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享 人生路遥课堂
- 格式:ppt
- 大小:4.50 MB
- 文档页数:20
路遥《人生》引言人生的道路也有很多,就看你该如何正确的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下面我们就走进路遥的《人生》这本书看看书中的主人公是如何抉择的作者简介1.路遥是陕西省清涧【jian】县人2.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3.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4.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5.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6.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7.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
8.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主要内容:作品背景及故事框架:背景: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故事框架:高加林 回到土地 离开土地 又离开土地 再回到土地. 【结合下面这段概论】就OK概论:《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
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
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
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
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
①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
《人生》教案教学目标:1、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人物心理刻画展示人物形象。
3、了解路遥“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人生悲剧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重点: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一、简介路遥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
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
《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三册。
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3岁。
2022路遥人生阅读笔记2022路遥人生阅读笔记1读《人生》,深刻领悟那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我想故事的结局一定像我们每天所走的路一样,一样的实在。
其实孙少平就是高家林未来的写照,一个有韧性血气方刚且能屈能伸的男子汉。
无疑孙少平是完美的,是让每个读者都赞扬的那种;而高家林却是那种桀骜浮华爱慕虚荣的,自视过高患得患失的,让人感觉恨铁不成钢的那种形象。
可,难道孙少平心中就没有过波澜,他就不想田晓霞死后能再拥有像金秀这么漂亮女人的爱情。
我想那是不可能的,这就像是在问一个结过婚的人是不是就没有爱的欲望一样,答案是显然的,可是有一种比爱更重要的责任压在他们身上。
他一定也是想的,可他知道自己以不配去拥有这份爱,他没法给她一个温馨舒适的家,没法不让她每天不担心害怕,所有他选择了拒接,选择了煤矿那一个破败却温馨让人留恋的家。
而巧珍,是当时朴素善良农村妇女的写照,她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郝红梅一样,一样有一种对爱情的追求。
她甚至比郝红梅更痴迷,更陷的'深,对爱情更执着。
可人生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摔倒了,失败了,丢失了,她们站起来,看着那愈来愈远的背影,最终她们都选择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一种更热爱土地的生活。
对于黄亚萍来说,这场恋爱只是一次野外漫游的邂逅,只是春天里的一场梦而已,虽然美的让人落泪。
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
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因为“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应该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这正透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
《人生》教案袁平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把握小说主要人物的情感、心理及性格。
3、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与主题。
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描写高加林与刘巧珍分手的片段,高加林与黄亚萍的对话理解主要人物的情感、心理及性格。
2、结合课文及整个小说故事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与主题。
教学难点:1、高加林人生成功与悲剧的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角色朗读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了解作者及小说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课文第二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理解小说的主题,通过讨论思考深华学生个人思想,引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导入语:人生苦短,人生无常。
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沈从文先生说“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那么,同学们,你们对人生有什么想法或感慨呢?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路遥的小说《人生》节选的课文,看看他想告诉我们的人生是什么。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了解作者及小说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课文一、简介路遥: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