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6.07 KB
- 文档页数:4
[编辑本段]1、甘肃平凉崆峒山地理位置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
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
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
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
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
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历史文化晨光胭脂峡秦汉时期,崆峒山开始有了人文景观。
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
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
近年来,新修了法轮寺、卧观平凉、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等景点三十五处,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
荣誉殊荣1986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元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7年5月8日,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2年10月顺利通过ISO9001、ISO14 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2003年7月26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国家名片,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隍城、弹筝峡、塔院和雷声峰组成的《崆峒山》特种邮票是甘肃省继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和嘉峪关城楼后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第4套地方题材的特种邮票;2004年3月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崆峒山诗歌及其旅游价值开发研究刘 薇摘要:古代崆峒山诗歌创作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其中不乏著名诗人,这些妙篇华章是崆峒山旅游开发的重要宝藏。
崆峒山旅游开发要以诗歌为平台,强化诗意崆峒山旅游形象,打造崆峒山诗意旅游产品,创新崆峒山诗意旅游服务,提升景区知名度和吸引力。
关键词:崆峒山;古代诗歌;旅游价值开发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2-0062-03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5米,层峦叠嶂,景色秀丽,融自然景观的奇、险、灵、秀与人文景观古、朴、精、巧于一体,集北雄南秀于一身,是一座“五岳推为伯”“势压玉关雄”的名山,自古以来就有“西镇奇观”“天下道教第一山”“道源圣地”的美誉,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士、迁客骚人登山揽胜、感悟自然、缅怀先贤,历代题咏崆峒山的妙笔佳作蔚为大观,如李白、杜甫、高适、游师雄、夏元鼎、张亢、李攀龙、赵时春、罗潮、单好问、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贾平凹等都曾以他们的生花之笔留下了许多华章,这些诗歌已经成为崆峒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丰富宝藏。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表明,人类旅游动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旅游活动本身所包含的文化特质和旅游地的文化吸引”[1],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让游客在自然景观的欣赏中感悟体认到文化的魅力,是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崆峒山旅游品牌的打造,离不开对崆峒文化的挖掘,作为崆峒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崆峒山诗歌是彰显崆峒山旅游品牌独特魅力的重要元素。
深入挖掘崆峒山诗歌文化,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开发,将诗歌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旅游价值,围绕崆峒山诗歌开发出系列旅游产品,是打造崆峒山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
一、古代崆峒山诗歌创作崆峒山诗歌内容丰富,面对着雄奇秀美的崆峒山,诗人们浮想联翩、思接千载,借着诗歌把自己对美景的欣赏之情抒发出来,诗人们选取崆峒山生动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细致巧妙地描写,营造浑然天成的意境,从各个侧面再现了崆峒山的美。
陇南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研究庞卫花,王润科,王万菲(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摘要:陇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陇南旅游业的一些方面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陇南旅游业对陇南市经济影响作用的发挥。
通过分析陇南市旅游业开发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人文环境等基础条件,对陇南市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及评价,就陇南市旅游业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岀建议性的对策。
关键词:陇南。
旅游业。
现状。
评价,对策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赖以开展的客体,同时它也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
旅游资源要想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必须经过适当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得以实现。
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其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进行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开发规划工作的基础。
