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发明创造应该如何判断?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职务发明认定的前提条件职务发明是指在职工履行劳务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任务中所完成,与其所从事的职务相适应且属于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权属于单位,但是单位应当给予职务发明人以补偿并享有机会奖励的权利。
职务发明的认定对于维护职工创新积极性、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因此,职务发明的认定非常关键。
在进行职务发明的认定时,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职务发明的前提条件与概念职务发明是指职工在履行劳务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任务中所完成的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
在职务发明中,职工是以雇佣关系的形式服务于单位的,职务发明的权利也属于单位,但单位须给予职务发明人适当的补偿,并称之为“表彰奖励”或“发明人员奖励”。
职务发明的前提条件包括三个方面,即发明创造、履行职务合同、适应职务任务,具体如下:1、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必须是具有创造性的技术方面的发明,即职工在职务范围内所创造的发明新颖、有独创性,并且能够被实施的技术方案,是对解决一定技术问题的新构思、新观念、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等。
2、履行职务合同职务发明必须是在职工履行合同的范围内所完成的,也就是说,职务发明人必须是单位的受雇员工,是在单位的组织安排下进行工作并创造的发明。
3、适应职务任务职务发明必须与职工所从事的职务合理相符,即职务发明人的创造必须是在其职务与工作任务范围内完成的。
二、职务发明的认定流程职务发明能否被认定,需要走一定的认定程序。
流程包括申报、评审、确认和奖励四个阶段。
1、申报阶段职务发明人在发现自己创造的发明符合职务发明条件时,首先要向单位提交发明申报书并附上具体的发明资料。
2、评审阶段单位在收到职务发明人的申报后,应当组织有关技术人员与专家团队对职工的发明进行评审,评审重在技术方面的评价和法律、法规的检查。
3、确认阶段确认阶段是指单位确定职工所申报的发明是否属于职务发明,进而对发明入口做出相对应的决策。
简述属于职务发明创造的情形
职务发明创造是指由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发明创造的科技成果,其在法律上被视为职务发明。
以下是一些属于职务发明创造的情形:
1. 在职务工作中发明的科技成果
职务发明创造通常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发明的科技成果。
例如,一名工程师在完成其工作任务时,发现一种新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将其应用于工作中,这就可以被视为职务发明。
2. 在协作中发明的科技成果
职务发明创造也可以是指在协作过程中发明的科技成果。
例如,一组技术人员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发现一种新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将其应用于工作中,这也可以被视为职务发明。
3. 对职务工作的贡献
职务发明创造需要具备对职务工作的贡献。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完成其工作任务时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并且该技术对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被视为职务发明创造者。
4. 符合法律规定的申请条件
职务发明创造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申请条件。
例如,根据中国专利法的规定,职务发明创造必须是在职务工作中发明的科技成果,并且必须属于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中的工作人员。
5. 可以获得奖励和报酬
职务发明创造者可以获得奖励和报酬。
例如,在中国,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的规定,
对职务发明创造者进行奖励和报酬。
职务发明创造是指在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发明创造的科技成果,其在法律上被视为职务发明。
了解属于职务发明创造的情形,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利用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并获得相应的奖励和报酬。
职务发明专利的判断标准
职务发明专利是指在服务期间,由职务人员创作、设计的发明,属于单位所有的发明专利。
对于职务发明专利的判断,有以下的标准:
1. 确认职务关系
职务发明专利的判断关键是职务关系的确认。
职务关系是指发明者与其所在单位的雇佣和工作关系。
只有发明人与其所在单位在职务关系上的相关协议或法律关系得到确认,才能确认所提出的发明专利为职务发明专利。
2. 确定职务范围
职务范围是指发明者在服务期间从事的工作职责范围,只有在其职务范围内创造的发明,才能被视为职务发明专利。
如果发明并不是在职务范围内完成,即使是在工作期间完成也不视为职务发明专利。
3. 确认创新程度
职务发明专利必须具备创新程度,也就是说,必须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要求。
与创新程度相关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权益转移”,即在职务关系期间把该发明的权益转移给了单位。
4. 确认与工作相关
职务发明专利通常是与职业相关的发明,因此必须与工作职责相关。
因此,专利的内容应该是专业技能范畴内的创新。
只有那些与职业相关的创新才能被认为是职务发明。
5. 确认未被公开
职务发明的发明者在服务期间完成或完成临界点前,必须未曾公开该发明。
否则,该发明将不被视为职务发明专利。
总之,职务发明专利的判断标准是多方面的,仅仅根据一个或几个因素去评估,很难对职务发明专利做出准确的判断。
正确的评估和审查需要专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必须遵循严密的判断流程和程序。
论述我国职务发明的定义及其判定条件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两点进行展开:1. 职务发明的概念介绍:职务发明指的是在工作职责范围内创造的发明创造,属于职务工作成果的一种。
与个人发明不同,职务发明主要是指在从事特定职务时,借助工作条件、资源和机会所创造的发明。
2. 职务发明与知识产权的关系:职务发明属于企业或机构的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
