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左传在语言、叙事上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左传》《史记》状态形容词比较研究共3篇《左传》《史记》状态形容词比较研究1《左传》《史记》状态形容词比较研究《左传》与《史记》是我国古代文献中重要的两部历史书籍,它们都对我国秦汉之前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而两本书在语言、格调等方面也各有差异。
本文将重点分析《左传》和《史记》中状态形容词的使用情况,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这两部书的不同之处。
一、“言”字用法的差异《左传》与《史记》中都经常使用“言”这个字来表达一些状态形容词,但两者的使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左传》的“言”往往用于表达人物的外表或心理状态,如“若人而无言者,必不妨其情也”(《左传·襄公十三年》),“故邹树之为言也,欲死而不能死也”(《左传·文公十四年》)。
而《史记》中的“言”通常用于表达一种客观、真实的状态,如“贪得不已,谓之有口不言者”(《史记·货殖列传》),“同霜雪而不同坚冰,言之有怒气”(《史记·太史公自序》)。
可以看出,《左传》中的“言”更多地与人物内心感受相关,而《史记》则更多地体现出客观事实。
二、“别”字用法的差异《左传》和《史记》中均使用“别”这个字来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但两者的使用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
《左传》中的“别”往往用于表达人物内在的性格特征,如“乐群卑谦,重义轻利,别立贞德”(《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侧身而切,不以世遇别”(《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而《史记》中的“别”则多用于表达人物境遇所形成的性格倾向,如“李斯于韩信、项羽之诛后,别途而求进,愈谄阿,而斯自以为奸计智胜”(《史记·李斯列传》),“称孔子为圣人,别至亲之害于天下”(《史记·孔子世家》)。
三、“若”字用法的差异《左传》和《史记》中使用“若”这个字表达状态形容词的情况较为相似,但仍有所不同。
《左传》中的“若”用法较为相对灵活,既可以体现某种情感,也可以表示某种状态,如“以为若常奉上帝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左右小臣,若刀俎之中肉,不敢动心”(《左传·成公十年》)。
《左传》叙事分析作者:李聪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4期摘要: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不仅是一部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学著作。
受《春秋》编年体例的影响,《左传》形成其独特的叙事方式。
本文试以叙事学为基点对《左传》的叙事方式加以分析。
关键词:《左传》;叙事方式;故事情节一、叙事时间多样化——预叙、顺序、倒叙《左传》作为一部杰出的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史书,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成为我国叙事文学的开端。
《左传》中的叙事时间类型多种多样,下面主要以预序、顺叙及倒叙三方面作简要分析。
预叙是在情节发展中对将来发生的事预先描述出来的叙述方法。
在《左传》中,多以梦境或占卜的形式预先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
如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中,晋侯梦中与楚王搏斗,楚王伏在他身上吸食脑浆,晋侯惧怕。
子犯曰:“吉。
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这正是通过梦境来预见事件的结果。
再如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出殡时枢有声如牛。
于是进行占卜以预测战争的胜负。
在《左传》中,除预叙外,最常用的叙述手法当属顺时记叙。
顺序是行文记事的一种重要的排列方式,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种传统的定义被普遍应用于文学创作中,在《左传》这部极具史学色彩的著作中,其顺序需按照史实对其真实再现。
因此,在《左传》中,顺序是指依循历史时间顺序,对各个阶段的史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的方式。
《左传》中的顺时次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此书中对十二国君的叙事主要是从“元年”至“某年”的形式,如僖公,《左传》依次从“僖公元年”一直叙至“僖公三十三年”,这一叙述顺序是严格依照历史时间的;其次,《左传》中的时间都是按照年、季、月的形式进行叙述,如“僖公九年春,宋桓公卒。
夏,会于葵丘……秋,齐侯盟诸侯与葵丘。
九月,晋献公卒……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次。
”由此可看到,僖公九年所发生的事件都是严格按照年、季、月的形式所记载。
在《左传》中,对于一些事件的记载还需采取倒叙的方式,如对“晋公子重耳之亡”這一事件的叙述。
《左传》三种叙事视角的运用及影响——以《左传僖公》为例一、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讲述者在叙述故事时对事件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作者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谋略,使用某种语言的透视镜、某种文字的过滤网,把动态的立体化的世界点化(或幻化),为以语言文字凝固化了的线性的人事行为序列。
这里所谓的语言的透视镜、某种文字的过滤网,就是视角。
”①《左传》长于记述战争,又善于刻画人物,微言大义,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高超的叙事技巧。
《左传》的叙事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和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三种。
二、叙事视角在《左传》中的运用(一)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的运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就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高高在上地鸟瞰概貌,也可看到在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
