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15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 化学实验安全与防护1.1 实验安全- 实验室防火、防爆、防毒、防腐蚀- 实验室事故的处理方法- 危险品的分类与标志1.2 实验操作基本技能- 玻璃仪器的清洗与干燥- 滴定管、移液管的使用与校准- 气体的收集与检验- 溶液的配制与稀释2. 物质的量2.1 物质的量概念- 物质的量的定义- 摩尔的概念与符号-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2.2 物质的量的计算- 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公式- 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实例-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3.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3.1 原子结构- 原子的组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的大小与质量3.2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与分组-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在元素性质预测中的应用4.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4.1 化学键-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特点与区别- 键长、键能与化学键的关系- 氢键的概念与应用4.2 分子结构- 分子形状与键角- 分子轨道理论- 范德华力与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5. 化学反应与能量5.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的类型与特点- 化学平衡的概念与标志5.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焓变的定义与计算- 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与能量守恒定律6. 有机化学基础6.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与性质- 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 卤代烃、醇、酚的结构与性质6.2 有机化学反应- 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的特点与区别- 有机合成方法与策略- 有机化合物的检测与分析方法7.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7.1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目的与要求的确定- 实验原理与步骤的设计- 实验试剂与仪器选择7.2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实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 实验误差的来源与减小方法- 实验方案的改进与优化以上是对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的简要归纳,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常识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科学。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经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3.元素: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物质,是其他物质的组成部分。
4.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所涉及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5.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所涉及的能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6.化学反应的速率:反应物浓度、温度、反应物性质、催化剂等因素影响反应速率。
7.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类型为酸碱中和反应。
二、原子与分子1.原子分子:元素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分子。
2.同位素:元素中原子核中质子数量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位素。
3.分子式:表示化合物中元素成分及其数量的符号表示法。
4.化学键: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三、物质状态1.固、液、气:物质状态的三种形式,其中气体分子间靠斥力作用,没有规则结构。
2.气体的摩尔体积: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相同体积气体中分子数量相同。
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不能被创造或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4.理想气体定律:PV=nRT,其中P为压强,V为体积,n 为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
5.气态物质的状态方程:PV=nRT,其中P为气体的压强,V为气体的体积,n为气体的物质的量,R为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温度。
四、化学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一种反应物减少电子数另一种反应物增加电子数,得到的物质为氧化物和还原物。
2.酸碱反应:酸和碱反应,形成盐和水。
3.置换反应:两个物质中一个离子被另一个离子所代替,产品为离子交换所形成的化合物。
4.双分解反应:两种离子相互交换,形成两个新化合物。
五、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分子构型:由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的空间排列形式。
2.分子极性:一种分子由于原子电负性不同而形成的极性分子。
3.物理性质:受温度、压强、电场力等外因影响而改变的性质。
高一化学知识点高一化学知识点概述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的组成:- 元素: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质单位。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具有固定成分和性质的物质。
- 混合物:由不同物质简单混合而成,没有固定成分和性质。
3.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
- 电子云:由电子组成,围绕原子核运动,带负电。
2. 元素周期表:- 按照原子序数(即核内质子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
- 周期:水平排列,表示电子能级。
- 族(或组):垂直排列,表示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性。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三、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 表示化合物组成的符号表达式。
