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作文课程.情理升华篇.借物喻理 以小见大.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3.59 MB
- 文档页数:15
运用以小见大写法的中考满分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以小见大写作法真有意思大家好,我是小学五年级的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写作业,要求我们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中考满分作文。
听到这个要求,我心里有点发蘩,以小见大写作法是什么鬼啊?听起来太高深了,我这个小学生怎么写得出来呢?不过想想也是,要想写出漂亮的作文,就得用上一些高级的写作技巧。
我决定先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着手,然后联系到一些更广阔、更深刻的道理,这样或许就能写出以小见大的好文章了。
首先,我想到了前两天的一件小事。
那天放学后,我照例去了校门口的小卖部,想买根冰棍解解暑。
结果却发现,小卖部门前围着一大群人,都是来买东西的学生和家长。
我一下子有点着急,就挤进了人群里。
可是越挤越挤不进去,反而被人流冲得东摇西晃。
这时,一个高年级的哥哥看见了,主动把我拉到了最前面。
我终于买到了冰棍,边吃边对那位哥哥点头哈腰,心里充满了感激。
从这件小事里,我深有感触。
它让我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我们都会像当时的我一样,处于被动、被掌控的境地,但只要有一些友善可亲的力量相助,就能化解危机,过上自在无忧的生活。
就好比太阳底下并非人人都可以在绿荫下消夏,但只要互帮互助,我们就能为彼此带来清凉。
进一步说,友善可亲的力量,不仅来自他人对我们的主动支持,也同样来自我们对他人的友爱之心。
当我们怀揣善意,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时,就是在创造友善的力量。
就像那位哥哥主动把我拉到人群前面一样,一个小小的善举,就让当时的困境迎刃而解。
如果我们都能这样用自己的力量造福他人,这个世界就将充满正能量,处处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氛围。
可是,现实生活中并非处处如此。
有时你施以援手,却并未得到对方的感激;有时你想帮忙,对方却自视甚高,对你的好意视而不见。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并不是就此放弃,而是要以更大的善意、更圆融的胸怀,继续把爱心播撒下去。
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它即便在狂风骤雨中摇曳,也始终屹立不倒,用自己的根系紧紧抓住土壤。
中考作文指导7——“以小见大”写法“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简而言之,“以小见大”就是“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好作文来。
借小事情,表现大主题。
就像郁达夫先生说的“一粒沙旦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1、特定的时间,一般是瞬间发生的,跨度以5分钟左右为宜。
2、特定的地点,即地点比较固定、具体,家中,教室里,大街上都可以。
3、事件上不管有没有其他小事,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这件事往往是日常、平常的易被人忽视的小事。
4、小事必然离不开人物,人物必须偏向于主人公,刻画主人公往往又离不开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和神态描写的。
5、因为是小事,所以细节描写必须信手拈来、不可缺少。
6、特定的道具可以使小事更为集中、更为感人,如《七根火柴》中的“火柴”,《变色龙》中的“大衣”1、围绕主题,着眼小材料。
以小见大先要着眼于小材料,在审准题的前提下选取小材料。
哪些是小材料呢?小材料是指符合写作主题的,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情景下发生的,没有大范围的影响力,但又能进行具体描述的小事件、小场景、小角度、小动作等写作素材。
2、立意从小角度切入写作时立意过于宏大宽泛,只能泛泛而谈,内容空洞。
以小见大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立意的角度越小,内容挖掘越深,文章就越容易写得明确深刻,内容充实。
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所选材料中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从而让其闪烁异彩。
3、强化细节,传神描写,小中见情。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细节便能活化人物形象,揭示或深化主题。
我们不妨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语言、表情、动作等来表现人物的职业、性格、心理等。
平时留意身边的生活变化,考场上才能采用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方法,如实地多角度展现人们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
1.读下面的诗,思考:作者借什么闸述了什么做人的道理?竹石清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解析】诗人明显是借竹子不择土地肥瘠,地势陡缓,随地生长的顽强,来赞美那些不受外界诱惑,不畏艰险打击,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
引申思考:这种含有寓意的小诗,可以实写,适当引申;也可以虚实结合;也可以虚写。
可以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
可以采用托物言志手法,还可用拟人、比喻、双关等修辞方法,达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备的佳境。
