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支持创意农业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6.06 KB
- 文档页数: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休闲农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因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服务设施不足、经营主体融资不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旅游发展进入新阶段。
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在资源环境硬约束背景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是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打造农村经济“升级版”、培育国内消费新增长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在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背景下引入扶贫新兴业态、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战略措施。
各地要充分认识休闲农业在助推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中的重大作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正确把握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要求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的目标任务,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创新如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当今时代,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而创新,无疑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力量。
创新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依赖人力和简单的工具,效率低下且质量难以保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如无人驾驶的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通过卫星定位、传感器等手段,实现了对农田的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还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科技创新还催生了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过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不足。
如今,在创新的驱动下,出现了众多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这些主体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
同时,“互联网+农业”的模式也蓬勃发展,农产品电商让农产品能够直接从田间地头走向消费者的餐桌,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创新同样带来了新的机遇。
过去,农村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种植和养殖,产业结构单一。
如今,通过创新,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了可能。
例如,发展乡村旅游,将农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农产品加工业的创新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农村的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新兴产业也在不断涌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也为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如今,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应用,如循环农业、生态养殖等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同时,农村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为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关于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作者:朱立杰来源:《乡音》 2020年第8期文/朱立杰特色农业核心在“特色”。
特色是生命力,是农业发展的持久竞争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业发展,将其作为打造“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的重要载体,整合资源,完善政策,强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品牌竞争能力及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带动产业转型效果明显,培育出一批特色农产品精品园区、示范企业和优势聚集区。
近3年安排资金5亿多元,打造特色农业优势区。
国家级特优区达到12个,在全国排名第二;省级特优区达到95个;有26个特色产业县域产值超过10亿元;全省三大地标产品总数达到206个,涉及92个县的169种特色农产品。
特色农业的发展有力的带动了农民增收,有效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但从全省整体情况看,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特色农业定位不精准。
一方面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市、区)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认识还不到位,引导、扶持、服务不够,顶层设计缺乏;另一方面特色农业品种泛化,重点不突出,优势不明显。
产品销售还停留在“能卖出去”这一较低层面。
二是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小。
多数特色农产品杂、散、小、弱问题突出,要素集聚水平较低,深加工不足,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品牌、优质品牌较少,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存在品牌滥用、冒用、泛用等问题。
三是特色高端产品缺乏。
特色农产品中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比例偏低,企业认证积极性不高,政策激励和支持力度不大。
高端品质农业企业生存期较短,大多是两三年。
河北企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成功企业的示范作用发挥不够。
四是特色农业发展统筹不够。
特色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特别是与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统筹衔接不够,综合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体现不充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强调,要从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发力,来解决农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加快创意农业发展的建议
1. 提供创意农业的培训和教育:鼓励农民和农业从业者参加创意农业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政府可以与农业学校、农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开展相关培训项目。
2. 创立创意农业示范基地:政府可以设立创意农业示范基地,向农民展示不同的创意农业模式和技术,提供咨询和支持。
通过示范基地的运营,可以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创意农业,并加快创意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3. 提供财政支持和奖励政策:政府可以设立创意农业发展基金,为创意农业项目提供财政支持。
同时,可以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创意农业,例如给予创意农业项目的税收优惠、补贴和奖励等。
4.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政府可以加大对创意农业的科研投入,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与创意农业相关的科研项目。
