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葛朗台和严监生两个吝啬鬼的典型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09.58 KB
- 文档页数:2
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第一篇: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内容摘要】本文对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典型形象(《儒林外史》的严监生和《人间喜剧》的葛朗台)在历史学和美学这两个学科方面作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由于作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持有不同的世界观,而对其所塑造的典型形象蕴藏的社会内涵和注入的审美情趣在本质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严监生葛朗台吝啬鬼性格18世纪,中国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创造了一个严监生的形象,一个世纪后,法国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也创造了一个葛朗台形象。
这两个艺术形象性格颇相似:吝啬而缺少人情,前者是破财的守财奴,后者是敛财的吝啬鬼。
这两者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的精神深层及其产生条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从历史学和美学两方面把他们作跨学科的研究。
一、社会学:没落的封建社会与上升的资本主义吴敬梓生于封建的名门望族,“五十年家门鼎盛”,但他却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受尽了冷遇,和巴尔扎克一样,同样体会到世态炎凉。
他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周旋于官僚、绅士、名流、清客之间,对他们卑污的灵魂有很深刻的认识: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专横,膏粱子弟的平庸昏馈,举人的利欲熏心。
社会的现实使他逐渐清醒,也促使他形成了自己阶级的浪子与叛逆者,是封建社会的自觉批判者与个人性解放、民主思想的追求者。
处在复杂动荡、变革的时代使他有机会以广阔的历史视角、敏锐的观察目光冷眼注视着清王朝的黑暗、庸俗、卑劣的种种世相人情,于是愤世嫉俗写就了《儒林外史》。
吴写《儒林外史》时约在1736—1750年。
这时清王朝虽然显出一派繁盛的景象,但封建社会末世的黑暗腐朽的迹象已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显露出来。
它终究已是旧社会的老人,已无法阻住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
吴敬梓很清楚历史这种发展必然性。
《儒林外史》中塑的严监生的形象即是注入了作家对甘于受金钱奴役的社会现象的揭露、批判和对封建社会行将就木的预言。
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篇一: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摘要世界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他们对利益的追逐,使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泼留希金的迂腐。
关键词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一、葛朗台:资产阶级典型的吝啬鬼,爱财如命,吝啬,贪婪。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最明显的是金钱的需求,由此金钱成了社会中人人追求的物质,产生了极为腐败的金钱观。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崇拜金钱中成长起来的重要人物,而他的女儿欧也妮,则是在金钱下的牺牲品。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
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也体现了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是法国的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法国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胜利的历史过程,抨击了资产阶级金钱统治的罪恶。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人民群众抱有一定的同情,但对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始终未能抛开幻想。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金钱逐渐代替了贵族头衔。
1830年革命以后,金钱统治的威力尤为强大,全面反映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资本主义者为了金钱不折手段的掠夺,写出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
论葛朗台及严大育的艺术形象塑造文学院09级10班卢琴学号:2 摘要:巴尔扎克和吴敬梓同时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者,给读者塑造了不同的吝啬鬼的形象。
在《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中,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了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葛朗台;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给读者塑造了一个胆小、有钱、吝啬的监生形象——严大育。
葛朗台及严大育的共同性格是吝啬,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各自的人生经历、遭遇不同,因而他们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性格特征又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葛朗台严大育形象塑造异同点葛朗台、严大育这两个艺术形象分别是巴尔扎克、吴敬梓塑造的同属于吝啬鬼艺术家族的成员。
他们的共同性格是吝啬,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各自的人生经历、遭遇不同,因而所体现出的性格特征又有不同之处。
一、共同的性格——吝啬葛朗台及严大育都称得上是有钱人,前者是拥有百万财产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后者是家有十几万银子的监生,但他们却在生活中吝啬、装穷。
