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0.45 KB
- 文档页数:2
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研究刘宁【摘要】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增大,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上海、浙江、江苏沿海三省市的城乡收入差距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为其他省份提供经验借鉴.对三省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三省市城乡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最后总结了三省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期刊名称】《技术与创新管理》【年(卷),期】2014(035)003【总页数】6页(P248-253)【关键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作者】刘宁【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6.2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我国的城乡差距,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成为三农问题的热点之一。
上海、浙江、江苏三省份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省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上海、浙江和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二者之比来度量。
从静态来看,三省的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均显著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城乡收入比分别是 2.32、2.42、2.51,全国的城乡收入之比为3.23。
其中,上海的城乡差距最小,浙江次之、江苏最大。
这一点意味着广大中西部落后省份的城乡差更大,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是消除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鸿沟的关键。
从动态来看,如图1,从2005年到2010年,浙江变化最小,经历了小幅上升而后小幅下降的变化,城乡收入差距整体保持稳定;江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城乡收入比从2.33上升到2.57;上海也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整体变化不大。
此外这五年中,上海市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小于江苏、浙江[1]。
表1 2010年上海、浙江、江苏和全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元收入类型上海浙江江苏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 838 27 359 22 944 19 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3 746 11 303 9 118 5 919城乡收入之比2.28∶1 2.42∶1 2.51∶13.23∶11.1 上海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上海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
收入差异对浙江省农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摘要:刺激农村居民消费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2000-2011年的浙江省农民不同收入组的纯收入和食品等八大消费种类的数据,运用panel data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得出:浙江省农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结构过度。
消费水平总体较高;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且总体上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食品、居住、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是农民消费的主要种类,但是不同收入的组的消费热点有所差异。
关键词:浙江;农民;收入差异;消费结构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显著下降,由1990年的50.93%下降到2008年的30.21%,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也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中国能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率先复苏主要得益于政府在扩大投资、刺激消费方面的主导作用。
而我国农村市场所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尚未充分开发利用。
因而研究农村消费,探寻刺激农村消费的途径对于刺激居民消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作为东部发达省份之一,其农民的消费趋向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009年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2.1%,但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农村居民只占22.3%,农民的消费潜力很大。
而收入作为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不同收入群体其消费能力不同。
笔者通过使用浙江2000-2011年农民在生活总消费、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八个方面的支出数据,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利用panel-data 模型,研究浙江省农民低、中低、中等、中高和高收入户之间收入差异与其消费结构的关系。
为开拓浙江农村市场、刺激农民消费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二、panel data 模型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结合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收入和消费增长较缓慢的国情。
假设浙江省农民的消费结构在2000-2011年间基本不受时间影响而保持相对稳定。
文献综述经济学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整体上在不断提高,然而在实现共同富裕、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其中以“贫富分化日益突出”最为严峻。
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连续多年超过0.4的警戒位,财富分配也越来越向少数人倾斜。
国家统计局指出,就城乡差距看,2003年以来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持续保持在3.2倍左右[1]。
城乡收入差距要是长期处在这样一个高位将使爆发社会动乱和政治动荡的潜在可能性增大。
国家为了促使社会安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拉动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浙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
然而在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十五”期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就由2000年的2.18:1扩大到2005年的2.44:1。
1978年以来,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阶段性波动特点,每一时期的表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政策的影响。
