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的立场与视野_王健
- 格式:pdf
- 大小:144.22 KB
- 文档页数:4
加强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摘要:在当前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高校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存在着不足,可以从开展学科建设、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强化在职学习等方面来加强高校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以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关键词: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育一、前言学科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实践性、跨学科性的综合课程。
它既是体现学科教师教育特点的必修课,又是直接反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载体。
它和其他层面的课程有机地配合在一起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任。
然而,在当前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存在着不足,这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师资培养的质量,高校学科教学论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二、高校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一)学术地位与研究方向由于学科教学论这门课程具有“学科性和教育学科性”的双重性质,导致该课程在高校课程中的学术地位普遍不高,既不能在学科中找到应有的学术地位,又不能很好在教育学科中找到应有的学术地位,特别是高校在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及其他课程。
与此同时,多数教师不愿意教授该课程,也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上,多数教师仅仅停留在应付了事的层面上,常常缺乏一种持久深入的研究。
(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由于“学科教学论”属于一门应用性理论课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理论,再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指导教学,并在新的实践中修正和补充教学理论。
实际上目前学科教学论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许多学科教学论教师宁可在大学校园内搞理论研究,也不愿深入到中小学了解或参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主要原因是开展学科教学论的应用研究必须深入中小学一线的教学实践,不仅联系听课和开展研究不便,而且会额外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同时由于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学科教学论教师的这些工作量往往得不到高校的承认与奖励。
(三)师资来源目前我国各个院校的学科教学论教师的来源途径不一,其学科背景也不尽相同。
Open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水土保持, 2020, 8(4), 45-51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20 in Hans. /journal/ojswchttps:///10.12677/ojswc.2020.84006在本科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例何海龙,董小璐,王进鑫,吴发启,王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收稿日期:2020年11月9日;录用日期:2020年11月26日;发布日期:2020年12月3日摘要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抓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简称水保专业)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从课程思政的历史出发,从水保专业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水保专业课程与行业标准的结合等方面阐述了水保专业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分析了水保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指出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学生及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课程思政的考核和评价体系较为模糊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在水保专业构建全面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增强创新教学力度,提高教育者自身素养;加强教师间及师生间的联系,提升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完善考核和评价制度,注重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果评价。
同时,把教师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科研素质,提高学生专业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推动水保专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学,协同育人,水土保持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the Curriculu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Undergraduate Level—Exampl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Control in the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Hailong He, Xiaolu Dong, Jinxin Wang, Faqi Wu, Jian Wang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何海龙 等Received: Nov. 9th , 2020; accepted: Nov. 26th , 2020; published: Dec. 3rd , 2020AbstractAs a key component of Chine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program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SWCDC) initiate efforts that meet the demand of sus-tain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local communities. The SWCDC Program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has long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mbin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IP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is study sta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IPE, the ties between SWCDC and CIPE are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bined SWCDC professional practic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ndustry standards.