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推荐单位专家项目简介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5
一、项目名称复杂环境铁路线路实景智能设计与精准维护技术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国家铁路局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要求。
项目针对复杂环境铁路建设中多时空尺度多维要素的快速感知认知、多目标综合最优的线路智能设计,以及铁路运营过程中高精度自动化线形维护的难题,通过理论与技术创新,突破了多时空尺度高精度可交互实景三维构建技术,创立了复杂环境线路多层级多目标智能设计方法,研发了铁路线路精准维护技术及装备,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复杂环境铁路线路实景智能设计与精准维护技术体系,全面支撑了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复杂艰险地区的铁路建设与维护。
该项目成果已在国内80%铁路勘察设计单位及全部铁路局推广,在兰新、拉日、西成、宝兰、银西等艰险环境铁路,及沙特、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海外铁路的勘察设计与维护中成功应用。
设备出口17个国家,创造经济效益累计达42亿元。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8项、软件著作权42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2部国家标准和3部行业标准。
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社会效益显著,为我国铁路的发展及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一带一路”、“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铁路线路设计与维护是从根源上保障运营安全,决定项目经济与社会效益、环保合理性的核心工作,对铁路的全生命周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国铁路运营线路已达13.1万公里,并规划了4.4万公里的建设任务,铁路建设与维护规模世所罕见。
特别是随着青藏、兰新、哈大等复杂环境铁路的建成开通,铁路建设与运营环境日趋复杂。
如何在地形复杂、灾害频发、生态脆弱、气候恶劣的复杂环境中,实现高精度的全息感知,搜索多目标综合最优的线路方案,并长久保持运营线路的光滑平顺性,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团队历经10 余年技术研发,突破了多维复杂环境的实景感知,线路多目标智能设计,智能化精准维护的难题,形成了线路感知-设计-维护的智能化技术体系。
1、项目名称: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推荐奖种及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简介:花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及油料作物,但其生产机械化程度严重滞后。
表现为:播种环节精度低、伤种率高,联合作业效果差;分段收获损失大、效率低;联合收获技术不成熟、适应性差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历时10年,在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的支持下,根据中国不同区域花生的种植模式与土壤特性,创建了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的关键技术体系,撰写了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农业部已颁布),创新研发出了实现本套技术体系的系列机械化装备,开发、推广、应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8种机型,实现了花生播种与收获两大环节的机械化生产。
主要技术创新如下:1.发明了花生单双粒内侧平滑精确充种、膜上苗带覆土、多垄仿形联合作业等机械化关键技术,创建了花生机械化播种的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机械化播种的质量,实现了高效低损作业,提高效率23倍。
研制推广了适应不同种植要求的2BFD-2B、2MB-2/4、2BFD-2S、2BF-2/4、2BFD-2L、2MB-1/2、2BFD-2C、2BFD-2G等8种花生联合播种机。
2.首创了挖夹拔送组合式收获、摆拍去土、甩捋式摘果等关键技术理论,发明了挖掘铲与链(带)组合夹持式、L型链式分离输送技术等11项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出了花生分段与联合收获机械装备,实现了分段轻简化收获与多环节联合收获作业。
在改变传统收获方式、提升作业效率、减少收获损失方面获得突破。
研发并推广应用了适应不同种植特点的4H-2A、4HFS-150、4HT-2、4SHWZ-1800、4HTZ-950等5种花生分段收获机以及4HBL-2、4HB-2A、4HBL-4、4HQL-120、4HLZ-140等5种花生联合收获机。
3.构建了国内首个集品种筛选、种植模式、收获方式等多信息融合的花生机械化生产专家信息系统;撰写完成了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并由农业部颁布实施(农办机[2013] 37号);形成了完善的花生机械化播种、收获技术装备框架体系,为适应不同生产模式的花生机械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根据河北省科学技术厅要求,需要对拟推荐项目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进行内部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推荐单位(专家)、项目简介、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推广应用及经济社会效益情况、曾获科技奖励情况、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高烈度区复杂地层条件茅坪山隧道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二、推荐单位:河北省教育厅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围绕高烈度区复杂地层条件隧道稳定性控制技术问题,通过产学研结合进行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攻克了系列技术难题,提升了我国隧道穿越复杂地质条件稳定性控制技术水平,促进了复杂地层隧道快速掘进技术的发展。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成果如下:1.基于模糊数学理论,考虑地下水、地形地貌、岩性和降雨等因素,建立了富水破碎充填岩溶隧道涌水风险评判模型,提出了岩溶隧道涌水风险分级方法。