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规模、质量、等级、开发前景及开发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前提。
20世纪50年代以来,旅游资源评价一直就是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等学科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已进入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时期。
旅游资源的评价对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陇南市地处甘肃省南缘的秦巴山地西部与青藏高原东侧边缘交汇地带,属东亚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长期以来,陇南旅游资源由于经济和交通落后,加上地区财政困难,对旅游业长期缺乏投资,以致旅游业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业发展缓慢,旅游经济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究其原因是对陇南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评价,观念落后,缺乏主动意识。
基于此,本文对陇南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从陇南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入手,结合陇南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诸多问题,给岀陇南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建议。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玩乐攻略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甘肃省北部,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崆峒山以其壮观的山川美景、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神秘厚重的佛教氛围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下面,本文将为您介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的玩乐攻略,帮助您更好地领略这里的魅力。
一、交通崆峒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平凉市崆峒区,距离平凉市区约65公里。
从平凉市区可乘坐旅游巴士或包车前往,车程约为1小时30分钟。
另外,从兰州、西宁等地也有直达崆峒山的旅游巴士,方便游客前往。
二、景点1. 崆峒山主峰:崆峒山主峰海拔2556米,是整个山区的最高点。
登上主峰,您可以俯瞰整个山脉的壮丽景色,云雾缭绕、山清水秀,让人流连忘返。
2. 弘法寺:弘法寺是崆峒山最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寺内有众多古迹和文物,如千手观音像、彩塑佛像等,吸引了大批朝圣者和文化爱好者。
3. 浮屠寺:浮屠寺坐落在崆峒山山腰,是一座具有明朝建筑风格的古寺。
寺内有一尊巨大的佛像,高达17米,金光闪闪,煞是壮观。
登上浮屠寺,可以欣赏到宏伟的建筑、瑰丽的佛像和迷人的山水景色。
4. 鼓楼:鼓楼是崆峒山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寺庙中进行法事和庆典的场所。
鼓楼高大宏伟,建筑风格独特,是摄影爱好者的绝佳拍摄点。
5. 紫竹园:紫竹园位于崆峒山山脚下,是一处集休闲、娱乐和观光于一身的大型公园。
园内有各种花草植物和红叶,四季景色各异,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三、美食1. 崆峒山茶:崆峒山茶是当地的特色茶叶,清香扑鼻,口感鲜爽。
在崆峒山游玩时,不妨品尝一杯崆峒山茶,恢复疲劳,尽享山水之间的宁静。
2. 本地小吃:在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周边,有许多特色小吃店。
您可以品尝到各种当地美食,如手工面、烤肉串等,让味蕾尽情享受。
四、住宿在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周边,有许多宾馆和旅馆供游客选择。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合适的住宿条件。
甘肃省旅游地质资源类型及其开发保护建议丁书宏,张仲福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酒泉(735000)E-mail: zzfjshy@摘要:甘肃省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丰富,因而有着较多且独具特色的旅游地质资源。
本文根据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将甘肃省的旅游地质资源划分为科考性旅游地质资源,观赏性旅游地质资源和商品性旅游地质资源3大类型,再根据旅游地质景观和地质旅游的特点划分为典型地质剖面,古生物遗迹、地质灾害遗迹、岩溶地貌景观、冰川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景观、雅丹地貌景观、沙漠景观、峰林石麟地貌景观、水体景观、文物性地质景观等13个亚类。
文章在介绍甘肃省已建立的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和11个省级地质公园独特地质景观的同时,对该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及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研究不够、统一规划滞后、科普宣传不足、投资渠道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护性开发建议。
关键词:旅游地质资源;地质公园;保护开发建议;甘肃省0. 前言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地质结构复杂,地貌多样,使得甘肃境内广布种类较多而独具特色的旅游地质资源。
主要有古生物化石、典型地层剖面、岩溶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冰川地貌以及重要的矿山开采遗址、地质灾害遗迹等旅游地质资源。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与保护旅游地质资源,从2001年开始,甘肃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选择典型的旅游地质资源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并审批省级地质公园。
截至目前,甘肃境内已经建立了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和11个省级地质公园。
旅游地质资源已经成了甘肃省着力开发的旅游资源。
1. 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旅游地质资源是指在地质资源中具有较高的美学和科普价值,适合开发为旅游地,能开展观光、游览、休闲、科考等旅游活动的资源。
