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以考代练2课时 师俊红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章《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情感理解,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生字词,能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过万重山漫想》。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解读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课文中描绘的山水之间,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若干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4. 作者情感:对自然的热爱、敬畏5. 文章主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红笔标注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解释。
(2)分析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答案:(1)生字词解释略。
(2)例:比喻。
如“山如碧玉簪,水似翠罗带。
”(3)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讲解的针对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创作灵感。
一、教案基本信息《过万重山漫想》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过万重山漫想》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三、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写作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以“我眼中的万重山”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
第二课时一、作业讲评(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讲评,给予肯定和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继续讲解课文内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三、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情感表达和意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活动(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朗读等,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运用想象和联想等方面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一、作者简介刘征,本名刘国正,1928年生,北京市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
与程光锐、臧克家并称“三友”。
著有《刘征诗书画集》、《画虎居诗词》《刘征文集》等三十余种著作。
现任《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二字词读音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啃噬(shì)摧山坼地(chè)端倪(ní)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无恙(yàng)栖落(qī)怯弱(qīè)千仞(rèn)眺望(tīào)攲侧(qī)翎毛(líng)追溯(sù)舵师(duò)三字词解释以敝帚画西施:用破旧的扫帚为西施画像。
比喻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
敧侧:倾斜。
毫发间:比喻极小的差距,相差一点。
毫:毫毛。
发:头发。
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
借指远古时代。
海水东注注:灌注。
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
盈:多出来。
溢:充满而流出来。
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
坼:裂开。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形容思维活动范围广阔。
水击:振翼拍水。
抟:盘旋。
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端倪:推测事物的始末。
翎毛:鸟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燧:古时候取火的器具。
这里指取火的动作。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步履:(书)行走。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寓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内涵。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寓意。
2.如何让学生在解读文章时,把握住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过万重山漫想”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呢?(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解读文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过万重山漫想”的体现,理解其寓意。
3.合作交流(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什么新的认识?(2)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3.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过万重山漫想”的例子。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吗?(2)让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以“过万重山漫想”为主题进行写作。
(2)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描写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的优美散文。
作者通过对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描绘,回顾了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在三峡留下的千古绝唱,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3. 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知识和历史传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地图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三峡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读音错误。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 学生分组讨论,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四、理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学生讨论:如果你去过三峡,你能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六、课堂小结(3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过万重山漫想》长江三峡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祖国河山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可以更加开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目标:一、感受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英雄气概。
二、学习运用联想、想象开阔思路,活跃思维。
教学重点: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文中的联想和想象。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刘征即刘国正, 1926 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二、题解关于“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关于“三峡”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
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 ,“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
“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
三、介绍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80 年 12 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四、正音:夔门kuí耸峙zhì攲侧qī无恙yàng篙工gāo抟tu án坼chè燧suì翎l íng端倪nì五、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讨论、明确:“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于是,我的思,如同被疾引着,无无地延展开去。
”从而引了一上下几千年的“漫想”。
1-2 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也可叫作“引子” ;就此打开,遐想展翅翔⋯⋯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的空和去⋯⋯”“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会有人从此穿。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技巧。
(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3)作者表达技巧的分析与借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背景,设计教学环节。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合作探讨,解答生字词难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字词、意象、意境等。