可以采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使用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总之他最后要达到的效果一定是含有意蕴,动人心弦,启迪心智。
2. 赏析与思考:《贝壳》席慕容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
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在海边捡起这一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
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一丝不苟啊!比起贝壳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课前思考借物喻理 以小见大“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朴的心啊!”问题:1.《贝壳》一文,作者写了贝壳的那些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得出了什么结论?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解析】1.先写发现贝壳。
从“小”的特点写起;再从外形转到贝壳的内部,交代贝壳生命是特殊的。
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借物抒情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太阳照常升起今天一早醒来,我看见窗外阳光正好,暖暖地照进我的房间。
太阳每天都会如期升起,这让我想起上星期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一项作业——写一篇借物抒情的作文。
老师说,借物抒情就是借助身边的一件物品或一种自然现象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当时还有些不太理解,不过现在看着窗外那轮红红的太阳,脑海里顿时浮现出许多想法。
太阳可真伟大啊!它每天都会按时升起,为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
如果没有太阳,就不会有白天黑夜的分明,也不会有四季的更替,整个世界将永远被黑暗和寒冷所笼罩。
植物没有阳光就无法生长,动物也会失去能量来源而活不下去。
我们人类更是离不开太阳,阳光不仅能制造维生素D让我们长个子,还能给我们带来好心情。
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真的没有了太阳,那该有多可怕啊!漆黑一片,我们连手脚在哪里都看不清楚。
寒冷彻骨,即使裹得严严实实也难以御寒。
更可怕的是,没有阳光就没有食物,所有生物都将面临被冻僵或挨饿的下场。
光是想象一下,我就不寒而栗。
真是太庆幸了,我们生活在这个有着太阳的美好世界。
当我们每天睁开眼,就能看见那轮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普照大地,驱散黑暗和寒冷,带来光明和温暖。
有了太阳,地球这个家园就变得生机勃勃,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的树木和五颜六色的鲜花,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在其间嬉戏玩耍。
我们人类也能在温暖的阳光下劳作、学习、娱乐,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只可惜,有些人对太阳的伟大似乎视而不见。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太阳太晒、太热,或是嫌弃它升起得太早影响了睡眠。
其实,太阳之所以如此"任性",都是为了我们好啊!白天阳光普照,让我们能看清周围的一切,也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创造了条件;夏天的燥热,则是为了让果蔬树木长得更加茁壮成熟。
即便是升起太早,也是为了更快地驱散夜里的黑暗和寒冷,让我们能从甜蜜的睡梦中醒来,迎接崭新的一天。
我们获得的一切都是太阳无私给予的,可是除了接受它的馈赠,我们给了太阳什么回报呢?相反,我们还伤害了它。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小见大的作文
走在小巷子里,看到那棵老槐树,心里就暖洋洋的。
每次经过,它都站在那里,好像一直在等我似的。
那树下的石凳,也是我们小
时候捉迷藏的好地方,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那天在公园里,看到一群小朋友在放风筝。
那风筝飞得老高老
高的,就像他们的梦想一样。
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也这么天真
烂漫,想飞就飞,想跑就跑。
晚上回家,路过那家老面馆,闻到那熟悉的香味,肚子就咕咕
叫了。
那面条,劲道十足,汤底也鲜美。
每次吃都觉得特别满足,
好像一天的烦恼都消失了。
周末去郊外,看到那片金黄的麦田,心情一下子就开朗了。
风
吹过,麦浪起伏,好像大地都在跳舞。
我就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那天在书店里,翻到一本旧书,里面夹着一张书签。
书签上写着,“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梦想,虽
然现在还没实现,但我也不会放弃的。
这些小事儿,看似不起眼,但却能让我心里暖暖的。
它们就像生活中的小确幸,让我觉得,其实幸福很简单,就在身边。
情理升华课前预习巧寓哲理展思辨“看到这一幕我明白了:一帆风顺的人生一定不是完美的人生。
海水要拍打岩石,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凤凰要经过火的考验,才能获得重生;人要经历黑暗,才能最终看见黎明的曙光。
漫漫人生路,总是布满荆棘的,然而,逆风的方向永远是最适合飞翔的。
”(选自中考满分作文《难忘的一幕》)评析:写作时如能来几处有意蕴的文句,或是蕴蓄着深刻的哲理,或包含着历史的反思,可使文章熠熠生辉。
它体现的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修养,因此对我们来说,如果能学会这种语言并把它用到我们的作文里,毫无疑问,它一定能给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
