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讲中庸Microsoft Word 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66.50 KB
- 文档页数:58
各位研读儒学的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研读孟子。
孟子这部书加上大学、中庸、论语,合起来一共四部书叫做四书。
我们过去读书人,从小开始读书的时候,读了三字经、百家姓这一类的儿童读本之后,接着就念四书。
孟子也是在四书之中,过去读书人很重视这一部经,因为孟子是跟子思学,是子思的学生,子思就是孔夫子的孙子,他是跟孔子的大弟子曾子学来的,曾子就把孔子的道,也就是学说思想一以贯之,能够传下来。
所以四书论语是孔子的言论记载下来的一部书,大学就是曾子著作的,曾子把孔子所讲的道,很完整的在这一部书里面,写得非常扼要,可以说是可以代表儒家的道。
子思写的中庸,他是用另一种方式,也把孔子的道、他的学说思想,很完整的把他传下来。
现在这个孟子,孟子生的时代是在春秋之后的战国时代,孟子的家乡是在邹,现在山东省的一个邹县,古时候这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不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是个鲁国的附庸国,到后来就变成跟鲁国并在一起了,现在就是山东省的邹县、一个县。
孟子就是这个县的人。
我们现在就看孟子这部书了。
孟子一共写了七篇文章,这七篇文章就是一部孟子,古人注解把每一篇分成上下两篇,七篇上下来说有十四篇。
第一篇就是梁惠王,梁惠王就是因为这篇开头的这一章,这一章就是孟子见梁惠王,这个题目也跟论语是差不多,论语比如说,上论开始的时候学而篇,学而篇就是因为第一章就是学而时习之,就用那学而两个字做这一篇篇的名称。
孟子也是这样,在开头这一章,孟子见梁惠王,就是把梁惠王做这一篇的名称。
再解释梁惠王,梁惠王本来他是魏国的,魏国在春秋时代是晋国,晋国在那个时候,本来这个国家有六家的卿大夫,到后来逐渐逐渐因为三家的卿大夫,这个三家卿大夫是韩赵魏,韩是韩国的韩,赵是赵钱孙李的赵,魏就是这里讲的魏惠王的那个魏,魏早期的时候是跟韩赵,他们都是晋国的三家大夫其中之一,到了战国的时候,这个三家各自都独立了,成为国家了,这就是到了战国时代。
因为在春秋是五霸,五个大强国,到了战国的时候就是七雄,有七大强国。
国学:明哲保身,进退自如(中庸)(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国学:明哲保身,进退自如(中庸)【原文】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1)!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03《⼤学》徐醒民先⽣讲述下⾯把它再从,格物来开始讲,物格⽽后知⾄,知⾄⽽后意诚。
意诚⽽后⼼正,⼼正⽽后⾝修。
⾝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这⾥这是⼀⼤段完了。
前⾯要想,明明德于天下,要想教天下⼈,都明德的话。
先从天下,从外往内,⼀层⼀层的推,推到最后,致知在格物。
现在从内往外,真正的,物格⽽后知⾄,那个念头⼀动,前⾯讲格物,格物是动了念头,动机。
现在物格,物是机,格是动,机要⼀动,⽽后知⾄,然后就觉。
机⼀动,然后就觉悟。
知啊,知是觉悟,知是马上就觉。
念头⼀起,⽴刻就觉悟,格物致知,反过来讲,物格⽽后⽴刻就觉悟。
知⾄,你能够觉悟,⾃⼰的动念,也就是觉悟,⾃⼰的动机,⽽后意诚。
意识⾃然就诚了,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
国家⼀治,⾃⼰国家,治得国泰民安。
民安是什么呢?要想民安,就要拿⼤学之道,教化⼈都要明明德。
明明德⼀般⼈,当然不知道,什么叫作明明德,这要看治国的⼈,⽤种种的⽅法,来教化⼀般⼈。
教化⼀般⼈,就是先教⼀般⼈,都能够学着能够作,从这⾥开始。
⽐如说讲这个五伦,五伦讲⽗慈⼦孝,就从这上⾯开始讲,教⼤家学习,从家庭⾥⾯⽗慈⼦孝,到外⾯尊敬长辈,跟朋友相处讲究信⽤。
这些都要去⾃私⼼,如果⾃私⼼不去的话,⽗慈⼦孝也谈不上。
⽗慈⼦孝讲到,最⾼的境界,都是忘了⾃我。
⽐如说,常常看到那些,天灾的时候,⽕灾⽔灾,⼉⼦掉到⽔⾥⾯去了,那个母亲不管⾃⼰,会不会游泳,奋不顾⾝的,她就跑到⽔⾥,救她⼉⼦。
发⽣⽕灾了,或者是⽗亲,他跑到⽕场⾥⾯,要把⾃⼰⼉⼥救出来,救不出来了,连⾃⼰烧死在⾥⾯,烧死在⾥⾯,⽗母还把⾃⼰⼉⼥,紧抱在怀⾥⾯,这就是忘我的境界。
⼉⼥呢?孝顺的⼉⼥,对待⽗母也是如此。
