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学前教育相融合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1. 引言1.1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成为当前美术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在实践中,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根基,融入美术教学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前儿童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逐一探讨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融入传统文化的具体方式与方法、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教学的结合、传统文化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和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这些探讨的意义及未来发展方向。
2. 正文2.1 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于对幼儿认知发展、情感培养、艺术素养等方面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
而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美学理念。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发展,而传统文化正是这种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幼儿可以增进对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认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提升文化自信心。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能够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和审美情感。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幼儿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美术教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本文为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VFA180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研究得到了“大成国学基金”的资助。
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应“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由此推动我国各地幼儿园开展了诸多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教师作为实施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的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为了解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实施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的学前教育子课题组对北京、广东、浙江、河南、重庆等5个省市的1300余名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调研。
本文结合调研结果总结了幼儿园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推动教师更加有效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建议。
一、幼儿园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普遍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认识比较清晰,选择的教育资源具有地域特色,采用的教育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他们通过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帮助幼儿感知、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促进幼儿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幼儿园教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高宏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霍力岩1.高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调查发现,高达90.3%的幼儿园教师认为有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高度认同对幼儿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学前教育相融合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思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与现代学前教育相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智慧,对于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学前教育相融合,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实施策略与思考两个方面,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学前教育融合课程的实施方式。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学前教育相融合的实施策略(一)借助传统文化资源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资源,如诗词、神话、寓言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现代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课程以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故事都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三字经》和《弟子规》中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们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等观念,这对于学前儿童的品德养成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注重情感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以情感教育为重要内容,包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乐于助人等,这些都是现代学前教育需要注重的内容。
传统文化中的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
在融合课程的实施中,可以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故事、歌曲等形式,注重情感教育的内容。
(三)提倡亲子互动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温暖。
在现代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融合课程的实施中可以提倡亲子互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中。
通过亲子互动的形式,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接触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四)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融合课程的实施中,可以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学前教育相结合。
比如通过制作动画片、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更好地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学前教育相融合的思考(一)尊重儿童个体差异在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学前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前儿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从中受益。
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传统文化意识的策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水平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将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体系当中,不仅能够将传统文化渗透至孩子的学习进程中,同时也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 学前教育培养幼儿传统文化意识策略就目前情况来看,传统文化教育虽然获得了人们更多的重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问题。
为了学习传统文化而刻意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过于刻意,而且过分注重形式,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难以契合。
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传统文化意识的策略,旨在为促进学前教育水平的进步指出明确的方向。
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既包括礼仪、书画,也包括民俗、历史,我们不能只是将传统文化视为书本上的材料,而是应当引领孩子深入探索文字背后的内在含义。
首先,将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当中,能够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
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能够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引导性的作用,强化孩子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能够在道德层面上予以孩子约束,能够在精神层面上予以孩子丰富。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在有限的学前教育阶段中学习更多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在头脑深处树立起正确的行为标准,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投入未来的学习环节当中。
其次,将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当中,能够促进孩子文化素质的提升。
传统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仍然能够熠熠生辉,将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当中,能够促进孩子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的进步,通过让孩子了解历史,汲取更多有价值的文化内容,让孩子获得心灵上的成长。
最后,将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当中,能够帮孩子树立起健全的人格。
传统文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是未来的社会栋梁,需要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
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与实践邮编:518108摘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国家之间的交流互动非常的频繁各种西方思潮直接涌入我国我国民众的思想文化观念以及行为习惯产生明显的变动,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面对诸多的困境及障碍,针对这一现实条件,许多幼儿园教师开始着眼于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工作融为一体,创新工作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尽量避免不良风气趁虚而入。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园教育;融合引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幼儿教育阶段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许多幼儿园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课程体系。
但是由于教师自身传统文化教育能力薄弱,传统文化活动设计不够新颖,导致幼儿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
面对这样的情况,幼儿教师必须强化自身传统文x化教育能力,转变幼儿教育理念,通过趣味性的活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理解不够深刻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下,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传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幼儿园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这本身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全面的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错误地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背古诗,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