在浙江省内部各地区的城乡差异又表现为地区性,受到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的影响。
从总体来说,浙东北的经济远比浙西北发达,收入差距远远低于浙西北。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些低收入人群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重视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可能会带来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潜在危害,那么“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平安浙江”、“和谐浙江”将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意义重大。
当然,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若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对全国来说也是相当有参考意义的。
本人大量查阅、浏览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近年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依然热情不减,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本文写作提供素材。
本人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同时,结合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际情况加上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对问题进行探讨,希望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新农村2024.2加快推进浙江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居民收入实现富民的关键举措。
针对当前地区间收入差距绝对量扩大问题,通过调研分析、数据测算,梳理形成山区26县居民收入总体情况,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打造山区特色产业、加快提升山区县城承载力、深入推进山海协作、持续壮大山区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挖掘26县发展潜力、动力、创新力,加快打造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
1.总体情况近年来,山区26县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省内其他地区,但存在两者绝对值差距不断拉大现象。
一是山区26县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
2021、2022年山区26县居民收入分别为42139元和44560元,增速分别达10.9%、5.7%,比全省平均9.8%、4.8%高1.1个和0.9个百分点。
二是山区26县居民收入与全省平均绝对差距不断拉大。
差距从2019年的13869元扩大到15752元。
三是山区26县居民收入高于全国水平。
2021年、2022年,山区26县居民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0、1.21倍,连续两年高于全国排名第7的福建省平均40659、43118元。
2.原因分析近年来,山区26县居民收入与全省平均差距不断拉大,其主要是受发展基础影响。
以2022年为例,当年全省居民收入为60302元,较2021年增长4.8%。
山区26县居民如果要缩小与全省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差距,理论上2022年、2021年增速至少要达到6.6%、13.5%,高于实际增速。
山区26县发展基础薄弱的原因,既有客观条件制约,也有主观因素影响。
大部分山区县区位条件、产业发展等方面基础较差,且有11个山区县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整体发展受负面清单限制。
部分山区县在富民增收方面实招硬招不多,没有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切口,内生动力有待强化。
3.目标设定缩小全省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首先要正视差距客观存在的同时,分层分类科学合理制定发展目标。
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扩中提低”行动。
[江西06] 一、文字资料一、文字资料(116--120(116--120题)根据下面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根据下面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梢的发展速度较快。
1992年只有一个国家种植,到1996年增加到6个,1999年为12个。
2003年为18个。
1996年种植面积为170万hm 2, 1999年为1210万hm2, 2003年增加到6770万hm 2.其中,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巴西、中国和南非等6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占全世界种植面积的99%.99%.在转基因作物中,在转基因作物中,在转基因作物中,以大豆的种植面积最大,以大豆的种植面积最大,占58%58%;;其次是玉米,占23%23%;棉花占;棉花占12%12%,油菜占,油菜占6%6%。
其转基因性状,以耐除草剂为主,其次为抗虫性。
在。
其转基因性状,以耐除草剂为主,其次为抗虫性。
在1996-2000年的五年间,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占74%74%,抗虫性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抗虫性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占19%19%。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统计,2003年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民已有700万,比2002年又增加100万。
万。
我国的转基因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生物技术己列入国家的“863863””计划。
1998年我国开始推厂转基因抗虫棉,年我国开始推厂转基因抗虫棉,当年推广当年推广24万hm 2, . .到到2003年达到307万hm 2.己占棉花种植面积的60%,60%,且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逐步占主导地位,且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逐步占主导地位,到2004年己占近70%.70%.其他其他作物,比如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大豆等方面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在我国全面展开。
开。
116116、、 2003年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民比2002年增加了约年增加了约: : A. 14% B. 17% C. 20% D. 23%117117、在转基因作物中,按世界种植面积从大到小排序,排在第四位的作物是、在转基因作物中,按世界种植面积从大到小排序,排在第四位的作物是、在转基因作物中,按世界种植面积从大到小排序,排在第四位的作物是: : A.A.水稻水稻水稻 B. B. B.棉花棉花棉花 C. C. C.油菜油菜油菜 D. D. D.由上述文字看不出由上述文字看不出由上述文字看不出118118、、1996年~1999年.与1999年—年—20032003年相比,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年增长速度年相比,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年增长速度: : A.A.较快较快较快 B. B. B.相当相当相当 C. C. C.较慢较慢较慢 D. D. D.快慢不好估算快慢不好估算快慢不好估算119119、根据上述资料,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根据上述资料,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根据上述资料,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 : A.A.转基因作物的转基因性状以耐除草剂为主转基因作物的转基因性状以耐除草剂为主转基因作物的转基因性状以耐除草剂为主 B.B.