要教⼈家,国君要教⼀般国民,致知在格物,物格⽽后知⾄,讲这个道理,⼀般国民那⾥懂。
你国君,或者帮助国君办教育的⼈,⽤这些⽅法来教他教国民,国民都会学。
⽽且⽗慈⼦孝,都是天性,天性就是本性⾥⾯,都有这种道德。
《《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庸》。
《中庸》这本书里有好多有道理的话呢。
比如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听起来有点难,其实就是说呀,上天赋予我们的就是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就是道,修养道就是教育。
就像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就是顺着我们善良的本性,老师和爸爸妈妈教我们要诚实,这就是教育我们走在正确的道上。
还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说,心里没有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时候,就是“中”的状态;有了情绪,但是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就是“和”的状态。
比如说,我们考试考好了,心里高兴,但不会骄傲;考不好,心里难过,但不会一直哭鼻子,这就是“中”和“和”。
小朋友们,是不是有点明白了呢?《《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了解《中庸》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句话是说,品德好的人能做到中庸,品德不好的人就做不到。
比如在学校里,有的小朋友会和大家友好相处,不欺负别人,也不骄傲自满,这就是像君子一样做到了中庸。
而有的小朋友总是捣乱,还不听老师的话,这就是小人反中庸啦。
再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就是说道就在我们身边,要是有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大家,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啦。
就像我们做好事帮助同学,这就是身边的道,很简单对不对?小朋友们,《中庸》是不是很有趣呀?《《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来说说《中庸》。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这是说君子能与人和谐相处,但不会随波逐流,这是多么强大呀!能够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也是很强大的。
比如说,大家都在说一个错误的事情是对的,但是君子知道那是错的,就不会跟着说,这就是和而不流。
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偏向自己的好朋友,公平对待每个人,这就是中立而不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就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分辨,踏实地行动。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大学》大学这一部书,原来是在礼记里面的一篇,到了宋儒的时候,也是朱子他从礼记里面,把大学还有中庸提出来,再加上论语还有孟子,一共合起来叫四部书,叫四书。
我们过去那个时候,还没有学校的时候,一般读书的人,从小开始读书,先读了三字经,这一类的儿童书籍。
读了之后就读四书,四书先读论语,然后接着读大学、中庸、孟子。
我们现在开始共同研究大学,大学,古人在儿童时期开始上小学,到了一定的年龄,理解的能力,比儿童时代要好的时候,就开始入大学,在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一类的书了,大学、中庸。
大学这一部书,先我们看看书的名称,叫大学,根据汉儒郑玄,郑玄他的字叫郑康成,我们普通讲书的时候,要尊重先儒,就是不讲他的名,就称呼他的字,是郑康成,他解释大学是什么呢?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他说大学这一部书,记载的很广博的学问,学了这个学问之后,可以从事政治,到宋朝朱熹,就是朱子。