”②也就是说作者对发生的历史事件全知全能。
《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需详尽地记叙发生在鲁国以及诸侯之间的重大事件,这必然需要全知视角来进行描述。
作者在叙述时,会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人物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以及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各类隐秘之事。
因此,《左传》在整体上呈现出大量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运用。
1.全面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情状如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四大战役之一,也是描写战争场面的名篇。
作者详细交代了战争的起因、经过、结局及影响,更写出了交战双方的指挥者、参战者的计谋和心理活动。
作者先从晋国写起,“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
”接着记叙了中军元帅先轸为晋文公出谋划策的一段话。
接下来作者又将叙事的视角转向了楚国,楚国君臣离心,将帅骄横,“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通过对晋、楚交战双方全知性的叙述,提前预示了战争的结局。
最终晋打败了楚国,“楚右师溃”,继而“楚左师溃”“楚师败绩”。
左传和史记比较在叙事艺术上异同作文左传和史记,这两部古代典籍都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它们在叙事艺术上有着异同之处。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两部书的叙事艺术,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似之处。
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异同在哪里。
左传是一部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为背景的史书,它的主要特点是记述了鲁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而史记呢,它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涵盖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从这个角度来看,左传和史记的叙事范围是不同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叙事风格。
左传的叙事风格比较简练明了,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很多地方都运用了一些成语俗语来表达作者的观点。
比如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就是用来形容君子之间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能够和平相处;而小人之间虽然意见相同,但是却不能和谐共处。
这种用成语俗语来表达观点的方式,让左传的叙事更加生动有趣。
而史记呢,它的叙事风格则更加华丽繁复。
史记中有很多长篇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几千字甚至上万字。
而且史记中的很多描写都非常细腻,让人感觉好像就站在那个历史场景之中一样。
比如说,史记中对于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描写得非常详细,让人仿佛能够听到战马的嘶鸣、兵器的碰撞声。
这种华丽繁复的叙事风格,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当然了,左传和史记在叙事艺术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说,它们都运用了很多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说在《左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例子;而在《史记》中呢,也是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种运用对话的方式,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那些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
总之呢,左传和史记作为两部古代典籍,在叙事艺术上既有异同之处,又有相似之处。
它们各自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又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希望大家都能够去读一读这两部书哦!。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的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待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但是叙述手法多样性也是其特点。
如《殽之战》中蹇叔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就是运用预叙手法。
其次,《左传》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是一言以蔽之,粗略描写,不作细致仔细的叙述,反而着重战争的完整性,深入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同时其描写又极具戏剧性。
《左传》对战争描写的完整性有极高的价值。
《左传》对战争的结果在文中会做详尽的铺垫,使得战争双方的成功或失败都有理有据,毫不突兀。
《左传》会对战争双方状况进行表现,即通过人物对话或人物行为表现出来。
而且通过多方面表现。
如《殽之战》中王孙满对秦军“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的评价。
这些都足见《左传》对战争过程描写的细致。
同时还描写了战争的余波。
如《城濮之战》中子玉羞愤自杀,晋文公称霸中原且大喜。
使得这场战争如故事般被完整讲诉。
《左传》描写战争具有戏剧性,《左传》对战争的描写不仅仅是记述,而是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任人物行为来表现的,这种写作方法使《左传》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成为一部有血有肉的文学精品。
