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在中国当下社会团结中作用与局限:沿着迪尔凯姆的进路
- 格式:doc
- 大小:900.00 KB
- 文档页数:23
迪尔凯姆及其犯罪学理论一、生平与著作达维德·埃米尔·迪尔凯姆(Émile Durkheim,1858年-1917年)(Durkheim 又被译为“涂尔干”、“杜尔克姆”)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其社会学著作中对犯罪作了大量的研究。
他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社会规范对个人的控制等来解释犯罪与刑罚,从而开创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的另一种犯罪学思想传统。
迪尔凯姆的犯罪学理论是19世纪社会犯罪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20世纪西方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迪尔凯姆的一些基本介绍。
迪尔凯姆于1858年4月15日生于法国东部孚日省一个名叫埃皮纳勒(Epinal)的小镇,这是一个犹太人的居住地,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教士,因而迪尔凯姆小时候便在家庭的熏陶下学习了希伯来文、犹太教经书和犹太教法典。
但长大以后,迪尔凯姆却并未子承祖业,而是在一位天主教女教师的影响下一度改信天主教,后来又毅然放弃家族传统,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即从事了实证科学的研究。
但迪尔凯姆的这个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1870年普法战争的爆发,在战争中,他的家乡被普鲁士的军队占领,人们饱受战争的摧残。
迪尔凯姆认为,宗教不能解释这一切,宗教不是来自神,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他开始对社会现象加以特别关注。
虽然这时候他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去信仰犹太教,但也没有和犹太人断绝关系,他的很多朋友和日后的学生都是犹太人,而且,他早年不同的宗教体验对他的宗教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迪尔凯姆的人生可以说是充满了磨难。
他父亲在他19岁时就去世了。
迪尔凯姆在当地中学毕业后,于1879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习。
在大学期间,他深受历史学家德·库郎校长的影响,接触了当时初具雏(chu)形的社会学,认识到共同知识和宗教对社会团结与整合的重要性,对他以后的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综述人物历史: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如果说孔德首先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那么可以说是迪尔凯姆首先使社会学成为高校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其本人也荣任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并在法国以其所创办的《社会学年鉴》的编辑部为核心形成了迪尔凯姆学派,影响甚大。
其本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和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迪尔凯姆为了他的社会学,为了他崇敬的社会学主义奋斗了一生。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在不利的环境下产生了,用引者的话便是:“时代需要他来捍卫社会学的独立性与合法性”。
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必须要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此社会学的存在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相反社会学倒是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帮助。
就这样在迪尔凯姆高举的不断努力下,终于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社会学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有了属于自己的营地。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准则》一书在其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尤其就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言,该书是最有贡献的作品。
在这本书里迪尔凯姆用6章的篇幅谈论了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在书中,迪尔凯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又构成了社会,它是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是团体性的而非个人的。
迪尔凯姆认为一种思想和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告诉我们集体性思维的重要性。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大类别:一类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等,属于物资性社会事实;另一类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等集体意识,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名词解释1.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答: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
犯罪就是⼀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
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活的⼀般条件有关。
他认为,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在这种观点上的。
2.有机整合(团结)答:有机整合是建⽴在社会分⼯和个⼈异质性基础上的⼀种社会联系⽅式。
现代发达的社会像⼀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样,其中每个⼈都按照社会分⼯执⾏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迪尔凯姆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
有机整合是迪尔凯姆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有机整合成为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和社会专业化⽽造成的两者之间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化各个⽅⾯,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
3.集体意识答:集体意识是迪尔凯姆提出来的,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意识⽽存在,但它⼜不同于个⼈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已的特性,⼜有⾃⼰的⽣存条件和发展模式,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这⼀定义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集体意识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致,即由更⼀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4.《劳动分⼯论》答:《劳动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发表于1893年的著作。
该书是作者的第⼀部代表作。
在书中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分⼯有正常的分⼯和变态的分⼯。
正常的分⼯产⽣了社会团结,对社会秩序发挥了正⾯的维护功能。
变态的分⼯有:速度过快的分⼯(导致个⼈⾏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不平等的分⼯(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协调的分⼯(导致社会成员⾏动不协调,劳动积极性下降)。
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1.迪尔凯姆怎样界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本质特征有哪些?答:(1)社会事实的含义迪尔凯姆认为,真正的客观性追求不能仅仅归结为对社会有机体组织与行为的研究,而应从社会现象的一般普遍性来把握社会学研究对象。
迪尔凯姆把他规定的一般性的研究对象称为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①不可还原性即社会事实不是个人事实,它不能用个人的行为和情感来说明和解释。
迪尔凯姆指出:社会事实虽然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来构成的,但是当个人行为一旦相互作用地构成社会现象时,“它们呈现出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的显著特性。