- 包括分子式、实验式、结构式等。
2. 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 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
四、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 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2.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分解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
3. 置换反应:- 一种元素与一种化合物反应,取代该化合物中的另一种元素。
4. 双置换反应:-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五、化学计量1. 摩尔概念:- 物质的量,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粒子。
2.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 能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能量的总量不变。
六、溶液与浓度1. 溶液:- 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2. 浓度:- 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度量,通常用摩尔浓度(mol/L)表示。
高一化学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要点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 原子与分子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物质。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如颜色、密度等;化学性质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特征。
二、化学反应1. 反应物与生成物化学反应中,起始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2. 反应类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3. 平衡反应平衡反应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相对物质浓度保持稳定的状态。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电子排布和化学键原子中的电子排布是由能级和轨道决定的,而化学键是由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不同方式形成的。
2. 分子结构分子结构指化合物中原子的相对排列方式,对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性起重要作用。
四、溶液与离子反应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溶于溶剂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2. 电离和溶解度电离是指物质在溶液中分解成带电粒子的过程,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3. 酸碱和盐酸和碱是常见的离子化合物,酸具有产生H+离子的性质,而碱具有产生OH-离子的性质,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
五、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1.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变化的快慢。
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
3.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指当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浓度保持不变时达到的状态。
4. 平衡常数和平衡表达式平衡常数用于描述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平衡表达式则表示平衡态下各种物质的浓度。
六、酸碱与溶液的酸碱性1. 酸碱定义不同的酸碱定义有Arrhenius定义、Brønsted-Lowry定义和Lewis定义等。
高一化学知识点化学知识点(一)1.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物质。
化学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大类,其中无机化学主要研究无机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离子等;有机化学主要研究有机物质,包括碳元素为主的化合物。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云则包围在原子核外。
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具有重要的元素性质周期性的特点,包括周期性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
3.化学键及分子结构化学键是分子内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分子结构是分子中原子相互排列的方式,包括线性、平面、立体等多种结构方式。
4.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化学平衡等。
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的过程,符合能量守恒和物质守恒的规律。
5.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之间电子的转移,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平衡。
氧化还原反应在自然界和生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6.酸碱反应和盐类的结构与性质酸碱反应是指在水中,酸性物质反应后生成酸性离子,碱性物质反应后生成碱性离子,与酸或碱反应的物质叫做碱或酸。
盐类是由酸和碱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质。
化学知识点(二)1.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化学分析是指通过实验手段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过程,包括化学定性分析和化学定量分析。
仪器分析是利用现代仪器或设备对物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过程,包括光谱学、质谱学、色谱学等。
2.化学能、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化学能是指化学反应中能够转化成其他形式能量的能量,包括内能、焓、自由能等。
热力学研究的是能量转化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热力学规律,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
