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存在与虚无》有感 删减
- 格式:pdf
- 大小:114.08 KB
- 文档页数:3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读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对我来说就像是闯进了一个深邃又奇妙的哲学迷宫。
一开始,我满心期待能在书中找到一些明确的答案,能像解数学题一样清晰明了地搞懂“存在”和“虚无”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这压根不是一本能给你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不断抛出问题,让你跟着思考,想得脑袋都要打结。
书里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论述,差点没把我绕晕。
什么“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还有关于意识、自由、选择等等的探讨,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哲学的云端里飘来荡去,找不到落脚的实地。
不过,读着读着,我倒是想起了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这件事好像和书里探讨的那些高深的东西沾上了点边。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我像往常一样被老妈从被窝里拽出来,去菜市场陪她买菜。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我耷拉着脑袋,心不在焉地跟在老妈身后,心里想着还不如在家睡大觉。
突然,我的目光被一个卖花的小摊吸引住了。
摊主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她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却格外温柔。
她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有娇艳欲滴的玫瑰,有清新淡雅的百合,还有五颜六色的小雏菊。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这些花。
老奶奶看到我感兴趣,便笑着跟我搭话:“小姑娘,喜欢哪束花呀?”我指了指一束粉色的康乃馨,问道:“奶奶,这束多少钱?”老奶奶说:“五块钱。
”我心里嘀咕着,好像有点贵了。
就在我犹豫要不要买的时候,老妈走了过来,二话不说就掏出五块钱递给老奶奶,然后把花递给我,说:“买束花心情好。
”我拿着花,心里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盯着手里的这束康乃馨。
我就在想啊,这花原本在花田里好好地长着,没人注意它们,它们就那么自顾自地开着。
然后被人采下来,拿到市场上卖,到了我手里。
这花的存在好像因为人的参与变得不一样了。
在花田里,它们就是一种自在的存在,按照自然的规律生长、开放、凋谢。
但到了市场上,被赋予了价格,被人们挑选、购买,就变成了一种自为的存在,好像有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生《存在与虚无》读后感大学生《存在与虚无》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存在与虚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存在与虚无》读后感篇1不知道怎么的,读《存在与虚无》就成为了我一个久未实现的夙愿。
因为这书实在难找,书店不卖,网上不刊,我都差点想邮购了(好象三联有个版本)。
还好,就像海德格尔说的一样,事物总是呈现在因缘之中,既然我有此意向,这事物就会有与我照面之时。
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因缘之点竟然会集在一个旧书店里,一看到此书,立马买下,价钱很便宜,不到一半,而且是全新的,这不禁让我感叹:谁跟它怎么没缘呀!萨特在《虚》中是这样来理解人自身和他的存在的:“人是自为的存在,即是说,人是对他自己是什么以一种有所作为的方式的存在,他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自身的。
正是因为他具有时间性,所以人不像一棵树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者,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不存在。
而‘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无’。
因此,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的选择,正是在自由的选择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
但是,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所有的后果和责任。
”以上是从编者序里抄出来的话,因为我还未完成这书的阅读,所以为了要在这里先来个总括性的描述,我不得不借用别人的话,其实,是在借用别人的理解,而且正因为是借用,我才发现,如果到最后要我来写这个总括的话,我可能是不会这样写的,这倒不是因为他在乱写,而是因为写得还不够精彩。
如今这80页的阅读,只是我对本书导言部分的把握,对导言三遍下来的反刍充分地带领我进入了萨特《虚》书的境界,也就是进入了萨特明显的现象学思维的境界,此时,萨特传记中对他第一次接触现象学事件的描述正历历在目,的确,正如萨特自己说的,哲学就应该是一种面对现实生活的哲学,而不是书斋里的文字的思维的游戏,当一种能够把弄我们面前的一支活生生的高脚杯的哲学竟能存在时,风华正貌的萨特渴望赴德求学的心情也就活生生地被揭示到我的面前了。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其启发,对生命、存在和虚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萨特提出了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人类的存在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没有上帝或者宿命的安排,一切都取决于个体的选择和行为。
这种自由带来了孤独和焦虑,因为人类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且这种责任是无法逃避的。
这种对自由的理解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是来自于外部的权威或者规定,而是来自于个体的选择和行为。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另外,萨特还探讨了虚无的概念。
他认为虚无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因为人类的存在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
在这种虚无之中,人类必须自己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虚无的理解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由个体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都必须在虚无中找到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通过阅读《存在与虚无》,我对生命、存在和虚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我意识到人类的存在是自由的,没有预先确定的意义和价值,而是由个体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同时在虚无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生命的理解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刻,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更加关注他人的自由和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都有权利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和价值。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萨特在书中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即人的存在是先于他的本质的。
这意味着我们不是先有了一个确定的本质,然后再去寻找存在的方式,而是我们的存在决定了我们的本质。
我们的存在是自由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行动和态度,从而塑造自己的本质。
这个观点对我的思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存在仅仅归结为一种固定的身份或角色,而应该积极地去创造自己的存在意义。