(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许多教师受到传统教育与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带有较强的功利心理,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教师通常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
单一教学方式下,幼儿对传统文化本身的品质以及文化底蕴理解不够深入,虽然可以背一些古诗词和文学经典,但是无法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篇一一、引言学前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融合,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中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学前教育中民俗文化课程的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以期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提供参考。
二、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现状1. 课程设置的现状目前,许多幼儿园已经开始将民俗文化课程纳入学前教育体系。
这些课程主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游戏、民间艺术、民间节日习俗等内容。
通过这些课程,孩子们可以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
2. 实施效果的现状尽管民俗文化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教师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不足,导致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部分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不足,难以保证课程的质量等。
三、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部分教师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不足,导致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此外,部分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上过于追求新颖和时尚,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 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学前教育中民俗文化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部分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保证课程的质量。
同时,部分幼儿园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导致教师无法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
四、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发展策略1. 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使教师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2. 完善课程设置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设置民俗文化课程。
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将民间故事、民间游戏、民间艺术、民间节日习俗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3. 引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民俗文化课程中引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尊重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差异,使孩子们在了解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能欣赏和尊重其他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与实践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是中国的宝贵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进行融合与实践,是每一个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幼儿日常教学当中,充分引导和培养幼儿学习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学习兴趣的提高。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园教育;融合与实践前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劳动实践所孕育出的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它完整地记录了中华五千年的人文精神、民情风俗、天文地理、自然科学、教育思想、修身治国、中医养生、历史兴衰等华夏文明的发展,诠释了华夏儿女的生存、生活、生命发展的智慧,成为华夏儿女源源不断的智慧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部署,要“幼有所育,办好学前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基于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与实践,成为幼儿成长的关键,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然而,近年来,随着外来文化在中国的蔓延,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侵蚀。
为此,国家教育部门对幼儿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幼儿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进行融合。
幼儿教育每个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人生的发展的起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智慧源泉。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融合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演变和进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和时代精神的文化,通过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涵源远流长,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融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提高幼儿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相互碰撞冲击,对中华传统影响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很多传统文化不再兴盛繁荣。
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而丰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幼儿教育是儿童教育发展的开端,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能够提高幼儿教育资源的多样性,能够加强幼儿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能够增强其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成为更好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和接班人。
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751600摘要: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长期智慧的结晶,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你可以感受到祖先的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幼儿园各种传统活动的教育,可以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中国各个民族的不同习惯,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教师需要为幼儿成长环境的构建做好充分的准备,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幼儿逐渐关注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各个方面处处可见,一步步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探索各种各样的知识,提高幼儿的见识,使其感受传统文化所散发的魅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融合中图分类号:G89 文献标识码:A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根本源泉。
对于流传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发展的精华,又要积极创新当下的传统文化,使之跟上时代的发展,彰显其价值。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去影响孩子。
经过时间的沉淀,它留下了被历史认可的宝贵财产,在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发展。
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为幼儿园教育的指南针,促进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以下将分析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机融合。
1、传统文化价值情感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还小,心智刚刚开始发育,没有独立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
所以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需要引导孩子的情绪能力,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本句的情绪能力有问题)。
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包含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也包含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因此它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元素。
在日常的幼儿园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其在日常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内心和情感上受到感染,从而逐渐获得情感能力的发展。
目录•引言•传统文化传承的概念及其价值•当代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及问题•学前教育领域传统文化传承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目录•传统文化传承在当代学前教育的实现路径与策略•案例分析与应用•结论与展望引言01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和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
02在当代社会,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消失或被淡化的风险,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03学前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具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
主题的选定背景01探究当代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问题。
02分析传统文化传承对于幼儿发展的影响和价值。
提出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在学前教育中有效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研究目的和意义02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了解幼儿园教师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实践和认知情况。
结合实践案例,探讨传统文化传承在学前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和效果。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值形式等精神财富的传承和发扬。
画艺术、手工艺等。
部分。