他解释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他说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人之学,比如说在位的,古时候作天子、作国君,都要学这部大学,除了天子,各国的诸侯,一般的读书人,也要学这个大学,这是汉儒跟宋儒,两位把大学这个名目解释,我们现在研读这个大学,特别要注重,开头这几句话。
开头这几句话,也可这么说是大学所讲的,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而且是个纲领,这一部大学这么重要,是谁做的呢?一般的说,是孔夫子的大弟子,曾子作的,其余的还有一些注解,认为『经』是孔子,曾子是把它记载转述而已,但是多数的讲,这部经就是曾子作的,当然曾子作这一部经,当然他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而孔圣人自己讲述而不作,所谓述而不作,就是把古代的圣人,所传下来的学术,到孔子的时候把它叙述出来,自己没有创作,根据这个意思来讲,曾子作了大学,这个经文的原意,当然是从孔夫子那里学来的,孔夫子是述而不作,这部经所讲这个道理,从古代圣王,圣人在位的那些古圣先王传下来的,这个学问。
这门学问严格说起来就是一个字,就是『道』字。
第二十篇:尧曰篇第243讲现在翻开827页,最后一篇了,尧曰篇:先把经文念一段: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先讲这一段,这一篇,应该,大概有三章,后面子张问第二章,后面是第三章。
我们先讲第一章,分五节,刚才念的是第一节。
开头讲的尧曰,是尧对舜讲的,他要把天下让给舜,把天下让给舜不简单,首先,他问朝廷里面的大臣子,看看哪位能接他的天子之位,大臣们都接不了他的位置,他让大臣在外面找,后来找到舜了,舜在家庭里是个大孝子,就把他找来了,找来之后就安排他在朝廷里干许多大事情,发现他干的不错,就把天下交给他,交给他的时候,就给他交代下面的话。
我们看:尧曰:咨,而舜,是一个感叹的意思,因为要把天下让给他,这是一个大事情,尔是当你字讲,舜是他的名字,天之历数在尔乎,历数根据孔安国的注解,三传,论语有孔传,他说历数是天道,天道还不好懂,孔颍达,在孔安国的注解解释,天的历数是指天的四时运转,四时运转时,气候春夏秋冬分的很清楚,他说历数就是,天在那转,用在人事方面,就是说帝王要换了,比如说尧让天下给舜,就是改姓了,尧说,天子的位置要交给你了,在尔躬,就是在你身上了。
转动是说天子的位置应该转给你,由你来接受,在尔躬的话,天下交给你,你要怎么样履行天子的职位呢?这句话很重要,允执其中,允是切实的执行,执是执着,一般人要不执,但作为天子做好事情要执着,这叫择善固执,对于好事情不但要执,而且还有固执,执的很坚固,把天下交给舜,就要固执,圣人要执,圣人有圣人的品德,又有天子的位置,叫有德有位了,这就要择善固执了。
这个择善固执既然是圣人所看见的事情,道理透彻的很,一般人看不到,他看到很透彻,对天下苍生有益,他就要执着了,允执其中,其中就是中道,这个中道,不是圣人的话,普通人很难了解,既然普通人不能了解,天子就要坚持固执的去办,那就是前面讲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天子办的事,让天下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事情办好了,天下人受到利益了,天下人还是不了解。
《论语》各位研究儒学的学友,我们现在开始研读论语,论语这部书,是孔夫子与他的弟子,讲学的一种言语,然后把孔子的言语纪录下来,成为这一部书。
我们研究儒学,孔夫子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凡是求学的人,都尊重孔夫子为老师,一般都称呼孔夫子为至圣先师,他是圣人之中是至圣,没有那位圣人比他的地位更高,所以叫至圣。
为什么呢?孔夫子把我们中华文化,从五帝三王,历代的那些在位的圣人,所传授的道,由孔夫子把它整理整理,集为大成,所以他在中国的古代圣人之中,他是至圣。
这部论语就是他跟他的学生们,谈论求学之道,以及当时候各国的君臣,来向孔子问政、问道,这些都由孔夫子的弟子,有的说是孔夫子的再传的弟子,把它纪录下来的,就成为现在一部论语。
孔子把中国五帝以来,历代圣人所讲的道,经过他老人家整理,成为诗经、书经、易经、礼经,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一部春秋,另外还有一部乐经,现在乐经找不到了。
一般称为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他跟弟子们谈论学问的时候,往往谈到五经里面的学术,谈到五经里面的学术,孔子就在谈论之中,非常扼要的把五经,谈到那一部经,就把那一部经重要的意义,就解释的非常透彻。