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CIPE in SWCDC program is discussed. Perspectives on the issues of CIPE at present required to be solved may include the lack of 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the unbalanc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fuzzy evaluation system of CIPE. In order to improve CIPE, we proposed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CIPE system for the SWCDC program; strengthen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to im-prove teaching skills of instructors;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o enhanc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effects of CIPE; to develop an appropriate evaluation system that focuse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of CIPE. At the meantime, the instructors should introduce the upd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during the teach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ir adaptability to the changing society, enhanc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cohesion,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WCDC. Keywords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IPE),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的育人作用。
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方向在当代社会,大学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因此,大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向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学科建设、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学科建设大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向需要重视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大学教师教育的基础,只有健全的学科体系才能提供给学生全面的教育。
因此,大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向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更新与拓展,推动学科的创新发展。
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育理论大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向还应该涉及教育理论的研究。
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指导,通过对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学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们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学经典著作,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方式。
同时,大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与反思,将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方向中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科和学习者。
大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他们可以尝试使用多媒体、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此外,大学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和同行评议,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
四、教师发展教师发展是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方向的核心。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大学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师培训和进修课程,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与同行的合作和交流,相互借鉴经验和发掘问题的解决方案。
此外,大学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目标和计划,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地位和影响力。
总结:大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向需要从学科建设、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篇一一、引言建构主义,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之一,主张学习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学习者的自我建构来完成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在这样一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因此,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教师的素质及其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的相关问题。
二、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1. 知识素质在建构主义下,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同时还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这是因为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要求教师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理解和解释知识。
此外,教师还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2. 教学能力素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素质。
这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
教师需要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同时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
3. 情感态度素质在建构主义下,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热爱教育的情感、关心学生的态度等。
这些情感态度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教师素质的培养研究1. 培养途径(1)师范教育阶段:在师范教育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
