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绪先生的国际学术领导力卓越
- 格式:pdf
- 大小:205.98 KB
- 文档页数:2
“为人”与“为学”作者:赵蒙成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第24期我国著名教育家、比较教育学科主要创始人、浙江大学教授王承绪先生于2013年11月19日11时28分在浙江医院逝世,享年102岁。
11月24日上午9时,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殡仪馆举行,之后,王先生追思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田家炳书院举行。
在追思会上,大家心情沉痛,许多人回忆起与先生交往中的点点滴滴,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而哽咽、哭泣,足见先生与弟子之间深厚的、父子一般的感情。
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他的道德文章、人品学识自有公论,不需要我的赞扬、评价。
作为先生的学生,我深知自己才识粗浅,难以望先生之项背,也没有资格评价先生,唯有牢记先生的教诲,在先生精神的鼓励下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正因为如此,当我受邀谈王先生的比较教育思想时,心里着实有点为难。
1995年至1998年,我有幸师从王先生在杭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受益良多。
在与先生的交往中,即使是一些不起眼的琐事,对我都很有教益。
特别是读博士二年级时,恰逢先生85岁生日,当时我们在校的学生与先生一起小小地庆祝了一番。
那天王先生很高兴,跟我们讲起他年轻时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因此,下文中我将与大家分享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从中体会先生的高雅品行与渊博学识。
一、志存高远,报效祖国1912年6月15日(农历五月七日),王承绪先生出生于江苏江阴三甲里镇,即现在的张家港南沙镇①。
王先生出生于“书香之家”,他的祖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伯父当过老师,父亲在私塾受过传统教育,母亲也知书识字。
他很早就开始接受教育,年幼时期便深受教师的影响,并萌发出长大后从事教师职业的想法。
因此,他在1928年秋考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那里学习了三年,毕业后在该校的实验小学当了一年教师,1932年又进入浙江大学教育学系学习。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的祖国国力孱弱,百姓生活困苦,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侮。
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关系的探究———读《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梁时间(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纵观约翰・范德格拉夫的《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一书,他将高等教育系统作为一个学术系统来看待,研究该组织系统内部管理权力的分配与运行,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权力组织结构。
该书实际上是对高等教育行政权力进行深入剖析,而不是学术权力。
本文从界定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概念,分析二者的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七国学术权力的4种模式基础上,力图加强协调二者关系的认识。
高等教育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一、概念界定1.学术权力在约翰・范德格拉夫等人的《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中,美国学者克拉克首次明确提出了“学术权力”这一概念。
学术权力是一种法定权力,从高等教育管理的最上层(中央政府及有关部局与立法机构)到最底层系、讲座、研究所及学部,各个层次的决策机构及群体所享有的权力就是学术权力。
学术权力不仅扎根于行会的权力、院校的权力、专业的权力,而且包括魅力权威、政府权力、政治权力。
国内,围绕“学术权力”这一概念存在不少争议。
吴国荣教授认为:“学术权力是学校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
学术权力主要由教授、专家、学者,通过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对学校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管理的权力。
从实质上看,学术权力的核心是力(学术地位),它是由人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威望所构成的魅力、影响力和内聚力”。
别敦荣教授指出:“当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被授权管理学术事务时,他或她就获得了学术管理权力,即学术权力,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就成了学术权力的主体。
”他认为,学术权力是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主体可以是学者也可以是行政人员。
周光礼教授从教育法学的视角指出,大学的学术权力是以宪法保护的学术自由基本权利为依据,而行政权力主要是国家对大学的授权。
他认为,大学的学术权力来自于外部宪法和法律。
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问题研究法摘要:霍尔姆斯是当代较有影响的比较教育学家,其创立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问题研究法在比较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以霍尔姆斯在1981年出版的著作《比较教育:关于方法的思考》的第三章:《比较教育的正面争论—盎格鲁.撒克逊的观点》和第四章:《批判二元论与问题分析框架》为研究内容,主要分析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问题研究法的理论背景、理论基础、理论框架以及现实意义。
本论文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比较教育问题研究法提出的背景。
包括简单介绍霍尔姆斯的教育活动和他对以往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反思。
第二部分,阐述问题研究法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阐述问题研究法的理论框架。
第四部分,对问题研究法的评析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霍尔姆斯;问题研究法;背景;理论基础;理论框架;现实意义一、比较教育问题法的背景(一)霍尔姆斯的生平及其主要教育活动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以及个人成长经历密切联系。
霍尔姆斯的思想也正是在以上三个条件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因此,欲领悟他思想的精髓,我们就必须了解他的生平及其主要的教育活动。
20世纪60年代是比较教育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
从1965 年出版的《教育中的问题:一种比较方法》一书起,布赖恩·霍姆斯系统阐述了他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后又毕其大半生精力不断对其方法论加以补充、修正,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问题法,并以此方法论闻名于国际比较教育学界。
(二)对以往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反思以往比较教育研究多以穆勒的《逻辑系统》中制定的归纳原则来进行的;其方法的核心是一种因果理论,即每一事件有其前提“原因”,从客观观察到的事实中归纳的假设是“因果”陈述,当被别的经验主义证据(观察到的规律、情况)肯定,便获得了科学法则。
霍尔姆斯认为,在比较教育领域中曾经占主流地位的研究方法论,虽然它们各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它们本质上都遵循了穆勒的实证主义归纳法。