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发展速度较快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发展速度较快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发展速度较快 C.C.在在1996-2000年的四年间,耐除草剂、抗虫性之外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占7%7%左右左右左右D. 2003年,俄罗斯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约为130万hm 2120120、、 2003年我国的棉花种植面积约为多少hm 2? A. 480 B. 512 C. 580 D. 623二、表格资料二、表格资料(121-130(121-130题)(一)根据下面表格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根据下面表格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998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专业专业技术技术 人员人员技术人员总数 20913 21430 21651 21698 21860 21740工程技术人员 5657 5655 5551 5316 5289 4993 农业技术人636654670675667683(千人)人) 卫生技术人员 3255 3330 3372 3390 3402 3441 科学研究人员 291284275266263275财政科财政科 技拨款技拨款 (亿元)元)总计经费总计经费 438.6 543.9 575.6 703.2 816.2 975.5 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4.1%4.1%3.6%3.7%3.7%4.0%科技三项费科技三项费 189.9 272.8 277.2 359.6 398.6 416.6 科学事业费科学事业费 151.9 168.1 189.0 223223、、1 269.9 300.8 科研基建费科研基建费 47.3 52.9 61.5 63.4 70.0 111.1 其他费其他费49.550.147.957.277.8147.0121121、在、在1998到2003年期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中最多达到年期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中最多达到: : A.21860万人万人 B. 21740 B. 21740万人万人 C. 2191.3 C. 2191.3万人万人 D.2186 D.2186万人万人122 1998-2003年国家财政总支出最少的是年国家财政总支出最少的是: : A1998年 B. 1999年 C. 2000年 D. 2001年123123、在、在1998-2003年财政科技拨献总计经费中,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相差最多为年财政科技拨献总计经费中,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相差最多为: : A. 0.3% B. 0.4% C. 0.5% D. 0.6%124124、从、从1998到2003年中,下面分析正确的是年中,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A. A. 每年的“科研基建费”比“其他费”少每年的“科研基建费”比“其他费”少每年的“科研基建费”比“其他费”少 B. 1999年的财政科技拨款年实际增长率最高年的财政科技拨款年实际增长率最高 C.C.每年财政科技拨款总和不到每年财政科技拨款总和不到4000亿元亿元 D 科学研究人员逐年减少科学研究人员逐年减少125125、下列分析中、下列分析中、下列分析中..不符合实际的有几条不符合实际的有几条: : (1)(1)人均经费最高的是人均经费最高的是2003年 (2)(2)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农业技术人员人数1998年最少,年最少,20032003年最多年最多(3)(3)每年的“科技三项费”比“科学事业费”与“科研基建费”的和还多每年的“科技三项费”比“科学事业费”与“科研基建费”的和还多每年的“科技三项费”比“科学事业费”与“科研基建费”的和还多 (4)(4)虽然各类科技人员不是每年都增加,但各类财政科技拨款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各类科技人员不是每年都增加,但各类财政科技拨款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各类科技人员不是每年都增加,但各类财政科技拨款每年都在增加 A.A.没有没有没有 B. B. B.一条一条一条 C. C. C.两条两条两条 D. D. D.三条三条三条 ( (二二)根据下面表格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根据下面表格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 指标指标1990 1995 2002 2003 调查户数(户)调查户数(户) 2220 2020 2750 4600 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人) 3.34 3.19 2.94 2.97 平均每户就业人口(人)平均每户就业人口(人)2.001.851.481.42平均每一就业人口负担人数(人)平均每一就业人口负担人数(人) 1.67 1.72 1.99 2.09 平均每户就业面(平均每户就业面(%%)59.9 58.00 50.34 47.81 平均每人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平均每人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17.29 2121、、69 2626、、47 2626、、86 平均每人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平均每人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13.00 16.31 19.90 2020、、09 平均每人全面可支配收入(元)平均每人全面可支配收入(元) 1464 4634 8178 9262 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元)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元) 1339 3772 6043 6709 平均每人全年借贷支出(元)平均每人全年借贷支出(元) 345103020742513126126、根据表中调查资料,、根据表中调查资料,、根据表中调查资料,J J 省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口比例随时间推移省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口比例随时间推移: :A.A.不断下降不断下降不断下降B. B. B.不断上升不断上升不断上升C. C. C.无明显变化趋势无明显变化趋势无明显变化趋势 D D 保持不变保持不变127127、根据表中调查资料,从、根据表中调查资料,从1990年到2003年,年,J J 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相比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相比: : A.A.较低较低较低 B. B. B.较高较高较高 C. C. C.恰好相等恰好相等恰好相等 D. D. D.哪一个较高,看不出来哪一个较高,看不出来哪一个较高,看不出来128128、、 2003年表中被调查J 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总就业人口占被调查J 省城镇居民家尾田砂产量的比重是产量的比重是: :A. 50.34%B. 26.86%C. 47.81%D. 63.22% 129129、按表中变化趋势、按表中变化趋势、按表中变化趋势. 2004. 2004年J 省城镇居民家庭的平均想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省城镇居民家庭的平均想人全年消费性支出: : A.A.高于高于高于 7000 7000元 B. B.高于高于2003年,且低于7000元 C.C.低于低于低于 2003 2003年 D. D.