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 格式:docx
- 大小:23.36 KB
- 文档页数:5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含五篇)第一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1课。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
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小组:一把塑料梳子、吹塑纸、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教师:吹塑纸卡通人、课件。
【教学过程】一、悬念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邀请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课。
出示吹塑纸福娃图片,谈话:你们喜欢它吗?哪位同学有什么办法让它站在黑板上呢?2、学生尝试直接贴图片。
(未成功,教师把福娃摩擦衣服后贴在黑板上)。
3、老师为什么能把这张福娃贴在黑板上,想知道这里的秘密吗?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学生探究活动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1、体验活动。
(1)出示梳子、吹塑纸、纸屑。
你们能使梳子、吹塑纸吸引纸屑或头发吗?学生尝试。
(2)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做的。
(3)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交流后汇报。
(4)这就是静电现象。
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让梳子、吹塑纸产生静电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呢?(摩擦)(板书:摩擦产生静电)2、交流更多的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2.静电的传播和消失方式。
3.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法:将静电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静电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如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片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总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特点。
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的方法及操作技巧;3.掌握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4.能够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对静电现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3.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者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对“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进行探究;•安排小组任务,各自探究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技巧;•设置适当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师生互动•客观呈现小组探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分析结果并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和意见加以引导,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借助PPT等教学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通过实验演示和示范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5. 练习巩固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并总结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四、教学策略1.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2.探究式教学: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操作技巧。
3.PPT演示: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和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主动地掌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相关知识。
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通过师生互动和PPT演示等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如何消除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避免穿化纤衣服。
勤换衣服,最好穿全棉内衣。
勤洗澡虽然可以有效的减少身体上的静电积聚,但注意冬天澡洗多了对皮肤不好,有条件的可冲淋浴15分钟以内。
2、冬天尽量减少看电视、开冰箱、电脑等家用电器的时间。
看完电视后最好洗一下脸、手,导除静电。
3、居室内种植一些有利于消除静电的植物。
如水仙。
养鱼也可以有效的减少居室内静电的积聚。
4、定期使用加湿器,保证居室内湿度适宜。
也可以洒些水。
5、发现头发无法梳理时,将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以将头发梳理服帖了。
6、脱衣服、触摸门把手、水龙头的时候先摸一下墙壁,开门前先洗手,可消除静电危害。
7、装饰家居时尽量不要使用化纤地毯、饰品、塑料制品等小件。
8、女性尽量选择保湿的化妆品,减少静电的积聚。
9、有暖气的房子,可在暖气下放置一盆水,用一条旧毛巾(或吸水好的布),一头放在水里,一头搭在暖气上,这样一昼夜可以向屋里蒸发大约三升水。
如果每个暖气都这样做,整个房间就会感到湿润宜人。
10、为了减少因静电引起的电击,注意避免直接触碰铁门、铁把手等,需要时可先用钥匙接触铁器,然后再用手接触,可有效减少静电危害。
11、有车的朋友,如遇特殊情况需用塑料桶向车内加油时,注意在加油站绝对不可以向塑料桶直接加油,应加在铁桶内,选离加油机5米外转注入塑料容器内。
(当然了,这一点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会提醒您的!)12、手机也会产生一定的静电危害,建议打手机的时间不要过长,不需要24小时开机的,晚上睡觉时最好关机,并且将手机放置在远离头部至少1米的地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了静电这一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知识拓展,还有生活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动手实践,又能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探究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知道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2.难点:静电现象的原理和静电的利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现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摩擦起电、静电除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探究静电的产生:让学生用丝绸摩擦塑料尺,观察塑料尺带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静电是如何产生的。
3.探究静电的传播:让学生用毛皮摩擦气球,将气球靠近头发,观察头发被吸引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传播方式。
4.探究静电的利用:让学生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静电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5.探究静电的防止:让学生了解静电的防止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穿棉衣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静电带来的不便。
生活中静电现象的例子
1. 取下毛衣或毛绒玩具时,手会感觉到静电的震动。
2. 在干燥的天气里,梳头会使头发带上静电,头发会自然地升起来,产生许多小电弧。
3. 在移动塑料袋或塑料膜时会听到啪啪声,这是由于静电在表面相互跳跃所引起的。
4. 在皮肤与衣服之间摩擦时,产生摩擦电荷,手臂几乎可以感受到静电的紧张和麻刺感。
5. 当人们走动或脱衣服时,由于摩擦,鞋带会被吸起来。
6. 在冬天使用毛毯时,毛毯上会产生大量的静电,摩擦声和小火花都会产生。
7. 在混合不同材料的衣服时,会产生许多静电,产生摩擦声和小火花。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他们都经历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只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用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电流的形成。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让学生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塑料尺、碎纸屑、绑好的气球、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教师活动1: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用梳子梳头,靠近纸屑,让学生猜有可能会出现什么?(纸屑被吸上来。
)教师活动2、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学生活动需了解的问题1:摩擦过的塑料棒为什么能吸起碎纸屑?学生实验:拿出一根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尺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答: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观看课件图片、视频:静电现象(网络下载)。
