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有机化学 教钢
- 格式:doc
- 大小:241.00 KB
- 文档页数:42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许多其他课程如农药、医药、材料、植物保护、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的基础,对理科化学基地来说,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应达到国内其他理科基地同一课程的水平。
本课程是一门基础课,因此重点应在于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并融会贯通。
应对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总体认识,熟悉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
一、课程概况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108课程学分:7课程分类:必修开课学期:一学年开课单位: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适用专业:理科化学基地班、农药学专业、农产品安全专业所需先修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课程负责人:覃兆海、傅滨二、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来源和制备方法;各类官能团的特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协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各种类型有机反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应用范围;有机结构理论,重要的反应机理,尤其是各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概念,天然产物,有机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等。
在教给学生基本的有机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要使学生自己建立起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应用的关系,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三、课时分配(总计108学时)章节学时数章节学时数章节学时数第一章4第八章6第十五章6第二章6第九章6第十六章4第三章8第十章8第十七章4第四章4第十一章6第十八章4第五章4第十二章10第十九章2第六章8第十三章6第七章8第十四章6四、章节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简介1. 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2.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3. 为什么要学习有机化学4.如何学习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相关结构理论1. 确定新化合物结构的一般步骤2. 共价键理论3. 共价键的键参数三、有机酸碱理论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烷烃一、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1.同系列2.同分异构现象3.碳原子和氢原子的种类二、烷烃的命名1.普通命名法2.系统命名法三、烷烃的构型和构象1.四面体构型和sp3杂化轨道2.烷烃的构象四、烷烃的物理性质1.物态2.沸点3.熔点4.密度5.水溶性6.折射率和偶极矩五、烷烃的化学性质1.卤代2.燃烧3.热解4.硝化和磺化5.氯磺化六、烷烃的制备1.烯烃的催化氢化2.Kolbe电化学合成3.偶联法4.卤代烃的还原5.格氏试剂法第三章单烯烃一、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及命名1.同分异构现象2.命名三、烯烃的物理性质四、烯烃的化学性质1.加成反应2.氧化反应3.聚合4.α-H的卤代五、烯烃的制备1.醇的脱水2.卤代烃脱卤化氢3.邻二卤代烃脱卤素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一、炔烃1.乙炔的结构2.炔烃的命名3.炔烃的物理性质4.炔烃的化学性质5.炔烃的制备二、共轭二烯烃1.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2.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3.共轭二烯烃的物理性质4.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5.1,3-丁二烯的来源第五章脂环烃一、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1.环烷烃的命名2.环烯烃的命名3.桥环和螺环化合物的命名二、脂环烃的结构1.环烷烃的稳定性2.Baeyer张力学说3.环烷烃的构象三、脂环烃的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四、环烷烃的制备1.Würtz.A—Baeyer反应2.分子间脱卤化氢3.Diels-Alder环加成4.环内酮的还原5.Simmons-Smithsfy 反应第六章芳香烃一、苯的结构1.Kekülè式2.X-射线衍射结果3.分子轨道理论的解释4.共振论简介二、芳香烃的命名三、芳香烃的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四、取代基定位效应1. 取代基的分类2. 取代基定位效应的解释3. 影响取代基定位效应的因素4. 含两个取代基的定位效应五、多苯芳香烃1.联苯2.多苯代脂肪烃3.稠环芳烃六、非苯芳烃七、芳香烃的来源第七章有机波谱分析一、电磁波谱的一般概念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简介2.紫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三、红外光谱1.简介2.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烃的红外光谱四、核磁共振谱1.基本原理2.化学位移3.自旋耦合与裂分4.核磁共振谱的解析五、质谱1.基本原理2.质谱数据的记录3.质谱分析的应用六、谱图组的综合解析第八章对映异构一、物质的光活性1.平面偏振光和物质的光活性2.旋光仪和比旋光度二、对映异构现象和分子结构的关系1.对映异构现象的发现2.手性和对称性3.光活性产生的原因三、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1.含一个手性碳原子2.构型的表示方法3.含两个手性碳原子4.相对构型和绝对构型5.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四、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1.含手性轴的分子2.含手性面的分子3.螺旋手性分子4.含其他手性原子的化合物五、不对称合成和立体专一反应1.不对称合成反应2.立体专一反应六、外消旋体的拆分1.化学分离法2.生物分离法3.晶种结晶法4.其他方法第九章卤代烃一、卤代烷和卤代芳烃的分类、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1.分类2.命名3.同分异构现象二、一卤代烷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3.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三、卤代烃的制备1.从烃制备2.从醇制备3.