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恩格斯评价黑格尔哲学及启示
- 格式:docx
- 大小:13.13 KB
- 文档页数: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界定的批判以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本质的揭露,初步创立了唯物史观理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篇一唯物史观的确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做出的一大贡献,这个理论的创立不仅与两人的精神特质相关,也是理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般来说,一种新思想、新观点的萌生总是在旧体系的“母体”中孕育和发展的,孕育唯物史观的“母体”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逐步创立唯物史观的。
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目前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最终确立的标志,但唯物史观理论经历了一个初步创立、逐步形成与最终确立的过程,笔者认为1843年马克思的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唯物史观思想的初步创立。
一、求学与思考――理论学习和继承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前夕,马克思还没有确立起自己的哲学观念体系。
马克思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接触到了当时德国占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学说,并成为一名青年黑格尔派者,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出一个人人都重视的、准确的、不依赖于具体经验的(先验的)法学概念,然后在实际的法中研究它的发展。
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来看,他并不是直接从黑格尔哲学进入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而是经过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中介。
1841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虽然马克思在处理自我意识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既不同于黑格尔也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但基本上还是信奉黑格尔哲学,是一名黑格尔主义者。
黑格尔的体系虽然是唯心的,但他的内容中却贯穿着历史方法,这使马克思受益很多,他完全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方法,借助黑格尔的方法,马克思最终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而确立了唯物史观。
二、接触现实与批判――实践经验的积累从1841年大学毕业直至1843年,马克思一直在为筹办和主编《莱茵报》而忙碌,这是马克思实际参加政治斗争的时期,他遇到了以前从未遇到的对现实问题进行评价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思想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对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政治斗争使他开始同黑格尔学说决裂,最终走向唯物史观。
浅析恩格斯谈黑格尔哲学解体的两个方面发布时间:2022-09-04T03:43:16.041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9期作者:吴洪凯[导读] 黑格尔哲学解体的两个方面:一是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思想分歧,二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这部分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的出现,在反宗教的斗争实践中,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
吴洪凯(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校区,河北秦皇岛 066004)摘要:黑格尔哲学解体的两个方面:一是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思想分歧,二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这部分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的出现,在反宗教的斗争实践中,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
关键词:恩格斯;黑格尔哲学;解体一、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即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思想分歧。
青年黑格尔派虽然都是反对宗教,反对现存国家的,但是他们内部也并不是没有思想分歧、没有矛盾斗争。
在青年黑格尔派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以施特劳斯为代表的观点,一种是以鲍威尔为代表的观点。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虽然都对基督教进行了批判,都认为福音故事是荒诞无稽的东西。
但是他们在福音神话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上,由于见解不同而展开了争论。
他们之间的这场争论,是在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对“实体”的斗争这一哲学幌子下进行的。
黑格尔曾说过,圣经中的故事必须和世俗的故事同等看待。
施特劳斯在1835年写的一本叫做《耶稣传》,在这本书中他遵从黑格尔的意见,认为对于圣经中的故事,必须加以正确的、历史的考察,而不应当把基督教看成是一种骗术,把“信徒”们看成是一群流氓。
施特劳斯认为《福音》中关于耶稣的神话和传统,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
耶稣虽然不一定是神,但是他可能是一个过去真正存在过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历史上的活动家。
之后人们把他的思想和活动记载下来,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就成为今天“福音”这部书了。
总之,施特劳斯认为,《福音》书中关于耶稣的神话和传说乃是第一批基督教的信徒们无意识的集体创作的结果,他不是某一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的虚构,而是整个民族或宗教团体共同意识的自发产物。
关于黑格尔哲学终结的几点思考一、黑格尔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指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它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阶段。
其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代表。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其内容包括: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
黑格尔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建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把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推向历史顶峰,并以其独特的论证方式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之科学,以致彻底“终结”了形而上学。
