入式系统ARM和EDA技术;未来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
关键字: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纳米技术正文: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将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一、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一)电子管(1883年到1904年电子管问世)电子管除应用于电话放大器、海上和空中通讯外,也广泛渗透到家庭娱乐领域,将新闻、教育节目、文艺和音乐播送到千家万户。
就连飞机、雷达、火箭的发明和进一步发展,也有电子管的一臂之力。
固然电子管的产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是其还是存在很多的缺点:十分笨重,能耗大、寿命短、噪声大,制造工艺也十分复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电子管的缺点更加暴露无遗。
在雷达工作频段上使用的普通的电子管,效果极不稳定。
移动式的军用器械和设备上使用的电子管更加笨拙,易出故障。
因此,电子管本身固有的弱点和迫切的战时需要,都促使许多科研单位和广大科学家,集中精力,迅速研制成功能取代电子管的固体元器件。
(二)晶体管产生(1950--)为了解决电子管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家们不断的尝试。
在1948年6月30日,贝尔实验室首次在纽约向公众展示了晶体管(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
)1948年11月,肖克利构思出一种新型晶体管,其结构像“三明治”夹心面包那样,把N型半导体夹在两层P型半导体之间。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研究和实验都十分困难。
直到1950年,人们才成功地制造出第一个PN结型晶体管。
同电子管相比,晶体管具有诸多优越性:①晶体管的构件是没有消耗的,晶体管的寿命一般比电子管长100到1000倍,②晶体管消耗电子极少,仅为电子管的十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
发展史:1,1904年,J.A.Fleming发明了最简单的二极管(diode或valve),用于检测微弱的无线电信号。
2,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3,1906年,L.D.Forest在二极管中安上了第三个电极(栅极,grid)发明了具有放大作用的三极管,这是电子学早期历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4,1940年帕金森和洛夫尔研制成电子模拟计算机5,1948年用半导体材料做成了第一只晶体管,叫“半导体器件”或“固体器件”(solid-state device)。
1951年有了商品,这是出现分立元件的有一个里程碑,5,1959年Kilby在IRE(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宣布“固体电路”(solid circuit)的出现,以后叫“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6,、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1966年进入“中规模集成”(medium-scale integration)阶段,每个芯片上有100~1000个元器件。
1969年进入“大规模集成”(large-scale integration)阶段,每个芯片上的元器件达到10000个以下。
1975年更进一步跨入“超大规模集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7,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采用性能更好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
模拟电子技术发展史,就是早期电子技术发展史。
自从发明集成电路之后,采用集成电路的电气设备逐渐发展了数字电子技术。
以下电学发展史摘自Baidu Baike。
1.公元前的琥珀和磁石希腊七贤中有一位名叫泰勒斯的哲学家。
公元前600年前后,泰勒斯看到当明的希腊人通过摩擦琥珀吸引羽毛,用磁钱矿石吸引铁片的现象,曾对其原因进行过一番思考。
据说他的解释是:“万物皆有灵。
磁吸铁,故磁有灵。
”这里所说的“磁”就是磁铁矿石。
希腊人把琥珀叫做“elektron”(与英文“电”同音)。
他们从波罗的海沿岸进口琥珀,用来制作手镯和首饰。
当时的宝石商们也知道摩擦琥珀能吸引羽毛,不过他们认为那是神灵或者魔力的作用。
在东方,中国人民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就已经具有天然的磁石知识。
据《吕氏春秋》一书记载,中国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就已经有的指南针,他们在古代就已经用磁针来辨别方向了。
2.磁,静电通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在公元前人们只知道它是一种现象。
很长时间里,关于这一种现象的认识并没有进展。
而罗盘则在13世经就已经在航海中得到了应用。
那时的罗盘是把加工成针形的磁铁矿石放在秸秆里,使之能浮在水面上。
到了14世纪初,又制成了用绳子把磁针吊起来的航海罗盘。
这种罗盘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及1519年麦哲伦发现环绕地球一周的航线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磁,静电与吉尔伯特英国人吉尔伯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御医,他在当医生的同时,也对磁进行了研究。
他总结了多年来关于磁的实验结果,于1600年出了一本取名为《论磁学》的书。
书中指出地球本身就是一块大磁石,并且阐述了罗盘的磁倾角问题。
吉尔伯特还研究了摩擦琥珀吸引羽毛的现象,指出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琥珀上,而且存在于硫磺,毛皮,陶瓷,火漆,纸,丝绸,金属,橡胶等是摩擦起电物质系列。
把这个系列中的两种物质相互摩擦,系列中排在前面的物质将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将带负电。
那时候,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思考,而他主张真正的研究应该以实验为基础,他提出这种主张并付诸实践,在这点上,可以说吉尔伯特是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开创者。
电子技术发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电子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人们开始研究和应用电子管、电报和电话等设备。
20世纪初,发明了晶体管,这一突破为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电子设备的体积更小、性能更强大。
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普及成为可能。
二、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1. 通信领域:电子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手机、电视、无线网络等设备都是基于电子技术原理设计和制造的。
随着5G技术的逐步普及,人们可以更快地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流。
2. 医疗领域:电子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例如,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磁共振成像(MRI)等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的支持。
电子技术还可以用于远程医疗,使得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诊断和治疗患者。
3. 汽车工业:现代汽车中的许多功能都是依靠电子技术实现的。
例如,车载导航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载娱乐系统等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的应用。
电动汽车的兴起也推动了电子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发展。
4. 能源领域:电子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例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和电动储能系统等都是基于电子技术的原理设计和制造的。
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三、电子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物联网:物联网是指将各种物理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未来,物联网将成为电子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物联网,人们可以实现智能家居、智能城市和智能工厂等。
