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年表
- 格式:xlsx
- 大小:44.57 KB
- 文档页数:8
1中国历史纪年表一原始社会(距今170万年到前2070年)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到公元前476)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西周:前1046—前771春秋:前770—前476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到公元1840)战国: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7西汉:前202—公元8东汉:25—220三国:220—280西晋:265—316东晋:317—420南北朝:420—589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6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1中华民国:191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2中国史列举题古代:列举春秋战国的四次战争:城濮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列举春秋战国西汉四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列举先秦(夏商周)的三种政治经济制度:井田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列举先进农作物:棉花甘薯占城稻列举人民衣料出现顺序:丝绸麻布棉布列举古代先后出现的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帛文秦:小篆隶书列举古代先后出现的科技著作:祖冲之缀术郦道元水经注贾思勰齐民要术徐光启农政全书沈括梦溪笔谈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列举古代领先的科技成就:半坡:粟河姆渡:水稻春秋:生铁冶炼制瓷丝织业四打发明授时历列举古代重要建筑成就:都江堰隋,元大运河秦,明长城长安城北京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诗仙:李白列举古代文学的几种形式:战国:散文唐:诗歌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列举古代促进中外交往的人:张骞甘英马可波罗郑和列举与战争有关的成语: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合纵连横毛遂自荐老马识途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列举建立完善巩固强化中央集权的朝代和皇帝:建立:秦秦始皇巩固:西汉汉武帝完善:隋唐唐太宗强化:明明太祖列举宋元时四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元昊阿骨打阿保机铁木真社会经济:西周一p17 春秋战国一p54 隋唐二p9-13 宋二p54元二p65 清三p12社会文化:思想:春秋:百家争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雕塑:兵马俑莫高窟画家:阎立本,吴道子史学: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近现代:列举近代列强强迫中国签定的三大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列举19世纪末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修铁路开矿办厂借款开银行列举南京北京马关条约中被迫开放的口岸:三p31 p35 p62列举19世纪边疆危机:俄英侵略新疆美日侵略台湾英侵略西藏列举四位资产阶级思想家:孙中山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列举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列举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和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潞州之战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祐六年,909年)象牙潭之战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柏乡之战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魏州之战契丹神册二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幽州之战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胡柳陂之战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后唐灭后梁之战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 杨刘之战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后唐灭前蜀之战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定州之战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后晋灭后唐之战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灭后晋之战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会同八年,945年)至三年阳城、滹沱之战五代后汉乾祐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战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郭威灭后汉之战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祐七年,954年) 