以上都不对以上都不对以上都不对130130、根据表中调衣资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根据表中调衣资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根据表中调衣资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2003年与2002年相比,年相比,J J 省城镇被调查家庭的户均全年借贷支出较高省城镇被调查家庭的户均全年借贷支出较高 B B 总体上说总体上说总体上说.1990.1990年到2003年J 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户均住房建筑面积不断增大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户均住房建筑面积不断增大 C C 总体上说,总体上说,总体上说,19901990年到2003年J 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户均住房使用面积不断增大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户均住房使用面积不断增大 D 1990年到2003年.J 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户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年增长额不断增大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户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年增长额不断增大 三、图形资料三、图形资料(131(131(131——135题)请根据下图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请根据下图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2001-2003年高校分学科毕业生人数统计图年高校分学科毕业生人数统计图 ( ( (单位单位单位::千人千人) )131131、从、从2001年到2003年,每年毕业生最多的学科是年,每年毕业生最多的学科是: :A 工学工学 B. B. B.管理学管理学管理学 C. C. C.文学文学文学 D. D. D.医学医学医学 132132、从、从2001年到2003年,三年累计毕业的人学生约有年,三年累计毕业的人学生约有: : A. 475万人万人 B. 450 B. 450万人万人 C. 425 C. 425万人万人 D. 400 D. 400万人万人 133133、从、从2001年到2003年,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相差最大的两个学科分别是年,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相差最大的两个学科分别是: : A.A.工学和农学工学和农学工学和农学 B. B. B.文学和哲学文学和哲学文学和哲学 C. C. C.工学和经济学工学和经济学工学和经济学 D D 工学和哲学工学和哲学 134134、根据推断,、根据推断,、根据推断,20012001年管理学毕业生人数约为年管理学毕业生人数约为: : A. 12万人万人 B.14 B.14万人万人 C. 16 C. 16万人万人 D. 18 D. 18万人万人 135135、下列分析与预测,正确的有几项、下列分析与预测,正确的有几项、下列分析与预测,正确的有几项: : (I) (I) 三年中哲学类毕业生约三千人三年中哲学类毕业生约三千人三年中哲学类毕业生约三千人 (2) (2) 根据根据2001年至2003年的走势,预测工学类2004年的毕业生将超过70万人万人 (3) (3) 从图中知从图中知2003年毕业生约有188万人,万人,20042004年的毕业生将超过200万人万人 (4) (4) 每年工学类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数三分之一每年工学类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数三分之一每年工学类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数三分之一B 、2002 2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额比2001 1年增加了135.7 7亿美元亿美元C 、1996 1996 66年至2003 2003 33年中,1999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额都最少额都最少D 、1996年至2003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资额呈连续递增态势。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报告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课题研究报告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课题负责单位:浙江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负责人:洪玉张兴华课题组成员:张祖民张申龙李吾增葛小娥内容提要: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本文从分析和研究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发展轨迹、现状、收入构成着手,探寻浙江农村居民在较高的收入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发展潜力,提出在高基数上如何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元增加到2000年的元,绝对额增加了近20倍;特别是最近4年来,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而浙江农村居民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应该看到,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也存在着收入差距较大、部分农户收入不稳定甚至年度间时有减收等问题;本文从分析和研究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发展轨迹、现状、收入构成着手,探寻浙江在收入较高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潜力,提出在高基数上如何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一、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现状和结构分析一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总体情况1980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000年达到元,绝对额增加了近20倍;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自1985年以来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不包括直辖市;回顾20年间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快速增长的“六五”时期;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在搞好粮食生产和农业多种经营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涉足非农产业,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六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达%;2、暂时调整的“七五”时期;由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农村经济出现了阶段性波动,收入水平增速明显放慢,5年间,人均纯收入由元增加到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递增只有%;3、稳定增长的“八五”、“九五”时期;“八五”时期前三年,由于全省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村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尤其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浙江农村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活跃期,农村居民收入在较高的起,但从1997年以后,收入增三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比;,收入增长具有共性;后10,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图1 