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上语文秋水
- 格式:docx
- 大小:21.78 KB
- 文档页数:5
《秋水》教学设计黄维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2、知识和能力: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简单了解庄子的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能感受到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到庄子的志趣;二、教学重点1、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三、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先生说的是谁吗?(学生回答)是的,他就是我们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庄子*秋水》的节选。
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下面我们就从《秋水》节选当中共同领悟这个道理。
(二)作者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其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分析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老师注意纠正字音)涘sì 水边,岸。
渚zhǔ 水中的小块陆地。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翻译20、秋水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
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样大,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有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认为孔子学识少、伯夷的道义不值得看重的人,开始我不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
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2一、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
由于山北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他们运土石,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到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原文: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译文:
秋水与长天相映,同色一色;落霞与孤鹜共舞,齐飞云端。
原文: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
白露横洒江面,水光与天空相接。
任一苇飘摇,越过万顷茫茫之水。
原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宏大浩瀚,如同冯虚乘风,不知其停歇之处;飘逸自如,如同超脱尘世,羽化成仙,飞升天界。
原文: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译文:
然水之汇聚不厚,则承载大舟之力不足。
将杯中水倾于堂上凹处,芥草便成舟;若置杯其中,则胶着不动,盖因水浅舟大之故。
原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
故不积累细微的脚步,不能达到千里之遥;不汇聚细小的溪流,不能形成江海之浩瀚。
原文:
故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故君子之生活,非与他人有何不同,善于借助外物而已。
原文:
是以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
是以居处之时,常言:“无人知我。
”若有知我者,将如何自处?
秋水之景,既可抒发个人之情,又可描绘自然之美。
译文虽以文言文表达,然其意境与原文相得益彰,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愿此文能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古人之情,领略秋水之韵。
《语文版语文九上《秋水》课件》xx年xx月xx日•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及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与评价目录01教材分析本课件涵盖了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秋水》这一课文的全部内容,包括生字词、句子理解、主旨概括和拓展延伸等。
教学内容《秋水》是一篇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之一。
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材地位教材内容与地位教材特点与目标•教材特点:《秋水》这篇课文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气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它具有以下特点•语言简练流畅,文字优美,富于感染力;•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性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传递出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理解课文中句子的含义和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观。
教学重点本课件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秋水》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子和段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
教学难点本课件的难点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独特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观。
教材重点与难点02学情分析初中生思维特点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快速发展,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或图像来理解抽象概念。
认知能力差异学生之间存在认知能力的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理解能力较弱。
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和阅读理解等方面的技能。
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作品,具备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还需要加强对于古代文化和语言表达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经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积极主动初中生通常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喜欢参与课堂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合作学习学生更喜欢在小组合作中学习,互相交流、讨论和分享学习经验。
《秋水》作品原文河伯与北海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wā] 古同“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lǘ]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
此势之有也。
第20课《秋水》庄子故事1、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译文:庄子在濮水上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来传达他的意思道:“希望将楚国的国事烦累先生”庄子手拿钓竿,头也不回地道:“听说楚国有只神龟,三千年前就死掉了,被包装得好好的,供奉在庙堂上你们说,它是愿意像这样成为一副死骨头和甲壳受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拖起尾巴在泥里爬?”“可能会愿意活着在泥里爬罢”两位大夫回答“那么,两位请回吧”庄子道:“让我拖起尾巴在泥里爬吧”2、涸辙之鲋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译文:周家里穷,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借粮米监河候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忿然作色说:“我昨天来,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四面张望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来,你是做什么的呢?回答说:‘我,东海的波臣你能给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吗?’我说:‘可以,我要去南方劝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忿然作色说:‘我失去了我不能离开的水,困在这里,我得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你却要我等西江的水,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呢!’”3、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译文: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4、庄子将死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译文: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星辰当作给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都是送给我的礼物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5、匠石运斤(运斤成风)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幔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玷污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请你试着为我表演一次’匠人说:‘我曾经能够砍掉鼻端白粉,即使这样,但我施技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施先生死去之后,我没有施技的人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秋水
一.语言积累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泾jīng 涘yǐ渚zhǚB.泾jìng 涘sì渚zhě
C.泾jīng 涘sì渚zhǚD.泾jìng 涘yǐ渚zhě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径流渚崖辩别望洋向若
B.泾流劝谏旋转欣然自喜
C.争辩穷匮孀妻遗笑大方
3.“海纳白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的自题联,你能体会林则徐想通过这幅对联勉励自己做怎样的人呢?
二.课堂点击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秋水时.至时:()○2百川灌河.河:.()
○3河伯始旋.其面目旋:()○4不见水端.端:()2.指出下列“之”的含义。
○1野语有之.日()○2我之.谓也()
○3少仲尼之.闻()○4泾流之.大()
3.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闻道白,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4.填空:
(1)庄子,名,中期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的思想,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庄子》有篇,七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是庄子所作。
三.选段在线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美为尽在已。
顺流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曰:‘闻道日,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1.对文段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1/○2○3○4○5B○1○2/○3○4○5C○1○2○3/○4○5D○1○2○3○4/○5 2.文段中两个通假字是:○1通,○2通。
3.请根据文中的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四字成语○1,○2。
4.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文吕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
写得淋漓尽致。
○3“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4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四.延伸拓展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
远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上,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于是惠子恐发于南海惠子相梁,子知之乎
A B C D
于是得腐鼠止于北海欲代子相仰而视之
2.与“或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或能负乎?B.或坐或卧,或仰或俯
C.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D.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惠子相.梁担任相国B.或.谓惠子日有人
C.非梧桐不止.停止D.非练.实不食精熟、精美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
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五.欣赏顿悟
信心让你变得杰出
乞丐坐在画家工作间的马路对面。
透过窗户,这位为他画像的画家为这个屈服于生活的压力、灵魂的深处透出绝望的人画了一幅脸部肖像素描。
他不拘泥于形似,而是做了几处重工的改动。
他在乞丐浑浊的眼中加了几笔,使双眸闪现出追求梦想时的倨傲不羁;他拉紧了这个男子脸上松弛的肌肉,使之看上去充满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
当作品完成后,他把那个穷困潦倒的人叫了进来,让他看那幅画。
乞丐并没有认出画上的人就是自己。
“这是谁?”他问画家。
后者笑而不语。
接着乞丐看到画中的人和自己有几分相像,犹豫着问道:“是我吗?画中的人会是我吗?”:“这就是在我眼中的你。
”画家回答道。
乞丐挺直了腰杆,说:“如果这是您眼中的那个人,那他就是将来的我。
”
即使是乞丐,身上也存在着杰出的品质!不要再默不作声了,你应直起奋进,竭尽所能迈向成功。
六.探究性学习
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要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盖惟此,方可心属思尔。
”
请你给同学讲一讲,以上语段是什么意思,你从中可得到什么借鉴?注意表达要简明。
答案
一、1、C 2、B 3、通过上联想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集思广益,把事情办好;通过下联勉励自己杜绝私欲,光明磊落,刚正不阿。
二、1、○1按时○2黄河○3旋转、掉转○4尽头2、○1这样○2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3的○4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1在这个时候,河伯高兴极了,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
○2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4、○1周战国宋老子道家○233 内篇外篇外篇。
三、1、C 2、“泾”通“径”“辩”通“辨”3、望洋兴叹贻笑大方4、○1×○2√○3√○4√
四、1、D 2、B 3、C 4、A 五、略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