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优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3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巨著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1. 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2.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难点】明代科技、建筑、文化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目录、视频导入:目录:一. 科技名著明R城和北京城二. 小说和戏剧书画艺术视频:央视公益广告《保护文物》长秒篇中外名人二、新课讲解模块一、科技名著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三、课堂小结李时珍:《本草纲目》一医药学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科技 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末)建筑 北京城 明长城[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文学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戏剧汤显祖《牡丹亭》(明)I 书画艺术后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清科技工作者勤于思考,脚踏实地,开拓进取 的精神值得我们瞻仰与学习。
故宫、K 城展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 族的骄傲与自豪。
四、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设计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单元: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题: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教学分析三、课堂小结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明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巩固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推动着明朝文化领域的新进步。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6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科技方面,包括农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文学方面,则有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戏剧《西游记》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情况,认识这些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科技、建筑和文学这三个方面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及这些成就对后世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认识这些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明朝时期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情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的相关图片、视频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成就。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2022版课标】内容要点: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朝文学艺术的特色认知提示: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了解明朝科技的成就及影响;知道明代文学艺术成就及特色。
解读:明朝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这为传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明朝的建筑,以北京城为代表,既继承了前代建筑的优点,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小说和戏曲等大众文学得到很大发展。
明朝时,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技巧,叙述了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明朝科技文化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喜爱历史,学生学习热情高、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善于小组讨论学习,学习氛围浓厚。
但是由于接触历史课的时间不长,学生基础又相对薄弱,所以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需要老师做好铺垫,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层层解剖,以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科技成就,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这一课主要内容有:明朝的科技发展,如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等;明朝的建筑成就,如北京城、明长城等;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剧、书画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文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展示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艺术和文学成就。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科技成就的具体内容、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文学成就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认识明朝建筑艺术的特点,掌握明朝文学成就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艺术特点、文学成就内容。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的原理和作用、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文学成就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演示、图片资料、案例分析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艺术特点和文学成就内容,让学生对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方面的内容,分析其特点和内涵。
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点评和讲解,巩固学生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的理解。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本草纲目》书影)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
……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
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1.(多媒体出示明代科技著作的表格)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巨著作内容地位者《本草纲目》李时珍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还附有 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宋应星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徐光启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一)明长城1.(多媒体图片展示长城)朗读课文(79页“明朝建立以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这段文字)2.抢答问题:长城修筑的目的和起止点?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科技名著。
难点:小说和戏剧。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明朝时期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戏剧三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三个方面内容并列呈现,对科技、建筑内容着笔有所侧重。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应在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握它们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科技名著1.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2.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3.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二、雄伟建筑1.明长城2.北京城三、小说和戏剧1.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2.施耐庵和《水浒传》3.吴承恩和《西游记》4.汤显祖和《牡丹亭》。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在于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隐藏着停滞的危机。
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各个历史事件并从中学习先哲的可贵品质,同时吸取教训立志建设祖国。
二、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
②通过对长城、北京城和在特定情况下的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养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④通过组织学生课后调查家乡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其建筑风格、用途、文物保护状况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北京故宫、长城、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等历史人物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其它实物资料(如邮票、门票等等)学习收集、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运用学生手中的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受到故宫建筑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认识到故宫体现了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③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历史,较好地解决历史的过去性问题。
④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三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的思想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喜爱历史,学生学习热情高、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善于小组讨论学习,学习氛围浓厚。
但是由于接触历史课的时间不长,学生基础又相对薄弱,所以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需要老师做好铺垫,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层层解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明朝文化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现代中国的象征---天安门,世界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中华民族骄傲--万里长城。
大家知不知道这些建筑都是在中国的什么时期建筑完成的?关于明朝,外国史学家评价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由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
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这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的伟大成就。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朗读课文(79页“明朝建立……主要是明代修筑的”这段文字),抢答问题: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和起止点。
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点: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2.学生读教材回答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
答案提示: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3.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不同。
答案提示:(1)抵御的少数民族不同:秦朝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明朝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东西起止点不同: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3)修建长城的材料不同:秦长城多用泥土夯筑而成,经长期的侵蚀废毁,仅存一些遗迹;明长城大部分用砖石砌筑,十分坚固,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多为明长城。
4.朗读课文(80-81页“明朝北京城……皇家建筑群”两段文字),说出营建北京城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明朝的北京城是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
目标导学三:小说和艺术
2.读教材,简短地介绍明代戏剧的代表作的概况。
答案提示:汤显祖的《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3.提出问题: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提示: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明朝的建筑和科学技术,我们感知到明朝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这段科技发展史需要反思。
3板书设计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科技成就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政全书》
建筑成就
北京城
明长城
文学成就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汤显祖《牡丹亭》
4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一群怀揣着理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研究写成著作的学者们,在当时不受世人的重视,更遑论受当政者的青睐了。
通过材料的分析学生会感受到科学工作者落寞的背影,更认识到没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科技发展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