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发展的相对区位势分析_陈永庆
- 格式:pdf
- 大小:173.07 KB
- 文档页数:5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形成定位及战略要求分析刘伟;雷淑霞【摘要】运用城市发展理论和城市动力学方法,分析城市副中心形成的历史背景,梳理城市副中心的概念和内涵,研究城市副中心与城市中心区的密切联系,剖析当今城市副中心形成特点.从而提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华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3)006【总页数】5页(P109-113)【关键词】城市定位;城市副中心;发展战略;建设规划;产业经济【作者】刘伟;雷淑霞【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北京 101601;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在国内外特大城市的空间规划中,发展副中心、建成网络化多中心大都市已成为一种理想发展模式[1,2]。
新一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都十分重视城市副中心的建设[3,4]。
然而,上述城市在副中心的建设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真正意义的副中心很少建成,要么被主城吸纳为一部分,要么综合功能不完善。
国际上网络化大都市的发展及其副中心的建设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有必要进行梳理和提炼,以资借鉴。
1.1 城市副中心形成的背景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增长、发展、波动、衰退一般遵循系统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和路径。
城市生成和成长的两种主要形式是城市新开发区建设与旧城改造。
在一个城市发展不同阶段,一般以其中一种开发形式为主。
其中,城市新区建设的一种现代发展模式是建设城市的副中心,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普遍采用这种模式,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全球化大背景下,已成为未来城市主要的发展形式[5]。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伯吉斯于1923年首次提出了中央商务区(CBD)的概念,他提出城市中心是商业零售业和服务业汇聚之处。
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CBD的特有职能不断丰富扩展,逐步具有了金融保险、现代贸易、信息咨询、国际会展、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建设和交通服务设施等多种城市职能和广泛的经济活动。
我国城市群副中心的评价标准与发展路径——以合肥市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为例王永龙;顾立新;张银侠【摘要】城市群副中心是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建设城市群、打造新的增长极.以正在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合肥市为例,探讨中国城市群副中心建设的意义、评价标准和发展路径.城市群副中心的评价指标应该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开放程度、资源环境和影响带动.因此,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建设路径应为全域发展、全面创新、全面开放.【期刊名称】《福建江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8)003【总页数】10页(P74-82,96)【关键词】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发展规划;评价标准;发展路径【作者】王永龙;顾立新;张银侠【作者单位】合肥市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安徽巢湖,238000;合肥市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安徽巢湖,238000;合肥市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安徽巢湖,2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一、研究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一个城市发展趋势,即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得到迅速扩张,并呈现出由一极向多极发展的特点。
[1]在全球各大城市群中,处于国家、大洲乃至全世界经济、政治中枢和重要交通枢纽地位,能够集聚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经济社会要素,国际竞争实力超强,对区域经济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的城镇密集区(包括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就是世界级城市群。
[2]5目前已形成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即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伦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2]5合肥市位于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交汇处,是承东联中启西的重要枢纽,是长江经济带实施东西双向开放战略的关键节点。
2014年9月,《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安徽省第一次被国务院整体划入“长三角”,并在国家层面上提高要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多三角、放射状”的城际交通网络;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优化提升沪宁合、沪杭主轴带功能;合肥要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通州上位城市副中心作者:赵方忠来源:《投资北京》2012年第08期加快通州副中心建设,也是解决北京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带来的各种“大城市病”,探索一条解决北京城市发展矛盾,推动北京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日前结束的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通州”被党代会报告两次“点名”:加快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建设,增强对东部发展带的带动作用;进一步落实聚焦通州战略,分类推进重点新城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尽快发挥新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市对通州的一次全新定位,表明了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道路上,北京破解“大城市病”等城市发展矛盾的决心与信心。
