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肺部转移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肿瘤与肿块的形态表现、CT影像表现、良恶性肿块和结节鉴别、疾病重点、不同分型表现等肺内结节CT分析肿块和结节1、临床概述①形态大致为球形病灶,肿块的直径≥3cm,结节的直径<3cm,长径:短径<2:1。
②可单发或多发:孤立性肺结节是指一个边界清楚、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cm的病灶。
2、CT影像表现①肺内球形高密度或稍高密度病灶,形态不一,可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分叶状,边缘光滑或不光滑,可见不规则毛刺或棘状突起。
②病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含有更低密度坏死影,或含有脂肪、钙化等。
③大小从数毫米至3cm以上,结节的体积及动态变化情况对病灶的良恶性判定均有意义。
病灶周围伴或不伴其他较小病灶。
④良恶性肿块和结节的鉴别良性:形状圆形,椭圆形、无毛刺、边缘清晰、可有卫星灶、增强CT增加<20HU或大于60HU、近胸膜下有粘连带或增厚改变、倍增时间小于40d或>400d。
恶性:形状不规则,分叶状、有毛刺、边缘不清晰、多无卫星灶、增强CT增加20-60HU、近胸膜下有胸膜凹陷改变、倍增时间100-400d,磨玻璃密度结节平均628d。
3、重点提醒①对于孤立性肺结节或肿块,边缘特点与病变的生长方式有关,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缘欠光滑;良性肿瘤多为膨胀性生长: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
②单发肿块、结节见于良恶性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包括腺瘤、错构瘤、肺囊肿、结核球、肺癌、肺肉瘤、癌肉瘤、肺转移瘤、炎性假瘤及寄生虫囊肿等;肺内多发小结节常见疾病:肺转移瘤、肺结核、结节病、肺尘埃沉着病等,亦可见于细支气管及肺的多种感染及非感染性疾病。
4、知识拓展①肺结节的不同分型结节:直径10-30mm、密度为实性密度、位置为气腔结节。
小结节:直径5-10mm、密度为磨玻璃密度、位置为间质结节。
微结节:直径<5mm。
粟粒结节:直径2-3mm、密度为混合密度、位置为小气道结节。
②不同位置结节的CT表现a、气腔结节:结节位于肺小叶中心,质地均匀,呈软组织密度,边缘模糊,可为束状或梅花瓣状,又称腺泡结节,但组织学不一定代表腺泡实变,常见于各种炎症、出血及水肿。
肺转移瘤的CT表现分析【中图分类号】r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75-01肺是转移瘤的好发部位,肺转移瘤的ct表现比较典型,一般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需要和其他占位性病变鉴别。
回顾分析我院2006—2009年25例肺转移瘤ct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
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全部病例均行常规ct扫描,21例行增强扫描。
均行手术病理证实有原发肿瘤。
其中肾癌6例,肺癌4例,肝癌4例,结肠癌3例,乳腺癌3例卵巢癌2例,前列腺癌1例,精原细胞癌1例,软骨肉瘤1例。
25林中,16例经痰检证实为肺转移瘤,6例经活检穿刺证实,3例经ct随访诊断为肺转移瘤。
1.2 结果25例病例中,ct表现为典型的多结节病灶11例,结节样、空洞样结节4例,结节样、空泡样结节3例,单发实性结节2例,多发结节伴钙化2例,单纯空泡样结节1例,囊性结节1例,结节并自发性气胸1例。
2 讨论肺是转移瘤的好发部位,任何恶性肿瘤均可转移到胸部,最常见的是肾癌,骨肉瘤和绒毛膜上皮癌。
2.1 肺转移瘤的途径肺转移瘤的途径主要分为血行性合淋巴转移较为多见,有时可以兼有两种类型的转移瘤。
血行转移的具体途径又可分为以下4种方式:①经体静脉吉肺循环至肺;②经门静脉入肝,再经下腔静脉经肺循环至肺;③肿瘤细胞先循环淋巴道到胸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再经血液循环至肺。
④原发于肺的恶性肿瘤,侵犯肺静脉,回流入心,经体循环到支气管动脉而播散至肺。
淋巴转移几只有二:一是离心性的,即肿瘤细胞先转移至膈淋巴结,再沿淋巴管逆行转移到肺门淋巴结、肺内淋巴结和淋巴管;二是向心性的,即肿瘤细胞经血行转移到肺血管内,然后穿过血管壁进入血管支气管周围淋巴管和肺间质内,进而到达肺门淋巴结。
其他转移方式有:气管或支气管内转移和直接浸润或蔓延。
2.2 肺转移瘤ct表现绝大多数肺转移瘤具有典型性的ct表现,即两肺弥漫散在分布的多发的小结节影,尤以肺外1/3带或胸膜下组织多见,肺中下野较肺尖为好发;结节大小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或为肿块;密度均匀,ct值为软组织密度;边缘光滑呈球形,与周围肺组织境界清楚。
372020年4月第27卷第8期宫颈癌根治术后不典型肺转移瘤73例的CT 表现刘 娜 江海涛对于宫颈癌血行远处转移而言,肺部是最常见的靶器官,单发或双发病灶往往与原发性肺癌不易鉴别,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很大帮助。