高平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 秦凤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寿州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紫金山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 后周攻南唐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战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淮南之战五代十国帝王(907年-960年)五代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后梁 907年-923年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 907年-912年开平 907年-911年乾化 911年-912年末帝朱瑱 913年-923年乾化 913年-915年贞明 915年-921年龙德 921年-923年后唐 923年-936年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923年-926年同光 923年-926年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 926年-933年天成 926年-930年长兴 930年-933年闵帝李从厚 933年-934年应顺 933年-934年末帝李从珂 934年-936年清泰 934年-936年后晋 936年-947年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936年-942年天福 936年-942年少帝石重贵 942年-947年天福 942年-944年开运 944年-947年后汉 947年-950年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 947年-948年天福 947年乾祐 948年隐皇帝刘承祐 948年-950年乾祐 948年-950年后周 951年-960年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951年-954年广顺 951年-954年显德 954年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 954年-959年显德 954年-959年恭皇帝柴宗训 959年-960年显德 959年-960年十国吴越 904年-978年太祖武肃钱镠 904年-932年天宝 908年-923年宝大 923年-925年宝正 925年-932年世宗文穆钱元瓘 932年-941年无成宗忠献钱佐 941年-947年无无忠逊钱倧 947年无无忠懿钱俶 947年-978年无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太祖忠懿王王审知 909年-925年无无无王延翰 925年-926年无太宗惠帝王延钧 926年-935年龙启 933年-935年永和 935年康宗王继鹏 935年-939年通文 936年-939年景宗王延羲 939年-944年永隆 939年-944年无天德帝(殷王)王延政 943年-945年天德 943年-945年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无武信王高季兴 909年-928年无无文献王高从诲 928年-948年无无贞懿王高保融 948年-960年无无侍中高保勖 960年-962年无无无高继冲 962年-963年无楚 897年-951年无武穆王马殷 897年-930年无无衡阳王马希声 930年-932年无无文昭王马希范 932年-947年无无废王马希广 947年-950年无无恭孝王马希萼 950年无无无马希崇 950年-951年无吴 904年-937年太祖孝武帝杨行密 904年-905年天祐 904年-905年烈宗景帝杨渥 905年-908年天祐 905年-908年高祖宣帝杨隆演 908年-921年天祐 908年-919年武义 919年-921年无睿帝杨溥 921年-937年顺义 921年-927年乾贞 927年-929年大和 929年-935年天祚 935年-937年南唐 937年-975年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李昪 937年-943年升元 937年-943年元宗(中主)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李璟943年-961年保大 943年-958年交泰 958年中兴 958年后主武王李煜 961年-975年南汉 917年-971年高祖天皇大帝刘龑 917年-925年乾亨917年-925年白龙925年-928年大有928年-941年无殇刘玢 941年-943年光天 941年-943年中宗文武光圣明孝皇帝刘晟 943年-958年应乾 943年乾和 943年-958年后主无刘鋹 958年-971年大宝 958年-971年北汉 951年-979年世祖神武帝刘旻 951年-954年乾祐 951年-954年睿宗孝和帝刘承钧 954年-970年乾祐 954年-957年天会 957年-970年少主无刘继恩 970年无无英武帝刘继元 970年-982年广运 970年-982年前蜀 907年 - 925年高祖王建 907年-918年天复 907年武成 908年-910年永平 911年-915年通正 916年天汉 917年光天 918年后主无王衍 918年-925年乾德 918年-925年咸康 925年后蜀 934年 - 965年高祖无孟知祥 934年明德 934年后主无孟昶 938年-965年明德 934年-938年广政 938年-965年。