黑格尔哲学在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1830-1840年这个时期,“黑格尔主义”的独占达到了顶点,就像恩格斯在文中所说,它不仅感染了敌人,而且渗透到科学、通俗读物和日报中去,当然也影响了马克思、恩格斯。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继承费尔巴哈抓住黑格尔哲学的某一方面,而把黑格尔的体系抛在一旁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也不能用干脆臵之不理的办法消除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影响。
对待黑格尔哲学应持的态度是,要批判其唯心主义的体系,但要吸收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无疑,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批判、继承与改造。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是“绝对精神”逐渐实现的产物。
黑格尔曾经说道:“精神的东西本身应当起决定作用,并且迄今的事物的进程就是如此。
”“客观思想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只有符合概念的实在才是真正的实在,因为在这种实在里,理念使它自己达到了存在。
”这就是说,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仅是构成事物的本质实体,而且是自身包含矛盾的、能动的、富有创造力的主体。
整个世界无非就是“绝对精神”的产物,是“绝对精神”自我创造、自我运动、自我认识、自我现实的过程。
论恩格斯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及影响【摘要】恩格尔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是批判性的,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存在着唯心主义的倾向,因此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主张辩证唯物主义。
这种方法强调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
恩格尔的研究方法与黑格尔的方法有显著不同,他更加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并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
恩格尔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
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从抽象理论转向现实社会问题的探讨。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哲学也为恩格尔提供了重要启发,帮助他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
恩格尔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揭示了对传统哲学的批判精神,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社会实践的重视。
他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与创新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
【关键词】恩格斯,黑格尔,哲学,研究方法,批判,发展,启示,继承,创新1. 引言1.1 恩格尔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恩格尔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
一方面,恩格尔肯定了黑格尔对于哲学史的重大贡献,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个革命性的思维方式,能够深刻揭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规律。
恩格尔对黑格尔的这种赞赏和认同,使得他将黑格尔哲学视为自己哲学思想的重要参照物。
恩格尔也对黑格尔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批判和质疑。
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过于理想主义,忽视了历史中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恩格尔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黑格尔的理论,使之更具有批判性和现实性。
恩格尔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既是肯定的也是批判的,他试图在对黑格尔的继承和发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更好地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1.2 研究方法的不同恩格斯和黑格尔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黑格尔是德国新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研究方法强调逻辑推理和系统性,注重思维的发展和演绎的结构。
而恩格斯则更加注重实证主义和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他认为社会现实是人类意识的产物,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应该从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1845到1846年这段时间里,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
在这部著作中,两人通过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第一次系统地表达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初步论述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神自身在地上行进,这就是国家,国家的根源就是作为意志而实现自己的理性的力量”〔1〕在黑格尔的哲学世界里,国家是一种类似于神的存在,其地位处于市民社会之上,而市民社会中的人应该服从于国家的安排。
国家的使命不仅在于保护每个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有“更高的精神要素,自在自为的真理要素”。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2〕作为伦理的现实存在,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倡导社会的“善”,最终达到自由的状态。
应该说,黑格尔眼中的国家是一种合理的现实存在。
国家和市民社会都是绝对精神在现实中的一种表现,而国家则是绝对精神发展达到顶点的一种表现。
市民社会则被作为国家的一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存在而存在。
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青年黑格尔派思想深深地吸引着刚步入大学的马克思。
在他的早期著作当中,特别是他在《莱茵报》担任主编时所撰写的社会评论当中,如《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辩论》等一系列文章,一些黑格尔式的理性主义表露无遗,对自由等概念的阐发和论证还遗留着黑格尔哲学的痕迹。
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虽然在马叶涛涛《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及其现实意义[作者简介]叶涛涛,。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唯物史观早期著作。
由于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都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因此,在对于国家问题上,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并重新调整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国家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
就其阶级属性而言,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而为了使阶级统治能够继续,国家又必须进一步提供必要的社会公共服务,并且未来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阶级被消灭了,国家也终将归于消亡。