这样的叙述让文章很具有戏剧性,使得人物形象深动,更好地描写了战争。
又如《殽之战》中描写因释秦囚先轸发怒是通过语言及行动描写的如“不顾而唾”。
又称襄公之母为妇人,使得这一形象跃然纸上。
对后世史传文学,小说等都有影响。
第三,则是《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叙述中常常有神秘因素,通过一些神谕或卜示来预测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
这也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知水平。
如《殽之战》中借柩有声如牛而发动战争。
另一点是道德因素,即《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很注重“礼”。
看战争双方是否有礼,人心向背。
这些在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中体现的很明显。
如“师直为壮,曲为老。
”最后是语言特色,《左传》的语言很具有艺术特色,运用了许多辞格。
从《左传》到《史记》:历史记载与文学呈现的比较分析背景介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重要的历史记载作品。
其中,《左传》和《史记》是两部备受关注的文化经典,它们对于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历史记载和文学呈现方面的异同点。
一、《左传》1. 介绍《左传》《左传》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为齐国司马迁。
它以记录齐国公子太姒与公子纠之间争夺王位的事件为主线,同时也包括了其他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变革等内容。
2. 历史记载特点•集中记录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战争、政治斗争等大事。
•着重描写人物性格和行动,更加注重个体的塑造和情感表达。
•注重道义评述,以道德伦理为指导原则。
•使用古文,表达简练、精炼。
3. 文学呈现特点•具有强烈的散文性质,描写手法生动。
•善于运用对比以及对话等手法,突显情节和人物冲突。
•通过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展现复杂的人性。
•引用典故和古诗词,丰富了语言表达。
二、《史记》1. 介绍《史记》《史记》是中国秦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它以二十四个篇目进行组织,包括了从上古时期到西汉末年的历史内容。
2. 历史记载特点•广泛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着重记录统治者的功过得失,并评价其德行与智慧。
•注重考证真实性,提供详尽的事实证据和来源出处。
•使用较为规整的文风,注重条理性和逻辑性。
3. 文学呈现特点•纪传体结构使得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塑造力强。
•描述细致入微,透过人物言行间展示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通过对政治、典章制度等内容的解读,展现智慧与思考。
•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修辞格,提升文学艺术性。
三、异同点比较1. 历史记载方面•相同点:都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系统的记录和整理,试图揭示历史真相。
•不同点:《左传》更加注重道义评述和个体塑造,而《史记》更加侧重事实考证和统治者评价。
2. 文学呈现方面•相同点:都具有文学性质,通过描写人物、情节等手法吸引读者。
左传的叙事特点------------------------------------------作者xxxx------------------------------------------日期xxxx左传的叙事特点1.善于叙写重大事件,往往会突出一个中心,并能围绕中心写出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2.善于将史实和神话传说,历史传闻融合在一起,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3.善于叙写谋杀,政变,行刺等一类事件4.善于叙写战争.重在表现战前准备和战后结果.以下为各家杂谈,只看粗体标记即可!史通•载言》篇说:“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
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
”韩愈在《进学解》中也说:“春秋严谨,而左氏浮夸。
”而梁启超也这样评论过《左传》的叙事方法:“第一,不以一国为中心点,而将当时数个主要的文化圈,平均叙述。
第二,其叙述不局于政治,当涉及全社会之各方面。
对于一事典章与大事,固多详叙;而所谓琐语之一类,亦采集不遗。
故能写出当时社会之活态,予吾侪以颇明了之印象。
第三,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成为一种组织体的著述,对于重大问题,时复溯源竟委,前后照应,能使读者相悦以解。
”这些正好说明了《左传》的叙事特点——言事相兼,详细生动。
我们知道,上古时期的史官分工十分细致,当时的史书都是言事分记的。
比如《尚书》和《春秋》,一为记言,一为记事。
而《左传》作者摒弃了单一的记言或记事的成法,博考旧史,广采佚闻,集记言与记事于一身,展现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历史,以“言事相兼”的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左传》这一历史巨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也标志着史传文学的真正形成。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不但增加了事件情节,甚至丰富了许多细节描写。
在《春秋》中寥寥几个字的事件,在《左传》作者的笔下,常演绎成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左传》《史记》叙事写人比较研究一、引言中国古代史学,从孔子开始就十分注重写人,以为“观今宜鉴古”,因此不断地研究、总结前人写人的经验。
《左传》和《史记》是先秦叙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左传》和《史记》在叙事中同样写出了很多值得称道的人物形象,本文将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揭示它们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特点及其对后世历史著作所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现状本文的目的是以《左传》《史记》为参照,进行《左传》《史记》叙事写人的比较研究。