1990-2000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图(元)24681012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10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波动在逐步地减小,1990-1993年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差为个百分点,而1994-1997年增长速度差仅为个百分点,说明了浙江农村居民进入了稳步增长期;从收入结构看主要有以下特点:1、劳务收入成为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动力,在收入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进入90年代,尤其是近3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于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日益弱化,而来源于劳务收入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为浙江农村居民增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见表1;表1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构成表单位:元、%从历史数据和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90年代以前,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1990;90年代后,随着对收入增长的推动力减弱,1999年的%表明对总收入增,平均每年下,成为浙江农村%上升到%,平均每年上升年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务收入-60-40-20020406080100120140从上图可以明显地看出,,2000年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对收入增;2,家庭经营二、1990年农村居增长幅度,4;199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从上图可以看出,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与农业产业收入的走势相反,呈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并且在农业产业收入出现下降的情况下,该项收入仍保持了稳步增长;如1996-2000年农业产业收入从人均元减少到元,而同期的二、三产业收入却从人均元增加到元,抵销了因农业产业减收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为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优高”农业,稳定农业收入;在“九五”以前农业收入稳步增长,对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如1990年,该项收入人均为元,占全部收入比重为%,最高的1996年收入为元,比重为%;在“八五”末期和“九五”初期,农业产品开始过剩,价格下跌,出现“卖难”现象,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从农业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呈逐年下降的态势;1996年,农业产业收入人均为元,其后逐年下降,1997-1999年分别为元、元和元,与上年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和%;从2000年开始,为稳定农业产业收入,减缓其下滑趋势,浙江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发展“优高”农业;2000年农村居民从农业产业得到的收入人均为元,比上年同期下降%,减幅明显趋缓;部分地区从效益农业中获得了较多的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如德清县积极发展“水精灵”青虾养殖,获得了较好的收益,据测算,2000年该县农民从效益农业中增加收入人均近1000元,占当年纯收入20%;三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在全国的位置及其特点1、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6年居全国省区首位;从2000年全国农村住户调查资料看,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居上海、北京之后列全国第三位,已超过第四位广东省将近600元;由于上海、北京是直辖市,城市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少,与他们可比性不大,实际上浙江已连续16年居全国省区农民收入首位;2、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是在高基数之上的稳步快速增长;2000年全国多数省市区农民收入增长在2%左右;北京、天津、浙江、山西和新疆收入增长速度在5%以上;我省增速居北京、新疆之后列第三;北京市作为首都、直辖市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很快,GDP增长达11%和浙江持平,而新疆属于恢复性增长,因为前年该省农民收入是下降的;全国有6个省区农民收入下降,分别是东北三省、陕西、宁夏和广西;东部沿海较发达省区则保持了较快增长,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农民收入增速靠前;由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11个粮食主产区省农民纯收入为2150元,增长%,增速比全国低近1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划定的12个省区市农民收入为1615元,是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72%,增长%;3、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质量较高;近几年来,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由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来推动;2000年浙江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为元,比全国平均元高出元,非农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为%,高出个百分点;浙江比上年增长%,比全国平均增长%高出个百分点,从增加的绝对额来看,浙江人均增加元,是全国平均增加元的倍;上述数据表明,浙江收入增长主要是依赖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处于较高的产业层次,质量优于全国;不仅如此,浙江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就业,也有利于其他地区增加收入;二、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总体上的持续稳定增长是通过平均数表现出来的,但实际上平均数掩盖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如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不平衡以及总体增长背后的部分农户减收等问题;为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我们采用了动态发展资料与静态截面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再加工,进行深入剖析;为此我们利用2000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进行重新分组作为截面资料,结合前几年的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对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不平衡等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利用2001年上半年浙江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数据,对总体增长背后的部分农户减收状况和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一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1、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80年代中期以前,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一直在以下,个人收入差距不明显;进入1985年以后,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1985年基尼系数为,1990年上升到,1995年再次出现加速上升势头,1998年的基尼系数已上升为,1999年高达,成为改革开放20年来个人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2000年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和,基尼系数降至,但仍是第三个高差距年;2、“两极”差距悬殊;从农村居民纯收入五等份分组情况来看:高收入阶层占整个收入的比重上升,低收入阶层则下降,差距悬殊;1980年,最低收入20%农户占全部收入的份额为%,最高收入20%农户的份额为%,两极差距为倍;1990年最低收入20%农户的份额下降至%,而最高收入20%农户所占的份额上升%,两极差距扩大为倍;1997年最低收入20%农户的份额进一步降至%,比1996年又下降了1 