(2)在职培训:对于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定期进行在职培训,让他们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3)自我学习:教师还应注重自我学习,通过阅读、网络学习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内容(1)专业知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因此,培养内容应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教育学学科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基石,而教育学作为研究和探索教育现象、规律的学科,对于培养优秀教育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现状1.学科基础薄弱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和其他相关的学科进行交叉融合。
然而现实情况是,教育学的基础研究和理论体系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这导致了教育学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和突破。
2.研究方法不够创新教育学学科的研究方法相对保守,缺乏创新性。
大部分研究仍然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对于教育现象的量化研究和实证分析不够深入。
这一点在当前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借助新技术手段来推动教育学研究的创新。
3.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教育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偏向于理论化,与实际教育工作的需求和现实存在一定的脱节。
学生在学习教育学时,缺乏与实际教育工作结合的机会和经验,导致毕业后面临着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挑战1.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需求。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对教育学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2.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加剧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国内范畴。
与国际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教育学学科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1.加强基础研究和理论建设教育学学科需要注重基础研究和理论建设,扎根于国内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2.创新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教育学学科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研究方法的创新。
通过量化研究和实证分析,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注重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教育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应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王健个人介绍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小学一、基本情况王健,女,1981年3月出生,汉族,本科学历,毕业于河北师大汉语言文学系。
现于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小学任教五年级语文及学校教学管理工作。
2009年赴秦皇岛、张家口送课交流;2012年至2016年连续为唐山各县区送教达20次;2016年参加国培送教下乡为邯郸市馆陶县等四个地区送课并讲座;连续3年为唐山市骨干教师培训班做辅导讲座。
二、荣誉奖励情况(一)荣誉奖励2008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名小学班主任之星2011年参加国培计划-中西部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2012年被评为唐山市首批名师2012-2016年连续5年被聘为名师讲学团成员2007——2011年连续被评为唐山市优秀辅导员2012年9月被评为唐山市首批名师,并聘为首批名师讲学团成员2013年9月被评为河北省骨干教师2014年参加国培计划高端研修,被评为优秀学员2013、14年度获丰南区政府嘉奖2014年度被评为丰南区教育宣传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度被评为唐山市中小学先进教学工作者2015年度被评为唐山市学校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度被评为区级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被评为区级迎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名师2016年度被评为唐山市教师读书先进个人2016年在“京苏粤浙”卓越教师培训中被评为优秀学员(二)业务奖励1、国家级:2009年参加教育部全国首届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含朗读、粉笔字、现场授课、知识答辩、才艺展示)五项现场比赛),从区级到市级,代表唐山参加省级比赛获特等奖,并作为唯一一名选手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比赛获一等奖2010年所授《走进春天——作文指导课》获国家级电子白板课例一等奖2010年《白鹅》一课获全国优秀课例二等奖2011年指导的学生作文获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2012年所授《威尼斯的小艇》获国家级电子白板课例一等奖2013年11月参加全国语文优质课大赛,执教的《长征》一课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015年执教《第四组13白鹅》被评为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课2015年11月所设计的《弟子规》教学设计获“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优秀奖2015年在全国“第五届全国中小学诗歌活动”中被授予“优秀辅导教师奖”2016年参加《蜜蜂引路》备课活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颁发证书2016年3月论文《关于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在“全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16年参加“京苏粤浙”卓越教师国家级教师培训,现场授课《走进鹅》2、省级:2007年参加河北省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现场比赛课所授《长征》获省一等奖2009年参加河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获特等奖2008-2013年间,参加省级课题展示《掌声》《乡下人家》《卖木雕的少年》《胖乎乎的小手》《梅花魂》5节课获省比赛课一等奖2011年指导5篇学生作文获河北省二等奖,并获写作教学辅导成果二等奖,个人写作下水文《文明有道坎》获得三等奖2012年设计制作的专题网站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二等奖2012年录像课《美丽的图画》获河北省优质课一等奖2012年《美丽的图画》教学设计获得河北省一等奖2015年执教的《村景》一课获得河北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015年在第三届河北省读书活动中读书心得获得优秀奖3、市级:2009-2012年为市级骨干教师做示范课《秋天的怀念》《威尼斯的小艇》《白鹅》2012年撰写的《浅谈小语低年级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获市科研成果一等奖2012年撰写的《爱的学生文化探索》获得唐山市思想政治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12年撰写的《构建爱的学生文化的实践探索》获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2012年作为唐山市首批名师讲学团成员下乡送课《北京亮起来了》并进行讲座2013年主讲市级示范课《最后一头战象》2013年主讲市级示范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013年在唐山市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活动中,作《扎扎实实做语文》主题讲座2013年所授《走进古诗词》一课获得唐山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3年教学设计评比中,撰写的《月光曲》一课获得唐山市二等奖2013年撰写的《感悟语文教学做加法的艺术》获唐山市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2014年被聘为唐山市中小学名师讲学团成员,主讲示范课《作文指导》2014年主讲市级示范课《美丽的小兴安岭》2015年在唐山市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中作《情趣作文.