2.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模拟人的智能行为和思维过程,使计算机具有类似于人类的智能。
电子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领域。
3. 可穿戴设备: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模拟电路设计及其集成技术的发展引言模拟电路是指能够对连续变化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的电路。
与之相对的是数字电路,数字电路是处理离散信号的电路。
模拟电路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调制解调、功率放大、运放等领域。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模拟电路设计及其集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对模拟电路设计及其集成技术的发展进行介绍。
一、模拟电路设计的基础模拟电路设计,首先需要掌握电路基础知识。
电路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分析、功率电子技术、信号处理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了解各种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才能进行模拟电路设计。
二、模拟电路设计的发展历程1、传统模拟电路设计传统模拟电路设计多采用分立器件,如晶体管、二极管、电容、电阻等。
设计容易,但由于器件数量多、体积大、成本高等因素,限制了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应用。
2、模拟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随着模拟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ADC、DAC、滤波器、A/D转换器等电路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模拟信号处理电路为模拟电路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集成电路的发展集成电路使得模拟电路的设计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模拟电路设计,开始采用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片方法之一,即从集成电路库中挑选已HDL实现的模块,自由组合STL的设备,达到系统级仿真和应用,实际上降低了模拟电路设计的难度。
4、仿真工具的使用随着仿真工具的不断完善,为模拟电路的设计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通过使用仿真工具,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电路设计的性能,避免不必要的修改。
三、模拟电路设计中的集成技术集成技术是指把多个器件和电路组合在一个芯片上的技术。
它可以将数量多、占用空间大的电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具有集成度高、性能稳定、功能丰富等优点。
1、集成度的提高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高,功耗越低,速度越快,可靠性越高。
现在,模拟电路设计中采用的压控振荡器、倍频器、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均采用集成电路设计,使得模拟电路的集成度不断提高。
中国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电子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其发展至今不过一百余年。
1904年,电子管在英国问世。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开创了半导体时代。
1958年第1块集成电路面世,1969年大规模集成电路和1975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为现代数字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了在几十平方毫米的芯片上有上百万个元器件,在推动电子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和传统产业相结合,开启了“微电子”时代的大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
1956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关键一年,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发展各门尖端科学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学这4个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而国内急需发展的高新技术列为4大紧急措施。
根据国外发展电子器件的进程,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和“以任务带学科”的方针指引下,明确了中国也要研究发展半导体科学,从半导体材料开始,自力更生研究半导体器件。
从此,我国半导体事业从无到有,有了长足的进展:›1956年11月,中国第一只铝合金结晶体三极管诞生,开创了我国在多领域以半导体器件替代电子管以及以半导体器件开创新的科学领域的事业,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分立器件的发展阶段(1956年到1963年):1957年成功拉制出我国第一根错单晶,1958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只钻晶体管,1958年成功拉制我国第一根硅单晶并实现我国硅单晶的实用化,1963年制造出国产硅平面型晶体管。
这些年间,中国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在外界封锁的环境下,在海外回国的一批半导体学者带领下,凭借知识和实验室发展到实验性工厂和生产性工厂,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半导体行业。
>IC初级发展阶段(1964年到1980年):1964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仿制成功我国第一块集成电路。
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模拟电子技术是整个电子技术和电力技术的基础,在信号放大、功率放大、整流稳压、模拟量反馈、混频、调制解调电路等领域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1)分立元件阶段
该阶段主要由1905年——1959年。
在这几十年中,真空三极管问世,且用它构成的电子电路能够产生低频到微波范围的振荡,可以放大各种微弱的信号。
从而使电子技术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
时间推移至20世纪40年代末,出现了晶体三极管,由于晶体管具有体积小,轻重量,功耗低,工作可靠性高等一系列优点,使它在许多领域中取代了电子管。
其实,三极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在导体物理的发展来奠基的。
因为构成晶体管的材料,大部分是硅——这种性能良好的半导体。
所以,现在也有人将晶体管的发明称作电子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是有历史依据的。
自从晶体管出现,电子电路进入了晶体管电路阶段。
(2)集成电路阶段
该阶段从1959开始,即集成电路的问世开始,强烈地推动了整个电子技术的历程。
所谓的集成电路,就是在一块小的基片上光刻出多个晶体管、电阻和电容器件,并将它们连接成完成一定功能的电子电路。
有这样的技术基础,集成电路由起初的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发展到中规模集成电路(MSI)、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
形成了集成度逐渐提高,器件尺寸逐渐减小的格局。
目前,单片集成度已经能够达到数千万个元、器件,从而可将器件、电路与系统融合于一体,构成一个集成电子系统。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使电子技术装置发生了根本变化。
电子设备的功能、速率、体积、功耗、可靠性诸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一场电子技术的革命已经在当今科技的大环境中掀起,电子技术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微电子学”时代。
这是一个新纪元,也是新一代电子技术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