传统文化传承使人们能够延续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使得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保持文化连续性和稳定性传统文化传承富含道德伦理、礼仪规范等积极元素,这些元素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传统文化传承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对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感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感传统文化传承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理解具有积极作用。
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理解学前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起点学前教育通过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为幼儿提供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从而为后续的文化传承打下基础。
通过在学前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帮助幼儿建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其文化自信。
学前教育机构可以组织各类活动,邀请家长与社区参与其中,共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摘 要: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中渗透传统民族文化,有助于幼儿了解传统民族文化,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合幼儿教育实践以及幼儿园建设经验,通过文化育人课程,以自然为基础,以文化为线索,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儿童建立与大自然、与社会的联结,帮助儿童建构整体性经验,培养热爱大自然、认同中华文化的完整儿童,为幼儿成长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支持。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0)24-0189-04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0.24.009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把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展之根、发展之魂。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幼儿园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场所。
作为新时代的幼儿园,我们该如何帮助儿童走好人生第一步?如何落实与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以中华民族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构建并实践了文化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课程以自然为基础,以文化为线索,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其感知大自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实现培养认同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完整儿童。
一、什么是文化开展文化育人课程,首先要澄清什么是文化。
文化,就词的释义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
文化的特点通俗来说就是要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
虽然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但在人类传统的观念中已经有较为普遍的共识。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学前教育相融合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思考
作者:李丹兰
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6年第11期
摘要:在学前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我国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的必要途径。
幼儿园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以传统文化对幼儿启蒙,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学前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64-02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的学习和发展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物质财富。
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哺育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拓展幼儿的视野,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培养博大的情怀,进而形成独立弘毅的精神品质,真正担当起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因此,在现代学前教育应尝试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为幼儿提供一个高水平的生活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文化的观念渗透在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
一般情况下,现代学前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文化课程教学、手工活动教学、音乐美术等素质教学、游戏教学、家园结合教学等,下面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学前教育相融合的课程实施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1.精心设计文化课程,让幼儿在学习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应该从学前教育做起,牢牢抓住幼儿园这一学前教育主阵地,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将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设置为教学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文化课程,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开展传统文化启蒙教育[1]。
例如,利用幼儿教学教材《古韵早读》,向幼儿讲述简单的汉字演变以及结构发音等,让学生通过汉字演变过程和结构变化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通过汉字的发音体会汉字的韵律美;通过带领学生诵读唐诗三百首中的简单古诗,如《静夜思》、《古朗月行》等,在朗诵中获得初步的传统文化情感体验,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通过开设"我心目中的英雄"课程教学,向学生讲述屈原、岳飞、刘胡兰等英雄人物事迹,通过榜样作用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幼儿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开设《中国礼仪文化》课程,让幼儿从小了解中华民族的礼仪习惯,养成孝敬长辈、友爱他人、礼貌待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2.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相融合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正确认识社会,还能够提升幼儿动手实践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由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适当选取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并带领幼儿在社会环境中认识剪纸这一文化形式,再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切身感受这一艺术,激发幼儿虽传统文化的学习情感。
3.在美术绘画活动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美术绘画活动是学前教育阶段引导幼儿运用各种美术绘画工具和相关材料如彩笔、蜡笔、彩色铅笔、纸、颜料、墨水等,通过点、线、形状等美术语言来简单表现幼儿思想,并最终创造出多种类型视觉形象的一种教学活动[3]。
美术绘画活动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美术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时期的美术绘画教育只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绘画教学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而是通过绘画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以及创造性等各项综合能力,使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对美的正确认识,陶冶美的人格。
例如,幼儿教师在美术绘画课程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的精髓,如简单的水墨构图,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美术元素,如祥云图案、龙凤图案,异兽图案等,让学生在美术欣赏和绘画实践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养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4.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健康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
幼儿园日常生活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幼儿在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与积极向上思想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培养其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幼儿园广阔,在生活健康教育方面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4] 。
在时间上,教师可以在幼儿饭前、午睡前和归家前的小块时间内通过传统文化故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向幼儿讲述"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让幼儿在了解古代学生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发育倾向;在空间上,教师也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形式,向在园区内设置与良好生活习惯相关的壁画,如饭前洗手、不吃零食等形象的壁画形式,让学生在欣赏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5.家园结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幼儿家庭教育是现代学前教育的外延部分,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园在向学生实行传统文化教育之前,可以适当组织幼儿家长倾听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从家长入手,将幼儿家庭转变为传统文化教育阵地。
这样在真正向幼儿讲解了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后,家长能够根据幼儿所学在家庭中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巩固,从而对幼儿的品行和道德素质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经过相关家长教育讲座,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向学生讲授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后,家长就可以结合幼儿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学生参加勤俭节约实践,如节约用水,珍惜米饭等,增强幼儿对勤俭节约这一美德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语: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在幼儿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渠道。
幼儿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特殊功用,积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美娟.传统文化在四环——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8.
[2] 程五一,杨明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97-101.
[3] 曹东毅.基于传统文化中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几点看法[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3):221-221.
[4] 陶雪芹.浅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幼儿教育的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8):14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