2.创新性应用了“大管棚+小导管+中台阶拱脚纵梁加固+超短三台阶法+浮力自动启闭单向反坡排水+废水循环再利用”技术体系,解决了高烈度复杂地层条件隧道结构稳定、变形有效控制及自然环境保护的技术难题。
3.分析了高烈度活动断层隧道抗震减震机理,优化了活动断层区段全环间隔注浆加固参数,研发了充气堵水注浆止水装置,丰富了我国高烈度富水活动断层区隧道设计和处治方法。
4.基于位移突变理论和空间变形监测技术,创建了富水软岩隧道变形控制基准,提出了软弱围岩隧道超前支护、掌子面加固、拱脚稳定、支护补强和空间变形监测反馈等变形控制综合施工技术。
五、推广应用及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该成果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处于成熟应用阶段,主要应用高烈度复杂地层高速铁路隧道施工中,对公路、水工隧道修筑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本项目自2011年01月开展研究,成功应用于沪昆客专贵州段10余条隧道修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周围环境,实现了复杂地层隧道高效、安全、快速修筑,社会效益显著,通过应用课题组一系列研究成果,直接经济效益显著。
1、项目名称:复杂地形下长距离大运力带式输送系统关键技术2、提名者与提名意见:提名单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名意见:该项目攻克了复杂地形长距离大运力带式输送系统永磁电机直驱、沿线张力控制、空间转弯和安全保障等共性关键技术难题。
研制的带式输送系统满足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规划》要重点研制矿山长距离及大运力带式输送机的战略需求,实现了我国大型带式输送系统的跨越式发展。
相关成果授权国外发明专利4件(美国1件、澳大利亚2件、南非1件),中国发明专利32件,软件著作权9件;发表SCI/EI论文17篇;获国家重点新产品2个;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研制的复杂地形长距离大运力带式输送系统,支撑了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千万吨矿井斜沟煤矿、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黄登水电站的建设,在山西焦煤集团、新汶矿业集团、华能集团、中建材集团等企业推广应用。
产品出口到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项目简介:带式输送是煤炭、金属与非金属等矿山物料运输的主要方式。
传统带式输送系统难以适应复杂地形下的长距离大运力物料输送的要求,多采用接力运输方式,转载次数多、故障点多,污染大;在大坡度大转弯地形条件下甚至采用车辆运输方式,增加了运输距离和道路建设投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安全问题频出,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大型现代化矿山的战略需求。
《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规划》(2005)明确提出:重点研制矿山长距离及大运力带式输送机。
项目通过产学研联合自主创新,突破了长距离大运力带式输送系统永磁电机直驱、沿线张力控制、空间转弯和安全保障等共性关键技术难题。
主要技术创新如下:1. 发明了长距离大运力带式输送系统永磁电机直驱、分布式张力调节、空间转弯等本体关键技术,解决了传统大型带式输送系统起动力矩小、冲击大、张力波动大等问题,增强了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二、提名单位意见该项目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水库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跨尺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学科平台,聚焦食品中违禁添加物、农药残留、能源环境特征物质等特征物质的现场、快速、实时、准确的筛查需求,针对传统分析手段监测费用昂贵、操作过程复杂、分析处理时间长、分析数据更新缓慢、不适于现场在线监测,不能满足动态数据分析要求等问题,系统研究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食品安全、能源环境监测领域的理论创新及技术创新工作,历时5年,获得了一系列理论与技术成果,建立了新的光谱处理方法,设计了新型的芯片,建立了食品安全、能源环境安全领域的监测方法,形成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领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6篇。
我单位严格按照《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推荐工作的具体要求,对推荐书内容及全部附件材料进行了严格审查,确认该项目符合《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中的申报条件。
经审查核实,申报的各项内容及材料符合重庆市科技进步奖的提名条件。
综上所述,同意提名该项目为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食品安全问题、能源环境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难题。
其特征物质的快速、现场监测需求增长迅速。
目前食品以及环境监测领域主要采用传统的实验室分析手段。
这些方法的监测设备费用昂贵、操作过程复杂、分析处理时间长、分析数据更新缓慢,不适于现场监测,不能满足动态数据分析的要求。
因此本项目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课题的支持下,系统研究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能源安全领域的算法理论、芯片技术以及现场检测方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发明和创新内容如下:1. 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拉曼光谱与处理方法,通过基于小波变换的自适应阈值去噪算法实现拉曼光谱原始信息的高频噪声滤波,采用基于非对称最小二乘的基线校正算法,去除荧光背景对光谱分析的干扰,进行标准归一化处理以及基于三次平滑样条拉曼光谱数据拟合,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拉曼光谱的噪声,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度。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项目名称:大型电力变压器智能化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推荐单位(专家)意见该项目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大型电力变压器智能化的体系架构,实现了智能传感器自适应接入、网络通讯与分布式计算,解决了变压器信息感知、信号处理、故障诊断等硬件的一体化技术难题。