为表现这一点,巴尔扎克及吴敬梓都用了一系列典型化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葛朗台的居住条件因他的百万身家可以称得上恶劣:“那是一所①灰暗、阴森、静寂的屋子,坐落在城区上部,靠着坍毁的城脚”“寒暑的酷烈,把柱头、门洞、门顶,都磨出无数古怪的洞眼,象法国建筑的那种虫蛀眼儿,也有几分象监狱的大门”照常理一个拥有百万财产的人是不会居住在这样的房屋下,但由于吝啬,葛朗台始终不肯为自己为家人购置一套或者是修建一栋漂亮舒适的房子而一直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直至死去。
他,精于计算,力求把全家的饮食起居,一切费用都降到最低限度,如“只有在十一月一日那一天,他才答应在堂屋里生火,到三月三十一日就得熄掉,不管春寒也不管早秋的凉意”,他总是亲自分发每一支蜡烛,每一片面包,每一样食物并自己动手修抽板、做酒桶、钉木箱……而从不请帮工,仅仅是为了节约几个钱而已。
葛朗台他还是个装穷的高手。
妻子和女儿对他的财富一无所知,只知他们的日子过得清贫。
贪婪和吝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孽生兄弟。
我国宋代就有人给贪婪的吝啬鬼作了绝妙的定义:“ 虱子背上抽筋 , 鹭鸶腿上割肉 , 古佛脸上剥金 , 黑豆皮上刮漆。
” 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吝啬鬼们贪得无厌的共性。
在西方文学中 , 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 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贡 , 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 ·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 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 就是这一绝妙定义的最好诠释。
他们既贪婪成癖 , 又吝啬成鬼 , 沦为物的奴隶而失去正常人的本性 , 以至于对人对己都显示出异于常人的克扣。
生活上爱财如命 , 吝啬成癖。
吝啬鬼们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 , 不考虑现实需求 , 一味地惜财克扣 , 过着乞丐般的生活。
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家财万贯 , 农奴上千 , 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 颈子上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 , 是旧袜子 ? 腰带还是绷带 ? 不能断定。
但决不是围巾。
…… 一把发黄的牙刷 , 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 , 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
《悭吝人》里的阿巴贡自己常常饿着肚子上床 , 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 , 便去马棚偷吃荞麦。
葛朗台的吝啬也是出了名的 :夜晚点两根蜡烛 , 他必定要吹熄一根 ; 谁碗里的面包渣不吃干净 , 他就会老大不高兴 ; 尽管他很有钱了 , 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中 , 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
对待家人薄情寡义 , 不近人情。
阿巴贡、葛朗台为了金钱愿意牺牲儿女们的幸福。
前者执意让儿子娶有钱的寡妇 , 女儿嫁给有钱的老头 ; 后者威逼女儿不许谈恋爱。
泼留希金做的更绝情 , 女儿成婚 , 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 ; 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 , 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 , 从此与儿子不再相关 , 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
葛朗台还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折磨自己的妻子 , 全然不念夫妻情分。
在他们的身上 , 已经完全褪去了人性的光环 ,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贸易关系 , 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厉害关系。
48严监生与葛朗台形象之比较赵乐屏 渤海大学摘要:严监生和葛朗台均为有名的吝啬鬼形象,他们将“吝啬”二字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们二人又在行为、感情和个性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严监生虽然吝啬,却不失慷慨的一面,对于家人也表现得真情实感,葛朗台却是十足的薄情寡义,将金钱视为唯一的追求。
同时,严监生的懦弱和葛朗台的精明也表现出鲜明的对比,使得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得以更好的区分。
关键词:严监生;葛朗台;比较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吝啬鬼形象,其中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和巴尔扎克《欧仁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都是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们累积财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严格管控金钱的使用,身为一家之主又决定着家庭一切事务,同为吝啬鬼,二者却又展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
一在吝啬这件事情上,严监生与葛朗台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严监生家中已有十多万银子,却自称家中只有几亩薄田,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节流”一事管控得十分严格,平常连一斤猪肉也不舍得买,即使是唯一的儿子想要吃,也只是买个四五钱的分量来哄他而已,就连自己病重,也不舍得花银子买人参吃。
严监生的吝啬在临时之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吴敬梓用夸张的方式表现了严监生对钱财的重视。
文中写道严监生的病情日渐加重,弥留之际却看着桌上点着两茎灯草的灯盏迟迟不得断气,期间他伸出两根手指头比划,身边的侄儿、奶妈等人始终不能明白他的意思,直到赵氏挑掉一茎灯草才点头咽气。
分家时严监生与兄长严贡生一样的田地,但是兄弟二人的生活一奢一俭,严监生的财富便是在这样抠门的生活中逐渐累积而成的。
同样的,葛朗台在日常生活中也极为抠门,家中的壁炉何时生火,他在日期上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哪怕天气寒冷也不能作出改变;对于日常食用的糖的数量斤斤计较,口中所说的野味汤用乌鸦炖成;在夜晚全家只点一支蜡烛用以照明,女佣娜侬居住的房间甚至还需要通过小窗洞向邻家获得亮光。