这些都是记载在论语里面,所以我们学儒,尊孔子为我们的老师,因此,就先研读论语。
在过去我们那个时候,还没有学校的时候,一般读书人都是上私塾,上私塾的学生,先读那些儿童的读本,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一类的。
读了以后,接着就读论语。
而且从宋朝以后,论语读了以后,就读大学、中庸、孟子这叫四书,读四书的时候,先开始就读论语。
我们今天大家都有兴趣来学,儒家的学术,也就是学孔子所讲的学术。
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论语这部书在古时候没有注解,到了汉朝,原来论语是什么呢?由孔子的弟子,或者是孔子的再传的弟子,纪录之后,一般人读经文,论语的文字,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他焚书,把儒家的经书都烧了论语也被烧了,烧是烧了,但是古时候读书人都是注重背诵,秦始皇可以把论语书本子烧掉,但是一般读书人背熟了,记在心里面,这个烧不掉的,所以到汉朝,论语又由那些读书人,把它背诵出来,再用汉朝当时的文字,又把它写出来成为一本书。
《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及译文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第二十章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
尊贤,则不惑。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敬大臣,则不眩。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
来百工,则财用足。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XXX 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XXX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XXX后裔子XXX,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XXX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XXX、XXX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XXX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先天。
XXX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先天)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中庸》讲记(85)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一章“知性”,原文如下:“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第二十一章“知性”这一章非常短,看起来简单,可非常重要。
这章的章题叫“知性”,就是知道、明了我们的天赋本性,这对我们生而为人是最要命的问题,因此可以和《中庸》第一章开头的几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进行合参、比照学习。
“自诚明,谓之性”就是“天命之谓性”。
天命的根本,就是儒家说的根本,就是这个“自诚明”之本性。
后来禅宗提出“明心见性”的口号,那是借用了儒家,尤其是《中庸》里关于这个“性”的概念。
明心见性就是大彻大悟,就是知天命本性。
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果你能够知道、明确了“自诚明”的这个天命本性,那你就能成佛了。
所以,因为有了禅宗对明心见性的特别提持,《中庸》里讲的这个“性”,也就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以前本光法师就经常说:“正心就是明心,诚意就是见性;儒家所说的正心诚意,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性”。
我们书院保存有老和尚的一盘录音,他老人家在里面就反复这么强调,真是把佛家和儒家的修养都打通了。
明心,明的是什么心?禅宗说是明烦恼生灭心。