提出了大型电力变压器状态信息的多种智能感知方法,包括发明了局部放电超高频智能传感器、F46中空毛细纤维管及MQ 型气体智能传感器、绕组暂态电压与套管绝缘参数集成智能传感器等。
提出了基于混沌振子滤波和最优小波去噪的变压器状态监测信息自适应去噪新方法;提出了基于统计模型、状态模型和寿命模型的大型电力变压器健康指数评价模型。
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基于热点温度估计、油纸水分平衡和油纸加速老化因子的电力变压器负荷调度辅助决策方法,实现了变压器冷却系统及在线滤油系统的智能化运行控制。
项目成果整体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已在广东、云南、重庆、河南、甘肃、安徽、山西等20 多个省市的200 多个变电站(升压站)使用约1300 多套。
近三年,部分成果应用单位新增产值约10亿元,新增利润1.3亿元,新增税收6000余万元,同时,由于减少停电试验每年可创造间接经济效益约30多亿元。
经形式审查,该项目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推荐资格条件。
特推荐该项目申报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电气工程学科。
智能电网对电力系统关键设备智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电力变压器是变电站设备智能化最复杂和最具挑战的课题,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状态参量智能感知、运行状态智能评估、运行维护智能决策等方面。
电力变压器智能化对保障电力变压器良好的运行状态,支撑变压器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本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采用“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攻关”相结合的方法,为解决目前高压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技术及产品存在的关键问题,对电力变压器智能化关键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高端热镀锌合金清洁高效制备和热镀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二、完成人苏旭平、王建华、刘文德、苗华磊、张盈、涂浩、孙天友、刘亚、刘志祥、吴长军、陈爱国、彭浩平、谌可颂三、完成单位常州大学(苏旭平、王建华、涂浩、刘亚、吴长军、彭浩平)、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刘文德、苗华磊、孙天友、刘志祥、陈爱国、谌可颂)、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盈)四、项目简介连续热镀锌因镀层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漂亮的外观和优异的成型性等特点,汽车和家电外板均采用该方法提高其抗腐蚀能力。
近年,我国汽车和家电行业快速发展对高端热镀锌钢板(连续热镀锌汽车板和家电板)需求大幅提升。
但是,由于热镀锌质量难以满足需求,10年前我国高端热镀锌板还主要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热镀锌合金制备的主要技术瓶颈是锌中杂质含量多,冶炼效率低,污染环境;热镀锌合金设计缺乏理论依据,合金制备技术落后;热镀锌质量控制依赖经验、管理不科学,产品质量不稳定。
以创新高纯锌的冶炼技术为基础,开发高质量镀锌合金和先进的热镀锌质量控制系统是我国热镀锌行业的重大需求。
针对上述挑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突破了锌的高纯化冶炼、锌合金制备和热镀锌质量控制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如下主要创新成果:1)创建溶液BT值调控法和联锁控制模式,发明绿色除杂新技术,显著提升纯锌品质。
制备出超过欧美标准的99.996%高纯锌,其中Cd、Sn、Sb <0.0005%、Cu≤0.0006%,Pb≤0.001%,为制备高端热镀锌合金奠定基础。
有害杂质金属回收率和品位可分别提高12.8%和40%,每年可减排镉150吨、砷200吨,有效减少有害杂质的排放。
2)建立钢板/锌液界面反应模型,创新镀锌合金设计思路和制备方法,大幅提升镀锌合金质量。
创新地将扩散通道理论与镀锌过程中界面反应相结合,揭示合金元素的作用机理;设计无底渣高质量热镀锌合金,并发明高效除渣除气和减少元素烧损的合金熔炼技术,使镀锌产品的耐蚀性和成型性大幅提升,缺陷率下降25%左右,产品质量明显改善。
项目名称: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病情综合评估及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推荐单位:北京大学项目简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损伤或退行性疾病,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PFD是涉及生殖、泌尿及结直肠三大学科领域的解剖结构及功能的科学问题,其临床表现及复杂的神经肌肉生理功能涉及多学科。
通常这类患者除了有妇科器官脱垂方面的症状外往往还合并有泌尿系统以及结直肠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因此,关注解剖结构的复位、功能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目前国内对于PFD临床诊疗工作尚存在不足。
主要包括①缺乏规范的病情整体综合评估;②治疗手段多样而不规范;③重视手术技巧而轻视手术效果和功能康复;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的盆底修复材料。
近10年来,本课题组在国家卫计委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北京市首都医学发展基金、中华预防医学会重大项目、科技部十二五规划项目、教育部新教师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市科委以及北京大学“985工程”等项目的支持下,对PFD病情评估方法的改进及多学科诊疗模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多学科联合的诊疗模式,制定规范实用的评估体系,通过学术交流及到兄弟医院推广讲学,渐渐地在全国范围内应用开来,是为国内领先,具体如下:1.PFD病情整体综合评估体系:课题组对尿动力学检查、肛肠动力检查的适应证、盆底电生理检查、影像学尤其是盆底超声及动态核磁在PFD中的价值、适应证等进行了系列研究。
