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分类学的发展史讲义(PPT 37张)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39
第一章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Principle of Taxonomy第一节分类学概述一、分类学的三个历史阶段:1.林奈阶段生物分类学正式确认是以1758年林奈的Systema Naturae 第10版(《自然系统》)一书发表为标志的第一块里程碑。
林奈主要贡献有:(1)提出了一个科学的命名法则—双命名法,结束了此前杂乱无章的命名状态。
(2)首先提出了界、门、纲、目、属、种等分类阶元。
(3)自己定名了大量的物种。
林奈的学生Fabricius(法布里休斯)是第一位杰出的昆虫分类学家,他于1775年发表了Systema entomologica(《昆虫系统》)一书,他第一次对全世界的昆虫区系作了研究,并命名了大量的昆虫分类阶元。
这一时期的主要局限性:受神学影响,认为物种不变,在分类上是人为的。
2.达尔文阶段这一阶段以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为起始标志第二块里程碑提出了进化论,否定了物种是神创的、不变的,在分类上提出探索自然系统。
3.近代赫胥黎 1940年发表《新系统学》,不仅用形态、生态等进行分类,还用生理等其它特征。
二、现状现代主要有3个分类学派:1.进化分类学派——已衰落。
2.表型学派又叫表征分类学或数值分类学。
3.支序分类学派三、昆虫分类学的内容和任务定义:昆虫分类学insect taxonomy是昆虫学和动物分类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昆虫种的鉴定identificaiton、分类classification和系统发育phylogeny的科学。
研究内容和任务:确定种类、识别特征、命名、建立符合进化实际的分类系统。
四、分类特征分类特征:是一个分类单元和其他分类单元的成员借以相区别或可能相区别的属性。
常用的分类特征:形态特征(成虫期、幼期)行为特征(鸣声、气味、交配)生态特征(生态位、食性、寄生物)地理分布特征细胞学特征(染色体、精子)生物化学特征(初级、次级代谢物,带信息物质、蛋白质电泳)第二节分类学基本概念一、物种概念(Species concept)形态学物种概念Morphological Species 生物学物种概念Biological Species(物种是自然界能够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它种群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
第三章昆虫分类学第一节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自然界中的昆虫种类繁多,要正确地识别它们,就必须根据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要求等加以分析归纳,找出其亲缘关系进行系统分类。
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彼此间有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的大小不同的自然类群。
所以,昆虫分类的任务除鉴别种类和确定名称外,还要研究昆虫种的渊源及系统发生,以探讨物种的起源、种群的形成、分布、进化与变异以及整个昆虫区系的形成、发展与演替,建立符合客观的分类系统。
在鉴定昆虫种类时,通常须按分类系统,依次(由高到低)鉴别所属阶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确鉴定昆虫种类,对害虫防治和益虫的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因为在种类繁多的昆虫中,种间差异有时是极其细微的,若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失误。
此外,昆虫分类还是植物检疫、昆虫资源与区系调查、天敌昆虫的引进与利用等研究的重要基础。
一、分类的阶元:门、纲、目、科、属、种,另外还有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种、总目、总科、族、亚族。
现以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为例,表示昆虫的分类地位和阶元如下:界(Kingdom):动物界(Animalia)门(Phylum):节肢动门(Arthropoda)纲(Class):昆虫纲(Insecta)亚纲(Subclass):有翅亚纲(Pterygota)目(Order):直翅目(Orthoptera)亚目(Suborder):蝗亚目(Locustodea)总科(superfamily):蝗总科(Locustoidea)科(Family):蝗科(Locustidae)亚科(Subfamily):蝗亚科(Locustinae)属(Genus):飞蝗属(Locusta)种(Species):飞蝗(migratoria)亚种(Subspecies):东亚飞蝗(manilensis)二、昆虫的命名和命名法规1、学名(scientific name):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的动物名称和分类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