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天复太祖杨行密90251454庐州合肥人初应募为州长,迁队长,唐禧宗时,逐庐州刺史,后攻取杨州,唐又诏拜为淮南节度使,占有淮南江东之地,天复二年(902年)受唐王封为吴王,都杨州,使用唐昭宗年号天佑烈祖杨渥90520423太祖长子太祖死,以世子即位,使用唐昭宗年号,908年,被太祖旧臣徐温、张颢之牙兵杀天佑、武义高祖杨隆演908121324太祖次子烈祖死,嗣位,使用唐昭宗天佑年号,太佑十六年(919年)四月,称吴国王,建元武义,以示不复为唐朝之藩镇顺义、乾贞、大和、天祚睿皇帝杨溥920211838太祖第四子继隆演而立,927年称帝,国号吴,由徐温养子徐知诰秉政,937年禅位于徐知诰,吴亡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升元烈祖李93750756徐州人,父李荣,吴国重臣徐温收以为养子,故改名徐知诰吴国大承相徐温死,其养子徐知诰执掌吴政,受封为齐王,吴天祚三年(937年),废吴帝自立,改元升元,国号大齐,升元三年复姓李,改名,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都金陵,升元七年因服丹药,中毒而死保大、中兴、交泰、显德、建隆元宗李璟943281946烈祖长子以皇太子即位建隆、乾德、开宝后主李煜961251542李璟第六子因自太子以上李璟五子皆早死,故煜得立为太子,中主李璟死,煜以皇太子嗣位,975年,宋将曹彬攻破金陵,煜投降,迁至汴京,宋太祖封以为违命侯,后为宋太祖毒死年号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世系 备注天佑、天宝、凤历、乾化、贞明、龙德、宝大、宝正武肃王 钱鏐907 46 26 81杭州临安人,出身寒门 始为地方武装董昌部下偏将,击黄巢有功升都将,在唐末年军筏混战中实力渐强,光启三年(887),唐禧宗命以为杭州刺史,寻升镇海节度使,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董昌据越州称大越罗平国王,钱鏐讨平之,尽有两渐及苏南十三州之地,后梁太祖即位,于开平元年(907年)封以为吴越王 长兴、应顺、清泰、天福文穆王 钱元罐 932 46 10 55钱鏐 第五子 宝正元年(926年),钱鏐以老病命元罐监国,鏐死,罐即位,袭封吴越王 天福、天运 忠献王 钱弘佐 941 14 7 20 钱元罐第六子天福忠逊王 钱弘棕 947 19 145钱元罐第七子947年六月即位,十二月,为胡进思等所废,在未实际才半年乾佑、广顺、显德、建隆、乾德、开宝、太平兴国忠懿王 前弘褚 948 20 31 60钱元罐第九子胡进思废弘棕 ,于乾佑元年(948年)正月迎弘褚嗣位,袭封吴越王,嗣位后,先后接受后汉,后周,北宋封号,使用三朝年号,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献其地十三州与宋,举家迁汴京,吴越亡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天成武穆王马殷907562479许州鄢陵人在唐末军阀混战中,初为孙儒裨将,孙儒败死,乃马殷等对刘建峰为主,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建峰被部下所杀,马殷被推为主,遂占有潭、衡等七州之地,被昭宗任为潭州刺史,后升武安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封殷为楚王长兴衡阳王马希声93033335马殷次子马殷死,嗣位,使用后唐明宗年号长兴、应顺、清泰、天福、开运文昭王马希范932351550马殷子希声死,嗣位,使用后唐、后晋年号天福、乾佑废王马希广9474希范同母弟希范死,嗣位,为其兄希萼所攻,兵败,镒死保大马希萼9502希广之兄950年十二月,希萼争位攻长沙,杀希广,自立为楚王,951年十一月,为南唐所灭,楚亡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开平、乾化、贞明、龙德、同光太祖王审知909481764光州固始人,父王凭天成嗣王王延翰9252太祖王审知长子926年,被后唐拜为威武大将军节度使,同年十月,自称大闵国王,十二月,为其弟王延钧攻杀长兴、龙启、永和太宗王延钧92610王审知次子后唐明宗长兴四年正月称帝,改元龙启,国号闵,935年被其长子王继鹏所杀永和、通文康宗王继鹏9355王延均长子杀父自立,939年七月为闵人所杀永隆景宗王曦9396王审知少子永隆六年为其部将朱文进所杀天德福王王延政9433王审知子,王曦弟943年延政在建州称帝,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乾亨、白龙、大有高祖刘岩911233254祖籍上蔡,迁居泉州,父刘谦,广州牙将,兄刘隐,唐末青海军节度使唐天佑元年(904年)其兄刘隐任唐青海军节度使,据今广东、广西之地,911年,刘隐死,刘岩继位,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城帝,国号越,次年改为汉,都广州天光殇帝刘玢94223224刘岩第三子父死嗣位,后为其弟晋王洪熙所杀应乾、乾和中宗刘晟943241639刘岩子,刘玢弟杀其兄而自立太宝后主刘继兴958161438刘晟长子刘晟卒,以长子即位,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降于宋军,南汉亡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天复高祖王建(903)571672许州舞阳人,出身寒门,后被宦官田令孜收养幼以宰牛,贩盐为业,后投军,黄巢陷长安,唐禧宗幸蜀,建随驾扈从,被宦官田令孜收养,授刺史,891年占四川,903年受唐封为蜀主,907年称帝,国号蜀光天、乾德、咸康后主王衍(918)30838王建第十一子以皇太子即位,925年降于后唐,次年被杀,前蜀亡