论恩格斯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及影响在《费尔巴哈论》这篇著作中,黑格尔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部分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使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内容得到不断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努力就是运用这个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的方法,去研究考察事物。
当前中国哲学需要现代化,就离不开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指导,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也应该贯穿于中国哲学现代化进程当中。
标签:恩格斯;黑格尔;唯物辩证法发展观;中国哲学现代化黑格尔是19世纪初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在恩格斯看来,黑格尔试图用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去指导贯穿他所研究的诸多领域发展的线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恩格斯对这一著名哲学命题的分析,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一些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和借鉴了黑格尔哲学中合理的部分即黑格尔的“合理内核”部分,并且发展了黑格尔哲学,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分析黑格尔著名的哲学命题恩格斯从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出发,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那时普鲁士王国和资产阶级自由派认为“现实的”就是“现实存在着”,因此“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即“存在即合理”。
这个观点显然不符合黑格尔的本意,同时也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状况,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在黑格尔这里,这个命题的成立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是“现实”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
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这个著名命题的合理性也会存在质疑。
因此,“现实性”并不是事物恒久的属性,也不是任何时代和环境所具有的属性。
现实性是一个不停变革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现实的东西会丧失其必然性,会被新的现实的东西所替代。
由此某一事物存在的“现实性”是由于其“必然性”决定的,“必然性”是“现实性”的基础。
浅析恩格斯谈黑格尔哲学的两大成就发布时间:2021-01-13T03:03:02.72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34期作者:吴洪凯[导读] 恩格斯是怎样估价黑格尔哲学成就的呢?恩格斯指出:“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的、切实的认识世界的道路。
”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校区河北秦皇岛 066004摘要:黑格尔的哲学有两个巨大的成就:第一,它集以往哲学发展之大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
第二,他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关键词:恩格斯;黑格尔;成就政治上的软弱性就是当时德国人的特点,黑格尔当然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德国的庸人习气。
尽管黑格尔在辩证法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当谈到政治问题的时候,他就摆脱不了德国的庸人习气,是因为害怕群众的革命运动而与封建贵族妥协了。
正是德国的庸人习气,使黑格尔不能从他那革命的方法中得出革命的结论来。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虽然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但是这个体系中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黑格尔的哲学是有一定成就的。
恩格斯是怎样估价黑格尔哲学成就的呢?恩格斯指出:“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的、切实的认识世界的道路。
”黑格尔的哲学有两个巨大的成就:第一,它集以往哲学发展之大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
第二,他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一、黑格尔哲学的第一个成就它集以往哲学发展之大成,因而在他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等著作中包含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在1807年所写的一本著作,这本著作是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导论。
谈恩格斯评价黑格尔哲学及启示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从不同层次深度剖析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
首先,黑格尔所说的“现实”属性仅仅属于那些同时具有“必然”属性的。
在黑格尔看来,一切的现实都是有条件的,而这也是恩格斯所指出的“现实性绝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也就是肯定了其这部分观点,说明现实的东西是发生变化的,会丧失必然性;同时,恩格斯将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转化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也是将此推进得到的革命结论。
但是在认同黑格尔哲学的部分观点的同时,恩格斯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其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其内在矛盾在于其虽然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吧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统一起来,但是由于其完全颠覆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揭示三者统一的实质。
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哲学时既继承了黑格尔优秀的哲学思想和观点,也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境界,就因为恩格斯没有因为黑格尔的巨大贡献而盲信和盲从,而是真正践行黑格尔的辩证思想并深入思考,将其转化和转移用于指导和完善自身的哲学和道路。
恩格斯看待黑格尔是一分为二的,经过研读其经典著作,体会其思想内涵,一方面承认其理论贡献、其学说价值和思想价值,但是另一方面也充分意识其学说的局限性,一如我们今天的研究,不能一味地迷信前人留给我们的故纸堆,束手束脚,也应当批判继承其思想精华并且肯定其贡献,尤其是对于社会科学,因为社会科学是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演变发展的,彼时的未必可以用于此时,彼地的也不可能直接照搬到此地,唯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少走弯路,将每一步的发展走稳走好。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黑格尔的评价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作者恩格斯对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他的辩证法思想包含了矛盾的概念,但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而不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恩格斯还指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不一致性,他的辩证法思想在某些方面是不彻底的。
