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第十六章+文化展示
- 格式:ppt
- 大小:348.50 KB
- 文档页数:44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
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
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
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文化人类学概论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语言、信仰、价值观、习俗、社会结构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家试图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变迁和传承,以及文化与人类行为、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民族志写作、比较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础,通过深入实地观察和采访当地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民族志写作则是将田野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对特定文化的描述和解释。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探讨文化的异同和变迁规律。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家可以深入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和变迁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之,文化人类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文化的机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4学时 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各个学科分支以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长其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加深其对人、社会、族群、文化的认识,并通过亲自参加田野调查的实践,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对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的重点是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人类体质的属性、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过程、沟通的意义、乡村与城市、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濡化和社会化与涵化、族性与社会分层、政治组织和社会控制、宗教与仪式、文化展示等。
难点是如何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当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4学时)1.教学内容(1)何为人类学(2)人类学的领域(3)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2)难点是人类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4学时)1.教学内容(1)进化论(2)传播与社会、文化(3)功能论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人类学发展历史轨迹;(2)难点是各理论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二) (4学时)1.教学内容(1)自然、结构与符号(2)结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3)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2.重、难点提示(1)重点自然、结构符号论、结构马克思实践理论和后现代注意理论;(2)难点是各理论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类学概论⽬录及简介内容简介编辑推荐⽂化⼈类学是⼀门以⽂化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于⽂化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来理解⽂化的本质(进⽽理解⼈)的学问。
编著本书的⽬的是向没有任何民族学和⼈类学基础的同学尽可能全⾯地介绍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使学⽣在通过⼀段不长的时间的学习后,能够初步掌握⽂化⼈类学的基本历史、主要的议题、重要的观点和理念。
内容简介本书以⽂化多样性为基本的叙述视⾓,简洁⽽系统地介绍了⽂化⼈类学的学科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法,以及⽂化⼈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结合诸多民族志资料,扼要地介绍了⽂化⼈类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如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语⾔、宗教信仰等等。
本书既可作为⾯向⼤学本科⽣进⾏⼈⽂素质教育的⼊门教材,也可供⼈类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录前⾔第⼀章导论第⼀节何为⽂化⼈类学⼀、⼈类学的诞⽣及⽂化⼈类学的学科地位⼆、⽂化:⽂化⼈类学的核⼼概念三、⽂化⼈类学的研究对象:他者的⽂化四、理解⽂化:学习⽂化⼈类学的意义第⼆节如何学习⽂化⼈类学⼀、⽂化⼈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关于⽂化⼈类学的⽅法论三、⽂化⼈类学课程学习的具体⽅法第⼆章符号、⽂化与⼈类社会第⼀节⼈与符号⼀、⼈的符号性⼆、符号的功能三、⽂化⼈类学视野中的公共符号第⼆节⽂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化的差异性及其理解⼆、⽂化的相似性及其理解三、⽂化是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统⼀第三节⽂化的特性及其结构功能⼀、⽂化的特性⼆、⽂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第三章⽂化⽣成的基础第⼀节⽣境、适应及⽂化的⽣成⼀、⽂化与环境关系的不同界说⼆、⽣境与⽂化的⽣成三、经济⽂化类型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第⼆节⼈类社会的⽣计⽅式⼀、狩猎与采集⼆、园圃农业第四章⽥野调查与民族志第⼀节⽥野调查及其历史⼀、什么是⽥野调查⼆、⽥野研究⽅法的确⽴三、中国⼈类学家进⾏⽥野调查的历史回顾第⼆节⽥野调查的基本⽅法及过程⼀、⽥野调查的基本⽅法⼆、调查课题的选择及提纲拟定三、调查前的准备⼯作四、进⼊⽥野五、⽂化震撼六、价值中⽴与⽥野伦理第三节民族志及其反思⼀、什么是民族志⼆、西⽅科学主义民族志的确⽴三、民族志的反思第五章语⾔与⽂化第⼀节语⾔的本质和功能⼀、语⾔的本质⼆、语⾔的功能第⼆节语⾔与⽂化的关系⼀、语⾔与⽂化的关系⼆、语⾔与⽂化结构的关联第三节语⾔濒危与⽂化多样性危机⼀、世界濒危语⾔现状⼆、濒危语的成因及抢救第六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第⼀节性别与社会性别⼀、性别与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理论三、性的禁忌第⼆节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婚姻⼆、家庭第七章族群与族群认同第⼀节族群概念⼀、西⽅族群概念的认知历史⼆、中国学术界对族群概念的界定第⼆节族群与民族的关系⼀、族群与民族的学术论争⼆、族群与民族的区别第三节族群认同研究现状⼀、族群认同的基本特点⼆、族群认同的基本理论第⼋章宗教与仪式第⼀节宗教的含义及类型⼀、作为⼀种⽂化现象的宗教⼆、超⾃然存在的类别三、宗教中介第⼆节仪式与巫术⼀、仪式⼆、巫术第九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第⼀节濡化、社会化与涵化⼀、濡化——⽂化传递的⽅式⼆、社会化三、涵化——⽂化输⼊的⽅式第⼆节⽂化中断与⽂化适应⼀、⽂化中断⼆、⽂化适应第⼗章⽂化⼈类学理论与流派第⼀节范式与理论流派⼀、起源——历时阶段⼆、结构——共时阶段三、意义——互动阶段第⼆节⼈类学中国化⼀、何为“⼈类学中国化”?⼆、中国⼈类学的实践三、⼈类学的中国经验译名对照表书摘插图第⼀章导论⽂化⼈类学:⼈及其⽂化的理解第⼆节如何学习⽂化⼈类学作为⼀门课程的学习⽅法,与作为⼀门学科的研究⽅法在侧重点上肯定有所不同,尽管⼆者之间有许多的联系。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第一章人文研究一、填表题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二、填空题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
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
从而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
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
A.人类学B.社会学C.民族学D.考古学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C.考古人类学四、名词解释1.文化2.进化学派3.传播论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5.社会决定论6.历史特殊论7.濡化8.文化模式、国民性9.功能论& 新功能论10.社会冲突论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五、简答与问答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讲义一、引言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学科,通过探究人类行为、价值观和信仰,以及他们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互动,来深入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课程讲义旨在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和相似性的认识,并开启一扇了解人类文化的窗口。
二、概念解析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共同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物质产品以及符号系统和象征意义。
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反过来被人类所塑造。
2. 人类学的定义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科学,它关注人类在不同文化中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经济活动、艺术表现等各个方面。
通过比较研究,人类学试图找到共同的人类经验和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
三、基本原理本课程将介绍以下几个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个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不能用其他文化的标准来评判或比较。
每个文化都应该以其独特的方式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2.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长期深入地生活在被研究的社区中,观察记录人们的行为、交流和文化实践,以获得对该社区文化的全面理解。
3. 社会构造主义社会构造主义认为社会现实和文化意义是由人们共同创造和建构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个体的行为和经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理解和经验都是独特的。
四、课程大纲本课程将按照以下内容安排进行教学:1. 文化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文化的构成要素和特征3. 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与实践4. 田野调查的方法与实施5. 社会构造主义在文化人类学中的应用6. 文化变迁与适应的研究7. 文化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8. 当代文化人类学的挑战与前景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1. 授课与讲解:老师将对每个课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读,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