同时也将通州推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要求通州相比其它新城要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具有更快的发展速度。
由此,通州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发展之必然实际上,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就已经初步体现了把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思想,而通过党代会的形式向外界明确传递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看来,这是北京市围绕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众所周知,“单中心”的发展格局正严重制约着首都的城市功能充分实现,由于过多的城市功能集中于中心城区,导致只占全市土地面积8.2%、占平原面积21.3%的城六区,实现的地区增加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却占到了全市的80%以上,这深刻影响着首都的综合承载力和城市运行效率,首都北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已经到了一个需要在更大空间尺度上来疏解、承载与完善高端城市功能的新阶段。
“单中心”产生的源头,在于速度惊人的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无法跟上城市物理形态的改变速度,城市的管理者对于如何依据未来的发展更好地配置空间和产业资源等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其实从国际大都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来看,大多也都经历了由单中心到多中心格局的演变历程,“卫星城”、“新城”、“城市副中心”等概念的相继出现,也已经成为了国际大都市城市空间演变的普遍规律。
通州副中心城市理解与展望作者:王茂君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8年第19期世邦魏理仕1988 年进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商业地产顾问公司,业务涵盖写字楼、商铺的物业管理和交易,以及大宗交易、项目管理等,因此,对每一个新区的发展以及预测都特别关注。
我与大家分享几个国际上耳熟能详的案例,基于此,共同讨论通州未来商业方向。
一、案例分享案例一:华盛顿的职住平衡问题。
华盛顿是美国联邦政务服务中心,白宫附近还有一条K 街,全美的游说行为都在这条街上发生。
华盛顿有100 万人口,这条街上集合了约3 万到4万的说客,国会等政府部门工作过的人,以及很多智库会集中在这里开展咨询工作,这里聚集了财团的利益、政治的利益、军队的利益等。
这属于联邦政务核心区里面的重要功能,当然也包括老城居住功能。
另外这座城市还有一个商业环境改善区,大量企业聚集,市民在此地上班,回到核心区居住。
职住平衡对于通州来讲也是一个课题,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案例二:伦敦金丝雀码头的开发历程与困境。
金丝雀码头是伦敦的一个新的CBD,与通州核心区类似,建造在河边,自1988 年开始施工,到现在发展三十年,异常光鲜亮丽。
拥有25 栋写字楼,约125 万平方米的体量,还有很多跨国公司的总部。
其中仅汇丰银行一家公司就租用10 万平方米,摩根斯坦利公司租用了7 万平方米,瑞士信贷租了19 万平方米,相比国贸大厦一座也才7 万平方米。
在其开发过程中也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有所启发。
启示一:财政问题。
与通州发展的政策性导向不同,金丝雀码头开发初期遇到较大财务问题,所以很多项目的开发和运营不够完善,通州也有部分项目存在此类问题,需要引以为鉴。
启示二:基础设施赶不上新城建设问题。
国际上项目开发方面,先有规划再施工的成功案例,是芝加哥。
但同样也有很多新城的开发伴有基础设施赶不上施工建设的进度。
在北京,望京、丽泽区域,以及国贸对面一片小核心区在开发过程中均遇到基础设施问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如今的北京患上了“⼤城市病”,⼈⼝资源环境压⼒越来越⼤,交通拥堵、⼤⽓污染的难题⽇益突出。
城市历次规划确定的1000万、1250万、1800万等⼈⼝控制⽬标屡屡被突破,⼀些美好的规划设想也难以实现。
当前,⼈⼝资源环境⽭盾和“⼤城市病”问题,已经成为京城民众的⾼度关切,也成为城市管理者不能释怀的焦虑。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适应⼈民群众的新期待、解决北京“⼤城市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有利于提升北京的资源环境承载⼒、服务管理能⼒、创新引领能⼒。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决策部署,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战略举措。
城市副中⼼选址通州区,规划范围约155平⽅公⾥。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
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牢固树⽴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北京城市副中⼼的规划设计建设,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态城市布局,着⼒打造国际⼀流和谐宜居之都⽰范区、新型城镇化⽰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范区。
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坚持⼈民城市为⼈民,从⼴⼤市民需要出发。
要⼴泛应⽤世界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标准、材料、⼯艺,建成绿⾊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
要坚持统筹规划⽣产、⽣活、⽣态空间布局,使⼯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