从卤代烃制备四、重要的卤代烃五、有机氟化合物简介第十章醇、酚、醚一、醇1.醇的分类2.醇的命名3.醇的物理性质4.醇的化学性质5.醇的实验室制备6.重要代表物二、消除反应1. -消除反应2.α-消除反应三、酚1.酚的结构和命名2.物理性质3.化学性质4.重要代表物四、醚1.结构和命名2.物理性质3.化学性质4.醚的制备5.重要代表物第十一章醛和酮一、分类和命名1.分类2.命名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1.亲核加成2.氧化和还原3.α-H的反应四、亲核加成反应机理1.简单加成2.复杂加成3.亲核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五、醛和酮的制备1.从烃制备2.醇的氧化或脱氢3.从羧酸制备4.从动、植物体内提取六、重要代表物七、不饱和羰基化合物1.乙烯酮2.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3.醌第十二章羧酸和羧酸衍生物一、羧酸1.分类和命名2.饱和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3.化学性质4.羧酸的来源和制备5.重要代表物6.二元羧酸7.取代酸二、羧酸衍生物8.羧酸衍生物9.碳酸衍生物10.油脂和表面活性剂11.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2.有机合成简介第十三章含氮化合物一、硝基化合物1.命名和物理性质2.制备3.化学性质二、胺1.分类和命名2.结构和物理性质3.化学性质4.制备5.重要代表物三、重氮和偶氮化合物1.重氮化反应2.芳香重氮盐的性质3.重要代表物四、分子重排反应1.离子型重排2.自由基型重排3.协同型重排第十四章含硫和含磷化合物一、含硫化合物1.结构、分类和命名2.硫醇和硫酚3.硫醚、亚砜和砜4.磺酸及其衍生物二、含磷化合物5.结构、分类和命名6.烃基膦7.亚磷酸酯第十五章杂环化合物一、分类和命名二、五员杂环化合物1.呋喃、噻吩和吡咯环系2.唑类化合物3.苯并五员杂环化合物三、六员杂环化合物1.吡啶和吡喃环系2.二嗪和三嗪环系3.苯并六员杂环化合物第十六章碳水化合物一、单糖1.分类2.D系列和L系列3.结构4.变旋现象5.糖苷6.其他反应7.递升与递降二、双糖1.蔗糖2.麦芽糖3.纤维二糖4.乳糖三、寡糖和多糖1.淀粉2.糖元3.纤维素四、其他重要的糖及其衍生物第十七章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一、氨基酸1.结构和命名2.氨基酸的等电点3.化学性质4.氨基酸的实验室制备二、多肽和蛋白质1.多肽和蛋白质的分析2.多肽和蛋白质的序列3.多肽和蛋白质的合成4.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三、酶四、核酸第十八章周环反应一、周环反应的理论1.对称性2.前线轨道理论3.能量相关理论4.芳香过渡态理论二、电环化反应三、环加成反应四、σ键迁移反应第十九章萜类和甾体化合物一、萜类化合物1.单萜2.倍半萜3.二萜4.三萜5.四萜二、甾体化合物1.类固醇2.胆酸3.甾体激素4.甾体皂苷三、其他醋源化合物四、萜类和甾体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702化学(自命)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
入学考试大纲
702化学(自命)考试科目大纲
主要包括由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三部分
第一部分普通化学
普通化学为农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及生物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
主要介绍如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 学习化学基本原理及其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2) 了解现代化学的实验基础;
3) 熟悉用化学术语描述相关化学反应。
这门课程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溶液和胶体;原子结构;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平衡原理;化学热力学基础;水溶液中的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核外电子的运动特性;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
化学键分子结构
离子键理论;共价键理论;轨道杂化理论;分子间力和氢键;晶体结构
溶液和胶体
分散系及其分类;溶液;胶体溶液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化学热力学基础知识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化学;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化学平衡
酸碱反应及酸碱平衡
质子酸碱理论;酸碱平衡;酸碱平衡的移动;缓冲溶液及其性质
沉淀反应及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原理;沉淀的生成;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沉淀的溶解
配位化合物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配位平衡;螯合物;配合物的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
《有机化学F》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7195308课程名称:有机化学F课程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F开课学期:2学时/学分:50/3课程类型:基础必修课开课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农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专业本科学生选用教材:《有机化学》,曾昭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主要参考书:(1)《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徐瑞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有机化学习题精解》,上、下册、冯骏材等,科学出版社,2000年。
执笔人:赫奕教学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有机化学F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农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专业一门基础必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的规律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3、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4、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及相关基本理论;5、有机分子基本反应类型及重要反应历程的初步知识;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绪论(2学时)掌握: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近代概念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3.分子结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4. 结构理论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价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熟悉:有机反应的条件性和有机反应的分类。