葛朗台经常强调自己没有钱,却将金币、田契等财产存放在一个隐蔽的密室中,当夜深人静时,他便沉醉在这些财富之中。
严监生与葛朗台形象之比较082021034 陈凯18世纪,中国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创造了一个严监生的形象,一个世纪后,法国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也创造了一个葛朗台形象,这两个艺术形象性格很相似:吝啬而缺少人情,被人同指为“吝啬鬼”。
他们同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悭吝鬼形象。
下面我就时代背景和性格特点和家庭观念这三个方面来作比较,分析他们作为中外著名的吝啬鬼形象的异同。
一、没落的封建社会与上升的资本主义。
一个作家的文学创造无疑贯穿着作家自己对人生的独特体味,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倾注了作家个人感受、认识、评价与理想,着眼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的思想、感情、命运、心理冲突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与揭示。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也不例外地包含着他本人对生活的反省。
吴敬梓与巴尔扎克根据自己的社会体验各自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成为文学史的不朽典型,各自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某种社会内容。
但是,吴敬梓的“吝啬鬼”与巴尔扎克的的“吝啬鬼”又有着本质的差异。
严监生生活于封建阶级衰落的中国,葛朗台生活于资产阶级上升时的法国,因而,他们的身上各自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和个人性格、气质,各自形成“这一个”。
形成这种差异是与这两位作家的经历、世界观、创造方法有关。
巴尔扎克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16—1819年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这是他认识社会的三年,通过律师事务所的窗口,他看到巴黎社会的腐败与司法界的卑鄙勾当。
以后社会上的坎坷经历使他进一步认识社会,深感金钱的魔力,领略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觉察到社会痼疾:腐朽的、贪婪的、虚伪的、丑恶的。
他创作《人间喜剧》是在1829年至1848年之间,正是大资产阶级金融贵族统治上升时期,作家生活于“金钱污秽和鲜血同归一流”的恶浊社会中,认识“金钱肆虐,人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现实,由于他坚持“真实”、“典型”地“照原样表现世界”,因而《人间喜剧》实质就是贵族阶级的衰亡史与资产阶级的发展史的再现。
从严监生到葛朗台看中西文化之差异作者:刘正辉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9期摘要: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与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久负盛名的吝啬鬼形象。
他们生长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既有突出的共性,也有鲜明的差异性。
本文通过对两个形象的比较分析,探讨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文本语境中,他们具有的不同人格,揭示出他们蕴涵的不同社会意义、内涵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严监生;葛朗台;吝啬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84-01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汇集众多的吝啬鬼形象,吝啬鬼的形象虽然出自不同作家之手,产生于不同的国家与时代,彰显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是在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对金钱的狂热追求是他们的显著共性。
通过对葛朗台与严监生两个艺术形象进行研究,以探讨二者所蕴涵的不同社会意义、内涵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人物性格成长环境之对比《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极力地批判了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以法国资产阶级的血腥掠夺和金钱势力的严酷统治为背景写作的,成功地塑造了贪婪吝啬、凶狠残忍的葛朗台形象,展现出了资本家的冷漠无情。
两部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葛朗台与严监生这两个吝啬鬼形象由于具体生活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同,以及他们自身的不同性格,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所谓艺术创造,就是艺术创作主体根据不同的题材领域,在对社会历史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把握,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
这些作家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代表。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
严监生和葛朗台的作文说起这严监生和葛朗台,那可真是两个出了名的吝啬鬼。
今儿个,我就跟您好好聊聊这二位。
先说这严监生,他那副小气的模样,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他家里虽说也有些钱财,可那日子过得,比普通穷人还抠搜。
有一回,他的妻子王氏病了,他舍不得花钱请名医,只找了个庸医来应付。
那庸医胡乱开了几副药,一点效果都没有,王氏的病反倒越来越重。
严监生心里着急,可又舍不得多掏银子换个好大夫。
就说他临死前那一幕,那叫一个经典。
油灯里点了两根灯芯,他硬是伸着两根手指头,不肯咽气。
直到赵氏挑掉了一根灯芯,他才安心地闭上眼睛。
您说说,这得多小气才能到这份上!他家的那几个仆人,也是跟着他受了不少委屈。
平日里吃的饭菜,那是能简单就简单,一点油水都没有。
有个仆人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被他狠狠骂了一顿,还扣了好几天的工钱。
再瞧瞧这葛朗台,也是吝啬到了极点。
他对自己的家人都抠得要命。
他的女儿欧也妮过生日,他都舍不得多花一个子儿。
就给了那么一点儿可怜的零花钱,还觉得自己已经很大方了。
他家里的房子破破烂烂的,也不舍得花钱修缮一下。