生命成长》的主题讲座2015年在唐山市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中,主讲示范课《人物场面描写作文教学》2015年辅导的学生在唐山市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讲故事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16年报送课例被评为唐山市级优课2016年唐山市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中,主讲示范课《陶罐和铁罐》2016年荣获唐山市第六届少儿国学朗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4、区级:参加工作以来共授区级比赛、展示课40余节,并被聘为区学科带头人2014年主讲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获得区级比赛课二等奖2014年执教的《迷人的春天》《北京亮起来了》《难忘的第一次》《古诗二首》等6节课获区级优质课2015年所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被评为优质课三、科研情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华中师范大学成果科类:(教育学门类)体育学申报等次:一等奖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本研究在历史梳理、现状分析、国内外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主干课程改革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相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在理念方面,基于国际视野、本土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为取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理念,转变了以往从部颁“专业指导方案”到具体“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思路,确立了“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取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更能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对社会需求的敏感性。
在标准构建方面,基于国外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经验、以及我国教师标准构建实际,研制的由专业品质、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三维一体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较之以往的类似研究,更显前瞻性与发展性。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通过“调方案结构,突出教师素养养成;变课程大纲,提升专业课程效率;重实践环节,促教学能力生成;创多元平台,助推核心竞争力发展”举措,使研制的专业课程体系更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该研究在对体育教师教育、体育教育专业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目标引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综合改革(实施举措)”的思路,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确立并厘清了“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参照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方案改革思路。
认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具有中介作用,进而提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可以成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因此,相比原有从部颁“专业指导方案”到具体“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思路,确立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取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更能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对社会需求的敏感性。
江苏省“名师送培”无锡市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简报送培单位:扬州大学主办单位:无锡市教育局承办单位: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时间:2013年10月18日—20日【综述】名师送培精彩无限——无锡市初中化学教师“名师送培”培训班掠影10月18日,无锡市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名师送培”培训班在无锡市滨湖区拉开帷幕。
扬州大学师资培训中心王颖主任、市教育局师资处王玉君处长、王士新主任、滨湖区教育局金春兰书记、滨湖区教研中心黄一敏主任等领导出席了开班仪式。
来自宜兴、江阴、惠山、锡山、崇安、南长、滨湖、新区270余名初中化学专任教师,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培训。
由省教师培训中心统一组织,由扬州大学负责实施,无锡市教育局主办,滨湖区教研发展中心承办的无锡市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名师送培”培训活动,是省“名师送培”项目之一。
本次培训的总目标是围绕初中化学骨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这一核心问题,通过专家讲座、沙龙研讨、小组合作探究、研修任务驱动、实验研究、课堂观察等方式,有效提升初中化学骨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人文素养和校本研修的实施水平,培养一批师德好、师风正、师能强、能引领和带头实施地理新课程的高水平初中化学教师队伍,使之在教学岗位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并成为区域范围内的化学教育专家后备人才。
为此,培训班围绕“改善教学理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演示实验能力和促进实验教学的改进”、“实践并感悟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和策略”、“促使教师从职业型转变为专业型”等话题设计培训方案,聘请了华东师大王祖浩教授、《化学教学》副主编吴敏教授、扬州教科院赵华所长等七位专家组成了培训专家团。
选择了七个主题作为培训的内容:《初中课堂教学的四个问题》,《化学学科论文撰写的思路与方法》,《漫谈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基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基于生活与化学融合的教学设计研究》,《课程标准解读及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
教师学科特色建设规划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学科教学的特色化建设成为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教师学科特色建设规划中,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科特色能够真正体现在教学实践中。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教师学科特色建设规划的目标、重点和策略。
一、规划目标教师学科特色建设的目标是打造具有独立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提升学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这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需要达成:1. 建设学科优势明显的特色科目。