我们的心会生出种种烦恼,我们的念头也是生生灭灭、来去无常的。
明心,就是要用我们天赋的觉照能力,去照了心中生生灭灭的烦恼妄想。
什么是见性呢?就是见真如不动性。
真如不动性就是我们精神的本来,就是生命的本体,就是《心经》里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般若自性。
它无始无终、不来不去、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百千万亿劫过去它也不会变老一点,穷尽宇宙的一切空间它不会有任何增减。
所以,禅宗修学,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明这个心、见这个性。
儒家说“诚者,天之道”,老天爷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如果只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个字就是“诚”。
我们精神的根本特性就是诚实,就是诚而不欺。
人的精神本性就是一个“诚”字,它是不会欺骗我们的。
尽管你是一个大骗子,天底下所有的人都被你骗了,但是,你自己知道自己在骗人。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子思(公元前483---公元前402):孔伋,字子思。
父名鲤,祖父孔子曾直接教过他,为曾参弟子,独能传授孔门心法。
受困于宋,而作《中庸》。
《中庸》乃儒家人生哲学的名著,论心性多精语,宋明理学家奉为圭臬,所谓「不偏,不易乃中庸之道。
」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子书。
子思曾周游讲学,到过宋、卫两国,得到时君的尊重。
子思家贫,他解释富贵的真义: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谓之贵,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贵。
他阐述高官厚禄,不足以钓饵君子。
痛斥阿谀求荣的不当,惟德高和寡,未能见容于世。
卒年六十二岁,因述圣祖之业,后世称为「述圣」,是四配之三。
各位同修,现在我们开始研究《中庸》。
《中庸》这一本书,原来是《礼记》里面的一篇经文,它列在《礼记》第三十一篇,后来经过宋儒朱子,把它编在《四书》里面,在朱子之前,实际上很早就出了单行本了。
据我学人的老师,雪庐老人,他老人家说:『大概在汉朝的时候,这一部《中庸》就有单行了。
』在那个时候,刘歆在《七略》里面,七略是,略是大略的略,有七种略,在《七略》里面,有关在礼这一方面,它曾经列出有《中庸》这一篇。
同时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也提到有《中庸说》两篇,可见得在汉朝那个时候,《中庸》就单独地发行了。
从汉朝以后,六朝以及到唐朝的时候,历代都有人注解,可惜这些注解到后来,大部分都遗失了、找不到了,我们现在还可以从唐宋文里面,有一篇是李翱写的一篇《复性书》,那个《复性书》,就是以《中庸》这一篇做主要讲解的一个依据,那一篇书,那是上中下三篇,可以我们在课外的时候作个参考。
有关于《中庸》的作者,向来很多注解的,都说是子思著作的,这个都是有依据的,那么现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陆德明《经典释文》里面,他引用汉儒郑康成的三礼目录,还有宋儒朱子在《中庸章句》里面引用程子的讲法,他们都说《中庸》是孔子,他的孙子子思所作的,再呢,我们就看《中庸》这一篇经文,中庸这两个字的意义。
根据郑康成的解释,他说,「中庸是「中和之为用也。
」根据这个解释,他这个,中庸这两个字这个庸字,作为动词用,他是用《中庸》这篇经文,重要的是作为解释中和这个道理,有这个作用。
朱子在《中庸章句》里面,引用他的老师程子的解释,他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是程伊川的解释,就是程子的解释。
我们现在就根据,一个是郑康成的,一个是程子的,这两家的解释。
我们稍微看看其中解释的意义、内容。
郑康成的解释,「中和之为用」,要点他是根据,《中庸》里面所讲的,「致中和」这个意思。
「致中和」在这个前面,《中庸》的经文就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因此他说:《中庸》这部书,就是用来解释『中和』把中和这一个道理,它的作用,解释明白了。
那么这是中庸最要的意义,中庸这两个字。
为什么中庸就是,解释『中和』呢?因为中和在经文里面就讲,是天下之大本,一切学问的根本,那么学道的人,你要学这个道怎么个学法啊!首先要找这个道的根本在哪里,所以这个中就是一个根本。