笔者收集了73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根治术后发生不典型肺转移瘤的病例,分析总结其CT 表现特征及规律,以进一步提高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肺转移瘤的诊断能力。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宫颈癌根治术后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肺转移瘤患者73例。
其中年龄33~79岁,平均(52.6±9.2)岁。
初次发现肺部病灶时,66例(90.4%)无特异肺部症状及体征,因术后定期C T 随访偶然发现肺部病灶,仅7例(9.6%)因出现刺激性干咳或咳嗽咳痰就诊时发现。
宫颈原发病灶中鳞癌66例(90.4%),腺癌6例(8.2%),腺鳞癌1例(1.4%)。
经手术切除肺转移瘤33例(45.2%),行经皮穿刺检查39例(53.4%),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例(1.4%)。
1.2 影像学检查 行常规胸部C T 扫描,取仰卧位,自肺尖扫至肺底,常规管电压120kV ,管电流自动调整。
常规5.0m m 层厚扫描,部分1.0m m 薄层重建,观察包括部位、形态、边缘、内部密度、病灶周围肺野的表现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由两位高年资医生独立分析每个病灶的特征,意见不一致时经两位讨论后达成一致。
作者单位:310022 杭州,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放射科通信作者:江海涛,Email:*****************1.3 病灶C T 表现 73例共88个病灶,单发病灶58例(79.5%),双发病灶15例(20.5%);病灶长径6.3~77.7m m ,平均(28.5±16.1)m m ;中央型病灶18个(20.5%),周围型病灶70个(79.5%);分布于肺上叶51个(58.0%),肺下叶37个(42.0%)。
肺癌的CT诊断肺癌的CT诊断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蔡祖龙肺癌是最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工业化国家死于肺癌者,女性占全数恶性恶肿的1/5,男性那么高达1/3。
最近几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和辽宁省的城市,云南固旧地域,肺病的发病率和\或死亡率已占各类恶性肿瘤的首位。
因肺癌确认时多已至中晚期,70-80%患者已失去根治机遇,五年生存率较低,因此肺癌的初期诊断和医治关于改善肺癌予后,提高五年生存率是十分重要的。
影像学检查方式关于肺癌的检出及分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肺癌的CT表现(一)中央型肺癌CT能显示中央型肺癌的一系列病理改变,要紧有段以上支气管腔内肿块,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腔狭小与阻塞,肺门区肿块等肺癌直接征象。
继发性改变有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阻塞远端支气管扩张形成的粘液栓塞,和病灶周围或(和)肺门的淋巴结肿大等;螺旋CT,专门是多层面CT,采纳薄层扫描并冠状与矢状位重建可清楚显示支气管腔内沿管壁浸润的初期肺癌。
CT平扫难以区分肿瘤与其远侧的肺不张,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实际大小与不张的肺。
(二)周围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在CT上显示有必然特点,即便小于的初期肺癌,也多有明确的恶性征象。
以下重点简述直径〈3cm的周围型小癌的CT征象特点及其病理基础。
⒈肿瘤边缘征象特点:⑴分叶征:是周围型小肺癌最多见的大体征象。
作者100 例直径小于3cm的小肺癌分叶征的发生率为84%。
绝大多数小肺癌呈深分叶,(弦距与距长之比大于2/5。
其病理基础一是与肿瘤边缘各部位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生长速度不同有关;二是肺的结缔组织距离,进入肿瘤的血管、支气管分支、从肿瘤内向外生长的血管和结缔组织等引发肿瘤生长受限并产生凹陷,从而形成份叶的形态。
⑵边缘毛糙:可见细短毛刺,棘状突起或锯齿状改变。
此为肺癌的常见征象,发生率约为80%-85%,这些表现是由于肿瘤间质,血管向瘤外生长和肿瘤细胞周围蔓延所致。