自晚清以来,中国学术界的史学观念随着西学东渐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20世纪初的“新史学运动”高举着“科学”、“进步”两面旗帜,但却被冷酷的现实无情地打入冷宫,以至几乎消声灭迹,于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教科书基本都只讲帝王将相的兴衰成败。
不仅如此,在新史学运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也有严重的缺陷:它虽然强调唯物史观对历史的指导作用,并且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但却忽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还把历史仅仅看作一个由英雄创造的神话,把它描绘成一部神圣的“天书”。
面对这种状况,国内史学界掀起了一股从旧史学观念向新史学观念转变的潮流。
1、《左传》《史记》对女性叙事的差异2、《左传》《史记》对残疾人叙事的差异3、《左传》《史记》对青少年叙事的差异4、《左传》《史记》对勇士叙事的差异5、《左传》《史记》对成功人物叙事的差异6、《左传》《史记》对平民叙事的差异7、《左传》《史记》对主帅叙事的差异8、《左传》《史记》对主帅叙事的差异,有三个要点需要说明:一是这三个层次的区分,只是对上述类别的一种概括。
从整体上看,本文认为《左传》与《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各有千秋,并且彼此互有影响,相互借鉴。
但是由于二者时代不同,社会历史背景迥异,因此《左传》与《史记》的叙事技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史记左传在语言、叙事上的异同史记左传在语言、叙事上的异同史记:叙述上文学性强,叙述方式采取第三人称,叙述客观,塑造人物形象更为饱满,左传:《左传》以《春秋》为本,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
叙述特点上,左传通过揭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把史实情节化。
《左传》的叙事按自然时间演进的占了绝对多数,这主要是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守时、顺时观念的影响。
《左传》的叙事视角是史官的视角。
史官的叙述视点处在“真”与“幻”之间,“隐幽”与“直笔”之间。
《左传》常采取“前埋伏笔”与“后文对应”的方法,使整个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第一、单音节词(左传)被双音节词(史记)取代的语言现象,在《史记》对《左传》相同材料的转述中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第二、在《史记》中,数量短语和其主语、宾语搭配的情况已经比较的固定。
第三、《史记》对《左传》的材料进行信息处理时,既有对信息内容的增加,也有对信息内容的减省;并从不从角度对信息内容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等。
这些现象都充分体现了司马迁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左传》、《史记》叙事艺术的不同点比较(一)《左传》、《史记》叙事者的比较(1)左丘明与司马迁的写作心态及角度《左传》和《史记》都包含对民众的拳拳关怀,但《左传》更多的是出自精英阶层的自上而下的悲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上都是统治者,这与左丘明所代表的春秋时期鲁国史官阶层作为统治阶层代言者的角色定位有关。
而《史记》由于其作者司马迁自身的遭遇、早年的游历等,在叙事角度上,往往偏向于下层阶级,流露出一种更为民间的姿态和情怀,其关注的范围延伸至历史上的社会各阶层人民形形色色的活动,延伸至历史上的社会之每一个角落的民族,从社会的上层到社会的下层,从中国的本部到中国的四周,无所不纪。
且司马迁在叙述下层阶级时表现出接近于被叙述对象的立场、倾向。
(2)主体意识的萌发——从“君子曰”到“太史公曰”的转变《左传》中对历史史实评论行为的发出者被命名为“君子”,“君子”是被模糊了个体身份特征的同阶层人群集合体,即春秋时期上层史官阶层。
《左传》《史记》叙事写人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发展到极致的当数《左传》与《史记》两部作品。
但从《左传》《史记》对叙事文学传统的继承性来看,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一、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开端——《左传》《左传》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它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也是叙事文学的开山鼻祖。
《左传》的记事范围涉及先秦时期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例如:城濮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鲁长勺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等大型战争都记载在内。
通过《左传》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风俗人情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左传》对叙事技巧的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首先,《左传》叙事的详略得当、文笔流畅、描写生动。
无论是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十分注意细节的真实。
《左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叙事详尽,在同类叙事文体中称得上是首屈一指。
在“郑伯克段于鄢”一章中,记载了许多生动的细节,为我们再现了春秋时期的礼乐文化,这些细节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生动。
其次,《左传》的人物形象丰富而又复杂。
主要表现在,人物行动符合自身性格。
比如“子鱼论战”一节中,对双方军队人数的详细描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公族为之仆”、“为之御”就是很好的说明。
