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三节印度
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增长趋势(出示P32图7.36 1993—2011年印度人口数量变化)
课堂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结合P33活动1、2小题内容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1.认识印度的气候特点,探究印度水旱灾
害频繁的原因
(1)读图认识印度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2)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探究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课堂活动:P35活动1、2、3。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答疑解惑。
新学案课堂达标选择题1--6小题
六、练习及检测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印度,是七年级地理下册7.3节的内容。
教材从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印度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印度这个国家,学生们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印度有更全面的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尤其是对印度的美食、文化和节日等感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等特点。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分布。
3.印度的人口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特点。
2.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印度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相关地图,包括印度地理位置图、气候图、农业和工业分布图等。
2.收集印度的美食、文化和节日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准备一些关于印度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印度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已知的信息。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气候、农业、工业、人口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印度的基本国情。
同时,教师对这些资料进行简要讲解,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3.操练(10分钟)分发印度地图,让学生结合教材,找出印度的主要河流、山脉、城市等地理特征。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分布,并简要说明原因。
印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地图了解印度的位置特点。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特点,理解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了解印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4.了解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理解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5.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印度人口增长、气候、粮食作物分布、软件外包产业分布的规律和特点,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3)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2.学生准备准备好地理教材、地图册等学习用具,提前了解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国家地理一般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环境问题四部分内容。
在学习印度时,主要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到印度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人地协调、合理发展的观念。
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自我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自我归纳总结,凸显个性发展;通过自我诊断评价,发现不足,及时查缺补漏。
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补充、完善,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探究,可以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体验,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的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运用地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分布等。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了解印度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阅读地图说出印度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并探究其是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
阅读地图找出印度主要的工业城市和工业部门。
简要分析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材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阅读资料,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以及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2.阅读地图联系印度的自然条件,并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简要分析工业分布与原材料产地的关系。
3.举例说明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难点】1.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简要分析工业分布与原材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分层达标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印度舞蹈让我们感受到了激情与愉悦,现在,我们很多城市的广场舞跳的就是印度舞蹈。
与其风格相反的健身方式(出示课件第二页—瑜伽),我练瑜伽10年,深刻的体会到瑜伽的修心养性,塑造形体的功效,可以向你的妈妈推荐?瑜伽起源于哪里?(瑜伽起源于印度)中印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以上是现代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例子,你能举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例子吗?玄奘西天取经(出示:玄奘取经路线图)玄奘西天取的是哪个宗教的经典(佛教),世界第三大宗教,发源于印度。
了解更多的印度文明,我们一起走进印度。
请看视频……印度的文明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印度的自然环境以及印度人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经济的。
【自学思考】首先我们明确自学要求:(一生读一遍)大声宣布:开始自学思考。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学会分析“孟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1月、7月风向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状况,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
能力目标1.学会读印度地形图、人口增长图、降水柱状图等图表,培养学生获取、提取、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印度工业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讨论、归纳、图表分析为主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
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板书:第三节印度[讲授新课]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
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
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板书: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印度学校: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教师章节:第三节印度计划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指出某个国家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分析印度人口的问题,结合降水量图和地形图分析印度的粮食作物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环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的位置和气候特点。
难点:印度气候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印度的文化习俗:1、印度的国旗,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含义。
2、印度的国花。
3、印度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
4、印度的信仰。
通过此内容的播放,让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产生学习的兴趣。
进而的引出本节课。
二、新课讲授:一、地理概况1、根据幻灯片出示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结合教材印度的地形图,来分析印度的地形。
3、根据文字了解印度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形成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影响。
4、印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困扰印度,就是灾害,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灾害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二、印度的经济1、自然灾害给印度的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又是如何解决的?2、印度的经济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三、巩固练习:幻灯片展示四、课堂总结:印度作为我们临近的国家,在经济方面有许多与我国相似的地方,所以,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和了解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
五、板书设计:一、地理概况1、位置、邻国2、地形和河流3、气候特点及形成二、经济1、农业的类型及分布2、服务外包产业。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邻国和首都。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印度的人口方面的概况。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印度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的自然特点,说出印度发展农业和工业的实例;举例说明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
[教材分析]《印度》一节是初中世界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南亚面积最大国家的。
由于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本期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讲述“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第二课时讲述“迅速发展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地形特点;2、能够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3、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应珍惜和爱护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2. 通过对印度人口问题、水旱灾害的原因等学习,培养学生认识到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是关于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认识到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相关知识,对南亚地区的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作为一个复杂的国家,其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印度的宗教、美食、文化等方面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特点,认识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兴趣,增进对南亚地区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3.印度的宗教文化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2.案例分析法:以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为例,分析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印度的宗教、文化、美食等,增进学生对印度的了解。
4.比较法:将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进行比较,突出印度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
3.准备板书课题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印度的美食、舞蹈、电影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印度。
2.呈现(10分钟)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同时,介绍印度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材内容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掌握印度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印度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其他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印度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印度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印度的兴趣较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情况,掌握印度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情况。
2.教学难点:印度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对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地理特征。
2.运用地图、图片、资料等,直观展示印度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印度的地图、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印度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印度的哪些内容?”2.呈现(10分钟)展示印度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包括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印度的地理特征,提问:“印度有哪些自然资源?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如何?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如何?”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印度的地理特征,分析印度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是关于亚洲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印度的地理特征和概况的介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城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提高对亚洲地区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亚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一些主要国家的基本情况。
但对于印度这个国家的地理特征和概况,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城市和经济发展等特点,提高对亚洲地区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数据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印度的农业分布和城市发展。
3.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通过观察印度地图,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印度的气候、农业、城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数据,使学生了解印度的特点。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印度的典型城市和地区,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状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地图和相关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观察。
2.收集印度的气候、农业、城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数据,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准备印度的典型城市和地区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数据和图表,呈现印度的气候、农业、城市和经济发展等特点,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