国际教育合作与学术团队建设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教育合作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和学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它不仅促进了知识和文化的交流,还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与此同时,学术团队建设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环节,也在国际教育合作的大框架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际教育合作涵盖了多个层面和领域。
从学生交流项目到联合办学,从师资培训到科研合作,其形式丰富多样。
学生交流项目让不同国家的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他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氛围,拓宽视野,培养全球意识。
联合办学则为学生提供了在本土获得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机会,融合了双方的教育优势,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在师资培训方面,国际教育合作提供了教师接触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渠道。
通过参与国际培训项目和学术研讨会,教师能够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将国际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中。
科研合作更是国际教育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国家的科研团队携手合作,共同攻克全球性的学术难题,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然而,国际教育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文化差异、语言障碍、教育体制的不同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合作的效果和进程。
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术规范上的理解偏差。
语言障碍不仅体现在日常交流中,还可能影响学术成果的准确表达和传播。
教育体制的差异则可能导致在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等方面出现不协调。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优秀的学术团队应具备多元化的背景和专业知识。
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能够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角,丰富团队的学术创造力。
同时,团队成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专长,为团队的发展贡献力量。
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也是学术团队建设的关键。
在国际合作中,成员之间需要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机制,鼓励成员充分表达观点和意见,能够促进团队的和谐发展。
王承绪先生是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等作者:顾明远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第03期欣闻您百岁华诞,中国教育学会谨向您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和敬意。
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j您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教育家,您早年留学英国,但为了祖国的建设,抗战胜利后回到祖国,在浙江大学执教。
六十多年来,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您都矢志不渝地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在您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精神。
您是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您领导的中青年学者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比较教育》,您编写的《比较教育学史》等著作奠定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
您不仅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而且时时注意国际教育发展的动向,不断介绍国外经验和发展趋势,尤其值得钦佩的是您九十高龄仍手不释卷,近几年来还翻译出版了数部国外高等教育的著作,在国内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您学养深厚,中西贯通,执教于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的几十年时间里,勤奋耕耘,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们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
您的学术无愧人师,您的德行堪为世范。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恭祝您生命之水长流!生命之树常青!王承绪先生的教育理念启发我如何处理好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林崇德在今天庆贺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国际教育活动家、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重要创始人和奠基者王承绪教授百岁大寿的喜庆日子里,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心理学会向王老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向庆典的举办方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对我的邀请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心理学会之所以对王老的百岁生日表示热烈的祝贺,其原因不仅仅在于教育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关系,更重要的在于王老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家的同时,在他们家里也出了一位国内外著名的心理学家——王重鸣教授。
在国际心理学界有两个权威的组织:一个是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另一个是国际应用心理学会。
今年暑假,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在澳大利亚召开了学术大会,王重鸣教授在会上获得了大会组委会的表彰,并成为继荆其诚教授之后中国第二位国际应用心理学会的会士。
中学为体 西学为鉴------王承绪先生比较教育研究思想管窥何晓雷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 杭州 310028[摘 要] 王承绪先生,男,1912年8月生,江苏江阴人,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并留校任教,1938年赴英留学,曾任诺丁汉大学讲师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精通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多国语言。
1945年,在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邀请下,他毅然回母校任教,历任浙江大学、浙江师范院院、杭州大学教育系教授,系主任,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高教所所长等职。
先后编译和出版了《西方教育论著选》、《比较教育》、《民本主义与教育》、《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等多部在教育学界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与顾明远等学者一起在中国创立了比较教育学学科,是我国比较教育学领域的泰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关键词] 王承绪,比较教育,研究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鉴王承绪先生,男,1912年8月生,江苏江阴人,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并留校任教,1938年赴英留学,曾任诺丁汉大学讲师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精通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多国语言。