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速率的变化规律。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1.化学元素及其周期表(1)元素的定义和特征(2)元素的分类及化学符号(3)元素周期表2.物质的分类及性质(1)纯物质和混合物(2)物质的性质判断方法3.化学计量学(1)化学分析方法(2)摩尔概念及其应用(3)化学计量法4.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化学反应的类型(3)化学方程式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1.原子结构(1)电子配置(2)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3)原子化合价和化合价电子2.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2)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规律(3)元素离子的大小和化合价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1.化学键(1)离子键(2)共价键(3)金属键2.分子结构与分子形状(1)分子的性质(2)分子结构(3)分子形状3.化合物及其命名(1)分子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3)命名规则第四章气体1.气体的状态方程与气态运动学(1)气体状态方程(2)理想气体的物理状态(3)气体分子的运动规律2.气体的实际行为(1)气体的压力和压强(2)气体的温度和热力学定律(3)气体的密度和比容3.气体的制备与性质(1)氢气和氧气的制备和性质(2)氮气和氮化氢的制备和性质(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第五章溶液1.溶液的基本概念(1)溶液的分类(2)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3)溶液中物质的浓度2.溶液中的化学反应(1)离子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2)酸和碱的概念及其性质(3)酸碱滴定和指示剂3.常见溶液的应用(1)化学反应中的溶液(2)常见化学工业用的溶液(3)常见化妆品和食品中的溶液第六章化学能与化学动力学1.热化学(1)热力学基本定律(2)物质的热力学性质(3)热化学计算2.化学动力学(1)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速率(2)碰撞理论和反应速率规律(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3.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2)化学平衡条件(3)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影响第七章酸碱与盐1.酸、碱、中性物质(1)酸、碱、中性物质的概念及性质(2)pH值和pOH值的概念及计算(3)氢离子浓度和酸度常数的概念2.酸碱滴定分析(1)酸碱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常用酸碱指示剂(3)酸碱滴定分析应用3.盐、酸盐、碱盐(1)盐、酸盐、碱盐的概念及性质(2)酸性和碱性盐的鉴别(3)盐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第八章金属元素与化合物1.金属元素(1)金属物理和化学性质(2)金属元素的改性物质(3)金属元素的合金2.金属氧化物与金属氢氧化物(1)金属氧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金属氢氧化物概念及其应用(3)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在工业上的应用3.金属盐及其应用(1)金属离子和金属盐溶液的性质(2)金属盐溶液的真正离子浓度(3)金属盐在工业上的应用第九章有机化学1.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1)有机化合物的概念(2)碳原子的拓扑结构和杂化(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2.烃(1)烷、烯、炔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立体化学(3)烃的反应性3.含氧化合物(1)醇、醛、酮、羧酸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含氧官能团的“决定”位置(3)含氧化合物的反应性4.含氮化合物(1)氨和它的同系物(2)取代基和取代物的性质及其命名(3)含氮化合物的反应性和化学性质5.生物大分子(1)脂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2)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概念及在生物体内的功能(3)常见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
高一化学全套知识点归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转换等内容。
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一系列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对高一化学的全套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同学们系统化地学习化学知识。
1. 化学的基本概念1.1 物质与化学1.1.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1.1.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1.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2.1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1.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特点1.3 化学式与化合价1.4 分子与离子1.4.1 分子的组成与性质1.4.2 离子的生成与性质2.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2.1 反应类型的分类2.1.1 氧化还原反应2.1.2 酸碱中和反应2.1.3 沉淀反应2.1.4 双替代反应2.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2.2.1 反应物、生成物及其系数的确定2.2.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2.3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2.3.1 代数法2.3.2 半反应法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3.1 焓变与热量的计算3.2 化学反应热的测定方法3.3 化学能与化学键的关系4. 化学平衡与化学计量4.1 化学平衡的条件与平衡常数4.2 平衡常数的计算4.3 平衡与浓度的关系4.4 化学计量与反应比例5. 酸碱理论与PH值5.1 酸碱的定义与性质5.2 酸碱中和反应与物质的酸碱性质5.3 自动电离与强度5.4 PH值与酸碱中和滴定6.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6.1 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应用6.2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应用6.3 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7. 有机化学基础7.1 有机物的特点与分类7.2 烃类的命名与性质7.3 多元醇与酸酯的性质7.4 卤代烃与脂肪族醇的性质7.5 醛酮与羧酸的性质8. 电化学与电解8.1 电池的原理与分类8.1.1 干电池与湿电池8.1.2 镍镉电池与锂离子电池8.2 电解与非电解质8.3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浓度9.