它包括了旅游资源中那些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了在挽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遗存的人类文化遗址,人类与地质体相互直接作用的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
952022.04 农业信息化>>乡村振兴ural promoteR对平凉发展文旅康养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摘要:重庆市石柱县抢抓时代机遇,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优势,构建以“六养”为主要内容的“大康养”产业链,打造出了全国有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走出了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甘肃平凉在康旅融合理念下开启“康养倍增”新模式,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计划开发生态旅居、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模式,补齐短板弱项、蓄势扩链。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康养;石柱县;平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在坚持科技兴农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不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能在产业增值中获取收益[1]。
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
建设兴业平凉其中之一就是发展文旅康养基地[2]。
基于此,该文借鉴重庆市石柱县的旅游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经验简述平凉的文旅康养发展之路。
1 石柱县旅游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布局1.1 顺“天时”,走生态发展的路子一是顺应人民需求的变化。
石柱县抢抓游客的旅游需求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特别是康养休闲转型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康养休闲生态旅游,把发展“康养旅游”作为强化生态保护发展的最佳选择,利用生态资源,提供生态产品,走生态发展的新路子,进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带来经济优势,在不断扩大有效供给和满足群众迫切需求中,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二是顺应供应结构的升级。
石柱县用自身的特色优势,打造了点线面协同、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四大康养文旅融合发展板块”,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主打产品和品牌。
比如,打造以巾帼土司城、万寿山为重点的城郊休闲康养旅游区,以大风堡—太阳湖—千野草场为重点的“大黄水”生态康养旅游区,以西沱古镇—水磨溪—银杏堂为重点的沿江文化康养旅游区,以广寒宫—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龙潭冶锌遗址群为重点的自驾探秘康闫 雯(中共平凉市崆峒区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养旅游区。
大同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同是山西省的一个古老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但是,在大同旅游业现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大同旅游现状分析、旅游资源优势与不足、旅游发展机会与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大同旅游现状分析大同旅游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山西省的旅游重镇,但是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大同市政府在旅游业方面的投资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旅游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不足,旅游服务不够完善,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
二、旅游资源优势与不足大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
大同的云冈石窟、崆峒山主峰等都是中国优秀的旅游资源,但是,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不足。
比如,云冈石窟、大慈恩寺的开发建设还有待加强,旅游产品的差异化不够。
三、旅游发展机会与挑战大同市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文化氛围、融合发展的机会都十分有利于大同旅游业的发展。
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大同旅游业面临着激烈的挑战。
旅游市场的竞争使得大同旅游业必要加强本地产品的差异化,向出境游、高端定制游、特色民宿等多方面拓展。
四、对策建议为了进一步发展大同的旅游业,我认为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投资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大力推行联合开发模式。
(2)提高旅游服务。
加强旅游业的人才培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3)创新旅游产品。
发挥大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发个性化、特色明显的旅游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4)多元化市场推广。
加强市场的多元化推广,引入新的营销方式,积极参与各种旅游展会和展示活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综上所述,对大同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把握好机遇,因势利导,积极应对挑战,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品,加强品牌营销,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开拓市场。
