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过程型激励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30 MB
- 文档页数:35
管理心理学(阶+网)一、单选题1、()是过程型激励理论。
C、期望效价论2、()是决策程序的起步。
D、情报调研3、()是内容型激励理论。
A、双因数理论4、()是人的期望的心理基础。
B价值观5、()是性格发展的环境因素中最基本的单元。
A.家庭6、()对人的动机模式有决定影响作用的三大因素之一。
A.嗜好与兴趣7、()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
A、古典管理理论8、()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A、需要层次理论9、()认为,不存在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好方法。
D.权变理论学派10、()指出“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
C、孟子11、()主要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B.个性心理特征12、挫折是一种()状态。
C、情绪状态13、根据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气质又可分为( ) A、内向性和外向性14、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通常有()。
C、问卷法15、霍桑实验提出的( ),为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的理论基础。
B、人际关系理论16、“经济人”假设对应于()理论。
B、X理论17、激励主要是激发人的()。
D、内在动力18、价值观是人的()心理基础。
A、期望19、科学管理理论中,有影响且在实践中成功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 D.厄威克20、领导行为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最重要的是()。
B、人群关系行为21、目标管理是( )的激励理论。
B、过程型22、目标管理是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在《管理的实践》中首先提出的。
A、德鲁克23、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大师()1954年提出的。
C德鲁克24、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理论。
D期望25、能力有一般和特殊之分,其中特殊能力包括()音乐能力、数学能力等。
A专业能力26、群体动力理论是()心理学家勒温 D、美国27、企业价值是()。
C、社会效益最优价值28、气质是人的()特征之一。
《管理心理学》之激励理论干货一门学科只有运用于实践才有其生存的土壤和存在的意义,同样,心理学这些年的发展趋势是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各大心理学院校应运而出了应用心理学,其有两个重要的分支:管理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经常应用于企业、学校、政府等机构,有人的地方就有管理,学好管理心理学对于未来工作有很大的裨益。
在心理学考研中,常考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所以这篇文章详细论述了激励理论,主要教会大家面对八种主要激励理论该如何复习、复习重点和详细的复习内容。
激励理论思维导图详细复习内容如下(以车丽萍版本的《管理心理学》书中的顺序做笔记的框架),前6个理论是对人而言,后2个理论是对工作本身的,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
大家先思考这三个问题:1.为什么中国贪官都是58、59岁落马?2.如何矫正企业中的不良行为?3.如何重新激发工作单调的积极性?答案都在下文有标注。
一、三重需要理论★★★“三重需要理论”由麦克利兰提出,也称为“成就动机理论”。
包括: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亲和需要。
(一)成就需要。
争取成功并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对挑战性工作及事业成就的追求会引发快感,振奋人的精神。
(二)权利需要。
左右他人以某种方式行为的需要。
(三)亲和需要。
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不同的人对这三种基本需要的排列层次和所占比重是不同的,个人行为主要决定于其中被环境激活的那些需要。
成就主导型权利主导型友谊主导型特点①渴望得到管理者明确的工作评价;②喜欢进行有意义的适度的冒险;③以目标为中心进行工作;④善于制定解决具体问题。
①喜欢与他人进行比较;②渴望控制别人及整个局势;③喜欢参加能够获胜的竞赛;④不喜欢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任务;⑤怕失败,不愿承认错误。
①喜欢与他人进行交谈;②渴望被别人喜欢;③希望参加一个小团体;④喜欢参加社会活动。
激励法①布置挑战性强但可努力完成的任务②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和反馈。
①让其做完整的工作而非协调性工作;②让其参加工作讨论及决策的制定;③使他们有权利控制他们自身的工作。
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管理心理学讨论的内容是组织中详细的人的心理,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和领导心理四个方面。
(一)个体心理个体心理讨论是指管理心理学中以个体心理为讨论对象,以调动个体乐观性为目的的讨论。
有关调动个体乐观性的理论被称为激励理论。
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心理动机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调动人的乐观性的过程。
激励理论主要有三类:内容型理论、行为改造型理论和过程型理论。
1.内容型理论内容型理论是激励问题的基础理论,它主要讨论需要激励的缘由和起激励作用的因素。
内容型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生存—交往—进展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
2.行为改造型理论行为改造型理论重点讨论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以达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乐观的目的。
行为改造型理论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挫折理论三种理论。
3.过程型理论过程型理论主要说明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怎样向肯定方向进展,如何能使这种行为保持下去,以及怎样结束这种行为等的整个过程。
过程型理论主要有期望理论和公正理论。
(二)群体心理管理心理学在界定群体概念时,使用了三个标准:各成员相互依靠,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成员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各成员有“我们属于同一群人”的感受。
组成群体的要素有三个:活动、相互作用和感情。
群体的作用大致有四个方面:完成任务、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融洽人际关系和满意成员的心理需要。
群体行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群体分散力、群体的规范和压力、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等方面。
(三)组织心理简洁地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一群人就是组织。
组织心理部分主要讨论有关组织的一些理论以及组织设计、工作设计等。
(四)领导心理率领组织中的人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领导,实施这个过程的人就是领导者。
领导心理部分主要讨论领导的概念和怎样提高领导行为的效率。
提高领导效率的理论有领导素养论、领导行为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等。
激励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一、本文概述激励理论是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旨在探索如何有效激发和维持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最大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激励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不断地得到深化和完善。
本文旨在对激励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价,分析各种激励理论的优势和不足,探讨激励理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实践中的激励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回顾激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单一理论模型到现代的多元化、综合性的激励理论,展示激励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展。
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主流的激励理论,如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等,以及这些理论在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情况。
再次,本文将探讨激励理论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激励效果的评估、激励措施的可持续性、激励与约束的平衡等,以期为激励管理的实际操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展望激励理论的发展前景,分析未来激励理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激励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前瞻性的思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激励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推动激励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实践中的激励管理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激励理论的历史发展激励理论作为管理学和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其历史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初。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管理者开始关注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组织绩效。
早期的激励理论主要围绕“经济人”假设展开,认为员工的行为动机主要来源于经济利益的追求。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亨利·甘特的计件工资制。
这些理论强调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工作环境,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从而激发其工作动力。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单一的物质激励并非万能的。
于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探讨激励问题,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和“自我实现人”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