《左传》不仅在人物刻画上显示了极高的水平,而且擅长写战场上的群像,如对郑伯克段于鄢中的赵氏、老成、荣氏等人的精彩描绘。
由此可见,司马迁对《左传》叙事能力的肯定,更加显示了司马迁的推崇和赞赏。
《左传》是在春秋末年以后才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
与先秦时期的散文相比,《左传》在句式和语言上进行了改革创新,采取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叙事手法。
为后来的叙事文学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史记》具有宏伟的气魄,并且善于写景状物,所以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史记》的叙事能力同样很强。
与前代史书不同,《史记》充分利用故事的特点将许多历史事件穿插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另外,《史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力地打破了传统观念中的伦理道德的束缚,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是中国古代文献之一,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左国国政的重要史书。
左传的叙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左传的叙事风格具有朴实、自然的特点。
在左传中,作者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叙述历史事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夸张。
这种朴素的叙事风格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历史故事,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左传在叙事中注重事实真实性和客观性。
左传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力求客观公正,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不偏袒任何一方。
这种客观性的叙事风格使左传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重要史料之一,为后人研究春秋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左传的叙事中注重塑造人物形象。
在左传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同时,左传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思想动态也进行了深入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左传不仅展现了春秋时代人物的风采和魅力,还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左传的叙事中还注重描写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左传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连续叙述和分析,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左传不仅展示了春秋时期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还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总的来说,左传的叙事特点主要体现在朴实自然、客观真实、人物形象丰满、历史事件逻辑清晰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左传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历史学家、文学家等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在扩展中心下,左传的叙事特点可以进一步展开,例如可以从左传对于春秋时代政治制度、社会风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描写入手,深入探讨左传对于当时历史现实的反映和表达;或者可以从左传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描写入手,分析左传如何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性特点等。
通过对左传叙事特点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左传这部古代文献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也能够更好地把握左传对于春秋时代历史的再现和诠释。
【课外阅读】论《左传》中的顺叙和倒叙西方叙事理论有叙事时间这一概念,还原为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概念,就是顺叙、倒叙以及预叙等,这些被传统叙事理论称为的叙事形式法则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对历史时间(或称故事时间)的操作。
中国的叙事作品应该说发源于甲骨卜辞,但甲骨卜辞的叙事极其简略;《春秋》经的叙事日渐丰富,但就叙事规模而言还非常琐碎;《国语》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记言多于记事。
只有《左传》可以称作中国早期叙事作品的成熟之作,它的规模庞大,且叙事手法多变,正如《左绣·读左卮言》所讲:“种种手法开天地未有之奇作,古今莫越之。
”《左传》中的叙事时间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涵盖了顺叙、倒叙、预叙的多个方面。
本文将详尽分析《左传》中的顺叙和倒叙两种叙事时间类型,关于预叙等叙事时间待另文论之。
顺叙《左传》文本本身的顺叙情况可以作三方面的认识:首先,从宏观上说,《左传》整个大文本本身的时间顺叙,也就是春秋鲁十二公的事件的编年体性。
这个时间顺序是固定的,不可能打破的。
其次,鲁十二公中每一年的顺叙性。
如庄公,《左传》从庄公元年一直叙至三十三年,这个时间顺序是严格按历史时间而叙述的。
最后,每一年的历史事件的总体走向亦是严格的顺叙的。
《左传》十二公每年事件的叙述是一种积木式的,也就是说,每一年中,有许多事件发生,被《左传》记录下来,这种记录顺序是按时间顺序的。
同样,单一事件的叙写,其总的趋向也是顺叙的。
如《左传·成公十八年》:“冬,十一月,楚子重救彭城,伐宋,宋华元如晋告急。
韩献子为政,曰:‘欲求得人,必先勤之。
成霸安疆,自宋始矣。
’晋侯师于台谷以救宋,遇楚师于靡角之谷。
楚师还。
”此事件中从“冬,十一月”叙起,依次楚伐宋、宋告急、晋救宋、楚师还。