要充分体现中华元素、⽂化基因,也要借鉴其他⽂化特⾊。
2015年4⽉30⽇,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有序疏解北京⾮⾸都功能,加快规划建设北京市⾏政副中⼼,有序推动北京市属⾏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副中⼼转移。
建议: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品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副中心成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布局,城市副中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实现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品质。
一、加强规划引领,确保城市副中心发展方向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科学规划、统筹规划、适度规划。
首先,要建立城市副中心的总体规划,明确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交通规划等。
其次,要制定详细的分区规划,保证各个区域的功能明确,空间布局合理,交通运输畅通。
最后,要加强城市副中心的规划管理,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北京市通州区作为首都城市副中心,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
其中,通州区将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核心,以通州城市副中心为龙头,形成以通州为主体、涵盖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雄安新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
二、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城市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更要注重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城市副中心要打造宜居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中感受到幸福感和获得感。
首先,要注重城市绿化,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打造城市绿色生态系统。
其次,要注重城市文化,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最后,要注重城市服务,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城市服务水平。
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市的城市副中心,已经建设了多个公共服务设施,如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天津滨海新区医院等。
同时,滨海新区还注重城市文化建设,打造了滨海新区文化中心、滨海新区美术馆、滨海新区图书馆等。
总之,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副中心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通州正张开双臂“巨大的工地”――6月17日,当《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小组到达通州新城建设中最为重要的“运河核心区”,这是我们最直观的感受。
成片的工地连在一起,除了几个保安和建筑工人,见不到一个居民。
挖掘机也暂时占据着路边的停车位。
开发商打出的“新北京中心”、“下一个东方曼哈顿”、“城市副中心”等广告,以颇为醒目的方式预告这片土地的未来。
通州,这个历史上的京东交通要道,漕运、仓储重地,近来再次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早在2004年,通州便成为距离北京中心城区最近的重点新城。
通州区政府网站资料显示:2004年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加快建设11个新城,重点发展通州、顺义、亦庄3个新城。
2012年,通州成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
当年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
迄今为止,通州是官方公布的北京唯一的“城市副中心”。
2014年,通州又被赋予“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重任。
通州是北京唯一一个与天津、河北都接壤的行政区,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枢纽位置。
2014年2月,中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
当年4月,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通州调研时强调,通州新城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桥头堡位置。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工作进入集中攻坚、重点突破、全面落实的关键阶段。
通州区委书记杨斌表示,《规划纲要》的提出和发布对通州的影响是历史性的。
这个夏天,通州这座千年古城,再次给了人们更多的遐想空间。
通州区政府网站首页上打出了这样的宣传语:“北京城市副中心承载北京未来发展。
”6月17日,在与河北燕郊毗邻的通州区潞城镇,《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小组了解到,当地17个村的拆迁工作已经拉开了序幕。
当地人说,这是在为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腾地方”。
在许多人看来,通州,已不仅仅是北京的“通州”,更是京津冀的“通州”,甚至全中国的“通州”。
文章编号:1674-9146(2012)02-0017-06通州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是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也是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
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七次全体会议上,北京市提出将“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将通州新城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新的发展时期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亟须通过解决城市空间发展矛盾问题来提升经济总量,以通州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失为明智之举。