我们的选择和行动会影响我们的本质,因此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此外,萨特还探讨了虚无的概念。
虚无指的是不存在任何东西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缺乏意义和价值的状态。
他认为,虚无并不是一种客观的现实,而是我们对存在的一种主观体验。
我们常常感到虚无,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意义和目的。
然而,萨特认为,我们不能逃避虚无,而是应该面对它,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来赋予存在意义。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不能被虚无所打败,而是应该积极地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创造有意义的生活。
在书中,萨特还深入分析了意识的存在方式。
他认为,意识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是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意识具有意向性,即它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或意义。
我们的意识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更是对我们自己的存在和选择的反映。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并且通过反思和思考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存在和选择。
萨特探讨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世界是相互关联的,我们的存在和行为会影响到世界的存在和发展。
我们应该对世界负责,并且积极地参与到世界的创造和改变中。
这个观点让我认识到,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是应该考虑到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利益。
我们的存在和行为应该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存在与虚无》是一本非常深刻和富有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存在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存在的本质和虚无的概念,还让我认识到意识的存在方式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于1943年发表的一本重要哲学著作,围绕着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这一理论展开。
这本书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探讨了人类自由意志、责任感、主体性、他者等诸多哲学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
阅读《存在与虚无》让我感受到了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通过阐述和批判了其他哲学家的观点,萨特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类存在的独特理解。
在书中,他认为人的存在是无意义且孤立的,每个人都必须自主地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类生活本质的解剖让我对自身的存在和选择产生了强烈的反思。
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与作者沟通的奇特感受。
书中的观点和思考引发了我对人类生活的认同和共鸣,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自己的处境和行动的含义。
通过作者的描述和理论,我也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行为和主观意识的。
这种探索个体在社会中所处位置和相互影响的思考,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存在与虚无》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对哲学的深入探索,还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体的启示。
萨特通过分析人类的存在条件,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力感,并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并创造自己的价值。
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指导原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本书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开创了存在主义思潮,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
在阅读《存在与虚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首先,我认为人的存在是一个持续的创造过程,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选择和行动来赋予自己的生命意义。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
人们拥有选择的能力,却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相应的代价,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外,我也开始重新思考了自身与他者的关系。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读了《存在与虚无》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哲学的深海里扑腾,时而觉得抓住了点什么,时而又被无尽的思考淹没。
让我先跟您唠唠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受。
一开始翻开它,就像是闯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每走一步都充满了疑惑和不确定。
萨特所阐述的那些关于存在和虚无的概念,真不是能一下子就消化得了的。
书中提到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个观点,可让我费了不少脑筋去琢磨。
它说人不是先被设定好了某种本质然后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而是先存在了,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去塑造自己的本质。
这就好比我们出生的时候,并不是带着一张写好了“你这辈子要成为啥样的人”的说明书来的。
我们是在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一次次的选择,比如选择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跟谁结婚等等,才慢慢勾勒出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画画,天天拿着画笔在家里的墙上乱涂乱画,梦想着以后能成为一个大画家。
可是后来上了学,周围的人都说画画没前途,不如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稳定的工作。
那时候我迷茫啊,不知道该听谁的。
这就是一个选择的时刻,是坚持自己内心对画画的热爱,还是听从别人所谓的“正确建议”?最后,我还是没能抵抗住外界的声音,放弃了画画,努力学习去了。
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发现自己虽然在学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可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每次看到别人的画作,心里就会涌起一股失落感。
这时候我才明白,当初那个放弃画画的选择,让我失去了一部分真正的自我。
我把自己的存在交给了别人的看法和社会的期待,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再说说“自由”这个概念吧。
萨特说人是绝对自由的,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可真是一句让人又爱又怕的话。
自由听起来很美好,可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拥有绝对的自由,并且要为每一个选择承担后果的时候,那种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我记得有一次,工作上有一个晋升的机会,竞争挺激烈的。