这里叙事时间是严格遵循历史时间的。
小的事件如此,大的事件如五大战役的叙写等整个叙事过程也是如此。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冯李桦的评点作品《左绣》中提到了顺叙的变体“正叙”。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在叙事、写人、记言方面有何异同通过阅读作品,试比较《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在叙事、写人、记言方面有何异同?答:不同:叙事:一、《左传》:1.《左传》发展了《春秋》的笔法,不在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表现起道德评价。
2.《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
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3.《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但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如“宣公三年”。
4.《左传》叙事很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其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后果。
城濮之战的介绍等。
5《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如在总结城濮之战的经验是“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6《左传》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是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二、《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史。
以记言为主。
《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
把重点放在大量的议论文字上。
但《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
如《晋语》前四卷对晋献公诸子争位的叙述,展示了春秋时期一场复杂政治斗争的生动画卷,描绘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反应了《国语》叙事的成就。
三、《战国策》1.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的达到辩说的目的。
《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从切身的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
2.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说辩的说服力。
“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
写人:《左传》1.《左传》由于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时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时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开题《左传》与《史记》叙事艺术之比较5则范文第一篇:开题《左传》与《史记》叙事艺术之比较《左传》与《史记》叙事艺术之比较开题报告一、研究意义朱自清曾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
“文学的权威”表明了其文学价值之高、成就之大,足以为后世师法。
而它的文学价值就体现在它的叙事艺术上。
而《史记》则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拟从比较学的角度对比《左传》和《史记》的叙事艺术,以期能对两部史学巨著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便于理解古代叙事艺术在史传文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通过对比梳理,也能更全面地探寻从《左传》到《史记》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轨迹,不但对研究古代史传文学、叙事文学甚至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启迪现代叙事理论的思维以及现代叙事手法也大有裨益。
二、研究目的《左传》和《史记》都是从叙事的角度来写史事,风格同中有异,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左传》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先驱,而司马迁在此基础上,以更为成熟的技艺赋予《史记》更为文学性的特质。
对两者叙事艺术的比较研究,目的在于将两者的叙事艺术直观、准确的展现出来,以此剖析两者在叙事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加深对其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对中国古代历史写作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的认识。
三、研究现状及评价目前研究《左传》与《史记》的著作、论文已经蔚为大观,叙事学研究也成为学界热点,相关论著层出不穷。
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以“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来总结《左传》的叙事艺术。
纷者整之指善于处理各种纷乱复杂题材;孤者辅之指力避孤立静止地记事,以名人的相关轶事作为正式事述说完后的补充;板者活之、直者婉之指叙写力避平直、板滞,除基本的以时为序外,兼用倒叙、预叙、追叙、插叙、补叙等;俗者雅之指善于发掘、发现事物蕴藏的深意;枯者腴之指叙写能突破史书只记大事,不记小事,只记事之梗概,而不精描其细部的陋见,在简洁的基础上,又巧用特笔、衬笔等文学笔法,传神生动地叙事写人。
左传和史记比较在叙事艺术上异同作文左传和史记,这两部古代历史巨著,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们分别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喜怒哀乐。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左传和史记在叙事艺术上的异同。