和呢?你求这个根本,怎么能够达到这个根本呢?那就在和上面用功夫,所以中和这两个字,就是学《中庸》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我们再看程子的解释,他说「不偏之谓中」,偏是什么呢?偏是偏差的,中这个字没有偏的,没有偏的就是,既不偏于左,也不偏于右,也不偏于前,也不偏于后,就是恰到好处,这个叫做中。
庸是什么呢?是不易,「不易之谓庸」。
不易就是坚定不移的,不可以改变的,这叫做庸。
因此到后面再加两句解释,那么中既是不偏了,所以它是天下之正道。
中就是天下的正道,庸呢?就是天下之定理。
所谓定理,就是前面解释不易之谓庸,这个理,不可以改变的,它是个真理。
那么这就不易,那么这样讲法,拿前面郑康成的解释一对照,虽然在讲的用辞方面有些不同。
但是在里面研究的话,意思还是相合的。
比如说程子讲:「中是天下之正道」。
那么郑康成讲这个『中和』,『中和』这个中字,那就是经文里面,「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大本就是道的根本,这个与正道能够融合起来。
和呢?经文里面讲,「天下之达道也」,达道这跟定理,意思还是能够圆融起来。
那么从这两家的解释,我们知道《中庸》,这一篇经文的名称。
就从中庸这两个字,我们就知道,这是叫我们研究《中庸》,对于我们学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
那么在下面再向各位介绍,中庸既是这样的意义,我们就了解,我们学《中庸》的要了解中庸的宗旨,它最重要的是在说明人,我们任何人,都有这个本性。
这个本性就是《中庸》一开头就讲,「天命之谓性」,这个天命之谓性,性是我们任何人本来就有,那叫做本性。
本性可以说是,它就是我们一般哲学所讲的,宇宙的、人生的本体。
讲本体就是我们的本性,那么在儒家《易经》里面,《易经》讲的本体,就是太极。
太极是《易经》的本体,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体,在《中庸》里面讲「天命之谓性」,性就是跟《周易》所讲的太极,是一个意义的,那么我们研究,人人都有这个性了,性是一个真理,它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具有的。
那么研究这个之后,明了有这个性之后,接着就要把这个性能够开发出来。
性开发出来以后,那么要知道这个性,为什么要开发这个呢?性是万德万能的,它的能力可以说是我们普通人虽然自己有,自己不认识,为什么不认识自己的本性呢?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的欲望,也就是各人的物欲,被这个物欲所障碍了。
我们对于自己本有的性,就不明了,这个欲望在《中庸》里面,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喜、怒、哀、乐,这些个人人都有的这个人情,情与性是不同的,有了这些情,就自然地我们日常所起的作用,就是跟着情来起用的,跟着情来起作用的话,那一切就障碍了我们自己的理性了。
障碍自己的理性,本来这个性是具备一切的能力,具备一切的真知,性可以说是无所不知,也无所不能的。
一旦我们被自己的情,一障碍的时候我们自己,就个能力就是小得太多了,我们的智识也有限,学《中庸》的宗旨,就是要把我们这个情,首先要认识它,然后不要动了自己的这些情绪。
要把这个情能够控制住,进一步要把这个情,要把它回过头来,不要用情。
回过头来,恢复我们本有的这个性。
这是学《中庸》重要的一个宗旨。
恢复到本性,把本性自己完全恢复过来,那就是成为圣人了。
刚才提到,唐朝李翱,他作了这个《复性书》,一共有三篇。
复性书,上篇、中篇、下篇,它就是针对《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这个理,他加以扩充的来讲解,那么详细的说得非常详细。
它的最重要的一个要点,就是说明,我们如何把本有的性能够恢复过来,所以它叫做《复性书》。
那么这个换句话说,我们把自己性恢复过来以后,这就是成为圣人了。
那么成为圣人之后,一方面自己,比如说像我们中国古代,远至伏羲氏,到后来的轩辕皇帝到唐尧、虞舜,以至于到孔子历代圣人,他们都是自己的本性完全恢复过来的,他们这些圣人,在位的,能够替天下人来治理天下,一方面把天下人事情办理得非常妥善,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够各遂其生,各得其所。
进一步地呢?再用这个圣人的教化,让他们得到,心灵上的一种开发。
所谓心灵的开发,也就是让他们恢复自己的本性,因为我们人在世间做一个人,要知道人生到人间来,它的意义,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的一切动物,最重要的我们是能够有学习的能力,我们能够学做圣人。
