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专版)2017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二十五)登幽州台歌(青海近7年未考)
- 格式:doc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1
《登幽州台歌》中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下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选择题: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解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十一)春望(青海近7年未考)唐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本诗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写作手法】1.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炼、富有韵律美。
1.(2016安顺中考)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__破__”字写出了怵目惊心之景,“__深__”字写出了满目凄凉之景。
2.(2015安顺中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抵万金”表明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__3.(2016铜仁中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被誉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手法等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__示例:这两句诗将花、鸟人格化,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的凄凉,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__4.(2016原创)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 .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 .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
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 .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 .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__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__。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登幽州台歌》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6.下面诗句中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A.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无题》)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5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短短十字,连用两个“不见”,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56.D 57.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惋惜未来,由古及今,在重复中,使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怆之情抒发得更强烈。
【解析】56.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A.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B.抒发了诗人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和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C.抒发了天涯游子羁旅异乡、倦于漂泊的惆怅、凄楚之情;
D.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故选D。
5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可见,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惋惜未来,由古及今,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登幽州台歌中考经典考题及标准答案
《登幽州台歌》中考经典考题及标准答案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全文翻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经典中考考题及标准答案】
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字词解释。
2017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展示(共20分)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蓬蒿随声附合攲.斜(qī)顷.刻(qīng)B.销蚀一代天娇臆.测(yì)蜷.曲(juǎn)C.取谛一反既往文绉.绉(zhōu)狡黠.(xié)D.挑衅诚惶诚恐刹.那(chà)确凿.(záo)2.(2分)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些用萝卜雕刻的牡丹花惟妙惟肖....,引来大家的一致赞叹.B.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长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C.本期“中国诗词大会”上,来自四川的选手略胜一筹....,夺得了擂主.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沉地根深蒂固.....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是否将环保理念放到一切发展的首位,是守住青山绿水的关键.B.“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相关国家促进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C.这种花卉引入北方,已经大约有一千年左右的时间了.D.为了使大家生活在文明祥和的环境中,业主委员会讲座并通过了文明公约.4.(10分)请初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艾青《我爱这土地》)(2)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3),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4),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5)水是眼波横,。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6)王维《使至塞上》中与词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境相同的诗句是:,。
(7)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通过“,”的场景描写,表达了悠悠差别情和绵绵失落意。
(8)“雨”在古代文人雅士的诗词中经常出现,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雨”字的连贯的两句:,。
5.(2分)请将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填入括号内()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今天店铺为你精心整理了《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希望你喜欢。
《登幽州台歌》原文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登幽州台歌》翻译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登幽州台歌》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人教版七下课内诗歌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2017人教版七下课内诗歌中考鉴赏阅读试题一、《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分)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2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6、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二、《望岳》赏析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的气势和的景色。
(2)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其中“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
(3)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2.文学常识填空。
选自《杜少陵集》。
杜甫,字,自称、,世称。
诗人,尊称“”,与并称李杜,现代主义诗人。
3.赏析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理解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6.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7.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幽州台歌》中考经典考题及标准答案【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作者介绍】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全文翻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经典中考考题及标准答案】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3、《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字词解释⑴幽州:⑵前:⑶古人:⑷后:⑸来者:⑹念:⑺悠悠:⑻怆(chuàng)然:⑼涕:标准答案: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⑵前:过去.⑶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⑷后:未来.⑸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⑹念:想到.⑺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⑻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2-3]⑼涕:眼泪.5、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想到了什么,不禁怆然涕下?标准答案: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标准答案:任人唯贤的人。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标准答案: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8、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标准答案: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
2017人教版七下课内诗歌中考鉴赏阅读试题一、《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分)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2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二、《望岳》赏析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的气势和的景色。
(2)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其中“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
(3)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2.文学常识填空。
选自《杜少陵集》。
杜甫,字,自称、,世称。
诗人,尊称“”,与并称李杜,现代主义诗人。
3.赏析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理解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7.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8.理解性默写。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7.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版本导航:◎统编七下第20课;◎语文七下第17课;◎苏教七上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表达了诗人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凉的情感。
】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前两句写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
通过“前”“后”“古人”“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
逝,一去不返。
诗人不由感慨自己生不逢时。
B. 后两句写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怆然流泪。
其中“悠悠”一词营造了苍茫寥远的意境。
C. 这首诗在句式上,长短参错。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前两句比较急促,后两句
比较舒畅。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D. 诗人在这首短诗中,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壮志
难
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1
7. 登幽州台歌
1.(2分)D 【解析】这首诗直抒胸臆,语言奔放而有感染力。
D项中“含蓄”赏析有误。
2。
(二十五)登幽州台歌(青海近7年未考)
唐 陈子昂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文学常识】陈子昂,唐代诗人。
【本诗主旨】全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悲愤之情。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写作手法】展开想象,抒发对历史和现实的无限感慨。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指什么?
__指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__
2.请简要赏析“悠悠”和“独”的表达效果。
__“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独”指单一,只有一个。
一大一小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伤感与孤独。
__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__登楼远眺,凭今吊古__的感慨,抒发了__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__的思想感情。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__“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纵横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