同时,鼓励农业企业和科技企业加大对创意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动创意农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5. 加强市场开拓和推广: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创意农业展览、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提升创意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与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宽创意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
6. 建立创意农业交流平台:政府可以建立创意农业交流平台,促进农民、农业从业者和相关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分享经验、交流技术和资源,推动创意农业的互学互鉴,促进创意农业的共同发展。
7. 完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政府应加强对创意农业的政策法规制定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保障创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对创意农业的宣传和推广,增强社会对创意农业的认知和支持。
乡村振兴规划与政策支持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面临着人口流失、资源荒废、生态恶化等问题,乡村振兴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支持措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乡村振兴的规划与政策支持措施。
一、农田保护和农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业发展。
为了保护农田资源并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田保护和农业发展规划。
例如,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在解决农田水源不足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了农田土地利用结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规划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政府提出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规划。
这一规划鼓励农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等。
政府通过提供土地、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参与到非农产业中,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政府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划。
例如,通过整治村庄环境,建设农家乐和民宿,开展农事体验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乡村旅游,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和宣传推广的投入,提高了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
四、乡村教育规划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政府出台了乡村教育规划,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这其中包括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学生上学的政策。
通过这些措施,政府希望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水平,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乡村医疗卫生规划乡村医疗卫生事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
政府出台了乡村医疗卫生规划,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
通过扶持乡村医生培训、设立社区卫生站等措施,政府希望能够解决农村医疗资源不足和医疗服务不便的问题,提高乡村群众的健康水平。
乡村新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乡村新产业是指在农村地区兴起的新兴产业,包括农业、旅游、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乡村新产业在实现农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乡村新产业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
本文将就乡村新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展开讨论。
一、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乡村新产业多元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多元发展,支持农村各地发展适合当地的新产业。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提供财政支持等方式,推动乡村新产业发展。
二、建立健全产业扶持机制,提高乡村新产业发展水平。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产业扶持机制,加大对乡村新产业的支持力度。
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乡村新产业提升发展水平。
三、创新金融支持体系,解决乡村新产业融资难题。
政府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新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供有利的融资政策和金融产品。
同时,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农村信用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为乡村新产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乡村新产业的发展潜力。
政府可以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培养农村创业人才和技术工人。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乡村新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新产业的发展环境。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
提升乡村新产业的发展环境,为其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六、加强市场导向,促进乡村新产业的健康发展。
政府可以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引导乡村新产业符合市场需求,培育消费市场。
同时,鼓励农村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竞争力。
七、推动乡村产业协作,促进乡村新产业的合作发展。
政府可以组织乡村产业协作联盟,促进乡村新产业的合作发展。
通过产业协作,优势互补,提升乡村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乡村新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政府可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乡村新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9.06.17•【文号】国发〔2019〕12号•【施行日期】2019.06.1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
近年来,我国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全、产业链条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
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与城镇化联动推进,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更好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
市场导向、政府支持。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摘要:创意农业是农业、科技、艺术、创新智慧交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满足特定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
该产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七种不同的路径,即:农业资源替代、农业过程利用、农业环境利用、农业废弃物利用、农产品用途转化、农业节庆开发、农业生态修复。
政府应以农业园区为抓手,重点在统筹规划、构建产业链、主办节庆、培养人才等方面下工夫。
