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数学不只是一门学科,一种本事,更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四年级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四年级数学教案在四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你会写四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下面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1教学内容: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新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
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1.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根底上,会进展简单的名数改写.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才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纯熟的进展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教学难点纯熟的进展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第一课时课题: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教学目的: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步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
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
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1.使学生简单理解计算工具的开展,包括结绳计数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开展史。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科书第2~5页的例1, 例2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 理解多位数的读法, 在具体情境中, 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 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 重点: 教学读万级的数。
2. 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
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 进率关系。
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
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 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
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师准备计数器, 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教学过程:一、复习1. 请学生说说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 教师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
2. 考考你: 这些数你会读吗?(在万以内数据中选择4条: 一般数、中间有0的数, 末尾有0的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 让学生尝试读数)3. 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4. 关于万以内的数, 你还知道什么知识?(1)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
(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如: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3)数位: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4)组成: 例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会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 亿以内数的读法三、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通过预习课文, 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先四人小组讨论, 在汇报, 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口算和估算西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在准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的第1课时,我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并在课后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七单元第一课时,主要涉及口算和估算。
具体内容包括:1. 口算: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2. 估算: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估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2. 教学重点:口算和估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两种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总价等,引发学生对口算和估算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过程。
b. 讲解估算的方法,如“四舍五入”法,让学生明白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进行估算。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为学生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和估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估算方法:四舍五入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答案:待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讲解和纠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口算和估算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需加强。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一)单元教材分析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对这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地读写大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亿以内数的认识,第二部分是亿以上数的认识,第三部分是用计算器计算。
在前两部分教学中还安排了十进制计数法,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
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部分中的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非常关键。
其目的是通过丰富的现实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类推、合作交流等设计,留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亿以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在认数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三)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能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教学难点:感受计数单位的大小,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及十进关系。
(四)课时安排14课时。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来源:学科网]知识与技能: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亿以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过程与方法: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数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第一课: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习目标:1、认识万以上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会根据数级正确读、写大数(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含有两个数级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3、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一、数的产生古时候,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数物体的个数、数人数等,需要“数”,逐渐有了计数的需要,开始用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等一一对应计数方法,随着数的增大和交流的需要,原始的计数方法越来越不实用。
后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数字。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有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大约在3世纪时,印度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数字,后来这种印度数字传到了阿拉伯。
大约在12世纪时阿拉伯商人又把印度数字带到了欧洲,欧洲人称它们为“阿拉伯数字”。
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渐统一成现在这种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二、自然数自然数的产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认识数位顺序表1、认识计数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10个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百亿是一千亿……个(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2、认识数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请注意:计数单位和数位的区别万、十万、百万、千万是计数单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数位;百万位的计数单位是百万,百万位是数位。
百万位和百万之间一字之差,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时《认识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升》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并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升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为后续的体积和容积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的知识,他们对长度、面积等计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体积单位和体积的换算,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并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升的概念,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升的概念,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升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毫升的实物模型,计算器,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一支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瓶、水桶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容量单位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瓶”、“桶”等,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单位不够准确,需要一个统一的单位来表示容量。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升。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升的概念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同时,教师出示一些实例,如1升水是多少毫升,500毫升水是多少升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课教案(全册)第一课:数与简单的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 了解数的分类和性质
- 能够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 掌握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内容
1. 数的分类
- 自然数
- 整数
- 分数
2. 数的性质
- 数的读法和写法
- 数的大小比较
- 数的顺序排列
3. 四则运算
- 加法
- 减法
- 乘法
- 除法
教学步骤
1. 引入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并找出数字的特征。
2. 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帮助学生了解数的分类和性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数的
理解。
4.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练,通过实际例子加深对运算
的理解。
5. 教师进行课堂点拨和总结,澄清学生的疑惑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
- 视频或图片资料展示
- 练题或活动手册
- 物品或图片作为数的例子
- 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评估
-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个别练题或活动的成绩评定
- 教师针对性的口头提问和回答
参考资料
- 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01课时_平行与垂直》(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行与垂直》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含义,掌握垂直与平行的性质,并能运用垂直与平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垂直与平行,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能力,他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特征,对本节课的垂直与平行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含义,掌握垂直与平行的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垂直与平行的概念理解。
2.垂直与平行的性质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垂直与平行。
2.采用观察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特征。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认识垂直与平行。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垂直与平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其中的垂直与平行线段。
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组选择一个图形,画出其中的垂直与平行线段。
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解答。
题目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填空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