这样,才能实现大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研究开题报告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一)选题背景随着各景区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日益激烈,品牌在消费者中所形成的行为认知影响力已经日渐被业界人士重视。
世界旅游组织的相关预测表明, 当代旅游消费明显地趋向于著名目的地品牌(Cro c kett & Wood, 2002) , 品牌化也许是当代旅游目的地营销人员最强有力的市场开发武器(Morgan & Pritchard, 2002)。
品牌有形和无形的市场价值促进了旅游者的实际购买行为,在游客从众多产品中选择时发挥了最好的抉择指向功能,并创造了良好的信誉和美誉度,从而促成了景区的高重游率,以致在旅游者中形成对该旅游品牌的喜爱和忠诚。
而品牌效能的发挥程度又取决于品牌吸引力的强度。
在品牌建设体系中唯一独特的、新颖别具一格的的灵魂支柱——文化恰是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
它是真正吸引游客眼球进行注意力营销的重型武器。
近年来崆峒山旅游景区在基础设施和人文精神建设上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已审评为甘肃省仅有的三家5A级景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崆峒山景区在管理上缺乏市场运作和品牌竞争的观念,将其文化主题定位在“中华道教第一山”,造成与龙虎山、老君山、武当山等景区有雷同字样的宣传字眼。
在品牌建设中,品牌定位雷同、形象模糊、管理混乱,极易造成“形象遮蔽”,而误导游客,导致品牌效应根本无法发挥。
所以就崆峒山目前经营状况亟待需要建立一个以道教文化为核心内涵的品牌建设体系。
(二)研究意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个“山、水”品牌中注入的是足以让游客得以愉悦和信任的文化元素。
这是竞争的法宝,旅游的灵魂。
崆峒山自古以来就有的“西来第一山”“问道圣地”的美誉,亦因诸多文献记载、离奇传说和峻美风光让众多香客和文人雅士们折服。
崆峒山旅游景区只有深度挖掘自身的文化品牌优势,依据合理的文化定位,并在品牌资源整合、品牌形象塑立、创新营销、悉心管理、加强维护等方面统筹经营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崆峒山的发展带来更科学更具战略性的发展前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基于SWOT分析的平凉市旅游业发展及对策研究摘要:文章根据平凉市旅游业发展的概况及其发展的现状,采用了进行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时常用的swot分析方法,从平凉市旅游业发展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出发,全面分析了平凉市旅游业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竞争发展可行性的战略构想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SWOT分析平凉市旅游业对策研究-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新兴产业,资源消耗少、产业关联度高,被誉为“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
旅游业每创造1元的收入就会带来4.3元的综合收入,每创造一个劳动岗位,就会带来5-7个就业岗位,这也正是各地看好旅游业,并将其列为支柱产业的原因所在,因此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平凉市作为甘肃省的旅游资源大市,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旅游业已经成长为与平凉煤电、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并列为平凉国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因此,分析并研究平凉如何使平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很有必要的。
一、平凉市旅游业发展概况及现状分析-1、区域概况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段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市域海拔890~2857m,年平均气温8.5℃,年降水量420~600mm之间,平均日照时数2144~2380h,无霜期156~188d,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全市总面积11140.8平方公里,辖1区6县(即崆峒区、灵台县、静宁县、庄浪县、华亭县、崇信县、泾川县),全市总人口225万人,有汉、回、满、蒙、藏、保安等18个民族,其中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
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是甘肃省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
平凉历史悠久,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
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申报单位:联系人:电话:传真:编写时间:主管部门: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第一章项目概况一、项目简介1、区域及自然条件(1)历史沿革项目景区旁边原有一某某关,为明洪武年所建,“悬壁临水,盘折而上,口开一罅,十里蚊行,为往省治要隘”。
明代为防“安奢之乱”,设九关,派重兵于某某驻守。
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著名的战斗。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军参将谢崇爵产与播州宣慰使杨应龙部在某某激战,“争浮桥,桥断,杀溺死者数千人”,四川总督李化龙“用尚方剑斩崇爵"。
某某总兵官童元镇率军平播,杨应龙令其部下着水西衣甲,混入童元镇部营中“内合外发,官军大,进至某某,断浮桥,官兵溺死无算”。
杨应龙后为刘廷所败。
据考,项目景区为“官”渡,原属贵阳府,设厘金卡,收入为“官”渡之费。
早先渡人,后来摆渡汽车。
1935年1月,红军长征突破某某天险,到某某召开了著名的“某某会议”.2、资源评价(1)季节:终年四季如春,从三月至十月是黄金季节,冬暖夏凉. (2)污染:旅游开发项目无工业污染,环境安静无噪声,无放射源,森林植被繁茂,空气洁净清新。
游客活动产生的三废可以控制、回收,净化达标处理后排放。
(3)联系:该旅游开发项目毗邻某某河边,有三桥飞渡,大坝屹立,晚间灯火,摩崖石刻,库区风光以及被誉为“中国一绝、项目地区一技”的某某豆腐鱼等景观,相互辉映,可参观点能形成旅游开发线。
从外围讲,旅游开发项目景区南可依托息烽温泉、集中营旧址以及省府贵阳,北靠历史文化名城某某,沿库区而上有已初步形成的“某某大坝-傣族公园-神石山庄-三沙大桥”和“某某电站-小溪-化觉-六广”两条黄金旅游开发线。
(4)可进入性:210国道、贵遵高等级公路、川黔铁路从境区穿过,景区背靠某某、面向贵阳,濒临某某,俯视长江,内有火车站2个,客运航运码头1个,规划中水运的客运、货运及自用码头各1个。
项目建议书15篇项目建议书11第一章1.1. 借助一流资源打造一流品牌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