224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 43(2)·临床论著·不典型肝癌的多排螺旋CT 三期增强扫描影像浅析向彬* 王磊(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41)摘要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CT (Multi-slicespiralCT ,MSCT )三期增强扫描,分析不典型肝癌影像特征,评估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20年7月间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 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分析患者肝脏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图像特征与病理类型,找出其中不典型肝癌MSCT 三期增强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多数病例影像表现呈典型“速升-速降”型,部分病例影像为非典型表现:动脉期轻度强化9例,无强化1例,边缘结节样及环形强化3例;门脉期高密度5例,等密度7例;延迟期稍高密度4例,等密度3例;中心出现“星芒样”无强化区1例。
肿瘤血供、细胞成分和自身的分化程度以及肝脏基础病变等与不典型肝癌MSCT 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特征相关。
结论: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在肝脏增强的三期动态扫描中呈典型“速升-速降”型表现,不典型肝癌MSCT 多期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多样,缺乏特征性,鉴别难度大,应适时运用CT 同层灌注扫描成像、MRI 多序列成像、DWI (弥散加权成像)、ADC 值(表观弥散系数)、CT 碘油造影等检查手段并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必要时活检,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多排螺旋CT ;原发性肝细胞癌;不典型;三期增强扫描;鉴别诊断Image analysis of atypi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sing phase III enhancedmulti-slice SPIRAL CTXiang Bin*, Wang Lei(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Wuhou, Chengdu 61004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atypical liver cancer by 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 three-phase enhanced scan and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Methods: A total of 52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from May 2012 to July 2020 were selected fo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All patients received three-phase dynamic enhanced MSCT scan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logical types of plain scan, enhanced scan, arterial phase, portal phase and delayed phase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atypical three-phase enhanced MSCT performance of liver cancer was foun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most cases were typical "fast rising and fast falling", and some cases were atypical: mild enhancement in arterial phase in 9 cases, no enhancement in 1 case, marginal nodular and circular enhancement in 3 cases; high density in portal phase in 5 cases, equal density in 7 cases; slightly high density in delayed phase in 4 cases, equal density in 3 cases; no enhancement in the center in 1 case. The blood supply, cell composition, self differentiation and liver basic lesions of the tumor are related to the three-phase dynamic enhanced MSCT image features of atypical liver cancer. Conclusion: Most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presents typical "rapid rise and rapid fall" in the three-phase dynamic enhanced scan of the liver. Atypi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multi-phase enhanced MSCT images and lack of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CT perfusion imaging, MRI multi sequence imaging, DWI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ADC valu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CT lipiodol angiography should be used timely combined with clinical laboratory examination and biopsy when necessary,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can be improved.Key words: Multi-slice spiral CT;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ot typical; Phase III enhanced scan; Differential diagnosis.*作者简介:向彬,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CT 及MRI 诊断,Email :***********************。
肺转移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刘在冰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
【年(卷),期】2007(019)024
【摘要】@@ 由于癌症患者日益增多,肺转移瘤也呈上升趋势,随着CT及MRI的广泛使用,其检出及诊断已不困难.自2000年以来收治肺转移瘤216例,现将临床资料及CT片进行整理、总结,探讨肺转移瘤的CT表现、鉴别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总页数】2页(P1141,1121)
【作者】刘在冰
【作者单位】章丘市人民医院,山东,章丘,255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
【相关文献】
1.CT能谱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与肺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陈婧娴;侯月娇;齐慧;张成琪
2.CT检查对肺尘埃沉着病与粟粒性肺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J], 张跃海;孔令伟;张刚
3.肺转移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J], 孟庆娟;徐进
4.CT能谱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与肺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耿辉;魏成;彭天松
5.CT能谱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与肺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耿辉;魏成;彭天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典型肺部转移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分析
目的对不典型肺部转移瘤的CT表现进行了研究,加强对不典型肺部转移瘤的诊断治疗。
方法通过对158例不典型肺部转移瘤进行CT分析,观察了其具体的CT表现,讨论不典型肺部转移瘤与原发肿瘤之间的关系。
结果在进行的158例不典型肺部转移瘤的试验中,有19例不典型变现为结节、空洞性转移或者肿块转移等现象,出现片状模糊转移、良性肺內转移、具有毛刺特征的结节转移以及支气管内转移等情况。
结论对不典型肺部转移瘤的特征有力重新认识,对治好患有肺部转移瘤的患者有着指导性作用。
标签:肺部转移瘤;不典型;CT表现;鉴别方法
肺部转移瘤在CT下多表现为癌性淋巴管炎,一般来说较为容易诊断。
但是在进行不典型的肺部转移瘤的诊断鉴别时则较为复杂,通常都需要将之与患者所患有的其它疾病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笔者通过观察158例非典型肺部转移瘤的CT表现,整理出其中的19例临床现象,分析了其与原发肿瘤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对从2008年10月~2012年12月158个患有肺部转移瘤的患者的病例信息进行了采集,年龄24~72岁。