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9.1 常用实验仪器与试剂的认识与使用9.2 安全操作与实验记录的要点9.3 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本文对高一化学的全套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化学习化学知识的框架。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1 化学符号与化学式•常见元素符号与名称•基本化合价和离子价的概念•离子化合物与分子化合物的区别•化学式的书写与命名规则1.2 化学计量学•相对原子质量和分子质量•摩尔质量与摩尔计算•组成分析与反应计算1.3 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反应类型的分类•反应热的定义与计算•化学平衡的定义与特征•平衡常数的意义与计算•影响平衡的因素与Le Chatelier定理二、化学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组成与排列•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2.2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族元素(ⅠA~ⅧA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副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2.3 元素的化合价、离子半径和电子亲和能•元素的化合价和离子半径的规律•元素的电子亲和能及影响因素三、化学反应3.1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的定义和特性•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的计算3.2 氧化与还原反应•氧化与还原反应的定义和性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过程•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3.3 钾钠镁铝合金和酸的反应•钾、钠、铝、镁在不同酸中的反应规律•合金在酸中的反应规律•合金在酸中的应用领域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4.1 法尔胺的制备和性质•法尔胺的制备方法•法尔胺的物理化学性质•法尔胺的应用4.2 氨的制取和性质•氨的制取方法•氨的物理化学性质•氨的应用4.3 盐酸和硫酸•盐酸和硫酸的制备方法•盐酸和硫酸的物理化学性质•盐酸和硫酸的应用范围五、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5.1 实验前的准备•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实验所需化学物品和器材•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5.2 实验中的操作技巧•实验中的取样方法和计量方法•实验中的加热、搅拌和过滤技巧•实验中的特殊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5.3 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精度要求•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六、化学知识与生活6.1 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化学与健康•化学与食品•化学与环保6.2 化学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化学工业的发展与现状•化学工业在环保中的作用•化学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结语以上是高一化学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能供广大化学学习者参考和学习,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化学知识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全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组成。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原子的种类。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具有周期性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二、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结构:分子的空间构型由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决定。
分子的极性取决于正负电荷中心的分布。
三、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的实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需要吸收热量,放热反应会释放热量。
四、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因素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五、溶液与胶体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性质包括溶解度、浓度等。
胶体: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性质包括丁达尔效应、电泳等。
六、有机物与无机物有机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
有机物具有结构复杂、性质多样的特点。
无机物:不含碳元素或含碳元素但性质与无机物相似的化合物。
无机物包括酸、碱、盐等。
七、化学实验基础实验操作:包括仪器的使用、试剂的取用、实验步骤等。
实验安全:了解实验室安全规则,掌握应急处理措施。
以上是高一化学的一些关键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溶液、有机物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解概念、掌握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践应用来巩固和拓展知识。
新高考高一化学学考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1.化学元素:原子构成、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
2.化学式:离子式、分子式、化合价。
3.化学方程式:物质及反应种类、配平、氧化还原反应。
4.物质的性质:颜色、气味、味道、密度、溶解性、电导和酸碱性。
二、化学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和还原过程的特征。
2.酸碱反应:酸、碱、酸碱性物质、与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沉淀反应:沉淀的生成条件、沉淀的性质。
三、离子反应与离子产物的检验1.溶液的导电性:导电性与电解质的关系、电解质分类。
2.检验阴阳离子:氯离子、溴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草酸根离子和铵离子。
四、化学计算1.定律计算:钙、碱性氧化物、盐类水合物的质量关系。
2.物质的量计算:摩尔质量、摩尔质量计算。
3.溶液浓度计算: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
五、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1.原子结构:电子、质子和中子的位置和电荷、核外电子层和核内电子层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周期律规律、同一周期和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六、化学键1.金属键:金属键的形成、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结构的特点。
