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0.86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心理学专业论文(1)
师范专科学校是培养优秀教育人才的重要渠道,学生心理问题也相应
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
及教育对策,旨在为师范专科学校心理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一、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 学习压力大: 师范专科学校学生被要求具备优秀的教育理论和教学
技能,这使得他们在学业上面临极高的压力,容易出现学习焦虑和学
习逃避等问题。
2. 生活压力大: 学生面临着离家独立、适应新环境、生活费用高等生
活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3. 社交困难: 在新环境中,学生需要重新建立社交关系,面对新同学、新老师和新生活,容易出现社交恐惧、孤独等问题。
二、教育对策
1. 加强心理辅导: 学校应加强心理辅导师的培养和建设,为学生提供
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2.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
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在日常教育中贯彻好以学生为中
心的教育理念。
3.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力量,营造良好
的学习氛围,缓解学习压力,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4. 建立健康的校园文化: 学校应塑造积极向上、包容和谐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关爱,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结论
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与生活和学业有关,需要切实加强学校的
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健康的校园文化,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师范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调查摘要:师范专科学校承担着为中小学校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关注和了解其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组采用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关注,以期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所作为。
关键词:师范专科学校;心理健康;调查从人的发展规律看,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较容易受到来自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等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对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及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不利的。
当前社会变革深入,就业压力加大等现实冲击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应得到关注。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因成长历练和所学专业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有自身独特性,但仍不能摆脱与大学生的共性。
教育学家蔡元培曾道:“教育者,养人格之事业也”。
师范专科学校承担着为小学和幼教学校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在校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掌握心理健康维护策略的能力将直接影响未来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因而,关注和了解在校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随机选取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共389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主要调查内容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性别、民族、年级、学习压力、生活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就业压力、课余健身等情况,从而对调查对象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使用。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反映症状丰富,因其能准确测查病人的自觉症状,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评价自己的心理症状。
该量表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
在使用时,采用5级评分制,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症状。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报告引言新时代为我们研究和探索正处于成熟期的大学生心理变化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对于处在职业生涯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即将走向社会的他们对社会变革的应对和准备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心理的准备是基础。
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进而顺利完成学业和身份转变。
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体角度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度,探寻、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存在的心理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一、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的心理系统及其机能处于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状态。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其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与一般人群的评价标准是基本一致的,都要着眼于发展性目标。
由于心理健康缺少像生理健康那样较精准的标准和方法,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在不断升级,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与落实应与时俱进。
目前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从方法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观感受法如果个人自身觉得痛苦、抑郁等,则可以被认为是心理不健康。
2.社会适应法善于学习、生活和适应工作的人,我们可以认为他是健康的。
在学习、生活和适应工作上有困难的人,则可以认为他是不健康的。
3.常态分析法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的思想可以判断,大多数人具有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正常的,偏离大多数人的状态视为异常。
这种异常实际上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心理健康程度高于大多数人,即我们所说的智力超常;另一种是心理健康程度低于大多数人。
运用统计学标准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标准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的,有些行为的分配并不一定是正态曲线。
有些行为虽然是正态分布,但仅有一端是异常,另一端是较好的状态,比如说智力水平,一端是低能,另一端则是超长。
4.临床诊断法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典型症状作出归纳和概括,用来作为参考依据划分心理健康的一种评价方法。
师范生心理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师范生心理压力的状况及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师范生心理压力的特点、影响因素、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揭示了心理压力对师范生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普遍存在着较高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因素。
建议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师范生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应对心理压力,以保障其健康成长与发展。
师范生心理压力的现状需要得到重视和改善,为其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保障,以确保其未来教育工作的质量和稳定性。
.【关键词】师范生心理压力,调查研究,特点,影响因素,表现,应对策略,影响,现状,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师范生心理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这是因为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培养和教育下一代学生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师范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增加。
了解和探究师范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原因和影响,对于提高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有一些关于师范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和分析,但多数研究着眼于职业发展、实习、教学技能等方面,对师范生心理压力状况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师范生心理压力的现状、特点以及应对策略,为师范生和教育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促进师范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师范生心理压力状况进行深入了解,探讨其特点、影响因素、表现、应对策略以及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对师范生心理压力的研究,旨在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帮助师范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教育实习的压力,提高其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研究还旨在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参考,推动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有效改善师范生心理压力问题,为教育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师范生心理压力的特点1. 学习压力:作为师范生,他们需要完成大量的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较大。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是有助于了解他们的精神
和行为状态,并在必要时做出适当的干预,以期保护其正常心理发展
和行为表现。
基于此,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应
当充分考虑学生特征和学校实际情况。
一般来说,调查的内容包括学
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心理素质以及学习满意度;而调查的方法可以
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定性访谈、观察法或者组合调查等多重综合手段,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接下来,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从行为学或认知心
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找出不良心理特征,如焦虑、抑郁、斗争、困惑、恐惧等,并相应实施应对措施。
此外,还可以进行
个体心理健康的综合评估,以及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分析,从而发现更大范围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校界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
和治疗措施。
总之,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工作,它不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且能够有效地
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发展。
浅析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心理学专业论文-V1一、引言师范专科学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中小学各级教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师范专科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情感困扰、学习压力过大等,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师范专科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1.学习压力过大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在走向成为一名老师的道路上,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并且需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教学技巧。
教育的特殊性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较大,如果不能有效的调节自己的心态,就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解决办法:师范专科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规划,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注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习充满乐趣。
2.情感困扰师范专科学校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整个人生阶段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该阶段常常伴随着情感困扰。
学生有时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情感问题,比如家庭不和谐、恋爱问题等,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心态和学习状态。
解决办法:师范专科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日”,为学生的情感困扰问题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学校应该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合作,采取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心理教育。
三、教育对策1.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师范专科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提供适应环境和发展的市场,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提高心理素质能力。
师范专科学校应邀请心理学专家为学生教授相应的心理素质知识,通过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心理素质训练。
2.建立健全的心理服务机构师范专科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服务机构,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对心理问题进行实际的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情感困扰和学习上的疑惑。
3.增加教育心理学课程师范专科学校应该重视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和规律,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
浅谈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深化改革,师范院校学生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学习、生活等方面都面临着新变化、新问题,由此身心承受着较大压力,不可避免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本文分析了当前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标签]师范院校学生。
理健康21世纪的大学生是民族振兴和崛起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使命,是未来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教育的质量。
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面临着未来职业选择的不稳定性和艰难性,在学业和择业等方面面临着新问题、新变化和新局面,加上自身成熟程度、适应能力的局限,身心承受着巨大压力,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如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有效开展师范院校的学生工作,关注师范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健康,培养更多人格完善、高素质的人才,是当前师范院校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标准的界定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青年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4岁,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后期。
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具有青春期中后期的许多特征,可是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师范院校的学生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
心理健康的师范院校学生,应具有如下标准:(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青年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需要的心理保证,因此也是衡量他们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衡量师范院校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他们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
师范院校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心理现状及对策。
在研究背景部分,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心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组织心理学习活动、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等对策研究。
在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制定更有效的教育心理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心理、现状、影响因素、对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学习活动、师生沟通、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
在学生快速增长的教育心理问题愈发突显。
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压力大、适应能力弱、情绪波动大等心理问题,给其学业和生活带来了不小困扰。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
教育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个体差异、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有必要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
1.2 研究意义教育心理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性科学,教育心理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还可以指导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成绩和发展潜力。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心理现状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状,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心理教育政策和措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