你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蕴藏道理的句子吗?请拿出来分享一下吧。
提示:动漫里面的不少经典台词都属于这类哦。
例如:真正的危机不是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生命因为有限所以宝贵;因为有限,所以才要不懈努力。
知识框架真情篇——披文入情缘辞发〖写作启示〗七步成诗曹丕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
他做了魏国的皇帝后,忌妒弟弟曹植的才能,想找个借口把弟弟杀了。
一天,他把弟弟曹植喊来,说:“你不是很会做诗吗?我现在命令你走七步做一首诗。
倘若做不出来,我杀你的头!”曹植明白,这是哥哥曹丕故意找借口害死自己。
事已至此,与他争执是没有用的,只有振作精神,运用自己的才能来战胜他,才能解此危难。
于是他答应一声,便缓步慢行,未至七步,诗已作成。
他高声吟诵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哥哥曹丕听了,深为感动,就让弟弟走了。
【密码解读】一篇文章怎样才能吸引读者?我想,除了新颖的立意和华美的语言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写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东西,那就是要有真情实感。
假如有一篇语言精美的文章,立意也还新颖,但就是不能吸引读者,要追其根源,便是作者没有付出真情实感。
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感动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试想一想,一篇文章连作者自己都不能感动,又怎能打动读者呢?一位著名的化妆师曾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自然启示走进自然知识导航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自然。
自然万物看似渺小,却是魅力非常。
如果你曾见过大海的万丈狂澜或滔天白浪,你会明白什么叫生命;如果你曾见过高山的峰壑争秀或巍巍雄姿,看看山是怎样站成听听水是怎样流成一脉智慧,你会懂得什么叫顽强。
静心地走过自然,一种尊严,你会发现,与自然交流不仅可以放松心绪,更可以净化灵魂。
朋友,走进自然吧,你会享受到一种极致的乐趣。
【素材积累】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
这些树,生长在陡【叶】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
越到秋天,它渐渐从叶子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中间显露出。
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叶子上,晶莹的露水如同一串串珍珠玛瑙在阳光【果】山腰里、山崖上一根根毛竹修长挺拔,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成片的果树硕果累累。
你看那黄澄澄的橘子挂满枝头,压弯了树枝。
那经霜的柿子仿佛大红灯笼,高挂枝头。
松影里,竹荫下,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好像一点也不知道秋天的临,”还是那么有精神。
真是“花谢花开无了日,春去春不相关。
【瀑】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向往飞翔,向往天空,于是,我要做片云。
时而,我会调皮地遮住太阳,任他那从我缝隙【云】中透出的和煦阳光,为我镶上一道美丽的金边,把我打扮得光彩照人。
时而,我会温柔地和彩虹作伴,用自己的一身洁白去映衬她那缤纷的七彩。
时而,我也会有一点点虚荣:我会悄悄溜到河上,羞羞涩涩地去张望自己水中的倒影……然后再偷偷地在天空中对着自己微笑。
宛如壮观的海市蜃楼。
只见晨雾笼罩了整个山村。
早晨,【晨】推开窗户,远处的山,近处的树,远处山谷传牧童喧闹的回响,但辨不清方向,更看不见人影。
1.读下面的诗,思考:作者借什么闸述了什么做人的道理?竹石清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解析】诗人明显是借竹子不择土地肥瘠,地势陡缓,随地生长的顽强,来赞美那些不受外界诱惑,不畏艰险打击,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
引申思考:这种含有寓意的小诗,可以实写,适当引申;也可以虚实结合;也可以虚写。
可以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
可以采用托物言志手法,还可用拟人、比喻、双关等修辞方法,达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备的佳境。
可以采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使用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总之他最后要达到的效果一定是含有意蕴,动人心弦,启迪心智。
2. 赏析与思考:《贝壳》席慕容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
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在海边捡起这一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
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一丝不苟啊!比起贝壳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课前思考借物喻理 以小见大“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朴的心啊!”问题:1.《贝壳》一文,作者写了贝壳的那些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得出了什么结论?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解析】1.先写发现贝壳。
从“小”的特点写起;再从外形转到贝壳的内部,交代贝壳生命是特殊的。