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必要性分析从国际上综合型大都市发展来看,缓解城市经济行政中心区承担过多职能所产生的超额负荷,采取建设副中心,通过“一心”变“多心”的规划方式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普遍做法。
东京、巴黎、新加坡都先后实施了副中心建设的计划,日本东京为了缓解城市中心区压力,分别于1958年、1982年、1987年先后建设了新宿、涉谷、池袋、大崎、上野浅草、锦系町与龟户、临海等7个副中心,形成了分工明确、协调互补的“多中心”城市格局;法国巴黎市政府则于1958年提出了拉德方斯区建设规划,拉德方斯区现已成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商务中心,被誉为“巴黎的曼哈顿”。
目前,北京的空间发展矛盾非常突出,中心城区承担的各项功能过于集中、城市交通拥堵等现象严重,建设城市副中心显得尤为迫切。
空间结构不合理越来越成为影响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单中心”“同心圆”式向外扩展的城市空间布局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矛盾的根源。
这种格局使政治、商业、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城市核心功能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内。
北京二环内有20多个中央部级机关,100多个局级机关以及北京市市属的250多个单位;有西单、王府井、前门等多个商业中心;有故宫、北海公园等众多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
“十一五”规划中,北京市确立的六大将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战略思考杨凯(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北京100120)收稿日期:2011-12-10;修回日期:2012-01-13作者简介:杨凯(1983-),女,辽宁兴城人,高级咨询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总部经济研究,E-mail :yangkaibbb@ 。
第9卷第4期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Vol.9No.4 2000年SYS TEMS ENGINE ERING-THEORY M E THODO LOGY APPLICATION S2000 文章编号:1005-2542(2000)04-321-05城市副中心发展的相对区位势分析陈永庆1 范炳全2 王浣尘1(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上海200030;2.上海理工大学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中心,上海200093)【摘要】引用物理学中“势能”的概念,定义了城市土地利用区位势的概念,探索了区位势的成长机制。
考虑副中心(SUB-CBD)成长和CBD发展的不可分割性,建立一个相对区位势函数来定量描述副中心相对于CBD的成长,及其与交通可达性提高、综合聚集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定量研究副中心相对于CBD的发展规律。
并把此分析方法应用到对上海五角场副中心的发展研究之中。
关键词 副中心 区位势 相对区位势 交通可达性 综合聚集规模1 引 言60年代以来,西方大城市为了缓解城市经济行政中心区承担过多职能所产生的超额负荷,采取建设副中心,一心变多心的规划方式[1,2]。
副中心建设的传统方法是从城市规划角度定性地进行副中心规划和建设,与此同时,国外一些学者对副中心形成发展进行了定量化研究[3~6]。
副中心建设作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途径和分散CBD功能的载体,必须把副中心的发展与整个城市联系起来。
本文引用物理学中“势能”的概念,提出城市土地利用区位势和副中心相对区位势的概念,建立了一个相对区位势函数来描述副中心相对于CBD的成长,及其与交通可达性、综合聚集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反映副中心相对于CBD的发展规律。
2 区位势增长机制2.1 区位势和副中心相对区位势定义在物理学中,势能的概念已经被广泛使用,城市土地利用区位的优势与物理学中“势能”的概念相类似。
因而,本文引入“区位势”的概念,定义区位势为:城市中某区位土地利用经济优势的大小。
定义副中心相对区位势(Y)为:城市副中心区位的区位势(LP1)对城市CBD区位的区位势(L P0)的比值,即Y=LP1/LP0。
2.2 有关概念的引入 (1)综合聚集规模。
用它来概括经济活动聚集规模“质”和“量”的二重性。
引入:①综合聚集规模因子(M)来测度城市某区位土地利用综合聚集规模水平值;②聚集规模质因子 本文于1999年10月27日收到,修改稿于2000年8月23日收到陈永庆,(1973~),男,博士生. 图1 区位势增长与综合聚集规模扩大、交通可达性提高之间的概念关系模型(q )来测度经济活动聚集经济规模在“质”上的水平值;③聚集规模量因子(s )来测度经济活动聚集经济规模在“量”上的水平值,并定义综合聚集规模因子为:M =q ·s 。
(2)交通可达性(A )。
交通可达性是指i 地到达j 地的交通难易程度。
2.3 区位势增长与综合聚集规模扩大、交通可达性提高之间的概念关系模型 区位势增长和交通可达性提高、综合聚集规模扩大之间的关系可用概念关系模型描述(见图1)。
3 副中心相对区位势模型3.1 区位势模型 交通可达性用来表示某地区各种运行方式的通达性,并直接依赖于交通运输设施的提供和服务水平[7],而城市某区位的综合聚集规模水平与生产经营投资大小成正比。
从区位势增长的概念模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交通可达性、生产经营投资和综合聚集规模两对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认识到区位势增长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生产经营投资的间接结果。
因而,促进区位势增长的操作模型如图2所示。
虚框内的循环过程说明了在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为逻辑起点前提下,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
要提升区位势,必须不断地循环这一过程。
图2 促进区位势增长的操作模型 从图2不难发现: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生产经营投资与区位势增长之间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并且又是根据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交通可达性、生产经营投资与综合聚集规模之间的映射关系[1]。