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明德高祖孟知祥(934)61161邢州龙岗人934年,即位明德、光政后主孟昶(934)63247高祖第三人以皇太子嗣位,北宋乾德三年,宋兵攻入成都,孟昶降,徙开封,封秦国公,七日死,追赠楚王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同光、天成、乾贞武信王高季兴924571陕州陕石人,本名季昌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任季兴为荆南节度使,梁末帝封以为渤海郡王,梁亡臣于唐,924年受封为南平王,后因与后唐争夺四川等州失败,转臣于吴,受封为秦王,先后使用后唐和吴年号乾贞、天成、长兴、应顺、清泰、天福、开运、天福、乾佑文献王高从诲928382158高季兴长子以皇太子嗣位,复臣于后唐,封南平王,从诲还向中原王朝和吴等国称臣,以博取岁赐,被诸国称为“高赖子”乾佑、广顺、显德贞懿王高保融948291341高从诲第三子后周时,封以为南平王建隆赠侍中高保勖96037339高从诲第十子保融卒,宋太祖封以为节度使,死后,宋赠官侍中建隆赠侍中高继冲96220231高保融长子年号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乾佑世祖刘崇95157460沙陀人,后汉高祖刘知远同母弟刘知远建后汉,以刘崇为太原尹,北京留守,951年,郭威灭汉建周,刘崇占据河东十余州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乾佑、天会睿宗刘钧954291543刘崇次子刘崇卒,嗣立,称辽主为父皇帝,辽主则称之为二皇帝天会少主刘继恩96812刘钧养子刘钧卒,无子故养子嗣位,居位六十余日,为供奉官侯霸荣所杀天会、广运英武帝刘继元96811刘钧养子,刘继恩同母异父弟继恩被害,宰相郭无为拥继元为帝,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攻太原,刘继元降,北汉亡,宋封继元为彭城公。
唐(618—907年)618 戊寅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9 乙卯二年620 庚辰三年621 辛巳四年622 壬午五年623 癸未六年624 甲申七年625 乙酉八年626 丙戌九年627 丁亥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8 戊子二年629 己丑三年630 庚寅四年631 辛卯五年632 壬辰六年633 癸巳七年634 甲午八年635 乙未九年636 丙申十年637 丁酉十一年638 戊戌十二年639 己亥十三年640 庚子十四年641 辛丑十五年642 壬寅十六年643 癸卯十七年644 甲辰十八年645 乙巳十九年646 丙午二十年647 丁未二十一年648 戊申二十二年649 己酉二十三年650 庚戌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651 辛亥二年652 壬子三年653 癸丑四年654 甲寅五年655 乙卯六年656 丙辰显庆元年657 丁巳二年658 戊午三年659 己未四年660 庚申五年661 辛酉龙朔元年662 壬戌二年663 癸亥三年664 甲子麟德元年665 乙丑二年666 丙寅乾封元年667 丁卯二年668 戊辰总章元年669 己巳二年670 庚午咸亨元年671 辛未二年672 壬申三年673 癸酉四年674 甲戌上元元年675 乙亥二年676 丙子仪凤元年677 丁丑二年678 戊寅三年679 乙卯调露元年680 庚辰永隆元年681 辛巳开耀元年682 壬午永淳元年683 癸未弘道元年684 甲申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685 乙酉垂拱元年686 丙戌二年687 丁亥三年688 戊子四年689 己丑载初元年690 庚寅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天授元年691 辛卯二年692 壬辰如意元年长寿元年693 癸巳二年694 甲午延载元年695 乙未证圣元年天册万岁元年696 丙申万岁登封元年万岁通天元年697 丁酉神功元年698 戊戌圣历元年699 己亥二年700 庚子久视元年701 辛丑大足元年长安元年702 壬寅二年703 癸卯三年704 甲辰四年705 乙巳唐中宗李显恢复唐国号神龙元年706 丙午二年707 丁未景龙元年708 戊申二年709 己酉三年710 庚戌唐殇帝李重茂唐隆元年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11 辛亥二年712 壬子太极元年延和元年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713 癸丑开元元年714 甲寅二年715 乙卯三年716 丙辰四年717 丁巳五年718 戊午六年719 己未七年720 庚申八年721 辛酉九年722 壬戌十年723 癸亥十一年724 甲子十二年725 乙丑十三年726 丙寅十四年727 丁卯十五年728 戊辰十六年729 己巳十七年730 庚午十八年731 辛未十九年732 壬申二十年733 癸酉二十一年734 甲戌二十二年735 乙亥二十三年736 丙子二十四年737 丁丑二十五年738 戊寅二十六年739 乙卯二十七年740 庚辰二十八年741 辛巳二十九年742 壬午天宝元年743 癸未二年744 甲申三年745 乙酉四年746 丙戌五年747 丁亥六年748 戊子七年749 己丑八年750 庚寅九年751 辛卯十年752 壬辰十一年753 癸巳十二年754 甲午十三年755 乙未十四年756 丙申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757 丁酉二年758 戊戌乾元元年759 己亥二年760 庚子上元元年761 辛丑二年762 壬寅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763 癸卯广德元年764 甲辰二年765 乙巳永泰元年766 丙午大历元年767 丁未二年768 戊申三年769 己酉四年770 