1.读下面的诗,思考作者借什么闸述了什么做人的道理?竹石清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解析】诗人明显是借竹子不择土地肥瘠,地势陡缓,随地生长的顽强,赞美那些不受外界诱惑,不畏艰险打击,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
引申思考:这种含有寓意的小诗,可以实写,适当引申;也可以虚实结合;也可以虚写。
可以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
可以采用托物言志手法,还可用拟人、比喻、双关等修辞方法,达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备的佳境。
可以采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使用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总之他最后要达到的效果一定是含有意蕴,动人心弦,启迪心智。
2. 赏析与思考:《贝壳》席慕容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
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留下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
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的生命,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朴的心啊!”问题:1.《贝壳》一文,作者写了贝壳的那些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得出了什么结论?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解析】课前思考借物喻理 以小见大1.先写发现贝壳。
从“小”的特点写起;再从外形转到贝壳的内部,交代贝壳生命是特殊的。
从而得出结论我们不能简简单单的活着,我们不能碌碌无为的活着,我们不能平平庸庸的活着,我们要活出精彩,活出个样!2.本文用了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这样写可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使读者和文章产生共鸣。
以小点切入,细致描写,把贝壳的生命特点完全展现,也让读者思维更加集中于贝壳的生命特点,体会到其中孕育的真正的内涵。
全文解析:台湾著名作家席慕容的《贝壳》是一篇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美文。
作者从平平常常的贝壳身上,获得了启发,读懂了复杂的人生。
文章首先写在海边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在小上做文章。
贝壳虽小,但坚硬和精致,并不简单。
作者抓住贝壳的外形,进行简洁明了的描写:“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
如果细致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
”可谓观察细致入微。
作者说,这不是一枚简单的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件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
能有这样的感受,很显然是这个小东西触动了作者的灵魂,给了他意外的惊奇。
写完贝壳的外形之后,作者急速的转入写贝壳的内部,写贝壳里面“小小柔软的肉体”,写贝壳的生命。
贝壳的生命是特殊的,经过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生命的痕迹都“完全消失了”,作者说这是“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这是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
可就是这样的躯体,这样的生命,上苍竟然极其精致、极其仔细、一丝不苟的给他制作了一个精美乃至近乎完美的居所。
感谢上苍的好意,感谢上苍的理解和厚爱!详情请看淄从写贝壳的生命,作者又转到写人的生命,写我们的生命,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转折自然,轻松入题。
感悟讲解:我们的生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一定比贝壳要长很多,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我们应该为谁活着?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用我们的能力把所能做到的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一丝不苟呢?这是一个严肃的人生命题,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出正确回答的问题,这个命题的答案唯一。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给后世留下什么?不需要回避,不需要逃避,而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最响亮的回答!用我们的能力,把我们能做的事做好。
我们能做的事何其多!我们的能力又何其大!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做的并不尽人意,我们的标准太低,我们的目标太低,我们的工作根本谈不上什么精致,谈不上什么仔细,更谈不上一丝不苟。
不是吗?有的在应付,有的在敷衍,有的在得过且过,有的毫不在乎。
我们对得起谁?我们对得起上苍给我们创造的这个美好的世界吗?我们不能简简单单的活着,我们不能碌碌无为的活着,我们不能平平庸庸的活着,我们要活出精彩,活出个样!这才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纯粹的人,完美的人。
一、借物喻理借物喻理就是借用某种事物的特点比喻某种道理或人的某种精神,使人读了有所感悟,受到启发、教育。