1945年,在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邀请下,他毅然回母校任教,历任浙江大学、浙江师范院院、杭州大学教育系教授,系主任,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高教所所长等职。
先后编译和出版了《西方教育论著选》、《比较教育》、《民本主义与教育》、《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等多部在教育学界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与顾明远等学者一起在中国创立了比较教育学学科,是我国比较教育学领域的泰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一、浙江大学:与比较教育的不解之缘王先生与比较教育的不解之缘,简单地说,一是老师的影响,再就是机遇。
在先生的小学时代,有好多老师对先生影响很深,先生很早就萌发了当教师的思想。
先生是初中毕业后读师范的,1928年秋进无锡中学师范科读书,学校里设有“外国教育史”这门课,对国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了一些了解。
在领导力培训领域,业界一直流传这么一句顺口溜:东曾西余,南杨北王。
这-—究竟是啥意思?别急,请让我为你一一道来。
东曾—-东方派曾仕强。
曾仕强深谙东方历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一套中西结合、相互交融的《中国式管理》系列课程,由于功底深厚,加上较早地把握了市场先机,所以这套课程自推出后,就迅速地获得了市场认可,曾仕强也自从扬名业界。
曾仕强授课风格十分独特,博古论今,知中通外,旁征博引,几乎是信手拈来,将东方领导艺术阐释的出神入化,令人倾心。
其在领导力方面的研究功底,学员和同行几乎无不赞赏。
由于曾仕强的领导力课程最具东方风韵,故称“东方派”。
西余-—西学派余世维。
余世维曾长期留学于海外,曾任多家海外企业的高阶主管领导,对西方人的领导理念和风格有着十分深刻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研发出的《领导商数》等系列课程,紧贴西方前沿,深合现代领导管理精髓,对领导者的情商、智商等思维理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延伸。
余世维授课风格严谨博广,案例丰富,绘声绘色,对国内领导力的现代化理念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深受学员和同行好评.因余世维的课程西学气息最浓,故称“西学派”。
南杨—-南院派杨思卓。
杨思卓,北京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多家知名企业董事长的高级顾问,历任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与大学教授,以其丰富的管理经验与深厚理论底蕴,独一无二的三重经历,成为国内领导力培训领域的资深级导师人物。
其著作《领导者的15堂读书课》、《非常时期非常领导》、《六维领导力》、《中外商道》、《领导统驭之道》等已成为业界学习的经典,其研发的国家专利版权课程《360度领导力修炼》、《卓越领导力的六项修炼》等也深受业内推崇。
杨思卓著作和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有道、有料、有趣、有效,其低调务实、诙谐精炼的师德和师风,也深得学员和同行们的敬重与喜爱。
因为杨思卓多活动在南方,在南方市场的影响力非常大,故称“南院派”.北王——北门派王育琨。
王育琨现任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多家高校的特聘教授,多家企业集团的顾问,他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银行顾问、知名企业高管.与众多知名企业家都有着不错的私交,如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等,所以他对领导力也有着十分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认知.如果说要给这四大家的独到之处做个总结的话,那么曾仕强的独到之处就是对东方古代帝王将相的领导权术的理解和化用,余世维则是对西方现代领导理念的认知和传播,杨思卓则胜在领导力的道、法、术的实用长效融会贯通方面,而王育琨则是在领导力的中西结合方面更具心得,他在领导力研究方面著作颇丰,如《企业的山脉》、《商业领袖底蕴》等,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推广,著作《强者: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更被评为影响中国管理的十本书之一。
开启王承绪教育思想新传承创造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新契作者: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第03期王承绪教授百岁华诞庆祝会隆重举行2010年10月,王承绪教授百岁华诞庆祝会在浙江杭州隆重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的代表以及国外专家学者共600余人参加了庆祝会。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徐辉等嘉宾参加了庆祝会。
庆祝大会由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主持,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先生,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林崇德教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满生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学院罗伯特·阿诺夫教授,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主任柳基思教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民选教授分别在大会上致贺辞,为王承绪先生庆贺百岁寿辰。
王承绪教授在致答谢辞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了他对国家教育事业和教育学科发展的祝福。
庆祝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王承绪教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也向王承绪教授赠送了百岁华诞贺礼。
王承绪教授是我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也是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
他1936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1938年考取庚款留英,在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学,获得伦敦大学教师证书和教育学硕士学位。
1946年11月,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王承绪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大会。
20世纪80、90年代,他曾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合作咨询委员会委员。
在将近八十载的教育生涯中,王承绪教授以其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和原创性的成果赢得了广泛声誉。
1993年,王承绪教授荣获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首次设立的“荣誉院士”称号。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王承绪教授“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5届学术年会概况2010年10月9日~10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浙江大学、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办,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5届学术年会暨庆祝王承绪教授百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之江饭店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