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研讨学生活动需了解的问题2:两个摩擦后的物体,相互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学生实验:拿出两个气球,在头发上摩擦之后,拉住气球上的线,将两个气球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静电在生活中的例子
静电在生活中的例子
1. 接触静电:当你在去厕所时,你可以感受到你家电器上出现的接触静电。
当你接触到绳子,椅子或床的某些部分时,你也会感受到一阵刺痛或接触静电,这都是静电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
2. 毛绒冬衣:当你穿着毛绒冬衣时,你可以感受到穿着和拉下衣服会产生静电。
这是由于毛绒纤维摩擦时易于形成静电,并在拉动的时候产生电荷。
3. 车子上的闪电:当你开车在暴风雨中时,你一定能看到升起的火花穿过前方的树木,对静电的发生产生了视觉冲击。
闪电是静电现象的一个例子,它既可以使你印象深刻,也可以给你带来害怕。
4. 移动电话和静电:当你使用你的手机时,动作过大或环境太潮湿时,经常会出现静电现象。
当你给手机接触静电表面时,手机会发出静电声音,这也是静电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
- 1 -。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概念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2.物质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
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4.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5.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物体带上静电。
6.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
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电流就是电荷的运动。
7.电是一种常见的能量。
电在电路中流动和工作。
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
8.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9.闪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
屋顶的一根金属物起避雷作用。
10.1879年爱迪生用电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
11.静电一般不伤人。
12.在干燥二寒冷的天气里,用手触及门的把手,会有被电击的感觉。
二.简答题13.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答: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就不显示带电了。
14.物体不显示带电的原因?答:正负电荷数量相同,相互抵消,所以物体就不显示带电了15.安全用电常识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触电?答:1.不用湿布擦拭,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以及电源。
2.及时更换旧电线,保护好绝缘体3.有人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救人。
4.不用家里和学校插座里的电做实验。
5.不在高压线下活动。
6.雷雨时不在树下避雨。
7.用完电器后,拔出电源插头,移动电器时切断电源16.摩擦生电的原因?答:摩擦使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点亮小灯泡一、概念1..我们生活中的使用的电都是靠电源提供的,如电池、发电机。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
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
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
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线绳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
用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
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
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
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为每组同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六、教学策略
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发展:
体现教学的科学性:
七、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引入:出示充满气的气球
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漂亮的气球小朋友,可是,它有一些烦恼,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头发,太难看了。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帮助它长出漂亮的头发。
演示:用气球与学生的头发相摩擦,然后吸引小纸条
教师谈话:哈!真不错啊,小气球变得真漂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追问,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并抓住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出“静电”一词。
(用气球和头发摩擦去吸引小纸条,经过几次试教,四年级的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静电现象是没有问题的。
提问学生,并深入追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初始认识。
)
教师谈话: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衣服、头发、桌椅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学生演示交流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并试着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试着对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进行解释:
你用了哪些材料?
你是怎么做的?
你怎么知道它带上了静电?
为什么会带上静电?
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也是静电现象,但它们不一定是通过摩擦的方法(介绍其他几种静电现象)这些也都是静电现象,静电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之中,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在内。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能举一些例子就行),并试着让他们做出解释,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并不稀奇,它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静电现象的了解)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教师谈话: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摩擦)时,就容易使一个物体上的电荷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物体表面的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出示课件:用塑料木梳梳头发)讲解: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梳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荷,就显负电;头发因缺少电荷而显正电。
(此部分是采用资料和形象的课件的方法,向学生对静电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完成了学生从初始认识向科学认识的发展,当然这个发展对学生来是还不是很深入的,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只能认识到这个程度了)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了解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出示气球和头发的示意图,结合学生对第一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来进行整理和分析: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同时完成示意图。
活动二: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做上面实验,观察了上面的实验后,运用图形记录结果,组织学生对上面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
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如下:
两个都和头发摩擦后的气球带什么电?当它们相互靠近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结合示意图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第三部分:认识电流的形成
出示课件:电流和电源
讲解:
1认识电流的形成
静电虽然是由于电荷转移而形成的电现象,但是在静电中,电荷是不能流动的。
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电荷是能持续流动的,我们称之为“电流”。
电荷的流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过的道路。
电荷在导线里按照一定的方向不断的流动起来,就像不停开动的缆车一样,这样,我们使用的电灯、电冰箱等才能正常的工作!
2.认识电源
要帮助电荷流动起来,还需要提供动力的装置,这个动力就是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