个百分点,收入最高的20%农户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比1996年又上升了个百分点,两极差距进一步扩大到倍;在1999年,最低收入20%农户的人均收入仅为元,而最高收入20%农户的人均收入则高达元,两者差距高达倍,2000年收入最低的20%农户收入所占收入的份额为%,比1999年的%上升个百分点;相应地,收入最高的20%农户收入所占份额为%,比1999年的%下降个百分点;最高收入农户收入份额与最低收入农户收入份额之比也由1999年的:1降至2000年的:1;虽然2000年“两极”差距有所缩小,但这几年的总体情况仍表明农村贫富“两极”差距在继续扩大,高收入农户占农村社会财富的份额在上升,而低收入农户则相对贫困化;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如区位因素、劳动力素质、资产存量等,但上述因素往往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因此,我们认为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农户经营结构调整引起的收入结构调整是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必须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一部分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失去了商机,造成产品价值不能实现;二是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的下降,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程度要远远高于高收入农户;三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使农业经营户收入下降;二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通常把浙江分成三个经济地带;即浙东北、浙中、浙西南经济地带;前几年在分析浙江经济地带时把浙东北划入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的经济区域,浙中则是个私企业为主的经济区域,而浙西南则划入主要以农业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为主的经济区域;从目前的情况,浙中个私企业发展模式已逐步外扩至浙东北地区,所不同的是浙东北地区毗邻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农村企业体制逐步呈现多元化,两大都市的经济辐射更为广泛、强烈;浙西南虽然个私企业发展也较快,但从数量和规模上都无法和其他两个区域相比;1995-2000年,浙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3056元增加到4959元,增长%,浙中地区由2915元增加到4144元,增长%,浙西南地区由2197元增加到3033元,增长%;三个地区收入差距由1995年的::1扩大到2000年的::1;地区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我们通过分析三个经济地带农村居民各项收入的高低来描述浙江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见表2;表2 2000年浙江三个经济地带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1、浙东北劳务收入总体水平大大高于其他两个经济地带;以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为主体部分的浙东北地区2000年劳务收入工资性收入达到元,占纯收入比重达%,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比其他两个经济地带高出将近20个百分点;该地带即是历史上所称江南鱼米之乡,也是新中国乡镇企业最早发展地区;进入“九五”时期,通过企业的改制,科技的进步,该地区仍保持浙江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浙东北地区仅劳务收入一项收入就已超过了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额;从该地区劳务收入构成看,从本地企业得到的劳务收入占了%,也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而外出打工收入仅占全部劳务收入的%,在全省三个经济地带中是最低的,这也印证了浙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普遍在本地就业的传统;2、浙中、浙西南劳务收入仍偏低;这两个经济地带2000年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和%,绝对水平也偏低,尤其是浙西南地区,劳务收入只有元,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一般认为该地区外出打工较为普遍,但数据显示看,这项收入也不高,这可能与该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比例高,外出劳动力往往打一些粗工或间断性打工有关;据对衢州市柯城区姜家山乡大塘头村调查,该村总人口1103人,2000年外出打工人数接近300人,但一般只是到衢州市内干一些粗重活和零活,而且季节性很强,平均每人全年打工收入仅1000元左右,摊到全村人口上,人均打工收入只有272元;3、浙中地区农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大;这与该地区家庭个私企业较为发达的表象是相符的;2000年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人均达元,占纯收入比重为%,接近劳务收入的比重,比全省平均高个百分点;浙中地区劳务收入中的外出打工收入比重也高于其他两地区,这与该地区县与县之间劳动力频繁流动所带来的收益有关;如全国着名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城,在义乌小商品城中经商的人中30%以上是邻近的东阳市人;乐清、永嘉、瑞安等个私发达的县市都吸收了大量邻近欠发展县市农村劳动力,因而总体上提高了浙中经济地带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劳务收入;三部分农户减收问题在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总体增长的态势下,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农户收入比上年下降;1999年有%的农户收入比上年下降,2001年上半年有%的家庭现金收入是下降,这些家庭收入下降的平均幅度是%,其中下降30%以上的占%;在收入下降户中,工资性收入下降%,家庭二三产业收入下降%,出售农林牧渔业收入下降%,家庭非经营性收入下降%;农户收入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入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虽然他们有自己的承包田,但我省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耕地以外的非农产业,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这种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收入来源很不稳定;从农业产业上看,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尤其是农业结构调整,农户获得农产品出售收益也不一定是每年同一时间;从非经营性看,收入来源主要是入股分红、被征用土地的补偿收入、亲友赠送收入,这些收入更具不确定性;三、浙江农村居民增收前景展望和对策建议一增收前景展望如上所述,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劳务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的提高;2000年这两项收入已占人均纯收入的%,超过三分之二;这表明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非农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之所以还称他们为农民,是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仍生活在农村;农村居民收入非农化程度高说明他们的收入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农民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形式了,而更主要的是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了;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展望浙江农村居民增收的前景,就不能仅仅从农村本身来分析农民增收问题,更应该放到浙江经济发展大环境中来探讨;以下我们根据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四大部分来展开一些讨论;1、劳务收入;目前一般意义上的劳务收入概念也就是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2000年浙江农村居民来自各种劳务性的收入达到元,占全部纯收入的%,尚不足50%;而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最高的上海市2000年这项收入已占全部收入的%,绝对额达4310元,该项收入就超过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全部纯收入;因而浙江农村居民增收的着眼点还是主要应该放在劳务收入增长上;只有不断提高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农村居民总收入水平才可能稳步增长;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从1995年超千元到2000年超双千元只用了 