”a.迪尔凯姆所说的社会事实有两类:社会比率和“集体表象”。
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他说:“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强度不同的舆论潮流推动着某些群体,或者有更多的人结婚,或者有更多的人自杀,或者有更高的或更低的出生率等等。
这种舆论潮流完全是社会的事实……统计学以把它们孤立起来的方式把它们提供给我们……由于这些数字中的每一个都无区别地包括了所有个人的情况,那么在现象产生中都占有一份个人情况就被中立化了,因此,个人情况不对现象起决定作用。
”b.从这个十分清楚的论证可以看出,所谓社会事实的不可还原性是在舆论和统计中经过认识过程形成的。
在人们对相互联系的个别社会现象的认识中,那些个别人或个别事件的个别属性被抽象掉了,剩下的仅仅是表现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等等。
迪尔凯姆认为,这些往往被人们称为概念或名称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而是确实的客观事实,并且是独立于个人意识与个人行为的客观事实,人们常常因为迪尔凯姆的这个观点而把他称为社会唯实论者。
②对个人的制约作用他指出:社会事实“具有强制力量,这种力量使它们凌驾于每个社会成员及其独立的个人意志之上。
”a.社会事实的另一类是:公众意见、社会心理、社会规范、道德理想和思维模式等,迪尔凯姆称之为“集体表象”。
浅析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作者:马越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0期摘要:迪尔凯姆利用其“社会学主义”的逻辑解释了社会劳动分工得以产生的原因。
他认为,社会劳动分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附属于社会生活的,因此只能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
他用来解释劳动分工发展原因的是社会量、社会密度和社会精神密度。
社会分工的产生及其发展有助于消弭人与人之间的藩篱,并产生彼此依赖的社会基础,从而实现社会团结。
关键词:迪尔凯姆;社会分工;集体意识;社会团结一、引言作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的迪尔凯姆,其社会学研究的旨趣在于社会团结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建立社会秩序,他之所以“关心团结和整合可能部分地是由于他觉察到,传统宗教影响的减弱,破坏了以往帮助社会结合起来的共同道德标准”。
面对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经济危机、以劳资冲突为代表的社会危机、以自杀和悲观失望为代表的精神危机。
迪尔凯姆试图通过对劳动分工的社会学研究,探讨社会集体意识产生的根源,为解决上述危机并实现社会团结提供知识基础。
二、《社会分工论》的主题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中要探讨的主题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分工如何实现社会团结的问题。
他认为,由于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即人口与数量的关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导致人们在生存的过程中竞争压力逐步增大,也因而产生了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就是人们劳动的社会划分以及独立化和专业化的过程。
迪尔凯姆认为,如果分工是自发产生的,并且社会没有强迫个人从事某种特定的职务,亦没有对个人获取有利的社会地位设置任何障碍,那么个人本性和社会功能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和谐状态。
举例说来“当下中国新农村建设就是建立在和谐的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
从沼气的能源利用到有机蔬菜水果的培养,整个村子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亦使村民承担不同的职责,彼此之间不仅互相依赖亦能共同协作,促使了村落共同体的生存与和谐发展。
社会团结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整合问题,迪尔凯姆用社会团结这个概念称谓社会整合时,突出了理论研究的客观性原则,而社会团结这个概念突出了社会结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
社会团结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建立在共有的情感体验、共有的道德情操、共同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
迪尔凯姆认为,作为社会其他关系的基础,社会团结要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
到目前为止,社会经历了2种最基本的团结形式:1、机械团结: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或群体联系的纽带。
根本特征:社会成员在情感、意愿、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
它存在于分工不够发达的传统社会。
实质:农业社会的产物。
2、有机团结: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
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观点:1、迪尔凯姆认为,正是因为对待个性的区别才导致了机械团结一致社会活力,而有机团结则提升社会活力。
2、有机团结是对机械团结的否定与超越,其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正是机械团结中被泯灭的个性。
3、专业化程度或社会分工程度越高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功能依赖关系越强。
社会由个体之间的高度切不可分裂的功能依赖关系被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由此获得了有机团结。
4、有机团结是异性多样性的团结,是以肯定个性为前提的功能性团结。
迪尔凯姆把有机团结称为具有活力并且能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的高级的社会团结。
5、在论述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对立和区分时,迪尔凯姆强调了机械团结是以超越个体的价值理想和宗教意识为纽带的。
有机团结是以社会成员现实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因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结构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为纽带的。
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的联系纽带具有观念性和现实性区分。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法律在中国当下社会团结中作用与局限:沿着迪尔凯姆的进路学生:陈海亮学号:20070854指导教师:苗文龙专业:法学重庆大学法学院二O一一年六月Graduation Design(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The Effec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Law in the Social Solidarity of Current China:Following the Durkheim's ApproachUndergraduate: Chen HailiangSupervisor: Prof. Miao WenlongMajor: LawLaw SchoolChongqing UniversityJune 2011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社会结构的转型,在促进我国社会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一系列社会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如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社会腐败愈演愈烈等等,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更加复杂和尖锐。
按照经典的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说,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个失范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法律在社会团结中的作用,实在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课题。
迪尔凯姆对于人类历史上的社会团结有很好的论述,沿着迪尔凯姆的思路,我们或许能对中国当下社会团结中法律的作用以及局限有更清楚的认识。
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分析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历史分析方法,展示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基本观点;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以展示迪尔凯姆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