科学客观的评价了临床上尚有争议的辅助检查方法的适应证,探索了MRI和盆底超声对盆底器官脱垂(POP)和尿失禁的诊断价值,通过动态MRI对POP的解剖缺陷进行研究并建模,为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并在临床中推广。
发表相关文章,研究水平紧跟国际先进。
2.成立多学科联合诊治专家组: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医生追踪病人”的理念,避免患者多次多部门就诊的问题。
由妇产科牵头在国内率先组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PFD多学科联合诊治专家组对患者采取综合病情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追踪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判,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
该诊疗模式在全国推广应用。
2011年以来,联合专家组诊治解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复杂疑难病例。
3.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织工程补片:课题组近3年着重研发新型自主知识产权的盆底组织工程补片,先后制备出了以天然蚕丝为支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种植的补片,动物实验证实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学力度,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见附件),临床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Qi Li,et al.2014 ,Cell Tissue Res;李琦,2014年,中华医学杂志)4.举办全国盆底重建于微创学习班及手拉手培训班:项目组培训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学员逾5000名。
发行光盘1000余套,更新理念,制定了尿失禁和盆底器官脱垂的诊治规范,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大力的推广,有力促进了我国女性盆底疾病的诊疗水平。
研究成果在国内核心期刊及相关领域的前沿SCI杂志陆续发表。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北京大学:一直以来坚定的支持妇产科以及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诊疗中心,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领导项目组最早在国内开展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吊带手术、全盆腔重建手术以及腹腔镜骶骨固定术,并创新了传统盆底手术,创立并实施女性盆底疾病综合诊治模式,主持举办十届北京大学盆底学习班,创立并实施全盆底手拉手学习班。
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织工程补片,并获国家级发明专利。
主持卫生部重点项目、科技部、北京市首都发展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以及北京大学985项目,对于本项目全部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推广应用情况:项目组多年来致力于引领全国女性盆底疾病诊治工作,推广新的盆底整体理论、病情综合评估体系和多学科诊治模式,旨在提高我国盆底诊治的整体水平,赶上国际先进,为广大患者造福。
推广模式尽量多样化,使其适合多层次的医务人员。
推广应用方式包括有举办全国盆底学习班、举办盆底疾病手拉手学习班、招收进修医生及下基层帮扶等。
培训学员5000余人,涵盖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及大陆26个省市自治区,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盆底疾病的诊治工作。
有至少40余家医院通过以上推广形式开展了盆底疾病诊疗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医疗效果,造福一方盆底疾病患者。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无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名:王建六排名:1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从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10余年,领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以及盆底疾病诊治中心进行了本项目全部基础及临床研究,最早在国内开展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吊带手术、全盆腔重建手术以及腹腔镜骶骨固定术,并创新了传统盆底手术,创立并实施女性盆底疾病综合诊治模式,主持举办十届北京大学盆底学习班,创立并实施全盆底手拉手学习班(见附件35)。
带领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组织工程补片(见附件1-附件3)。
主持了卫生部重点项目、科技部、北京市首都发展基金(见附件4)、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见附件5-附件6)以及北京大学985项目,出版著作(见附件36-附件39)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
对于本项目全部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魏丽惠排名:2技术职称:正高级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做为国内知名妇产科专家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前任主任,大力推荐帮助盆底疾病诊疗工作,积极培养,扶持年轻大夫。
建立了盆底疾病的诊疗团队。
参与盆底重建专辑光盘的编辑(见附件39),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对于本项目全部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孙秀丽排名:3技术职称:副高级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协助举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泌尿学与盆底重建研讨会及女性盆底疾病手术学习班(见附件35),规范和推广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度及盆底重建术2.探讨聚丙烯网片对于Prolift在盆底器官脱垂手术中的应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但术后新发尿失禁应引起重视(见附件34-2)。