5年时间见表3;从1996年到2000年劳务收入平均年递增%;以此速度测算,到“十五”期末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一项将达3200元以上;表3 不同年份浙江劳务收入水平及占纯收入比重2、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两部分;首先来看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从80年代初开始到“八五”末期和“九五”初,家庭经营农业指农林牧渔产业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至1996年达到峰值元,比1985年增长了倍;从1996年开始农业收入逐年下降,其中1998年和1999年分别比上年减少%和%见表4;表4 1985-2000年浙江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单位:元分析农业收入的增加和减少,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产品价格的涨落,如果说90年代以前农业收入增长主要依靠产量的增加,那么90年代以后农业收入的增加更主要的是依靠农产品价格的提高;1996年农业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因为当年物价指数的奇高,当然也包含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提高;而“九五”时期后几年农业收入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回落;近几年浙江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较为明显的是粮食面积大幅减下来了,经济作物面积却没有同比例增加;200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万亩,总产量万吨;分别比1995年减少万亩和万吨;今年浙江以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为主要内容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更使浙江粮食面积大幅度减少,预计2001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只有万亩,比去年减少万亩;粮食面积的大幅减少,势必影响农业收入;虽然从今年的实际情况看,由于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下降不明显,但也没有看到明显的增收效应;其他牧业、渔业生产由于受到外省生猪、家禽的冲击和渔用柴油的涨价等因素的影响,从近期看,很难能够有较明显的增收;根据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规律,GDP中农业份额必将进一步减少,农村居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比重也将继续下降,这几年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构成也印证了这一点;至于农业收入的绝对额,可能还会有反复,但已不可能有很大的增长;预计2002年和2003年会有所增长,以后可能仍将减少;在测算农业收入中,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随着我省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人口基数将会逐年减少,因而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农业人口基数的减少,人均农业收入会增加;综合上述因素,我们测算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从农业产业所得收入在1100元左右;其次是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该项收入和劳务收入一样是我省农村居民增收的主动力;1997-1999年该项收入对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平均接近50%,这主要得益于这三年浙江家庭个私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正如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浙江诸暨市的调查表明的一样,该市非农企业达到万个,基本上是家庭企业,每个企业从业人员不到5人;这种家庭作坊式的个私小企业在一定发展阶段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卓有成效;但这只是一种初级的发展阶段,这种模式在一定的阶段、特定的地域能够取得成功;浙江2000年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人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不到四分之一;我们认为这一比例是比较合适的;浙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浙东北集体企业多,浙中个私企业多,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要求全省各地“家家机器响,户户推销忙”;从成本角度考虑,一家一户的非农产业经营模式必然增加成本;今后这种家庭企业必然要通过入股、收购等形式走向联合,以期产生更大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从我们调查的数据看,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的增收效应不会无限扩大;极有可能经过一段时期,该项收入贡献率会降低,而在企业工作的劳务收入贡献率继续提高;3、财产性收入;主要指金融资产所有者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作为回报所得的收入;随着浙江农村居民金融资产的增加,这项收入中的利息、股息将稳步增长,特别是近几年土地征用补偿有可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一点从2001年数据中就可反映出来;2001年前三季度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达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倍;但土地征用补偿这类收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近几年浙江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国家征用土地大量增加,广大城市郊区和城镇边沿的农村居民从经济上受益较多;这种情况可能会延续5-10年,因此总体上今后几年内浙江农村居民会因此受益;4、转移性收入;包括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带回、亲友赠送、各种救济金、救灾款等;这项收入约占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左右;由于我省外出从业人员较多,不少人常年在外经商,经济基础比较稳定,因而寄带回的收入也比较稳定和可靠;其他如救济金、救灾款等年际间虽有变化,但对总收入影响不是很大,因而不作具体分析;综合农村居民收入四个方面构成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十五”时期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将会延续“九五”以来的增长态势;工资性收入仍将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收入基本保持稳定或微幅增长,非农产业仍将维持3-4年的繁荣局面,之后该项收入份额将下降;财产性收入将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转移性收入低速增长;预计,