关键词:创意农业;发展路径;政府一、创意农业的起源与概念解读创意农业的提出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
创意产业又名创造经济,发源于英国。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小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
根据英国政府对于“创意产业”定义的界定,共有13个行业部门包括在内: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工艺品、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电视广播等。
进入本世纪以来,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在全球快速发展,其概念被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与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调整采用。
创意产业为各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发展浪潮也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
在中国,发展创意产业与中央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是一致的。
进入本世纪以来,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高地。
发展创意产业,特别是发展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而诞生的高新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浪潮和文化时尚。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革中央在2008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发表提案,主张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国应走创意农业之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在此之前,一些专家已对创意农业的概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创意农业是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这“三生”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
他们把创意农业定义为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和文化创意相结合,使其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1~2]。
创意农业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创新,把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并举,实现“双创”战略,使科技和文化成为驱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引擎;二是模式创新,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和价值体系,通过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联结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
创意农业可以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园区为核心,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产业群,如此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让人们充分享受农业价值创新的成果;三是功能创新,创意农业以优美的自然农业生态为依托,以高效的农业生产为基础,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依归,从而构建出经济生态、自然生态、文化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3]。
二、创意农业的典型经验与发展路径尽管创意农业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但创意农业的实践却由来已久。
纵观现代世界各地农业的发展成就,无一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晶,其中也不乏文化创意。
其精彩案例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种类型,也是七种不同的创意角度和发展思路。
1.农业资源替代针对本地的农业条件,用充裕资源替代紧缺资源,或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取得资源替代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种创意理念,可以适用于任何国度任何地区。
以色列的设施农业与节水灌溉,是农业资源替代的典型案例。
以色列国土面积窄小,约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沙漠地带。
即使在地中海海岸的狭长地带以及几个内陆山谷极有限的肥沃地区,也有约一半的可耕地必须使用灌溉供水。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大漠文化的背景下,以色列人运用现代科技替代了珍贵的农业水土资源,用温室减少水的蒸发,用无土栽培技术替代了农业对土壤的需求,用微灌与滴灌技术减少了对水的需求,创造了设施农业与节水灌溉的世界奇迹。
如今,以色列的温室遍布许多国家,适合于温室内生长的菜椒、黄瓜、西红柿等园艺作物种子、温室内的灌溉设备及耕作机具等配套产业更是渗透到世界各地。
2.农业过程利用把农业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有趣的一面(或有感官刺激、或有教育意义的一面)剥离并展示
出来,供城市市民和游客参与,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农民的收入。
浙江省千岛湖有机鱼休闲观光园区推出的巨网捕鱼项目,应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千岛湖拥有80万亩水面,87种淡水鱼,湖面宽的地方达4 000余米,湖水最深地方达100余米。
巨网捕鱼,先派经验丰富的“渔老大”去找鱼场,鱼场选好后,捕捞队两条大船后面各挂有二十多条小划船,像两条巨龙在湖面游迤,驶向渔场,形成第一道亮丽景观。
渔工到达渔场后,先在渔场两头约3公里处各设一道栏网,栏网一般70米高,3 000~4 000米长,渔工们称它为“封锁线”。
这时,登高望去就像在碧绿的湖面上笔直地画上了两道白色线。
栏网下好后,渔工们又选择鱼儿最容易逃跑的水中设立一个进得去出不来的畚斗网,也叫“埋伏圈”。
然后渔工们便各自坐上装满渔网的小划船,在两道封锁线之间间隔有序地投下三层挂网,鱼儿碰到这些网受到刺激,拼命逃跑,最后都进入了埋伏圈。
在渔工们投放三层挂网时,数十条船如同在这个水面大舞台上翩翩起舞,天女散花,就像一台大型的“水上舞会”,成为“巨网捕鱼”的第二道景观。
当鱼儿都进入“埋伏圈”后,渔工们便开始收网,七八十名渔工发出一阵阵雄壮有力的号子声,巨网在渔工的合力起拉下,渐渐缩小。
网中的鱼儿“预感”到大祸临头,纷纷狂蹦乱跳,顿时,水花飞溅,形成“巨网捕鱼”时群鱼狂舞的壮观景象。
因为巨网捕鱼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几乎每个参观的游客看后都激动不已,它很快成了千岛湖旅游的一张金名片。
据报道,一年游客能看到的巨网捕鱼次数达到150次上下,公司仅船票收入就达到300多万元。
同时,该公司的鱼也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热销产品,订单不断,效益显著。
3.农业环境利用利用农业生产所特有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旅游甚至休闲度假的服务。
此类创意在大城市郊区普遍适用。
上海奉贤菜花节就是典型一例。
每年4月上旬前后,上海奉贤农村的油菜花一片金黄,吸引了大量市民参观。
当地政府不失时机地举办菜花节以强化对美丽环境的利用。
在2008年的菜花节中,他们除了观赏“油菜花海”外,还推出了田园爱情派对、菜花写生、奉贤农副产品展销等24项主题活动。
游客来去自由,无须门票,真正感受到田园闲趣。
在菜花节期间,每日的常规体验活动也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菜花插花与编织,可以让游客现场观看菜花搭配出的各种插花,以及丝网花、剪纸、小蜜蜂、小蝌蚪等农家旅游纪念品;在菜花田旁边的作坊内,菜农还展示如何将油菜籽榨成菜油,游客可以亲自参与。
风靡很多国家和城市的植物迷宫(如美国的玉米迷宫)也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它是利用农作物或其他植物生长形成对视觉阻隔的环境,设计迷宫,供游客娱乐参与。
此举利用了农业生产的环境,又不影响正常的生长,故而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4.农业废弃物利用将农业或生活的废弃物,通过巧妙的构思,制作成实用品或工艺品,实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此类创意作品甚多。
如用废弃的鱼骨作画;用农作物秸秆作画;用秸秆编织草鞋、手提袋、动物、宠物篮、杂物篮等;用树叶或树枝粘贴写意画;用鸟蛋壳或禽蛋壳做工艺品(花盆、彩绘、蛋雕等);用树根作根雕等;用贝壳做各种造型的工艺品;用核桃壳、杏核、桃核等做雕刻工艺品;用玉米苞叶、松果、棉花壳等做干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