那楼梯都摇摇欲坠了,他还觉得能将就着用。
有一次,他的侄子查理来到家里,他表面上装出一副热情好客的样子,可心里却在盘算着怎么从侄子身上捞点好处。
查理不知道他的心思,还以为这个叔叔是真心对他好。
结果,等查理要离开的时候,葛朗台那是一分钱都没多给,就把人打发走了。
这葛朗台对钱的痴迷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
他每天都要去密室里数他的金币,那眼神,就像是在看自己最心爱的宝贝。
有一回,他不小心把金币掉在了地上,他急得趴在地上,一个一个地捡,生怕少了一个。
他的妻子和女儿在一旁看着,心里满是无奈和悲哀。
严监生和葛朗台,这两个人虽然都吝啬,但仔细想想,又有点不一样。
严监生更多的是一种小家子气的抠门,对自己和家人都苛刻,却也没有太多的心机。
而葛朗台呢,则是充满了算计和贪婪,为了钱不择手段。
咱生活中虽然碰不到像他们这么极端的人,但有时候也能看到一些小气的行为。
中外吝啬鬼比较《欧也妮.葛朗台》的葛朗台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的比较18世纪,中国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创造了一个严监生的形象,一个世纪后,法国的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创造了一个葛朗台形象,这两个艺术形象性格很相似:吝啬而缺少人情,被人同指为“吝啬鬼”。
他们同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悭吝鬼形象。
相同点:严监生以及葛朗台,都是根据作家对人生的独特体味,对社会的深刻观察,着眼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的思想、感情、命运、心理冲突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与揭示中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包含着作家本人对生活的反省。
不同点:没落的封建社会vs上升的资本主义1严监生生活于封建阶级衰落的中国,清王朝虽然显出一派繁盛的景象,黑暗腐朽的迹象已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显露出来。
他的形象是吴敬梓体会到世态炎凉、自觉批判封建社会、追求个人性解放和民主思想时所塑造的,是没落封建文化的产物。
2葛朗台生活于资产阶级上升时的法国,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
他的形象是巴尔扎克深感金钱的魔力,领略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觉察到社会痼疾的资本主义现实时,坚持“真实”、“典型”地“照原样表现世界”所塑造出的,是他对这个独特的社会独有的观察与长期的思考的结果。
为保财而破财vs为守财而敛财1、严监生拥财万贯,并用钱捐得一“监生”,可以与官府来往,但没有特权,因而对于财产的保护也是提心吊胆,从而产生恐惧,“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齐”,“时时忧贫,日日惊事,并不见一天受用”,他想保财,但又保不了,他想节约,但又不得不以破财来保财。
2、葛朗台混迹革命,使得他投身商场后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金钱的收敛,占公家的,耍弄手腕,投机倒把,放高利贷,倒卖黄金……不断的攫取、扩充财富。
在金库门前一盯就是几个小时,不信任别人,虽身体不动,但整个思想身心都在围绕金钱转动着。
其实,这就是恋物(金钱)癖。
封建宗族制vs基督教文化1中国的封建家族制是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将个人束缚在严密的伦理体系之中,强调个人的伦理责任和义务. 所以严监生受家族制的影响,在正妻死后,不得不心疼的花银子把生了男孩的妾扶正,把家产交给她们娘俩,不得不给两个舅子几百两银子,一家四口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只有在儿子闹的时候,才会到熟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他。
文法学院08汉语言02班20084120234 周鹏葛朗台和严监生的形象对比研究内容提要:葛朗台和严监生都是世界名著中的吝啬鬼。
前者是法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欧也妮·葛朗台》的主人公。
后者则是出自中国清代现实主义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先说《儒林外史》。
葛朗台和严监生都是以吝啬著称,吝啬是他们的代名词。
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同之处。
但是二者的创作,又是出自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大家之手,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也正是由于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二者之间的创作又是平行的,所以二者的比较分析就构成了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一个很显眼的焦点。
本文在介绍二者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同时,将着重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角度对两者的形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葛朗台;严监生;平行研究;形象对比一葛朗台与严监生是世界文学史上塑造的两个成功的吝啬鬼形象。
这两个艺术形象都具有吝啬的特征,葛朗台狡诈贪婪、冷酷无情,严监生自视低下、胆小谨慎。
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作者详细地描写了他的聚财发家史和他的家庭生活。
葛朗台的一生是极其“辉煌”的,他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后迅速崛起的第一代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是那个革命动荡时期投机发财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这个人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极端吝啬和狡诈贪婪。
他比旧式地主精明,也更加的凶狠,聚敛财产的方式也更加充满了血腥的味道。
他善于钻营,利用商业投机和高利盘剥发财致富,当过行政委员、市长。
在任职期间,他利用职务之便,大捞油水,仅十几年就成了索漠城的首富。
这个人巧取豪夺,为每一个铜子费尽心机,他为了金钱泯灭人性,用装穷来掩饰富有,即使买一根白蜡也会认为是倾家荡产的行为。
在家里由他实行分配定食,舍不得花钱医治已经生病的妻子,甚至抢夺女儿的梳妆匣,并且不断地给女儿制造一系列的苦难,即使是在他弥留之际,在他眼里看到的女儿,也“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葛朗台的世界完全是一个金钱的世界,别的什么也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