职务发明的保护和管理对于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3. 职务发明的意义与影响:职务发明的产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对职务发明的合理激励和保护,可以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职务发明的争议与挑战:在职务发明的定义和判定方面,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如何准确界定职务发明的范围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通过对职务发明概念的概述,可以为接下来的内容提供一个基础和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探讨职务发明的定义及其判定条件。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旨在为读者提供对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容安排的概览。
通过明确的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本篇长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部分1.1 概述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职务发明的定义及其判定条件进行论述和探讨。
我们将首先概述职务发明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读者对该话题的兴趣和关注。
1.2 文章结构在本节,我们将介绍本篇长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通过清晰地列出文章的目录和大纲,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的组成和每个部分所阐述的内容。
1.3 目的引言部分的最后一部分是明确阐述本篇长文的目的和意义。
我们将明确指出我们的研究目标,以及我们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达到的预期效果。
2. 正文部分2.1 职务发明的定义在正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职务发明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第1篇一、引言职务发明创造是指在本职工作中或者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创造在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职务发明创造的管理和使用,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从职务发明创造的界定、权利归属、奖励与报酬、管理职责等方面对职务发明创造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探讨。
二、职务发明创造的界定1. 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条的规定,职务发明创造是指:(1)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3)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一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2. 不属于职务发明创造的情形(1)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2)离职、退休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利用原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3)与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无关的发明创造。
三、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1. 权利归属原则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遵循以下原则:(1)权利归属单位原则。
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单位所有。
(2)利益共享原则。
单位与发明人、设计人分享职务发明创造的收益。
2. 权利归属的具体规定(1)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权利归单位所有。
(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权利归单位所有。
(3)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一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权利归单位所有。
四、职务发明创造的奖励与报酬1. 奖励制度(1)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获得的奖励包括:①发明奖;②科技进步奖;③其他奖励。
(2)奖励的发放:①单位应当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②奖励的发放标准由单位自行确定。
2. 报酬制度(1)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获得的报酬包括:①专利实施许可费;②专利权转让费;③其他报酬。
论述我国职务发明的定义及判定条件
嘿,咱今儿就来唠唠这职务发明!你说啥是职务发明呀?这就好比你在公司上班,利用公司给你的资源、条件,搞出来的那些个发明创造。
咱就说啊,如果你是个工程师,每天在公司的实验室里鼓捣,用着公司的设备、材料,还有同事们给你提供的各种帮助和思路,这时候你灵机一动,想出个超厉害的点子,做出个超棒的发明,那这十有八九就是职务发明啦!这就好像你在人家的地里种庄稼,那长出来的庄稼不就归人家嘛!
那怎么判定是不是职务发明呢?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首先啊,是不是你在完成单位交给你的工作任务过程中搞出来的呀?就好比单位让你研发个新东西,你吭哧吭哧干了好久,终于搞出来了,那这肯定得算职务发明呀!其次呢,要是你利用了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单位还跟你有言在先,说好了发明归单位,那这也没跑啦!这就跟你借了别人的工具干活,那成果也得有别人一份儿呀!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单位给你提供的平台、资源,你能那么容易搞出发明来吗?就像你想盖房子,没有砖头、瓦片、木料,你怎么盖呀?所以呀,单位在这当中的作用可大着呢!那要是有人非说这不是职务发明,那不是睁眼说瞎话嘛!
再打个比方,你在公司上班,公司花钱培养你,给你机会让你成长,结果你弄出来的发明你说不是公司的,那公司得多冤呀!这就像养了个孩子,好吃好喝供着,最后孩子说跟你没关系,你能乐意嘛!