(2)分析作者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借鉴。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畅谈感悟。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解读诗歌内涵。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自然之美。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三《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结构,理清本文的思路。
2.学习并体会本文哲理性极强的语句。
3.了解“第一个”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2 难点:3【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
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
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翟塘峡为长江三峡第一峡,又称夔峡。
从奉节白帝城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雄伟壮丽著称。
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与北岸的赤甲山对峙,岩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门,紧锁长江。
江水在峡中咆啸奔腾,旋涡四起,山雄水急,气势磅礴,令人叹为止。
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
从巫山县大宁河口,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峡长45公里。
其特征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似一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
巫峡景区由\'三台八景十二峰\'等景点组成。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自宜昌秭归县香溪河至宜昌市南津关,其特点是滩多水急。
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
西陵峡中景观甚多,著名的有黄牛峡、黄陵庙、三峡工程、灯影峡、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屈原祠等等。
自古以来,写三峡的文字就很多,同学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不少。
如郦道元《水经注·三峡》,李白的《秋浦歌》、《朝辞白帝城》等等。
要在众多的名文俊笔中写出脱俗的文字来,不费踌躇是不行的。
正是这样,《过万重山漫想》是独辟蹊径的,以三峡为踪,情随景迁,景随情变,思接千载,心游万仞。
通过‘漫想’,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勇于开拓的志士仁人表示了由衷的赞美。
在写作中,作者打开视野,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自由驰骋,其思路纵贯古今,气势非凡,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过万重山漫想刘征【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曾到过长江三峡。
当立于船头,看着东流的滔滔江水的时候,应该说浮想联翩的——我想到:这个世界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上帝对中华民族应该说是偏爱的。
因为她赐给了这个民族多少秀丽的名山、澎湃的大川。
而这山川又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今天,让我们走进万重山,和刘征一起漫想。
一、解题:漫想:字面理解是“不受约束的想”,“随便的想”之意,表明作者并不是只就眼前所见之景而写景,而是以过三峡为缘由,通过引申、联想来表达某种理念,呈现思考的结论。
(文体:抒情散文)二、提问:本文的题旨由什么引发开来?(师生讨论,齐背《早发白帝城》)李白的二句诗: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出示描写三峡的诗词:(幻灯片展示)《三峡歌》陆游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明月中。
《登高》杜甫《上三峡》李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朝上黄牛,三暮竹太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四、幻灯片展示三峡风景图片教师小结五、投影字词:夔门(kuí) 耸峙(zhì) 欹侧(qī) 无恙(yàng) 篙工(gāo) 抟(tuán)坼(chè) 燧( suì ) 翎(líng) 端倪(ní) 啃噬(shì) 追溯(sù)六、思考:1.文章内容中能体现文题中的“过”的语句有哪些?请找出来。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文章通过作者亲历的徒步旅行,描绘了过大山的壮丽景色和心灵的洗礼。
详细内容涉及:1. 熟悉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3. 深入探讨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徒步旅行的图片,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熟悉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逐段讲解,分析作者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c. 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述,分析其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段落划分和主题归纳。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需在以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培养爱国情怀。
《过万重山漫想》(第2课时)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分数_______
Ⅰ卷客观题(共30分)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红色的字形、音无误的一组( )
A.绮丽多彩(qí)不绝如镂(lǔ)濯濯童山(zhuó)睹物思人(dǔ)
B.两山对峙(zhì)黯(àn)然神伤摧山坼(châ)地初露端倪(ní)
C.五色斑斓(bán)煞费苦心(shà)令人神望(wǎng)筚路蓝缕(lán)
D.不事稼穑(qiáng)嘘唏赞叹(xū)瞬隙万变(xī)敝帚自珍(b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转瞬即逝摧山坼地黯然失色
B.不盈不溢一泄千里渗淡经营
C.联绵不断筚路蓝偻千仞飞瀑
D.嘁嘁喳喳惊心动魄船舷畸侧
3.下列句中应填的词语是( )
(1)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________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________了精神负担。
(2)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____________了。
A.探明增加轻而易举
B.探明增添易如反掌
C.查明增加易如反掌
D.查明增添轻而易举
4.下列句子,红色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触目惊心。
B.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
C.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敝帚自珍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洒洒的时候,可曾想到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5.下列红色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
(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
)B.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端倪:仔细看。
)
C.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
)
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摧山坼地:摧塌山脉,使土地干燥。
)
6.下列句子的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失败,有后退。
B.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向东流去,一泻千里。
C.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
D.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闪电一样快,雪片一样白,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Ⅱ卷简答题(共20分)
赏析课文片断,概括筛选有用信息,回答问题
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
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
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
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
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
”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边的、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甚至上前拉一把。
然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①作者直接说的是“穿过三峡”的第一个;然而,却饱含着哲理,甚至可以感悟人生。
作者如何评价“第一个”?请从两个角度概述
a.____ ____;
b.______ __。
②作者为什么说“绝然不是第一个”?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神态动作
a.“绝然不是第一个”的理由:______ __;
b.作者的描写是(限13字):____ ____。
③作者说“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这一点容易理解;然而如何理解“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
请参照原文句,作三个侧面的剖析:
a.______ __;
b.______ __;
c.______ __;
III卷附加题(共10分)
本文写的明明是作者穿过三峡时的感受,为什么作者不把题目命名为《过三峡漫想》而称之为《过万重山漫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