本文采用类似于Co bb-Do ug las 生产函数模型来建立交通可达性、综合聚集规模与区位势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LP =kO V A T (q s )U(1)式中:LP 为区位势;A 为交通可达性;q 为聚集规模质因子;s 为聚集规模量因子;O 为其他因素;k 为比例系数;T 为交通可达性因子对区位势增长贡献的弹性系;U 为综合聚集规模因—322—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0年第4期子对区位势增长贡献的弹性系数,反映集聚效应和比邻效应;V 为其他因素对区位势增长贡献的弹性系数。
3.2 副中心相对区位势模型 根据副中心相对区位势函数定义及式(1),并令L P 1、L P 0分别表示副中心(SUB -CBD)、CBD 的区位势,则可知副中心相对区位势为Y =LP 1LP 2=kO V 1A T 1(q 1 s 1)UkO V 0A T 0(q 0 s 0)U(2)假设O V 1=O V0,并令A 1/A 0=A ;q 1/q 0=Q ;s 1/s 0=S 。
则式(2)记为Y =A T (Q S )U(3)式中:Y 为副中心相对区位势;A 为副中心对CBD 的相对交通可达性;Q 为副中心对CBD 的相对聚集规模质因子;S 为副中心对CBD 的相对聚集规模量因子。
因为M =Q ·S ,式(3)可表示为Y =A T M U(4)式中,M 为副中心相对CBD 的相对综合聚集规模。
根据副中心与CBD 的相互关系可知:0<Y <1;0<A <1;0<M <1;0<Q <1;0<S <1。
4 副中心相对区位势函数模型的实例分析副中心相对区位势函数模型已被应用到上海五角场市级副中心的发展研究之中。
上海五角场地处杨浦区、宝山区、虹口区接壤处,依托三区200多万人口(约占市区人口的1/4)和地区的地理、文化、经济、科技等条件,上海市城市总体布局确立了五角场作为北片组团的核心和城市南北发展轴(宝山-金山)的重要节点,是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市级副中心之一。
4.1 副中心相对区位势函数模型中Y 、A 、M 的选定 使用公共交通可达性作为交通可达性指标,定义某区位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定义为A =∑ni =1l im iv式中:l i 为i 路公交车的线路长度;m i 为i 路公交车每天计划班次(双向);v 为公交车载客定额;n 为某区位的公交线路条数(始发或途径)。
副中心和CBD 作为商务中心区,商业功能是两者的主要功能之一。
因为商业设施规模在副中心、CBD 与其他区位设施规模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而且,商业用地经济优势大小是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对综合集聚规模和交通可达性水平最敏感的用地类型之一。
同时,城市中心区商业用地的盈利水平最能反映该区位的区位势。
因此,定义Y 、A 、M 如下:Y =副中心百货商场平均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CBD 百货商场平均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5)A =副中心公共交通可达性(A 1)CBD 公共交通可达性水平(A 0)(6)M =相对聚集规模质因子×相对聚集规模量因子=—323—2000城市副中心发展的相对区位势分析副中心聚集规模质因子(q 1)CBD 聚集规模质因子(q 0)×副中心商业营业面积CBD 商业营业面积(7)4.2 五角场副中心相对区位势函数模型的标定 本文选用1990~1997年间的有关Y 、A 、M 的数据。
式(7)中q 0、q 1是采用专家意见法确定的一个评价值,其值为:q 0= 6.781,q 1= 3.852[1]。
表1是五角场副中心和CBD 交通可达性、综合聚集规模和区位势反映指标的值,根据表1和式(5)~(7)可得五角场副中心相对交通可达性水平(A )、相对综合聚集规模(M )和相对区位势(Y )的值(见表2)。
表1 五角场副中心和CBD 交通可达性、综合聚集规模和区位势反映指标值年份公交可达性水平/(人·km ·d -1)五角场CBD 商业综合聚集规模五角场(M 1=q 1·s 1)CBD (M 0=q 0·s 0)区位势/(万元·m -2)五角场CBD 1990243525233508732 3.852481.4510.9171 4.51751991253082924658400 5.503495.015 1.2619 5.633519922949498252749647.452481.451 2.14008.1062199330695052697162011.833427.203 4.441214.8534199431294152781324016.727406.860 5.522017.6423199531703852918820023.998393.298 6.226018.8097199632838323851301740.754440.7657.447323.2004199735793383987013542.295339.0508.054823.9015 说明:在计算公交可达性水平时,只计算常规公交线、地铁和1996年起市内专线车线路;为了使CBD 的区位势和五角场的区位势有可比性,故CBD 的区位势以“一百”、“华联”两家百货商场的平均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来表示,五角场的区位势以“朝阳百货商场”的平均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来表示(因为五角场地区只有其自1989年营业以来有统计数据,其他商业设施都无统计数据)。
表2 Y 、A 、M 的计算值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A 0.10360.10260.11670.11380.11250.10860.08530.0898M 0.00980.01110.01550.02770.04110.06100.09240.1247Y0.20300.22400.26400.29900.31300.33100.32100.3370 为了标定五角场副中心相对区位势函数:Y =A T M U ,先把该函数模型线性化,然后用最小二乘法并根据表2的数据来估计T 、U (计算过程略),可得:T =0.268;U =0.193;R =0.939(R 为复相关系数)。
所以,五角场副中心相对区位势函数模型为Y =A0.268M0.193(8)5 副中心相对区位势函数模型的意义(1)由于在实际建设副中心过程中,很难对副中心发展程度作出评价,副中心相对区位势增长函数便对副中心相对于城市中心(CBD)重要性的量化评价作了尝试。
—324—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0年第4期(2)副中心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是分担城市中心(CBD )的部分功能、缓解CBD 的交通拥挤和消除CBD 因聚集规模过大而带来的聚集负经济现象,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但决不是副中心削弱或取代CBD 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