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异同在哪里。
左传和史记都是以史实为基础,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来展现历史的风貌。
但是,它们在叙事手法上有所不同。
左传更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让人们更加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
而史记则更注重对事件的叙述,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让人们更加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举个例子吧,左传中有一则关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故事。
季孙氏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曾经用一个寓言故事来教育他的子孙后代要诚实守信。
而史记中也有一则关于鲁国的故事,讲述了鲁国人如何勇敢地抵抗外敌入侵。
这两个故事虽然都是关于鲁国的,但一个是关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一个是关于事件的叙述,所以它们在叙事手法上有所不同。
左传和史记在叙事艺术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说,它们都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在《史记》中,有一则关于项羽与刘邦的故事。
为了表现项羽的英勇无畏,作者司马迁特意写道:“项羽之力能扛鼎,举千斤之重而不觉其重。
”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手法,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项羽的力量之大。
而在《左传》中,也有一则关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故事。
为了表现季孙氏的智慧,作者左丘明写道:“季孙氏之智,可谓圣人矣!”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手法,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季孙氏的智慧。
左传和史记在叙事艺术上既有异同,又有相辅相成之处。
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两部巨著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左传和史记比较在叙事艺术上异同作文哎呀,这题目有点难啊!不过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聊聊左传和史记在叙事艺术上的异同吧!
左传和史记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它们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
但是,在叙事艺术上,它们还是有一些不同的。
左传呢,它的叙事方式比较注重细节描写,而且经常会用到一些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如说,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左传里就写到了“齐侯率师伐我鲁国,如入无人
之境”,这句话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形容齐军的强大。
另外,左传还经常会用到对白的
形式来表现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样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而史记呢,它的叙事方式则更加注重整体结构和情节安排。
史记里的每一个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而且这些篇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比如说,《太史公自序》就是一篇介绍史记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的文章;《项羽本纪》则是讲述项羽一生事迹的故事;《吕不韦列传》则是介绍吕不韦的政治智慧和商业手段等等。
这种整体性的叙事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当然了,左传和史记在叙事艺术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说,它们都会用到一些成语俗语来丰富语言表达;它们都会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它们都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学效果等等。
总之呢,虽然左传和史记在叙事艺术上有些许不同,但它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古代著作。
通过阅读这些书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哦!。
左传和史记比较在叙事艺术上异同作文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左传和史记在叙事艺术上的异同。
你们知道吗?这两部古代名著可是咱们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们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
那么,它们在叙事艺术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别着急,我这就给大家一一道来。
咱们来看看它们的异同点。
左传和史记都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小说,但它们的叙事风格却有很大差别。
左传更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史记则更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描述,通过大量的史料来展现一个真实的历史画卷。
所以说,左传更像是一部心灵鸡汤,而史记则更像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它们也有相似之处。
比如说,它们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角色和情节,比如《左传》里的管仲、鲍叔牙等人,还有《史记》里的滑稽可笑的陈胜吴广起义。