通过对课程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培养学科特色的标志性科目,如“物理奥赛班”、“化学实验创新课程”等,从而形成学校独有的学科特色。
2. 培养学科教学的内涵。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评价与反馈,不断完善教学流程。
二、特色建设的重点教师学科特色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教师是学科特色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他们需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并扶持鼓励一批具有创造力和激情的优秀教师,使其成为学科特色建设的骨干力量。
另一个重点是课程建设。
教师在特色建设过程中应着重研究与改革课程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材和课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设计融入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科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三、特色建设策略在教师学科特色建设中,应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实现预设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策略:1. 突出专业发展。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和培训等活动,教师可以不断充实自己的学科知识,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科特色建设的能力。
[摘要]近年来,将教师教育学设为教育学下二级学科的呼声四起,其建设有赖于自身独特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的建立。
教师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和视野是其作为学科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关系到“教师教育学站在哪里看问题以及看哪里的问题”。
澄清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唤醒教师教育研究者的学科主体意识,改变教师教育学科附属于其他学科的现状。
在教师教育学走向学科独立的过程中,广大理论工作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坚持理论立场,开拓实践视野;坚持教育立场,开拓多元视野;坚持本土立场,开拓国际视野;坚持人文立场,开拓科学视野;坚持建设立场,开拓批判视野。
[关键词]教育学;教师教育学;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G4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7-0052-04教师发展中国教育学刊2011.07近年来,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建立“教师教育”二级学科的时代呼声与日俱增。
从不同立场和视野来进行学科建设,其结果也将大相径庭。
教师教育学的学科立场是教师教育学看待问题的特定方式。
例如,同样出现在我国教师群体中的一个问题,纳入教师教育学的视野与纳入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的视野是不同的。
如果说立场是对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一种规约,那么视野解决的则是教师教育研究者眺望何处的问题。
综合起来理解,教师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和视野解决的是“教师教育学站在哪里看问题以及看哪里的问题”。
在讨论教师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语境下来探讨教师教育学的立场与视野问题,是为了明确这个学科研究问题的方式,从而唤醒教师教育研究者的学科主体意识,改变教师教育学科附从于其他学科的现状,最终使其获得学科的独立地位。
那么,教师教育学在学科建设中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立场和视野呢?一、理论立场与实践视野教师教育学的理论立场与实践视野意味着教师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主体必须将理论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因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离不开其相对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
同时,在学科建设中,研究者也要把目光投向教师教育的实践,将我国的教师教育实践作为研究的材料域。
我国教师教育研究承袭了社会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的传统,习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操作策略,留下了问题性研究偏向的烙印。
当前的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大都是应用性研究,这种研究突出两个“服务”:一是为宏观决策服务,其主要是对教师教育决策有直接影响的实证及政策研究,并把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应用于改革实践;二是为教师教育改革实践服务,其主要是对教师教育改革的指导性研究,用科学理论去指导和规范教师教育实践。
这样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经验和常识层面,没有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所以研究者不可能获得关于教师教育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
要有效解决我国教师教育理论滞后的问题,扭转教师教育研究范围广却缺乏系统性的局面,改变教师教育研究“出体会、重经验、偏政策”的状况,我们就要以学科的形式揭示教师教育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对教师教育发展作出规约。
具体来说,在学科建设中,迫切需要的不仅是教师教育“求用”的研究,还要有“求真”的研究———教师教育学的研究。
理论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生命源泉和重要内涵,学术建设是积累创新成果的体制化形式和主要渠道。
没有理论创新就谈不上学科发展,没有学术建设则不能巩固理论创新的成果。
然而,这两个方面都是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薄弱环节。
教师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主体在立足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还要把目光投向我国波澜壮阔的教师教育专业化实践,而不能埋首书斋中搞纯粹的学理讨论,那样只会扼杀教师教育学的生存价值。
任何教育科学研究都是以教育问题的发现、表达和解决为己任的。
教育科学是从实践中来、为实践所检验的知识,是在描述事实、发现规律的同时去建立实践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的立场与视野◆王健王健/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讲师,博士(上海200234)。
原则的知识。
教育实践既是提供教育科学研究基本问题的唯一来源,也是对一切教育科学知识价值的最终检验。
所以,教师教育学要坚定地从理论立场来看教师教育实践,以教师教育实践作为问题之源、理论之基。
教师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重在探究当代教师培养与成长的特殊性规律。
换言之,教师教育学科领域可谓是交织在教育学科与教师教育实践之间,乃是一门源于实践而又反哺于实践的复合应用型学科。
这门复合应用型新学科问世的意义在于其所面对的实践既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实践,也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这种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的实践,是我国上千万教师仍在呕心沥血践行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今世界数千万教师饱经沧桑实践的壮举伟业。