了解: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讲课要点: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2有机化合物的特点1-3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理论基础1-4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2章烷烃和环烷烃(5学时)掌握:1、烃的分类,烷烃的结构特点(包括σ键的特点)、通式、同系列、同分异构、命名(包括烷基的命名)、卤代反应机理和三种氢被取代的难易及自由基的稳定性,四种碳原子和三种氢的概念。
2、单环烷烃的加成反应、小环活泼大环稳定之因及顺反异构。
3、环已烷的构象及取代环已烷的构象。
工科大学化学—有机化学基础B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50613X10课程名称:工科大学化学—有机化学基础B/ Academic Chemistry—Basic Organic Chemistry B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基础化学或无机与分析化学适用专业:冶金、材料、资源加工与安全、冶金工程等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1. 齐欣,高鸿宾.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第二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2. 李艳梅,赵圣印,王兰英,等.有机化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3. 王积涛,王永梅,张宝申,等.有机化学(第三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4.张文勤,郑艳,马宁,等.有机化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有机化学是矿冶材料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较为重要的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本专业所必须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为学好后续的有关课程,以及在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或进行科学研究奠定足够的有机化学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上,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碳链、位置及官能团异构、构象及顺反异构)。
英文命名:IUPAC法名称的后缀。
2.掌握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取代、加成、氧化、还原、酯化、酰化、缩合、脱羧、偶联等反应。
3.能运用电子效应(诱导与共轭)和空间效应,分析和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4.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取代、亲核取代、自由基加成、亲电加成及亲核加成反应机理。
5.熟悉杂环化合物结构、名称和化学性质。
6.了解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工业制备方法。
7.熟悉一些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验单独开课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类比归纳等多种方式,注重过程考核,考核方式包括:课堂学习状况(讨论及课内互动)、出勤记录、课外作业、网络学习、。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化学》(汪小兰第四版)课后答案绪论1.1扼要归纳典型的以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与以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答案:熔沸点溶解度硬度1.2离子键化合物低溶弱极性溶剂低共价键化合物高溶强或非极性溶剂高nacl与kbr各1mol溶水中税金的溶液与nabr及kcl各1mol溶水中税金溶液与否相同?例如将ch4及ccl4各1mol搭在一起,与chcl3及ch3cl各1mol的混合物与否相同?为什么?答案:nacl与kbr各1mol与nabr及kcl各1mol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相同。
因为两者--溶液中均为na+,k+,br,cl离子各1mol。
由于ch4与ccl4及chcl3与ch3cl在水中是以分子状态存在,所以是两组不同的混合物。
1.3碳原子核外及氢原子核外各存有几个电子?它们就是怎样原产的?图画出来它们的轨道形状。
当四个氢原子与一个碳原子融合成甲烷(ch4)时,碳原子核外存有几个电子就是用以与氢成键的?图画出来它们的轨道形状及甲烷分子的形状。
答案:c+624h+11ycyxx2pyzyx2pz1s2s2p2p2pyzxz2s2pxzhch4中c中存有4个电子与氢成键为sp3杂化轨道,正四面体结构hch4sp3杂化chhh1.4写出下列化合物的lewis电子式。
a.c2h4b.ch3clc.nh3d.h2se.hno3f.hchog.h3po4h.c2h6i.c2h2j.h2so4答案:a.hcchhhoo或hchf.chhb.hhcclhohopoh或ohc.hnhhd.hshe.honohchg.ohopohohhhh.hcchhhi.hcchj.ohosoho或ohosoho1.5下列各化合物哪个有偶极矩?画出其方向。
a.i2b.ch2cl2c.hbrd.chcl3e.ch3ohf.ch3och3答案:lclclh3che.ohf.h3coch31.6根据s与o的电负性差别,h2o与h2s相比,哪个有较强的偶极-偶极作用力或氢键?答案:电负性o>s,h2o与h2s较之,h2o存有较强的极化促进作用及氢键。
仪器分析第一部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分子吸收光谱的形成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主要类型3、相关概念4、朗伯比尔定律5、紫外-可见分光仪及分析条件的选择6、判断化合物的紫外吸收7、熟悉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影响因素8、分析条件的优化第二部分红外光谱法1、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2、红外光谱仪3、样品的处理和制备4、红外光谱法的应用5、熟悉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6、能够判断给出有机化合物主要的红外光谱吸收7、能根据谱图判断可能的化合物结构8、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及使用方法9、试样的准备及测定方法第三部分色谱法1、色谱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点掌握原理2、流出曲线、基线、峰高、区域宽度第四部分气相色谱法1、气相色谱仪2、气相色谱固定相3、气相色谱检测器4、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5、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