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捧腹大笑。
那么,它们在叙事艺术上的异同到底如何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体验呢?我觉得,正是因为这种异同,才让我们更加喜欢这两部作品。
如果它们都是一样的叙事风格,那岂不是失去了很多乐趣?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朋友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这才让我们觉得他们有趣、有魅力。
左传和史记在叙事艺术上的异同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它们的不同之处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而它们的相似之处则让我们在欣赏故事的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幽默和风趣。
所以说,无论是左传还是史记,它们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够更加关注这些古代名著的叙事艺术,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灵感。
祝大家阅读愉快!。
史记左传在语言、叙事上的异同
史记:叙述上文学性强,叙述方式采取第三人称,叙述客观,塑造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左传:《左传》以《春秋》为本,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
叙述特点上,左传通过揭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把史实情节化。
《左传》的叙事按自然时间演进的占了绝对多数,这主要是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守时、顺时观念的影响。
《左传》的叙事视角是史官的视角。
史官的叙述视点处在“真”与“幻”之间,“隐幽”与“直笔”之间。
《左传》常采取“前埋伏笔”与“后文对应”的方法,使整个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第一、单音节词(左传)被双音节词(史记)取代的语言现象,在《史记》对《左传》相同材料的转述中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第二、在《史记》中,数量短语和其主语、宾语搭配的情况已经比较的固定。
第三、《史记》对《左传》的材料进行信息处理时,既有对信息内容的增加,也有对信息内容的减省;并从不从角度对信息内容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等。
这些现象都充分体现了司马迁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左传》、《史记》叙事艺术的不同点比较
(一)《左传》、《史记》叙事者的比较
(1)左丘明与司马迁的写作心态及角度
《左传》和《史记》都包含对民众的拳拳关怀,但《左传》更多的是出自精英阶层的自上而下的悲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上都是统治者,这与左丘明所代表的春秋时期鲁国史官阶层作为统治阶层代言者的角色定位有关。
而《史记》由于其作者司马迁自身的遭遇、早年的游历等,在叙事角度上,往往偏向于下层阶级,流露出一种更为民间的姿态和情怀,其关注的范围延伸至历史上的社会各阶层人民形形色色的活动,延伸至历史上的社会之每一个角落的民族,从社会的上层到社会的下层,从中国的本部到中国的四周,无所不纪。
且司马迁在叙述下层阶级时表现出接近于被叙述对象的立场、倾向。
(2)主体意识的萌发——从“君子曰”到“太史公曰”的转变
《左传》中对历史史实评论行为的发出者被命名为“君子”,“君子”是被模糊了个体身份特征的同阶层人群集合体,即春秋时期上层史官阶层。
论述主体将自己隐藏在“君子”之称之后,气评论更常见的形式是由事件中相关人物(或为参与者,或为旁观者)基于对事件本身的分析、判断之后言说出来,如各国谋臣策士的议论劝谏之辞。
而《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则使论述主体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司马迁在进行历史评论的时候,完全以“自我”的身份,充分彰显自己的历史见解和感悟,意味着主体意识的萌发。
(二)《左传》、《史记》叙事技巧的比较
(1)叙事视角的不同——《史记》更为灵活、开阔的视角
在《左传》中,叙事者纯粹以第三人称形象出现,以全知的视角记录所见所闻,并在其中表达对人、事的评论,但在全知叙述中带有某种程度的限知性,在这些限知性叙述中,通过所述人物的视点,使其获得自我表白,提高论述对象的形象生动性,但这种角度的叙述并没有得以灵活且生动的运用,不甚突出。
在《史记》中,司马迁使叙事者的全能化程度更为提高和全面化,在保持一贯开阔的时空视野时,将事件的完整轮廓收诸眼底,即有对集体命运的把握,又有对个人内在心理的发掘,转用故事数位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一方面尽量
转用聚焦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另一方面又保留了用第三人称指称涉聚焦人物以及对其进行一定描写的自由,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叙事视角更为灵活、开阔,叙事层面更具立体感。
(2)叙事立场的差异——“国”与“天下”立场的转变
《左传》处于群雄争霸的初起阶段,生存的危机充斥于各国,因此它所站的立场必然是“国”的立场,着眼于如何体现本国利益,以冀在与别国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体现出一种对本国命运的现实危机感和责任感。
而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大一统的西汉,其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正处于鼎盛和繁荣的时期,这使得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呈现出一种胸怀“天下”的自信与担当。
(3)叙事体例的区别
1、以时为序——《左传》的时间脉络
《左传》的体例是编年体,严格依从时序叙事。
但在个别段落中,时间的线性流动常常被“倒叙”等叙事手法打断。
但总体上还是严格以时为序。
2、传记文学——《史记》的纪传体
《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主体,将人物事迹多层次复合、多向度有机连缀。
叙事者关注的重心在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得读者在阅读之后对人物的性格、特色有个生动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