我一方面想要抓住这个机会,往上爬一爬;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承担不了更多的责任,压力太大。
读后感: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汲取哲思在阅读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时,我被其深刻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所吸引。
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以及选择带来的责任。
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对日常现象的深度剖析,萨特构建了一个既复杂又引人深思的框架。
一、存在与虚无的关系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即人的存在是首要的、独立的,而其本质或定义是由个人自由选择的行为塑造的。
这种思想与传统的本质主义哲学截然不同,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他认为,我们并不是生来就有着固定的身份或目的,而是通过我们的行动不断地创造自己的身份。
这使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塑造自己的命运,即使面对不可避免的命运,也能够通过选择赋予生活意义。
二、自由意志与责任萨特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及其不可逃避的责任。
他认为人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在做出选择时,我们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无论这些后果如何。
这种观点促使我反思生活中面临的重大决定,并认识到即使是微小的选择也可能对个人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三、虚无的概念“虚无”在这里指的是我们所处世界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存在的可能性的无限性。
它强调了人类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提醒人们不要固守传统观念或习惯,而应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这一概念激发我面对挑战时更加勇敢和开放。
四、结论:自由与责任并存阅读《存在与虚无》后,我认为人应该勇敢地拥抱自己的自由,并对其行为负责;同时也要认识到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萨特的观点促使我们反思个人身份的本质以及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如何找到方向和意义。
总之,《存在与虚无》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美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相信自己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并努力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读了《存在与虚无》这本书,我的脑子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一时间理不清思绪。
但随着我不断地思考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点滴,似乎又有了一些模糊的感悟。
萨特在书中探讨的“存在”和“虚无”,一开始让我觉得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可当我试着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我真实经历过的一件小事联系起来时,一切好像都渐渐清晰了。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阳光懒洋洋地洒在窗户上。
我原本计划着要把家里好好收拾一番,结果却躺在床上刷手机,一刷就是大半天。
眼看时针指向了中午,肚子开始咕咕叫,我才不情愿地爬起来。
走进厨房,看着水槽里堆积如山的碗碟,我心里一阵烦躁。
一边抱怨着自己的懒惰,一边不情愿地打开水龙头。
水流哗哗地冲下来,溅得我一身水,心情更加糟糕了。
我机械地拿起一个碗,挤上洗洁精,开始搓洗。
泡沫在手中不断地产生又消失,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想法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我突然想到,这一个个碗碟原本不存在于干净整洁的状态,是我的行动让它们从脏兮兮变得干净,这不就是一种“存在”的创造吗?当我把洗好的碗碟一个个擦干摆放整齐时,那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但与此同时,我又不禁想到,这种满足感能持续多久呢?明天它们又会被弄脏,然后我又要重复这个过程,那么此刻的满足感是不是一种虚无呢?收拾完厨房,我坐在沙发上,望着整洁的房间,陷入了沉思。
我想到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可是我总是找各种借口不去练习,总是在想象中描绘着美好的未来,却没有实际的行动。
这不就是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虚无吗?而那些真正付出努力,每天坚持画画的时光,哪怕画得并不完美,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就像此刻我手中握着的画笔,它的重量,它在纸上留下的痕迹,都是真实的存在。
我又想起了和朋友们的相处。
有时候,我们会在微信上聊得热火朝天,分享着各种喜怒哀乐。
但当放下手机,回归到一个人的生活时,那种热闹的感觉仿佛一下子就消失了,只剩下内心的空虚。
这虚拟世界中的交流,到底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一种短暂的虚无呢?再想想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情,当激情褪去,剩下的是平淡的日子。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存在与虚无,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一部哲学作品,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圣经”。
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深度,深入探讨了“存在”与“虚无”这两个基本哲学概念,引领人们探寻存在的真谛,找到存在的意义。
阅读这本书之前,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对哲学存在了一种模糊的概念,但读完之后,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生命所赋予的意义,呼唤我们担负人生使命,主动创造出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在他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独立性之后,才能真正赋予意义。
在真正地体验生活中的每一刻、了解精神世界的自由和独立性之后,自我创造的意义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书中深刻的思想和哲学观点,萨特通过他丰富的语言和想象力,尝试阐述生命中的意义和价值。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讲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萨特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究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书中的主人公瓦洛被他的女友普朗提出了分手,这使他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孤独,也更加意识到了人生的存在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萨特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富有启迪性的书籍,它不仅书写了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也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了生活的意义。
存在与虚无不只是一本哲学著作,而是一个提醒每个人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它鼓励我们拥抱生命,探寻存在的真谛,找到存在的意义。
