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哲理性结尾升华文章主题——感悟升华式结尾思维训练优秀课件(23张)
- 格式:pdf
- 大小:5.77 MB
- 文档页数:22
补充材料————1、叙述完毕,自然收束。
要叙述的内容结束了,文章也就很自然地结尾了。
这种用事情的结局作为文章结尾的手法,显得干脆利落,朴素自然,自有一番情韵。
比如《最后一课》,结尾写道:“他(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这段文字就非常细致地描写了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深刻地表现了他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又表现出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而陷入了一种极大的痛苦之中。
至此,小说的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的丰碑,就悄然立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2、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比如《济南的冬天》……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象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结尾呼应开头是记叙文写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它给人以结构严谨,叙事完整的感觉。
3、归纳总结,卒章显志。
有些文章的结尾,喜欢对所写的景物、人物、事件等进行归纳总结,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极其巧妙的方式点明文章主题。
比如《枣核》,文章先写朋友索要“枣核”却没有讲明用途,再写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却“故弄玄虚”,后写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一番谈话,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
这些都是蓄势、铺垫。
文章结尾一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则是对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的高度浓缩,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没有了这笔,文章将逊色不少。
4、抒情议论,激励感召。
文章结尾满怀激情,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生发开去,或激越而深厚,或清幽而甘甜,或畅达而明朗,或凝练而沉重……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鼓舞。
既深化了主题,又往往使人产生一股跃跃欲试的冲动。
比如《故乡》,结尾一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告诉我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