毛细管气相色谱法6、掌握气相色谱流程7、掌握检测器的种类及用途8、分离条件的选择9、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第五部分液相色谱法1、高效色谱仪2、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3、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选择4、简介超临界流体色谱法5、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和构造6、液相色谱法的类型、分离原理7、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条件的选择第六部分核磁共振波谱法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2、核磁共振波谱仪原理3、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4、介绍其他的核的核磁共振波谱及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5、掌握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6、能够粗略判断所给化合物1H或13C核磁共振的化学位移7、能根据谱图判断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化学第一部分动力学(唯象动力学)1、基本概念2、简单级数反应及其计算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4、化和反应速率、反应级数的实验测量及计算5、基元反应的速率理论6、阿伦尼乌斯经验理论7、碰撞理论8、过渡态理论9、溶液反应体系模型第二部分动力学(反应历程分析与速率方程处理)1、复合反应体系动力学分析2、反应机理的确定与实验验证3、反应速率方程的近似处理方法4、催化反应和酶催化反应动力学5、光化学反应基础6、快反应和现代化学动力学实验技术:快速混合法、流动法、弛豫技术、闪光光解技术、交叉分束技术、激光技术等第三部分胶体化学。
中农大出版考研有机化学
首先,中农大出版的考研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团队一般由中农大的有机化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组成。
这些教师和研究人员在有机化学领域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能够将复杂的有机化学知识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考研学生。
其次,中农大出版的考研有机化学教材通常会包含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机理、官能团化学、合成方法等内容。
这些内容旨在帮助考研学生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并为他们在考研中的有机化学相关题目提供支持。
此外,中农大出版的考研有机化学教材还会根据考研的要求,结合历年考研试题进行分析和解析。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考生理解考研试题的出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另外,中农大出版的考研有机化学教材可能会包含一些例题和习题,供考研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这些例题和习题的难度通常会逐渐增加,以帮助考生逐步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和应对考试的能力。
最后,中农大出版的考研有机化学教材可能会根据不同版本的
教材,对内容进行更新和修订。
这是为了与考研大纲的变化保持一致,并且及时反映有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总而言之,中农大出版的考研有机化学教材是一本权威、系统、全面的教材,旨在帮助考研学生全面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应
试技巧,为他们在考研中取得好成绩提供支持。
《农业化学》总论教学大纲一、说明1.适用专业:作物、园艺本科。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3.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4.教学时数: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4学时。
5.周学时数:4学时。
6.选定教材:《农业化学》总论北京农业大学主编7.课程说明:农业化学是作物和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一方面以植物、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又是学好作物和园艺栽培、耕作、生态学等课程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
农业化学是研究植物营养、肥料性质和合理施肥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作物、土壤和肥料及其相互关系。
本课程结构包括三大部分,即植物营养理论、肥料学的基本知识、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种类、性质、转化规律和施肥特点以及合理施肥的基本技术方法。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1)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
(2)以肥料基本性质为重点,特别是化学肥料部分。
有机肥料部分结合本地区实际,重点讲授北方栽培绿肥、堆肥、泥炭和常用农家肥。
(3)在教学方法上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北方地区气候、土壤和作物的特点,以课堂讲授为主,加强直观实物教学,并注意引入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
(4)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尽可能采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5)授课中注意抓住各章的中心问题,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注意各章节的联系和系统性。
8.大纲编写人:张兴梅二、教学时数的分配(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史,该学科的研究范畴。
明确学习本课程的意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介绍农业化学的概念,研究范畴及农业化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农业化学与作物学的关系,农业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要求。
(三)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讲授农业化学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农业化学的任务。
第一章植物营养与施肥(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理论,为肥料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确定依据及在植物体内的功能,必需营养元素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