这也正是阅读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如果你感到迷茫和困惑,它可以帮助你找到答案。
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些对生命、存在和意义的思考。
如果没有了存在,人们也许就失去了纷繁复杂的思想、浓烈的情感和美好的记忆,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而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追求,那么这种存在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人类在探究存在时应该关注的不是存在本身,而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事实上,生命本身就是存在的一种形态,因此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在探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读了《存在与虚无》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深邃而又充满迷雾的哲学世界。
但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真的是云里雾里,完全摸不着头脑。
不过,随着深入阅读,我渐渐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让我对“存在”和“虚无”这两个看似抽象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让我给您讲讲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许能更好地帮助我表达对这本书的感受。
有一次,我和朋友约好了去爬山。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兴致勃勃地出发了。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对即将到来的登山之旅充满了期待。
当我们终于到达山脚下,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心里既兴奋又有些许的忐忑。
刚开始爬山的时候,一切都还轻松,山路不算陡峭,风景也很美。
我们一边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一边轻松地向上攀登。
可是,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山路变得越来越难走。
脚下的石头也变得松动,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流下来,浸湿了我的衣服。
我的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感觉每一口空气都不够用。
就在这时,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受苦受累地爬山?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我望着眼前似乎没有尽头的山路,心中充满了迷茫。
这时候,“存在”和“虚无”这两个概念就不由自主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在这艰难的爬山过程中,身体的疲惫、汗水的流淌,这都是真实的“存在”。
而我心中对于这次爬山意义的怀疑,对于是否应该继续坚持的迷茫,那仿佛就是一种“虚无”。
我想,这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候我们在为了某个目标努力奋斗,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困难。
那些困难和痛苦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我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对于付出是否会有回报的担忧,就是一种“虚无”。
继续往上爬,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每迈出一步,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力量。
我的朋友在前面鼓励我,说山顶的风景一定很美,值得我们坚持下去。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存在”不仅仅是当下的痛苦和困难,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决心和勇气。
而“虚无”并不是真正的一无所有,而是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期待,虽然它看似缥缈,但却能给我们前进的动力。
让-保罗·萨特(法国人),1905-1980。
与大多数一流的知识分子一样,萨特也是个自我中心主义者。
他是一个被宠坏了的独生子女的典型。
在他的自传《词语》一书中,他把自己描写成了一个早熟的天才,成名的欲望是他奋斗的重大动力。
他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人。
对于萨特的学术地位、文学成就、人格与操守,历来有着褒贬不一的各种声音。
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生前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受着无数大学生的顶礼膜拜,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谈论他,关于他的著作,关于他的为人,关于他和那些女人们的恩恩怨怨。
可见,无论他是思想家,还是小丑,一点无可置疑:他激起了人们的兴趣。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它最终为人瞩目,还是要到1945年战争结束之后。
那是存在主义的时代:战争之后的气氛使人们不得不怀着一种悲怆的心情关注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实质上还是知识界如何面对现实的问题。
与其说《存在与虚无》以哲学著作的身份吸引了广大读者,毋宁说是这本书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色彩,或者干脆可以说是由于他的作者在书中所散发的本人的独特
魅力,即由于萨特哲学家与作家的双重身份造成的结果。
到了五十年代,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发展成为最具影响的思潮,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思想领域,超出了法国国界。
而这部《存在与虚无》也就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
萨特本人也确定了自己在这个运动中的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
萨特给予我们的是什么?在阅读他的一些非常艰涩的
哲学著作和体现他思想的文学作品时,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思想家(或许应该称之为哲学家、作家和社会活
动家,但我认为他最本质的是一个思想者),他已不再“时髦”,除了供专门的学术研究外,他以及他的思想对于我们
的日常生活,到底还能发生什么样的作用?
《存在与虚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为自身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有、做和存在。
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一点也不多,一点
也不少。
就石头来说,它是其所是,这件事物的存在总与它本身相合,这就是“自在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实际是指人的存在。
在萨特看来,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未来的我不一样,我的意识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正因为有意识,所以人
的本质就不固定。
人一生下来,他没有本质,而只好做为存在体存在世界上,本质是后天的,是通过人的意识自由选择的,意识选择是纯粹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选择都不相同,因此,人的本质也不相同。
“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就是这个。
但是人总不能忍受人的本质的不固定性,这种情境
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受,所以,人要努力寻找使自己由“自为的存在”变为“自在的存在”,变得像那磐石一般有不可动摇的坚实性。
然而这可能吗?萨特沮丧地看到,由于人有意识,这可恶的意识,使人总处于摇摆之境。
只要人活着,他就找不到他的坚实性。
人的存在的极端不稳定性和偶然性是他命中注定,是悻论。