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项目地离崆峒山仅十余公里,具有隔天读后的区位优势,可以以崆峒山深厚的文化自然资源为依托,深度挖掘其延伸产品,凭借一流的资源,以商业为主线,将本项目打造成为一流的品牌。
1.2. 市场上面广,潜力无限崆峒山客源市场主要来自西安、兰州、宝鸡、银川等大城市及周边经济圈城市,每年约有一百万游客从客从这些城市来崆峒山,而项目地是去往崆峒山的必经之路,相当于项目地每年有一百多万人的潜在市场,如此庞大的客源基数对于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保证。
因此,本项目只要合理的利用好这一客源群,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吸引这一客源群再次驻足消费,将有潜力打造成为甘肃的七彩云南。
1.3. 竞争平台,决定了发展方向从小的区域环境来分析,项目地位于崆峒大道起点位置,周边正在兴建崆峒古镇和会展中心,当前已经有五星级度假酒店。
从大的环境来看,老崆峒山旅游的来自西安、兰州、宝鸡、银川等大城市的游客多为中高端消费群体,消费能力比较强,综合以上因素,本项目的开发方向应该定位为中高端消费,并且要避开大型度假酒店、古镇、会展的项目,减小与现有项目的竞争力度,发挥其他方面的优势从文化体验、度假、养生、购物等方面来开发。
2. 发展机遇与背景解读2.1. 西部旅游发展环境与机遇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旅游随之得到跨越式发展,甘肃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平凉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位于甘肃前列,本项目的实施将在西部旅游业发展大潮中凸显亮点,成为平凉市乃至甘肃省的七彩云南。
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景区发展研究作者:毛惠琴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8年第03期(一)道教文化旅游道教文化旅游,顾名思义,是以当地的道教文物古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依靠其他的方法,凭借当地的道教文化知名度,以及迷人的风光景色、特色鲜明的道教宫观和园林环境,给游客带来的文化感染和精神体验,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上的综合体验。
(二)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宗教文化旅游景区是某旅游景区以某种宗教文化为主题,集宗教文化交流、宗教文化体验、宗教旅游文化产品制作、宗教养生等功能为一体,并具备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的旅游独立管理区域。
(一)道源圣地崆峒山崆峒山是道教文化发源地之一,历来被称为道源圣地。
《史记·五帝本纪》中明确记载记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自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开始,至周秦汉唐,经过历史的不断推进,崆峒山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结构,道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和发展。
(二)无可媲美的文化资源平凉不但是古人走向文明的摇篮,也在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其是西王母长寿文化发祥地,伏羲文化发祥地,道文化起源地,农耕文化发祥地,也是针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养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可以说,华夏文明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或多或少的踪迹。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源头文化中,对这些古老文化也均有记载,这些宝贵的文化,为崆峒山景区发展提供了最宝贵、最独有、最理想的文化条件。
(一)文化内涵挖掘度不够崆峒山道教文化旅游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从宗教文化旅游内涵做深入探索。
如果没有丰富而合理的理论研究,或者缺少学术支撑,那么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将会是纸上谈兵,必定陷入不利局面。
平凉市有着多源头的旅游文化,有匹配的旅游配套基础建设,但由于对文化的内涵挖掘度不够,导致产品的开发简单且单一,没有地方特色,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导致游客的再光顾率低下,人均消费水平不高。
平凉旅游调研报告平凉旅游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平凉市位于中国甘肃省东北部,是甘肃省辖地级市之一。
平凉市地处河西走廊核心地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平凉市的旅游潜力和发展态势,我们进行了该地区的旅游调研。
二、调研目的与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平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旅游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关建议。
我们选取了包括历史文化景区、自然风景区和当地旅游企业在内的多个对象进行深入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旅游资源丰富平凉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资源,包括天津山、崆峒山等自然景点以及平凉石窟、岷县总寨遗址等历史遗迹。
这些景点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对于吸引游客具有可观的吸引力。
2. 旅游设施和服务配套不完善尽管平凉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设施和服务配套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
例如,景点之间的交通相对不便利,导致游客的交通成本较高;同时,一些景区的导览服务和周边设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3. 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平凉市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尤其在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背景下。
调研数据显示,平凉市的旅游景区在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都能吸引大量游客,但在淡季游客量较少。
因此,平凉市有望通过进一步开发旅游产品和推广旅游景点来增加非节假日的游客流量。