经临床医学判断,共发现了19例不典型肺部转移瘤,其中女4例,男15例,平均年龄52岁。
这19例不典型肺部转移瘤患者中,3例患者呼吸不顺畅,10例患者在患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6例患者不仅呼吸困难、时常咳嗽,还不时伴有咯血、咯痰等症状。
1.2 研究方法笔者主要是对不典型肺部转移瘤的CT表现进行观察,所采用为飞利浦公司生产的MX 4000双层螺旋CT机(国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3300163号)。
在进行不典型肺部转移瘤患者的CT检查时,使患者采用仰卧的方式平躺在床上,同时患者的两手臂要抱举过头。
之后就开始对肺部转移瘤患者进行定位像的扫描,在对患者的肺部进行常规扫描时,对肘静脉注射100ml的碘海醇,采用的是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使其肺低到肺尖的层厚保持在10mm。
注射过程中的延迟时间为30s,注射流率为
2.4ml没秒,螺距为2.4。
扫描时使得有效层厚与层间隔为4 mm,当出现局部病灶时则采用4mm层距的扫描方式对其进行扫描。
2 结果
通过对这19例不典型肺部转移的CT表现进行分析和鉴别,整理出了以下结果:表现为肿块转移或单发结节情况的患者共有10例,其中结肠癌3例、胃癌2例,精元细胞瘤1例,骨纤维肉瘤1例,甲状腺癌和精元细胞瘤各1例,结肠癌2例;表现为钙化并转移的共有3例,其中骨肉瘤1例,软骨瘤和结肠癌各1例;表现为空洞性转移的共有8例,其中宫颈癌2例,肺癌4例,胆囊癌1例,食管癌1例;表现为片状模糊影样转移的只有2例,其中1例为子宫肌瘤,另1
例为肾透明细胞癌;表现为良性肺内转移的1例,伴有子宫肌瘤病症;表现为毛刺或原发肺癌分叶以及块状转移的共有4例,其中骨肉瘤1例,结肠癌1例,胰头癌1例,肺癌1例;表现为肺不张且含气支气管转移或支气管内转移的共有2例,包括肾癌1例、直肠癌1例。
3 讨论
我国医学的进步使得肺部转移瘤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都在逐步改善。
目前来看大部分的肺部转移瘤都是比较典型的,少数不典型肺部转移瘤在诊断和治疗起来都较为复杂。
以下笔者将从不典型肺部转移瘤在CT检查下的不同表现开始讨论和分析:
3.1 肿块转移或单发结节这一组有10例肺内出现肿块或结节,边缘一般都比较清楚,有稍微的分叶现象,在后续的动态观察中结节会逐步增加,出现新病灶,这种类型的肺部转移瘤特征不太明显,在诊断鉴别过程中主要要鉴别出究竟是孤立性肿物还是第二原发肿瘤。
国外临床医学专家曾经对近千例肺孤立性肿物进行总结,提出了3个原则:①原发为腺癌时,出现肺内原发或转移的概率都是50%;②当原发肿瘤是鳞癌时,基本可以确定肺内的肿物是原发性;③当原发是黑色素瘤、骨肉瘤或软组织时,肺内多半表现为转移[3]。
这一组出现的7例单发肺转移都是由于腺癌导致的,具有肺转移的典型特点,大多数都表现为边缘光整结节。
3.2 转移瘤并钙化在这一组中,有两例都是表现为发散性钙化结节,其直径在0.4~1.3cm,边界都较为清楚。
由于转移瘤的钙化常出现在可分泌黏液蛋白的腺癌中,比如卵巢癌、软骨、结肠癌、骨以及滑膜肉瘤等[1-2]。
一般来说,导致钙化的原因主要有营养不良、骨形成不良和黏液样钙化。
3.3 空洞性肺转移就一般情况而言,空洞性肺转移主要是由腺癌和鳞癌导致的,其中由鳞癌而引起的空洞性肺转移占到整个空洞性肺转移的70%左右,其主要是由女性生殖器肿瘤与男性的头颈部肿瘤导致的,而腺癌则主要来自于乳腺癌和结肠癌。
在CT检测下,若患者两肺出现大小不同的阴影且边缘较为平滑,而内部出现不规则的空洞,则多半为空洞性肺转移。
3.4 片状模糊影样转移这一组的两例中,具体的表现情况各有不同:1例表现类似肺炎样浸润阴影,形成结节周围模糊影,可能是由于癌结节周围出血或者其浸润生长导致炎症引起的;还有1例肺转移伴有子宫肌瘤,具体表现为大部分边缘较为模糊和存在结节,对此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
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新生血管的管壁薄弱、容易破裂,在进行CT检测时就表现为具有边缘模糊的晕圈。
3.5良性肺内转移此种情况较为少见,转移机制也不明确,总的来说,与其他肿瘤的肺内转移区别不大。
3.6 肺不张转移或支气管内转移此种情况在CT影像中表现为支气管阻塞、管壁增厚或肺不张,通过对影像的分析,很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将支气管壁冲破
形成病灶的。
3.7 毛刺、分叶或块状转移这组出现的4例在具有毛刺的同时也具有分叶或其他特征,其形成原因应该与法院肺癌相似,都是肿瘤发育过程的被各种因素影响所致。
参考文献:
[1]王久文.空洞性肺转移瘤的CT诊断[J].基层医学论坛,2012,(35):4726-4727.
[2]陈晓玲.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诊断[J].吉林医学,2013,(11):2120-2121.
[3]宋海霞,杨毅群,周海鸿,等.肺空洞性转移瘤的CT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13,(6):61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