庚戌五年771 辛亥六年772 壬子七年773 癸丑八年774 甲寅九年775 乙卯十年776 丙辰十一年777 丁巳十二年778 戊午十三年779 己未十四年780 庚申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781 辛酉二年782 壬戌三年783 癸亥四年784 甲子兴元元年785 乙丑贞元元年786 丙寅二年787 丁卯三年788 戊辰四年789 己巳五年790 庚午六年791 辛未七年792 壬申八年793 癸酉九年794 甲戌十年795 乙亥十一年796 丙子十二年797 丁丑十三年798 戊寅十四年799 乙卯十五年800 庚辰十六年801 辛巳十七年802 壬午十八年803 癸未十九年804 甲申二十年805 乙酉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806 丙戌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807 丁亥二年808 戊子三年809 己丑四年810 庚寅五年811 辛卯六年812 壬辰七年813 癸巳八年814 甲午九年815 乙未十年816 丙申十一年817 丁酉十二年818 戊戌十三年819 乙亥十四年820 庚子十五年821 辛丑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822 壬寅二年823 癸卯三年824 甲辰四年825 乙巳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6 丙午二年827 丁未唐文宗李昂大和元年828 戊申二年829 己酉三年830 庚戌四年831 辛亥五年832 壬子六年833 癸丑七年834 甲寅八年835 乙卯九年836 丙辰开成元年837 丁巳二年838 戊午三年839 己未四年840 庚申五年841 辛酉唐武宗李炎会昌元年842 壬戌二年843 癸亥三年844 甲子四年845 乙丑五年846 丙寅六年847 丁卯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848 戊辰二年849 己巳三年850 庚午四年851 辛未五年852 壬申六年853 癸酉七年854 甲戌八年855 乙亥九年856 丙子十年857 丁丑十一年858 戊寅十二年859 乙卯十三年唐懿宗李凗860 庚辰咸通元年861 辛巳二年862 壬午三年863 癸未四年864 甲申五年865 乙酉六年866 丙戌七年867 丁亥八年868 戊子九年869 己丑十年870 庚寅十一年871 辛卯十二年872 壬辰十三年873 癸巳十四年874 甲午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875 乙未二年876 丙申三年877 丁酉四年878 戊戌五年879 乙亥六年880 庚子广明元年881 辛丑中和元年882 壬寅二年883 癸卯三年884 甲辰四年885 乙巳光启元年886 丙午二年887 丁未三年888 戊申文德元年889 己酉唐昭宗李晔龙纪元年890 庚戌大顺元年891 辛亥二年892 壬子景福元年893 癸丑二年894 甲寅乾宁元年895 乙卯二年896 丙辰三年897 丁巳四年898 戊午光化元年899 己未二年900 庚申三年901 辛酉四年天复元年902 壬戌二年903 癸亥三年904 甲子天佑元年905 乙丑唐哀帝李柷天佑二年906 丙寅三年907 丁卯四年南唐始建国于937年(后晋天福二年),975年(北宋开宝八年)为北宋所灭,凡三主三十九年。
五代十国(897年到960年)897年,王建在四川成都建立前蜀,十国开始。
907年,朱温在河南开封建立后梁,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被封为吴王。
郑买嗣起兵杀死舜化贞即南诏王族自立,建立大长和,南诏灭亡。
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
8月弑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
905年吴国杨渥继。
907年契丹迭剌部耶律阿保机取代痕德堇可汗即可汗位。
朱全忠逼迫唐哀帝禅让,唐朝亡,五代开始。
朱全忠改名朱晃,国号梁,史称后梁,定都汴州。
五代开始。
镇海、镇东节度使钱缪被封为吴越王,即吴越太祖。
武安军节度使马殷被封为楚王,即楚武穆王。
清海军节度使刘隐被封为彭郡王。
朱温将领高季兴被封为荆南节度。
908年徐温拥立杨隆演为吴帝,彻底掌控吴。
909年武威军节度使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即闽太祖。
大长和圣祖郑买嗣病死,郑旻继位,即太上帝。
910年柏乡之战,后梁元气大伤。
911年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燕王刘守光称帝,史称桀燕。
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去世,其弟刘龑继位。
912年朱友珪刺杀朱温而继位。
914年大长和攻前蜀,大败而归。
913年朱友贞联合天雄军杨师厚夺位,继后梁末帝。
晋国李存勖攻灭桀燕。
高昌回鹘入贡于辽。
915年耶律阿保机征室韦,大胜。
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天皇帝,定国号契丹。
917年清海军节度使刘龑统一岭南后称帝,即南汉高祖。
918年辽太祖建都临潢府。
王建去世,王衍继位前蜀。
920年辽太祖创建契丹大字。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同年攻破汴州,灭后梁。
924年李茂贞去世,后唐吞并歧国。
荆南节度使高季兴被后唐庄宗封为南平王。
925年辽太祖东征,灭渤海国,封太祖耶律倍为东丹王。
后唐灭前蜀。
926年辽太祖病逝,其妻述律平摄政。
李嗣源攻入洛阳称帝,即后唐明宗。
大长和太上帝郑旻暴卒,郑隆亶继位,即恭惠帝。
927年耶律德光继位,即辽太宗。
吴国杨溥继位,即吴睿帝,徐温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