一门以上千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作为教师自己研究领域的学科,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教师教育学理当从丰富的教师教育实践中不失时机地汲取养分来滋养其生长。
因此,教师教育学科的应用性决定了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以实践为重,对教师实践困惑和热点问题的研究不能流于简单的现象解释或经验描述,研究者需要在实践应用中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引领实践者自我反思,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与升华。
二、教育立场与多元视野在教师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中坚持教育立场与多元视野是指教师教育学科的建设主体要牢记教师教育学脱胎于教育学母体,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但是同时也要认识到,教师教育学不完全等同于教育学,它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规律,所以要在教育学的基础上有所革新、有所建树。
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将目光投向教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吸取一切有价值的要素为自己所用,促使教师教育学向成熟化发展。
教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其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学科性质等诸方面都受教育学的影响。
离开教育学的大学科背景来进行教师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教师教育学就很容易被开除“教”籍,就不姓“教育”了。
例如,当下人力资源开发理论被广泛引入教师教育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充分借鉴其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但我们必须明晰,起源于经济管理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所针对的是企业劳动者,他们与教师的身份和工作性质有着显著差别,所以,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有限度的。
在借鉴该理论时,我们必须要坚持“教育”立场,要考虑教育事业的特殊规律,借鉴其中有用的部分。
另外,教师教育学的建设主体也须意识到,确立这个学科的教育学立场并不是为了所谓的“尊严”,圈定自己的领域,盲目地排斥其他学科的介入,这不符合现代学科发展的共在性、渗透性和开放性特点。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同学科在方法、资料上的相互借鉴、学习乃至相邻学科间的相互整合,仍是当今人文社会各学科挖掘学术潜力、开创新风气的主要途径。
所以,教师教育学的发展必须要吸收其他学科的营养,但研究者要站在教育学的“内立场”上,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过滤、筛选、整合和转化,使之为教师教育学所用,变成教师教育学的知识,为教师教育实践服务。
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研究对象的恢宏性,使教育研究事业具有极大的集聚力和包容性,但集聚和包容‘各路来客’,不是为了让他们代表其他学科来割据‘教育领地’,而是为了共同创建任何单一学科都不能完成的教育学科的全部丰富性,是为了实现各门相关学科在教育领域内的共同耕耘,这里进行的是关于教育和为了教育的研究,而不是其他学科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实际上,在教师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中提倡“多元立场”是意识到了多元学科的研究方法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以及“美美与共”。
只有这样,教师教育学学科的未来才会“天下大同”。
在笔者看来,教育立场与多元视野都是为了教师教育学科的尽快成熟,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注重“改革”,维护其作为教育学科的学科尊严;后者注重“开放”,提升教师教育学的理论视野。
教师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学科,“‘基础’二字彰显‘开放’的必要性,而要使这种‘必要’变成‘可能’,还需要‘开放’和‘改革’达到某种程度的均衡”[2]。
总之,改革和开放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三、本土立场与国际视野从我国师范教育史来看,我国的教师教育最初模仿日本(1904年),之后效仿美国(1922年),再后来又转变成苏联式社会主义教师教育(1951年)。
迈入21世纪,我国正力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教师教育体制。
百余年的演变可以说是模仿或学习先进国家经验的历程。
这一历史变革过程记载着许多理想与失望、努力与失败,这些经验和教训能在今天引起人们何等程度的重视,将影响或决定我国21世纪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在教师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中坚持本土立场与国际视野意味着,教师教育学科的建设主体要注重从我国国情出发,用我们民族的话语体系阐释教师教育理论,为研究和解决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问题服务。
同时,研究者也要有广阔的胸怀,将目光投向外部世界,广泛学习和汲取其他优秀民族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先进成果,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学的发展壮大。
我国教师教育学所面对的是我国本土的教师教育实践问题。
我国有着世界规模最大的教师队伍,承担着世界最重的教师教育任务。
当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乃至信息化时代时,我国还处在一个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信息化社会与农耕社会并存的阶段,目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教师教育的范本,也没有哪个国家敢在教师教育上当我们的“老师”。
我们要把握住我国教师教育变革的脉胳,闯出一条适合本民族教师教育发展的路子来。
教育教师学的“本土立场”是相对于全球化语境来讲的。
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对我国20世纪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毫不夸张地讲,没有这些先进教育理论的引进,也就没有我国的新式教育。
欧美发达国家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走在了我们的前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才能全面而又客观地认识自我。
所以,教师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不仅要立足于“内发”,也要注重“外烁”。
我们必须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不仅要把视野落脚在对国外当今优秀教师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吸收与运用上,而且要学习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凡是对我们进行教师教育研究有用的,我们就要大胆地借鉴、吸收,特别是对于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更应如此。
其实,研究本土教师教育与研究国际教师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而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我国教师教育研究没有国际视野和话语方式,那么其不仅难以有效解决我国的教师教育问题,而且也难以与国际教育研究对话,难以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当然,为研究外国教育而研究外国教育,忽视解决我国教育问题这一根本出发点以及那种对欧美教师教育领域研究成果照抄照搬、亦步亦趋还自以为站在学术前沿的研究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样只会导致我们“自己的眼睛慢慢变得远视又弱视,远视到只能看到人家的东西(也许还是虚假的),而看不到自己的正在发生的活的东西;我们的双腿渐渐失去行走的功能甚至离开了赖以生活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