总之啊,职务发明这事儿,咱可得搞清楚。
别到时候稀里糊涂的,惹出一堆麻烦来。
咱得明白,在单位里做事,单位给了咱机会和条件,咱做出的成果也得给单位一份回报。
这才是公平合理的嘛!这样单位也愿意继续支持咱搞发明创造,咱也能有更好的发展,这不是两全其美嘛!所以呀,咱可别小瞧了这职务发明,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大家可得记好了呀!。
职务发明的判定条件因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判定条件:
在职期间完成:职务发明是指在职工作期间创造的发明。
因此,职务发明的第一个条件是发明是在职期间完成的。
属于职务范围内的工作:职务发明是在职务范围内完成的发明,即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发明。
有经济利益:职务发明必须具有经济利益,即能够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或增加公司竞争力。
与专利权人(公司)有利益关系:职务发明必须与专利权人(公司)有利益关系,即公司可以通过该发明申请专利并享有专利权。
申请人是职务人员:职务发明申请的权利属于公司,但通常由发明人作为职务人员代表公司申请。
发明人必须是公司职务人员,而不是聘用的外部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国家和公司有不同的判定标准和程序,以上条件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判定条件,具体情况需要参考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
职务发明的归属问题一、根据《专利法》的规定:我国职务发明创造分为两类:一类是执行本单位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包括下列三种情况:(1)发明人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任务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3) 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另一类是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
二、对于以上几类分别讨论司法实践中容易出现的争议:1、发明人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
用人单位必须举证证明属于“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即员工本职工作是专门从事与发明创造相关的工作,非直接从事上述工作的劳动者所作的发明不应定性于职务发明创造。
具体包括以下3 个方面:①雇佣关系的存续,也包括临时雇佣关系;②发明人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与涉案专利技术资料、方案的关系;③发明人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内容的情况。
2、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举证的关键:一是发明创造的作出时间,二是发明创造是否与原单位本职工作或分配任务有关。
但并非只要是员工离职一年内申请专利就一定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这里要除了要举证证明员工在原单位是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等发明创造的相关工作外,还要证明其发明创造主要利用了该公司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等其它物质条件;倘若只是利用了原工作期间所积累的技术、技能、经验和知识,就并不能因此推定该发明创造属于职务发明(司法实践中有这样的审判案例的,员工在原公司从事与该专利技术领域有关产品的销售,在离职后两个月内就申请了发明专利,但法院最终不认定其为职务发明,原因就在于本职工作不是与发明创造相关的工作)。
若我公司技术人员a跳槽至竞争对手B公司继续从事相同工作,并在离职一年内以B公司作为申请人申请了若干与其在A公司工作相关的专利,由于a并非以其个人名义申请了专利,所以不属于职务发明之争,不能适用上述条款。
员工的发明创造属于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发明创造是复杂的智力劳动,是不断促进我国科技进步的核心所在。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深入人心,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职务发明权利归属问题的纠纷。
尤其是在涉及与离职员工有关的职务发明创造的认定时,既需要维护原单位对确属职务发明创造的科学技术成果享有的合法权利,也不宜对“有关的发明创造”作过于宽泛的解释。
一、问题的提出小A是B公司的员工,某天小A完成了一项发明创造。
小A想要去申请有关发明专利,B公司老板却说如果小A不来公司就不会有该发明创造,所以该发明属于职务发明,专利权属于B公司。
小A愤然离职,离职后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相关专利,B公司得知后认为B公司才是专利权申请人,因此将小A告上法庭。
那么什么是职务发明,又该如何认定发明创造是否为职务发明?二、职务发明以及权利归属判断是否为职务发明创造并不取决于发明创造是在公司完成还是在工作外完成,更不取决于是在职状态还是离职状态。
《专利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是指:(一)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三)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本单位,包括临时工作单位;《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
简单理解,如图1-3所示。
图1-3 职务发明创造认定方式如果发明创造符合以上条件,则属于职务发明。
此时职务发明创造的单位具有申请专利的权利以及相应的专利权,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有在专利文件中写明自己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权利,即具有署名权,单位应当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予以奖励甚至是合理的报酬。
职务发明判定条件
1. 哎呀呀,职务发明的第一个判定条件就是看是不是在本职工作中搞出来的呀!比如说你是个工程师,在上班的时候研究出一个新东西,那这很可能就是职务发明啦!
2. 嘿,还有呢,如果是为了完成单位交给你的特定任务而产生的发明,那也得算职务发明哟!就像老师让你写一篇特定主题的作文,那写出来的肯定和这个任务有关呀!
3. 哇塞,还有一点很重要哦,就是主要利用了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搞出来的发明,这也可能是职务发明呀!好比你用公司的超级厉害的设备做出了个新玩意儿。
4. 你想想看呀,要是你下班后自己在家捣鼓出来的,和工作没啥关系,那这就不是职务发明啦,对吧?
5. 再举个例子哈,如果单位明确规定了某些发明属于职务发明,那可就得按规定来咯!
6. 咦,还有哦,如果你的发明和单位的业务范围紧密相关,那也可能被认定为职务发明呀,这不是很容易理解嘛!
7. 你说,要是你在单位干的就是这个领域的事儿,然后发明的东西也在这个领域里,那能不是职务发明吗?
8. 还有呀,单位给了你很多资源和支持,最后你搞出了发明,这大概率就是职务发明咯!
9. 哎呀呀,要是你对发明的归属有疑问,可得好好对照这些条件看看呀!
10. 总之呢,判断职务发明就是看这些方面,大家可得搞清楚呀!我的观点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条件来判定职务发明,是比较合理和明确的。
专利牛专注上海专利申请:/
职务发明创造应该如何判断?
一、什么是职务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创造是指发明人或设计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例如在本职工作过程中,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过程中,退职、退休或调动工作后一年之内所做出的发明创造,或者主要是利用了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二、职务发明创造如何判断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是指:
(一)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
(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三)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