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评价是批判性的,认为他的哲学体系存在着唯心主义和不彻底性的问题,但同时也肯定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对哲学发展的贡献。
哲学已死?恩格斯早就说了,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已终结黑格尔据说哲学家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都表达过“哲学终结”的观点,而世界闻名的科学家霍金更是在他的书籍《大设计》的第一页就宣称“哲学已死”,其实最早提出“哲学终结论”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不仅宣布了传统意义的哲学已经终结,并且明确指出哲学在“黑格尔—马克思”那里终结。
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恩格斯原话是这样的,“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将过往哲学全部汇入了自己的庞大哲学体系,而马克思则反对黑格尔只满足于解释世界的思辨哲学,也就是反对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从而提出了唯物史观,进一步终结了旧哲学。
“这种历史观(指马克思唯物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
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
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海德格尔除此之外,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也有类似的表述,“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
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它们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
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
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
”也就是说,传统意义的学科之王—哲学(其实接近科学的含义,因为之前哲学始终和各门学科混合在一起)已经不存在了,还留给哲学的领地,只剩下了纯粹的思维领域,也就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只剩下了纯粹的思维规律,即辩证法和逻辑学。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提到马克思,也许大家都对这个名字很熟悉,而提到马克思主义,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内涵。
自从《马克思理论哲学基础》开课以来,我们开始对其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其实这样的“深层次”也还仅仅是表层而已,这也督促了我们去涉及更多马克思的著作。
打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篇文章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后思绪良久,既而沉思,又反复阅读,感觉很受启发,有所感触。
背景:马克思出身于法学世家,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法学熏陶。
在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深受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尤其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的后期,由于工作关系,使他曾经遇到了一系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等等。
当时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认为法是“理性”或“理念”的产物和表现。
因此.在这种法观念的影响下,尽管马克思想努力用他自己的知识来说明这一系列问题,但又总是回答的不满意。
马克思遇到的这一障碍使他逐渐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看到黑格尔国家和法的观点同社会现实的矛盾。
推动马克思去注意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且以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而要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必须同黑格尔法哲学彻底决裂,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的手稿当时没有正式发表,直到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才第一次用原文(德文)并冠以现在的书名正式发表。
不久以后.即1843年至1844年初,马克思又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德法年鉴》。
那么,《黑格尔法哲学》主要观点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理解题目中“法哲学”指的是什么?从我对全书的理解,法哲学应为一种国家哲学,即一种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一种意识形态。
恩格斯评黑格尔哲学之我见黑格尔是论述量变物质与质变物质的对立统一的先驱。
他虽然没有像本文这样直截了当地叫量变物质和质变物质(这与他唯心的物质观、僵硬的体系等诸多因素有关),但他在《逻辑学》中对量变质变中这两种物质的存在的描述和论述是相当的广泛、深刻和兴高采烈。
它饶有风趣地谈论侵略所带来的“国家的扩大、财产的增加”最初被政府看成是幸运的事情,用以说明这两种物质的普遍性及差异或者对立。
列宁写道:“关于渐进性这个范畴的问题,黑格尔说:‘……变化,按其本质而言,同时也是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转化,或者抽象一点说,是从现有的存在向不存在的转化,……”。
这里前“一种质”即“现有的存在”指的就是量变物质;而“另一种质”即“不存在”指的就是新质。
黑格尔还说:“……尺度(或度)是两个质的内在的量的彼此相比”,即度是两个质的关系。
那么,这里的“两个质”,只能(必然)其中一个是量变物质,另一个是(原)旧质或定质。
就连《定量》一章中,也把定量规定为外延定量与内涵定量的统一。
根据黑格尔的这个发现,今天,我们可以说,量变物质是外延量变物质(相对于量变物质自身)与内涵量变物质(量变物质相对于定质)的统一,即量变物质的量变是自身外在的量变,同时又是定质的内在的(质然而,恩格斯不是这样。
我国哲学界对量变质变的错误认识追溯到了恩格斯。
在《自然辩证法》中他说:“为了我们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律(该书上文的“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表示如下:在自然界中,质的变化——以对于每一个别场合都严格的确定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物质或运动(所谓能)的量的增加或减少才能发生”。
接下一段还说:“……所以,没有物质或运动的增加或减少,即没有有关的物体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体的质的”。