我们并不是说像一般动物一样,把自己的生命维持住,维持一个时期,这就算了。
我们人的意义,除了维持这一生的生命的现象以外,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本性恢复过来。
本性恢复过来的时候,那么解决人生问题,宇宙的问题,生死的问题,全部都能解决。
这是古代圣人,他一方面治国平天下;一方面也要教化天下苍生,都能够这样学习圣人之道。
所以《中庸》这部书,跟前面我们研究《大学》,《大学》是教人家明明德。
《中庸》是教人家恢复自己的本性,用的文辞虽然是不同,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叫我们学做为圣人。
那么这也是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它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学做圣人。
那么前面这一段介绍完了以后,往下我们就看《中庸》的经文了。
《中庸》的经文,开头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三句,接着下面解释道是什么?这个后来再说,我们先就看前面这三句话,「天命之谓性」,方才讲《中庸》的宗旨,就是敎我们学《中庸》的人,要学着恢复自己的本性,那么为什么叫本性呢?这就是「天命之谓性」这一句话,这一句话的时候,这个天命这两个字,我们看古人的注解,古人我们看汉儒郑康成的注解,他说天命是什么呢?天命就是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他说天命是「天所命生人」,「生」就是人生这两个字把它倒过来讲,「天所命生人」,这是天命两个字。
我们人从天命,所受这种命,这叫性命,那么他为了解释这个性命,实在来说,性命这个性字,天命这个性字,你怎么解释呢?说到真实的意思,没办法解释。
方才郑康成讲,天命就是说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这是解释天命这两个字,性还是没办法讲的。
因为这个性,既是我们「本体」,真正说起来,你说是要问一般哲学讲的「本体」,哲学「本体」怎么讲法子啊?他也讲不出来。
就如同《周易》里面讲的太极,太极怎么讲法子呢?所以太极没办法讲,就太极是个「本体」,再由太极所起的作用,有作用之前,作用凭什么起作用呢?必须由『体』,起了,有『现象』才谈到作用,所以《周易》的这个太极「本体」,没有办法讲的时候,就讲到孔子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一个是阴,一个是阳,两仪仪就是仪表的仪,既是有仪表,那么就有形象,有一个痕迹了,有一个形象可以追求了。
有两仪之后,再有四象,四相之后才有八卦,然后有这些象才能够发生各种作用。
所以研究《周易》,必须先了解体、相、用。
体是无相的,既是无相的这没办法说,你要说的时候只能够从它的由体,然后再起的现象,由现象所发生的作用。
从它的相与它的用这一方面,往里面去体验它的本体。
我们根据《周易》这个研究的方法,再回过头来,我们看郑康成的注解,他在讲天命之后,接着就讲,用什么呢?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解释,五行是什么呢?五行是在《周易》里面就说了,由阴阳两种气,阴阳二气运转,运转不停地,然后就生出这个五行,阴阳,在《周易》里面代表一个是天、一个是地。
所以天地阴阳,这样运转不停,最微细的物质,就是金木水火土,因此有了金木水火土,这就是有宇宙万有,它基本的一个物质形态。
因此,郑康成在注解「天命之谓性」的时候,就解释了,木他把这个五行就结合了,我们人身有一个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
那么合起来讲,这个木金水火土,这个五行是物质,物质其中就含有精神。
这个精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是合在一起讲的。
为什么金木水火土,就含有精神,也就是含有心灵呢?我们再从《周易》拿来看一看,《周易》那个本体讲的太极,太极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由太极起的阴阳两仪的现象的话,那么这个阴阳两仪也就是大极,由阴阳两仪,然后运行再衍生出来的金木水火土,那这个金木水火土,不就是跟心,跟精神是一回事情吗?所以在郑康成他的解释,就是说了,「木神则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