2.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离子晶体的性质。
3.共价键:共价键的形成、共价分子的性质。
七、氧化还原和酸碱1.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和氧化状态的变化、氧化数的计算。
2.盐和酸的性质与电离解离:电离、解离、与酸碱强度相关联。
八、金属与非金属1.金属:性质、金属性作用、金属离子的颜色、金属的活动性。
2.非金属:性质、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酸和阳离子酸。
以上为新高考高一化学学考的知识点总结。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掌握化学元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特点。
同时,还需学会离子反应和离子产物的检验方法,掌握化学计算的基本技巧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相关知识。
此外,了解氧化还原和酸碱的基本概念,以及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学习化学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最佳答案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氧化—还原反应1、怎样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表象:化合价升降实质:电子转移注意:凡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必定是氧化—还原反应2、有关概念被氧化(氧化反应)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氧化产物(表现氧化性)被还原(还原反应)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还原产物(表现还原性)注意:(1)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2)用顺口溜记“升失氧,降得还,若说剂正相反”,被氧化对应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对应是还原产物。
3、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单线桥:双线桥:注意:(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一定要记住,如果对分析化合升降不熟练可以用坐标法来分析。
(2)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4、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判断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凡处于最高价的元素只具有氧化性。
最高价的元素(KMnO4、HNO3等)绝大多数的非金属单质(Cl2 、O2等)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凡处于最低价的元素只具有还原性。
最低价的元素(H2S、I—等)金属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注意:(1)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表示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强过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强过还原产物。
(2)当一种物质中有多种元素显氧化性或还原性时,要记住强者显性(锌与硝酸反应为什么不能产生氢气呢?)(3)要记住强弱互变(即原子得电子越容易,其对应阴离子失电子越难,反之也一样)记住:(1)金属活动顺序表(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3)非金属活动顺序元素:F>O>Cl>Br>N>I>S>P>C>Si>H单质:F2>Cl2>O2>Br2>I2>S>N2>P>C>Si>H2(4)氧化性与还原性的关系F2>KmnO4(H+)>Cl2>浓HNO3>稀HNO3>浓H2SO4>Br2>Fe3+>Cu2+>I2>H+>Fe2+F —<Mn2+ <Cl—<NO2 <NO <SO2 <Br—<Fe2+<Cu <I—<H2<Fe5、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原理: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步骤:列变化、找倍数、配系数注意:在反应式中如果某元素有多个原子变价,可以先配平有变价元素原子数,计算化合价升降按一个整体来计算。
类型:一般填系数和缺项填空(一般缺水、酸、碱)二、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1、离子反应的判断凡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就是离子反应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拆、删、查”注意:(1)哪些物质要拆成离子形式,哪些要保留化学式。
大家记住“强酸、强碱、可溶性盐”这三类物质要拆为离子方式,其余要保留分子式。
注意浓硫酸、微溶物质的特殊处理方法。
(2)检查离子方程式正误的方法,三查(电荷守恒、质量守恒、是否符合反应事实)3、离子共存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都不能共存(1)生成难溶物常见的有AgBr , AgCl , AgI , CaCO3 , BaCO3 , CaSO3 , BaSO3等(2)生成易挥发性物质常见的有NH3 、CO2 、SO2 、HCl等(3)生成难电离物质常见的有水、氨水、弱酸、弱碱等(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3+与S2- 、ClO—与S2-等三、原子结构1、关系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Z)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注意:化学反应只是最外层电子数目发生变化,所以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化合价|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化合价|2、所代表的意义3、同位素将原子里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注意:(1)同位素是指原子,不是单质或化合物(2)一定是指同一种元素(3)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运动的特征:(2)描述电子运动的方法:(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符号K L M N O P Q层序1 2 3 4 5 6 7(4)熟练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写法核外电子排布要遵守的四条规则四、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1、什么是元素周期律?什么是原子序数?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周期律是谁发现的?2、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2)记住“七横行七周期,三长三短一不全”,“十八纵行十六族,主副各七族还有零和八”。