这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借物喻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而在现代文学中,这种写作手法也十分常见,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如《落花生》、《荔枝蜜》、《白杨礼赞》、《海燕》等都用了这种写作手法。
这些文章都是通过所描写事物的某些特征表达更深层次的意蕴,引人深思。
例文赏析:落花生许地山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 父亲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知识精讲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文章分析:【主要内容】我们种花生、收花生。
然后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
在收获节的时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花生。
【情节】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才知道。
【启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们要像花生那样,有着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图名利、不张扬的精神。
在寓理散文中,作者为了说理,往往抓住物的某些富有象征意义的特点加以描写。
有时对这些特点概括评议,直接揭示出道理,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有时道理则寄寓在生动具体的描绘中,读者须作一些“探幽”功夫,方能悟出其中蕴藏的道理。
许地山的《落花生》就属前一种情况。
文章先咏物,通过对话,描述花生的好处,并抓住其最可贵的一点:“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
”然后喻理:做人要像花生,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无用的人。
如此深刻的道理,作者以通俗浅显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极能打动读者心灵,为读者所接受。
谢大光的《落花枝头》属后一种情况。
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浓墨重彩地描绘着:“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昨天,也许它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
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
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
”面对这如此壮观的落花景象,作者的心能不震颤吗?落花那坦荡宽广的胸怀,超然洒脱的品质,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值得人们赞颂的吗?“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又是何等崇高的境界!作者把强烈的感情倾注于落花之中,热情讴歌了落花。
然而,作者的思想并未停留在次,而是把笔锋向深度开掘了。
从落花为孕育新生、为果实成熟,甘愿牺牲自己,无怨无悔的举动中,得出“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这一辨证道理,形象地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新陈代谢这一真理。
并由物及人,殷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这一事物的客观规律,都应该做这样的花。
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
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促进我们的事业、社会的新陈代谢,永葆青春活力。
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要理解借物喻理的“理”,首先要了解作者描绘了物的什么特点,然后考虑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再结合作者的抒情或议论,体会其中所寄寓的道理。
怎样运用这种方法去写作文呢?注意以下三点(一)首先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大自然中的一切节物。
大至山川湖海,小到花草树木.只要你留心观察与思考,都能给人以启迪。
(二)选择好所写的事物。
还要懂得抓住这种事物的特点与要说的道理的相似之处进行叙述。
《落花生》中,作名紧紧抓住“生长在地下,外表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个特点与“做人应当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相似点进行叙述,使读者受到启发。
(三)在借物喻理中,.还要注意突出重点,主次分明。
《落花生》中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这一部分是后面议花生的基础.不能不写,但它不是目的,并非重点,所以作者对此进行略写,重点部分是议花生,其中又着重突出了父亲的话,因为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因此写这类文章,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重点说理,以理为主,展开丰富的联想,达到启迪读者的目的。
练习:1.仿照下面的例子,从“钟表”、“钢笔”、“白云”、“露珠”、“闪电”五个词语中任选两个用“借物喻理”的手法作注释。
例:骆驼——眼中的沙漠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心中要有绿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答案解析】钢笔——喝尽世间各色苦水,吐成撼世激扬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