首先,在这里规定量变质变规律时,恩格斯没有像黑格尔、马克思以至列宁那样,把具体事物即发生量变的具体事物,看成是若干质的规定性的综合,“物体”太笼统(“物质”——从行文看也等于“物体”),并且(如果不是翻译的错误)用具体的物质概念“物体”代替了哲学中的“物质”。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作者:任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4期摘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40年后回顾与总结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不仅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哲学这一章中,分析了黑格尔乃至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作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讲述了黑格尔哲学学派的解体,指出正确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
关键词:恩格斯;黑格尔哲学;辩证法作者简介:任莉,生于1985年,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19世纪80年代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的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迅速,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已经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确立了统治地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派别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把德国古典哲学中一些学说改头换面,称之为“新哲学”《费尔巴哈论》正是出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全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代表就是黑格尔哲学以及费尔巴哈哲学。
一、黑格尔哲学的产生黑格尔哲学产生于1848年革命的准备时期,“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做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1]他们是用资产阶级哲学取代了封建地主阶级哲学,哲学从为封建专制制度转化为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从为地主阶级辩护转化为为资产阶级服务。
哲学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政治上具有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家、唯物主义者,敢于去“同一切官方科学、同教会,常常也同国家进行公开的斗争;他们的著作要拿到国外,拿到荷兰或英国去印刷,而他们本人则随时准备着进巴士底狱”。
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批判及其启示——《费尔巴哈论》导读作者:魏艳芳来源:《求知》 2018年第3期《费尔巴哈论》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简称。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原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后逐步转向唯物主义,并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超越,其中主要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分析,理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当今仍具重要启示意义。
写作原因1.直接原因:为了评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施达克是丹麦年轻的哲学家,于1885年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该书因费尔巴哈承认“理想的力量”、追求“理想的意图”而将其归结为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
因此,《新时代》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就邀请恩格斯就此写一篇书评。
2.历史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多年来的夙愿,即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都是黑格尔主义者,后来又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主要理论来源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多年来一直想讲清楚自己的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以及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3.现实原因:当时理论斗争的需要。
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面对这种情况,资产阶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入手,企图歪曲、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消极思想,严重影响了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
这就产生了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界限、澄清一切误解的必要。
《费尔巴哈论》的文本内容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内在矛盾。
恩格斯以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著名哲学命题为例,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即其辩证法思想。
谈恩格斯评价黑格尔哲学及启示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从不同层次深度剖析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
首先,黑格尔所说的“现实”属性仅仅属于那些同时具有“必然”属性的。
在黑格尔看来,一切的现实都是有条件的,而这也是恩格斯所指出的“现实性绝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也就是肯定了其这部分观点,说明现实的东西是发生变化的,会丧失必然性;同时,恩格斯将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转化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也是将此推进得到的革命结论。
但是在认同黑格尔哲学的部分观点的同时,恩格斯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其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其内在矛盾在于其虽然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吧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统一起来,但是由于其完全颠覆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揭示三者统一的实质。
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哲学时既继承了黑格尔优秀的哲学思想和观点,也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境界,就因为恩格斯没有因为黑格尔的巨大贡献而盲信和盲从,而是真正践行黑格尔的辩证思想并深入思考,将其转化和转移用于指导和完善自身的哲学和道路。
恩格斯看待黑格尔是一分为二的,经过研读其经典著作,体会其思想内涵,一方面承认其理论贡献、其学说价值和思想价值,但是另一方面也充分意识其学说的局限性,一如我们今天的研究,不能一味地迷信前人留给我们的故纸堆,束手束脚,也应当批判继承其思想精华并且肯定其贡献,尤其是对于社会科学,因为社会科学是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演变发展的,彼时的未必可以用于此时,彼地的也不可能直接照搬到此地,唯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少走弯路,将每一步的发展走稳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