(3)周期序数:一二三四五六元素的种数:2 8 8 18 18 32(4)各族的排列顺序(从左到右排)ⅠA、ⅡA、ⅢB、ⅣB、ⅤB、ⅥB、ⅦB、Ⅷ、ⅠB、ⅡB、ⅢA、ⅣA、ⅤA、ⅥA、ⅦA、O注意:ⅡA和ⅢA同周期元素不一定定相邻3、元素性质的判断依据跟水或酸反应的难易金属性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跟氢气反应的难易非金属性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注意:上述依据反过也成立。
4、元素性质递变规律(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注意:金属性(即失电子的性质,具有还原性),非金属性(即得电子的性质,具有氧化性)(2)原子半径大小的判断:先分析电子层数,再分析原子序数(一般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层数相同的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5、化合价价电子是指外围电子(主族元素是指最外层电子)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负价| + 最高正价目= 8注意:原子序数、族序数、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的奇偶数关系6、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位、构、性”三者关系五、分子结构要求掌握“一力、二键、三晶体”1、化学键注意记住概念,化学键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2、离子键(1)记住定义(2)形成离子键的条件:活泼金属元素(ⅠA、ⅡA)和活泼非金属元素(ⅥA、ⅦA)之间化合(3)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电子层与某稀有元素相同的离子半径比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半径减小3、共价键(1)定义(2)共价键的类型:非极性键(同种元素原子之间)共价键极性键(同种元素原子之间)(3)共价键的几个参数(键长、键能、键角):4、电子式(1)定义(2)含共价键和含离子键电子式的异同点5、晶体(1)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2)三晶体的比较(成键微粒、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物理性质)(3)注意几种常见晶体的结构特点第二部分化学计算化学计算可以从量的方面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化学反应规律等的理解。
解题过程中要求概念清楚,认真审题,注意解题的灵活性。
会考中涉及的化学计算有以下四方面。
一、有关化学量的计算包括原子量、分子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气体的体积及微粒数等的计算。
1、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这类计算要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以及物质中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有关计算公式有:物质的量(摩)= 气态物质的量(摩)=物质的量(摩)=通过物质的量的计算还可以计算反应热、溶液的浓度、溶液的体积,还可以与溶解度及质量分数互相换算。
因此物质的量的计算是这类计算的中心,也是解题的关键。
2、元素的原子量和近似原子量的计算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因此某元素的原子量是通过天然同位素原子量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也称为平均原子量。
其计算方法如下:Aa%+Bb%+Cc%+…,其中A、B、C是元素同位素的原子量,a%、b%、c%分别表示上述各同位素原子的百分组成。
若用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A、B、C,则算出的为该元素的近似(平均)原子量。
3、有关分子量的计算(1)根据气体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求分子量主要依据是气体的摩尔质量与分子量的数值相同,气体的摩尔质量可以通过下式计算:M=22.4升/摩* d克/升,式中d是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数值。
摩尔质量去掉单位就是分子量。
(2)根据气体的相对密度求分子量根据同温、同压、同体积的气体,气体A、B的质量之比等于其分子量之比,也等于其密度之比的关系:WA/WB=MA/MB=dA/dB ,其中W为质量,M为分子量,d为密度。
若气体A对气体B的密度之比用DB表示,则:MA/MB=DB ,DB称为气体A对气体B的相对密度,根据相对密度和某气体的分子量,就可以求另一种气体的分子量,表达式为:MA=MB DB ,如气体A以空气或氢气为标准,则:MA=29D空或MA=2D氢气二、有关分子式的计算这里包括根据化合物各元素的百分组成或质量比、分子量求出较简单化合物分子式的基本方法。
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然后根据元素间的质量比或百分组成,通过分子量确定该物质的分子式。
三、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1、有关溶液解度的计算这里只要求溶质从饱和溶液里析出晶体的量的计算,以及求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个数的计算。
根据饱和溶液由于温度变化形成的溶液度差,列出比例式,即可求解。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主要包括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三者之间关系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间的换算;不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混合及稀释的计算。
常用的公式如下:(1)、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克)/ 溶液质量(克)(2)、物质的量浓度(摩/升)= 溶质的物质的量(摩)/溶液的体积(升)(3)、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摩/升物质的量浓度(摩/升)=3、溶液的稀释加水稀释,溶质的质量不变。
若加稀溶液稀释,则混合前各溶液中溶质的量之和等于混和后溶液中溶质的量。
计算时要注意:稀释时,溶液的质量可以加和,但体积不能加和,因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后体积不等于两者体积之和。
设溶液的体积为V,物质的量浓度为M,质量分数为a%,溶液质量为W。
则有如下关系:W浓a浓% + W稀a稀% = W混a混% M浓V浓+ M稀V稀= M混V混四、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根据大纲要求,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反应物中某种物质过量的计算;混合物中物质的质量百分组成的计算;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纯度、产率和利用率的计算以及多步反应的计算。
1、反应物中某种物质过量的计算在生产实践或科学实验中,有时为了使某种反应物能反应完全(或充分利用某一物质),可使另一种反应物的用量超过其理论上所需值,例如要使燃烧充分,往往可以通入过量的氧气或空气。
以如要使某种离子从溶液中完全沉淀出来,往往要加入稍为过量的沉淀剂等。
解这类题时首先厅判断这两种反应物的量是否符合化学方程式中该两种反应物的关系量之比,如不符合则要根据不足量的反应物的量进行计算。
2、有关物质的纯度、产率、利用率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转化量都是以纯净物的量来表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