3.探讨生物网片猪小肠粘膜下层在女性盆底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无侵蚀发生,对年轻患者更适用(见附件34-16)。
4. 通过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尿动力学结果进行研究,总结盆底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尿动力学表现,对术后新发尿失禁的高危因素进行研究。
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对于本项目第二,三,四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杨欣排名:4技术职称:正高级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从2004年开展尿失禁与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对于尿失禁微创手术的疗效,手术技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手术的少见并发症进行了研究与报道;对于盆腔器官脱垂的术后疗效,并发症特别是对于盆腔器官脱垂导致的下尿路症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同时在国内较早调查了子宫切除术对尿失禁的影响,并调查了不同分娩方式如阴道分娩,产期助产及剖宫产对尿失禁及下尿路症状的影响,研究结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发表论文(见附件34-18)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对于本项目一、二、三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苗娅莉排名:5技术职称:副高级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自2007年开始进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盆底组织生物力学特征的研究,并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盆腔MRI的诊断进行研究,同时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宫骶韧带细胞力学进行研究,对于盆底手术改良阴道闭合术、中盆腔重建P-IVS手术治疗及疗效评价做出了贡献。
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盆底疾病诊疗中心一员,参与了10届北京大学盆底学习班(见附件35),参与盆底手拉手培训班,培训全国医师盆底疾病诊疗能力,推广适宜技术。
发表论文(见附件34-6,13)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对于本项目第一、二、四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张晓红排名:6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主要研究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非手术治疗以及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术前术后的肌电变化。
2.国内较早开展了应用补片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手术治疗。
主要论文(见附件34-9)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对于本项目第一、二、四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李晓伟排名:7技术职称:中级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辅助检查方法进行科学评判,如尿动力学检查对女性POP合并排尿功能障碍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肛门直肠测压检查能够客观的评估POP合并便秘患者的直肠功能等研究做出了贡献。
2.对POP患者子宫骶韧超微结构变化进行研究。
主要论文(见附件34-1,3)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对于本项目第一、二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耿京排名:8技术职称:副高级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运用盆底超声三维检查对盆底功能评估的价值做出了贡献。
2.参与第七、八、九、十届北京大学盆底学习班,协助推广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超声诊断及评估技术。
主要论文(见附件34-4,5)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5%。
对于本项目第二、四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许克新排名:9技术职称:正高级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做为盆底疾病诊治中心专家和泌尿外科专家,积极参加疑难复杂病的诊治,提高了治疗效果。
参与学习班的开展(见附件35)。
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对于本项目第一个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姓名:武靖排名:10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是对部分POP患者应用T2 FRFSE序列分别行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MRI扫描,获得连续二维图像,并进行盆底器官脱垂的判定,对盆底隔组织器官进行形态观察、径线的测量,确定MR评估序列,辅助建立受试者完整的盆底三维几何模型,并参加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多学科会诊及讨论。
参与学习班的开展(见附件35)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对于本项目第一、二创新点做出了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