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对农业的政策
- 格式:docx
- 大小:7.71 KB
- 文档页数:1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0年6月刊2020年“两会”三农政策与解读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战“疫”需要,2020年全国两会推迟两个多月举行,可谓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
5月22日,两会顺利召开,也标志着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一、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农业相关内容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
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
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强化兜底保障。
搞好脱贫攻坚普查。
继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着力抓好农业生产。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奖励,大力防治重大病虫害。
惩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行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
深化农村改革。
恢复生猪生产。
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
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服务。
增加专项债券投入,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部长及代表委员有关“三农”相关发言韩长赋在“部长通道”谈粮食安全、生猪生产、产业扶贫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还要一环不松、一招不落地抓好今年的粮食生产,特别是要抓好这么几个环节:一是要加强防灾减灾,要防止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和气象灾害。
二是抓好政策落实,包括提高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并且及时收购,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三是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今年要完成800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3646号(农业水利类267号)提案答复函的摘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08.12•【文号】•【施行日期】2024.08.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3646号(农业水利类267号)提案答复函的摘要李新华委员:您提出的《关于支持太原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
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商务部、供销合作总社和山西省人民政府,现答复如下:一、关于倾斜支持太原市设施农业发展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优化生产布局,强化政策保障,积极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
先后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农计财发〔2023〕6号)、《农业农村部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农计财发〔2023〕10号)、《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农办计财〔2023〕16号),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建设。
二是完善用地政策。
自然资源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4号)等,不断强化和完善设施农业用地政策。
三是加大项目扶持。
农业农村部建立了融资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设施农业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支持太原市参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强化统筹协调,加大服务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用地保障,支持太原市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二、关于将太原列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国办发〔2021〕46号),对“十四五”时期冷链物流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明确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等布局。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404号建议的答复摘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06.17•【文号】农办议〔2024〕14号•【施行日期】2024.06.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404号建议的答复摘要农办议〔2024〕14号郑思敏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全方位培育涉农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议收悉。
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现答复如下:一、关于推进农业数智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聚集资源、细化措施,务实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一是开展农民数字技能培训。
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建设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不断丰富在线学习功能,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
二是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发展。
三是加快智慧农业发展。
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建设项目,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精准播种、变量施肥、精准饲喂、植保无人机等加快推广应用。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突破技术制约,强化典型引领,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
二、关于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强化产业融合,助力行业迭代升级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全链加工。
制定《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引导大型农业企业重心下沉,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着力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二是发展多元业态。
持续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认定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村BA”、“村晚”等活动成为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品牌。
三是培育知名品牌。
深入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分品类分年度培育一批产业优势领先、市场空间潜力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品牌。
2023年强农惠农政策解读2023年强农惠农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民福祉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该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本文将对该政策进行详细解读,包括政策背景、政策重点、政策措施以及政策带来的影响等方面。
一、政策背景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的基本劳动力。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农民的收入水平一直较为低下,农村发展滞后。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中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振兴战略和农业扶持政策。
2023年,强农惠农政策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进一步改善农民收入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政策重点2023年强农惠农政策的主要重点是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价格稳定和农村淘汰落后产能。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现代化推进:政府将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培育新的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将加大对农村水利、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特别是在农村电商、农村金融等领域,推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
3.农产品价格稳定:政府将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监管,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价格机制。
通过建立农产品价格信息平台,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确保农产品供需平衡,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
4.农村淘汰落后产能:政府将加强对农村落后产能的清理整治工作,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通过提供培训和转岗安置等措施,帮助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三、政策措施为了实现以上政策重点,2023年强农惠农政策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具体措施包括:1.统筹安排农业资金: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确保农业科技研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0667号建议的答复摘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07.01•【文号】农办议〔2024〕74号•【施行日期】2024.07.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0667号建议的答复摘要农办议〔2024〕74号楼向平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拓展农业大数据应用场景精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收悉。
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现答复如下: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
在《“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对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进行了部署安排,重点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农业建设规划》,明确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的重点任务和建设内容。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
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行政村通5G比例超过80%。
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累计建设益农信息社46.8万个,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超过10.8亿次。
三是推动数据互联互通。
以“全农码”为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农户、承包地块、宅基地宗地等对象赋码。
建设国家农业遥感应用与研究中心,绘制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开发可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使用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基座。
目前,粮、棉、油、糖、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全产业链大数据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政策体系,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和“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中,明确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的具体任务安排。
农业方面两会提案建议范文农业方面两会提案建议范文: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议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
同时,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工作。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议加强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加农业灌溉面积,确保农田灌溉水源的供应。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任务。
建议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监管,加强对农药、化肥、兽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管理,严格控制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和使用。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五、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农业支持政策对于农民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调控,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农民收入。
六、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建议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农民的信息素养,促进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七、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民合作社是农民组织自我发展的重要形式。
建议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培育和扶持,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财政补贴和贷款支持,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农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八、加强农业节水技术和资源利用农业节水技术和资源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两会党课讲稿:9个方面速学2024年两会精神的三农工作1、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
完善粮食生产收储加工体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各地区都要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2、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治理,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
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
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
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统筹防止返贫和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密扎牢。
4、农民生活保障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
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
5、乡村特色产业深化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等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6、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他指出,要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建立贫困退出机制。
邹进泰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概括地讲,是指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土地的经营权这“三权”分置并行。
邹进泰认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而城镇化
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大批农民进城、农田撂荒的情况。
在明确农村土地集体
所有属性,保障农民权益的情况下,放活土地经营权是大势所趋。
”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农村已有30。
8%的农户将承包地流
转出去,35.1%的承包地流向其他经营主体,面积达4.7亿亩。
其中,湖北
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780万亩,流转比例达39.5%。
土地承包权与经营
权分离成为重要的土地经营方式。
不仅如此,作为土地流转重要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
证工作,湖北也已基本完成。
“按户连片耕种”的“沙洋经验”还写入了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农村改革的又一“湖北贡献”。
然而长期以来,各地实践过程中,仍然时常出现农户土地承包权益不
明确,流转经营者对政策有担忧,土地流转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邹进泰表示,2016年中央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
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此次又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用制度化的手段保障各方权益,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很有必要,意义深远”。
邹进泰说:“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没有国外经验可以照搬照套。
当年安
徽( 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小岗村的尝试促进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
权的分离。
现在‘三权分置’这一制度安排,同样是在各地实践过程中总结形
成的,是来源于实践的,也是由问题导向的。
这体现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
制度的持久活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