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5500-5600元之间;二对策建议1、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2000年最低收入20%农户人均纯收入只有元,只有全省平均的%;这部分农户主要分布在浙西、浙南一些县内,如青田、缙云、文成、泰顺、景宁、永嘉、衢州部分县市,也有部分农户虽所处地区总体经济状况良好,但由于各种因素如疾病、文化程度低、受灾等致贫;对于浙江这样的富省存在这些较为贫困的农户,省委、省政府已经对此高度重视,并从今年开始正式实施“百乡扶贫计划”;从农民增收角度讲,这是真正抓到点子上;只有最低收入层次以及次低收入层次的农民收入上去了,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全省农民总体收入水平;2、关注年度间减收农户;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年与年之间同一农户收入差距较大;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农户收入比上年减少,这本不足为奇;但如果收入减少农户比例过大,就不得不引起重视;如今年上半年我省有%的农户现金收入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由于总体上农民收入是增加的,说明其他%的农户必然是增收的,这样一增一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继续扩大;特别是纯农户的问题更加严重,粮食购销市场化对粮农是一种挑战;由于我省生产的粮食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差,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外来高品质粮食会给我省的地产粮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粮农的收益,农民虽然已经可以自由选择不种粮食了,但对于种什么能赚钱缺乏把握,相当部分仍会选择种粮食;贫富“两极”差距的过分扩大将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其他一些制约经济增长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如农副产品价格还没有走出周期波动的圈子,效益农业能否持续良性发展给农民增加收入还是个未知数,农业结构调整风险大、成本高,今年效益农业中的优质农副产品很可能成为明年的过剩产品,产生新的“卖难”,给农户造成新的损失;。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变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一)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令人瞩目,浙江地处沿海发达地区,其中小企业的数量在全国居于首位,而近年来浙江省的特色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产业的兴起,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自1985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一直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居全国省区第一。
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浙江农村中在农村居住1年以上的家庭户有889.46万个,常住人口3052.3万人,是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61.3%。
而据统计数据研究表明: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占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比率持续下降,由1978年的47.4%下降到2008年的16.8%,相对于投资和出口需求,消费需求明显不足。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浙江拥有庞大的农村消费群体,农村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如果能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进而推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消费结构升级,那么将对整个经济发展形成巨大而持久的拉动作用。
(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情况也有明显变化。
在居民总体收入逐渐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有所扩大,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收入与消费群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显示,不同消费群体之间的消费与投资倾向已有很大差异,受此影响,社会消费结构也已发生了较大变化。
因此,了解目前各收入与消费阶层的构成、消费心理和行为以及投资去向如何,对于把握国内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开拓市场,有很大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一)研究热点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表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从较低生活质量标准向较高生活质量标准演变的过程。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莉(2006)收入增长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分析及影响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这种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本文将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在中国普遍存在,且差距逐渐扩大。
大城市的居民收入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同时居住条件、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距也较大。
这种差异反映了经济发展、城乡分割以及政策实施的不均衡。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就业,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工资和福利待遇相对优厚。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收入占据居民收入的较大比重。
农村缺乏多元的就业机会,收入来源单一,导致了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1. 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首要因素。
城市经济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作机会较多,收入相对较高。
而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劳动密集型工作机会居多,技术含量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2. 教育资源差异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农村更加丰富,高质量的教育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城市中的优质学校、图书馆、培训机构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而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使得农村居民在就业时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3. 制度性差异城乡居民户籍制度的不平等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因素之一。
户籍制度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包括医疗保险、退休金等。
而农村居民则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面临诸多不公平,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对策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