沿着迪尔凯姆的进路,以其《社会分工论》中的法律思想为主线,结合庞德、哈特、凯恩等人的法社会学思想,严格区分法律现象与道德、宗教现象,对法律在社会团结中的作用与局限进行相应的总结与阐述。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法律如何更有效地维系中国社会的秩序与和睦,如何更有效地促进中国社会的整合与团结,以推进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团结,法律的作用与局限A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 is undergoing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hanges in terms of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society and so on. This has brought significant changes on people's ideology, value standard, way of thinking and living habits.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has propelled the great progress of our society. However, it also brought about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includ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the seriousness of the social polarizatio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social corruption, as a result,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re more complex and severe.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sociology, we can say, we are to a great extent in an age of anomie.In such an age, the rule of the law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solidarity is indeed an issue worth much attention, Emile Durkheim has made valuable statements on the social solidarity of human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his ideas, we may be able to know more about the effec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law in making our society solidity.When composing this paper, the author uses methods of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text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helps demonstrate the origin and basic views of Durkheim's sociology, and textual analysis helps to show the main representations of his law ideas. In accordance with his ideas and with his thoughts in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 as the main line, we combine Emile Durkheim's sociological ideas with those of Pound's, Hart's and s so that we can distinguish strictly the phenomenon of the law, morality and religion and summarize and elaborate the effec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law in making our society solidary. Through studies on this issue, we should make a further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aw and society of China, especially the way of the law's in maintaining Chinese society's order and harmony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ity and solidific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purpose of propel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of China.Key words: Social transformation, Social solidarity, The effec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law目录中文摘要 (Ⅰ)ABSTRACT (Ⅱ)一引言 (1)二迪尔凯姆的基本观点 (2)(一)生平与背景 (2)(二)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3)三社会团结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5)(一)社会团结与法律现象 (5)1 机械团结 (5)2 有机团结 (5)(二)法律规范的性质 (6)(三)法律规范的类型 (7)四社会团结与法律功能的发挥 (8)(一)压制性法律规范的功能与集体意识 (8)(二)恢复性法律规范的功能与契约团结 (9)五法律规范的局限性与社会失范 (11)(一)法律规范的局限性 (11)1 立法活动引起的局限性 (11)2 法律自身属性导致的局限性 (11)3 法律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局限性 (12)(二)社会失范及其治愈 (13)六结论 (15)(一)迪尔凯姆法律思想的启迪 (15)(二)法律局限性的弥补 (15)1 法律的内部弥补 (15)2 法律的外部弥补 (16)参考文献 (18)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引言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开展,法律的稳定性与现实的多变性导致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加之中国当下正处于社会剧烈转型时期,社会团结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任务。
如何在一个失范的时代,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克服法律的局限,实现社会的团结,是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挑战。
迪尔凯姆针对社会变迁和社会冲突提出了“社会团结”理论,他认为,正常的社会分工有利于社会的整和,有利于社会成员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从而为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提供保证,与此同时,与有机团结相对应的恢复性法律规范也发挥着维护社会团结的功能。
他强调道德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与功能,重视职业群体在治愈社会失范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迪尔凯姆通过对社会团结、社会分工和集体意识等问题的分析,力求寻得社会整合与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这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集体意识的维系,需要科学合理的分工,规范职业群体的行为,需要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社会规范体系。
二迪尔凯姆的基本观点(一)生平与时代背景迪尔凯姆于1858年 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家庭。
他幼年时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
1879年至1882年间,迪尔凯姆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
1882年到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和伦理学。
1887年迪尔凯姆开始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1891年,他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1893年至1897年间,迪尔凯姆先后发表了《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和《自杀论》三部学术著作,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他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
1898年他创办了专门的社会学理论期刊《社会学年鉴》。
围绕《社会学年鉴》,很快形成了一个以迪尔凯姆为精神领袖的青年社会学团体——社会学年鉴派。
1902年,迪尔凯姆到巴黎大学任教。
1912年,迪尔凯姆在总结其课程讲义基础上发表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最终完成了其四部重要的社会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