四、建议1. 加强旅游设施和服务配套建设平凉市旅游设施和服务配套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交通运输和导览服务方面。
政府可以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同时鼓励和引导私人资本参与旅游设施建设。
2.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平凉市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比如深度游、农家乐体验等。
同时,应加强与其他旅游城市的联动,开展联合推广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平凉旅游。
3.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平凉市旅游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包括提高导览服务的质量、提供便捷的购物和餐饮服务等。
崆峒古镇开发、运营、规划、宣传、招商措施一、古镇的建设以及开发思路一、为什么要建设古镇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地位、作用随着国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旅游业逐渐成为富国强民的战略先导。
进入21世纪,旅游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需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型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化服务。
省、市、区相继召开旅游业发展大会,昭示着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难得机遇。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要求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加快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建设步伐,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并学习了解五中全会精神,以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为目标,以“神奇崆峒·养生平凉”为主题,以构建大旅游市场为导向,“崆峒古镇·问道驿站”应运而生。
2、平凉的区位特点分析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联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西出甘肃的交通要冲和重要商埠,区位优势明显,素有陇东“旱码头”之称。
随着312国道的扩建和宝中铁路的贯通,平凉的交通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平凉至三个省会城市——兰州、西安、银川的车程时间基本为三小时左右,平凉纳入三省三小时经济圈的范畴,区域联动性与经济联系性进一步加强。
3、平凉旅游产业发展分析平凉市行政区划辖一区(崆峒区)、六县(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所辖一区六县全部散布于古“丝绸之路”东段甘肃境内的黄金线路上,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崆峒山景区已经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崆峒发展建议和措施1. 前言崆峒是一个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崆峒区的古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然而,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崆峒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旨在帮助崆峒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保护。
2. 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一个古镇,崆峒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筑、传统工艺、民俗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以下建议可供参考:•建立文物保护机构和专业团队,负责文物的保护、修复和整治工作;•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展文化遗产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文化意识和保护意识;•支持和培育相关的手工艺和技艺,保持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3. 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是崆峒经济的重要支柱,但目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等。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崆峒旅游业的发展:•建设更多的旅游设施,如旅馆、餐饮和购物场所,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培训和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和技能;•开展旅游宣传活动,提高崆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挖掘和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如开展主题旅游和文化体验活动。
4. 农业发展崆峒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目前农业生产面临一些问题,如农产品质量不高、产能过剩等。
以下建议可供参考:•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支持,改善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崆峒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农民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5. 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促进崆峒区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下建议可供参考:•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强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加强城乡规划和管理,实现城乡环境一体化。
6. 技术创新和科技支持技术创新和科技支持是崆峒发展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